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小说的创作要讲究文学性吗?

C216 故事研习社 2023-11-25


一段时间以来,不同作者就「网络小说的创作要讲究文学性吗」多次在研习社后台提问,其实这个问题的涉及面蛮大的,不是很好回答,不过基于有问必答的原则,以下仅从笔者有限的认知中说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作者们有一定帮助。

从问题本身出发,笔者认为,这里面暗含着网络小说和传统文学的羁绊——网络小说到底能否归类为文学?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是否真的泾渭分明,甚至完全是两个阵营?这或许需要从网络小说的发迹谈起。

同时,这个问题还能延伸至对当下的平台写作与传统的个人写作的认知——网文创作是市场和读者为导向,还是传统文学叙事下的孤独创作?提到这一点,就不可避免地要聊到网文创作的「媒介属性」。

此外,或许还可以就网文创作的「流量思维」和「留量思维」的争论和转变再讨论一二,毕竟网文创作发展以来,认知是一直在变动的。

对以上三个方向进行梳理,则必须加入对创作平台、读者、市场及资本的考量,于是就有必要对提问进行延伸和迭代,这也是不好回答的原因所在。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认定作者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作品能够有好的创收,终极目标是 IP 化,那么下图就是一个作品 IP 化的简要过程。

不难看出,网络小说在孵化的过程中,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和受众及阅读视听环境(及载体)的变化,其内容也会相应地有所调整。

从这个逻辑上来说,网络小说的创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大部分新人作者也没能力让一部作品达到全版权孵化的需求),所以网络小说的写作符合发文平台的需求成为第一要义。

那么这个第一要义是什么呢?就是网感,也是我们常听到的爽感。

在网络文学的发轫阶段,网文和爽文在许多人的认知是划等号的。

《后宫·甄嬛传》剧照。曾经也是爽剧代表人物之一的甄嬛

此时,无论是作者方、平台方,衡量作品价值的一大要素是看其是否能近乎无条件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以读者为导向的选文推文和写文机制在此时的网络文学发展中,成为了平台和作者收割流量和粉丝的一大利器。

而对作品文学价值的考量,则在如火如荼的全行业流量攻坚战中被束之高阁——不是不需要,而是在极速的风口期,各方都走得太快了,而以网络作为载体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创作。

这样的结果也导致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在某些层面的割裂,随之而来的,则是浪潮般的质疑之音。

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发展,流量之战落定尘埃,各大网文平台的基本盘已经稳固,无论是平台还是作者,都从之前的狂飙状态进入到一个趋于平缓的红利降温期(这个阶段对平台来说,流量池已经瓜分殆尽,再无大的增长可能;对作者来说,网文再创新和突出重围也相对比较艰难)

而读者面,也因为本身的成长性及选择的多样化(比如有声市场的高速成长及短视频的冲击),对网文小说有了更大的期待,此时的市场已经悄然从「流量为王」向「内容为王」转变,对「留量」权重的加码则成了中小平台厮杀发展的重中之重。

此时因对「留量」的重视,网文小说的「文学性」则又一次进入平台、作者、读者三方的视野。

何谓「文学性」呢?举个新近较为极端的例子。

票房已经过亿的文艺片电影《隐入尘烟》,如果从市场性写作的角度来说,其情节及矛盾冲突,实在是乏善可陈,这也难怪当初制片方一直担心亏本问题。

该篇如果是「爽文」套路,一定是处于底层的武仁林、海清夫妇「发愤图强」,最后打脸复仇亏待他们的所有人,并完成阶级的跃迁。

《隐入尘烟》剧照
面对苦难,「文学性」讲的是挖掘和咀嚼苦难,不解决苦难,不做欲望的浅层满足,不完成人的阶层跃升,这从大众熟知的《平凡的世界》《装台》《山海情》等作品中可窥斑见豹。

而网络小说面对苦难,其终极目标是将其化解,得到心理补偿。网络小说的这种心理补偿就是爽点,投射到现实中来极易引起情感共鸣。

笔者看到一句话是这么描写「文学性」的,并深以为然——就是直面难以被「正确」填平的个体欲望,就是重新审视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就是让你原来坚定的摇摆了,原来清晰的含糊了,原来没问题的困惑了。

《平凡的世界》剧照

文学性是和跳出舒适圈的思考互相依偎并紧密相连的,反映到网文的创作上来,则需要作者们在满足读者阅读爽感的同时,可以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对生活的认知和表达。

我们聊文学性的时候,一定会提及情节人物、叙事的多样性、独特性和文学性。

诚然,不少穿越架空的网文极大扩展了小说创作的时空范围,是对传统文学的积极扩充和突破,但其常见的注水情节、打怪升级的套路、霸总灰姑娘的重复、甚至低俗的玛丽苏、种马文等让网文备受诟病。

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作者们在进行创作时,忽略了作品的时代性。

文学性是一定要与时代挂钩的,我们通常说的现代性表达是文学性的一大属性。

前文提到的《平凡世界》《装台》等之所以能获得从读者(观众)到文学界的认可,也是因为时代性的原因。

电视剧《装台》:普通人的「艺术」生活

另外,讲文学性,也不得不提到文学审美。

文学审美的特征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象征意义」;二是「审美欣赏」。

部分网络文学过于直白的对话、情节虽然让人极易理解,但这种直白又何尝不是创作者们笔力缺乏的表现呢?

我们不缺乏文学审美的土壤,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滚滚长江东逝水」,从「关关雎鸠」到「月上柳梢头」,虽然因为网文有着强烈的媒介属性,也确实是读者方在影响作者的创作,但我们在创作时有些更高的追求也并不为过吧——当创作在敷衍读者时,读者也会敷衍我们。当创作是在用心表达时,读者也会用心去体会你的表达。

最后,从作品的 IP 化过程也可以看得出来:当套路已成过江之鲫,当顶层资源被大神们抱团挤占时,作为平凡的创作者,如何突出重围、如何弯道超车,考虑在您的作品中注入「文学性」,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有一定操作性空间的选择。

从平台的角度出发,为了吸引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平台创作,为了补充和扩展平台的作品库,其签约标准愈发宽泛和自由,由此引发的,对作品文学性所关联的立意、审美及内核的一再拉低,并非平台的原罪——先活着尤其首要,特别是对中小平台来说。

而对爽感的需求也不是读者的原罪,生活本来就很苦了,将碎片化的时间花在对浅层爽感的一笑上是大多数读者的常态,我们不必再多苛求。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但一个非套路化的故事在当下会更容易让编辑心生欢喜,并给予关注和资源倾斜。

对于读者来说,对作品同质化的厌倦,势必也让他们希望能看到比爽感更走心的作品。

网文市场的现状要求作者们必须在更文速度上更快、在篇幅上更长,在内容形式上要求作者们时刻注意黄金三章和爽感桥段在不同场景下的重复循环,再加上读者们的「起哄架秧子」,这势必会让作者来不及多做思考。

而在文学作品的改编孵化阶段,各制作需求方因为彼此的诉求不同,对作品内容又多做调整,即便是让作者亲自上阵,也难免会有一些博弈在。

这时候较为恒定的文学性就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它有可能是作品品质保证的最后屏障,也是作者内心的究极底线。

网络小说的创作是否要讲究文学性这一问题的提出,其实也是因为网络小说紧紧依附于网络的「媒介属性」起到了过于强大的作用。

小说本身承载了更多娱乐性、发泄性与情绪化的输出,与市场定位、媒介发展的需求揉捏在一起,构成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网络小说的创作模式,但这种模式并非一成不变。

网文的发展也有个属于自己的蜕变过程,这个过程必将是网络文学创作被传统文学所接纳、所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反哺传统文学。

市场和格局已经在变化了,没有谁还在原地踏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网络小说的创作者们,是时候将文学性揽入怀中了。


作者丨C216
编辑丨阿浮
运营丨码字博格 
本文封面来自《编舟记》


故事研习社的读者朋友,你好呀。
如果你不想错过我们的每一篇推送,欢迎⭐「星标」我们、为你喜欢的文章点亮「在看」、多与我们留言互动。
相遇难得,希望不再走散。

📢 故事研习社长期招募兼职专栏作者,有意向可将简历+作品发送至 yxs@tkpost.com
我们也欢迎单篇投稿,点击此处查看投稿须知



📢 在世界中心呼唤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