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1年12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中概股上演“大逃杀”,美国要动手了吗?

金石道人 经济学博士 2021-12-07 07:00


中概股再跌下去要成“中丐股”了。




01

中概股暴跌


上周五,中概股血流成河。


阿里、拼多多、京东、爱奇艺、滴滴……凡是你知道的有头有脸的基本都是跌8个点起步,网易有道跌超17%,滴滴更是暴跌了22%之多,收盘价6.07美元,较其上市首日最高价18美元,已经不止是腰斩的问题了。



一夜之间,中概股总市值蒸发7000亿人民币。


如果说7月份的那次暴跌只是教育股的“惨烈”,那么这次的暴跌中,所有的中概股几乎被“团灭”。


无论是刚刚宣布退市的滴滴,正在裁员的爱奇艺,“造车三兄弟”理想、蔚来、小鹏,还是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百度、哔哩哔哩等科技股,都无一幸免……



说到这,有些读者可能对中概股是什么,还不是很清楚,先科普一下。


所谓中概股,是指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统称。


这里面就会有很多细分。如上市地区别:美国上市、香港上市;如行业区别:互联网行业、医疗行业等。


比如,在美国上市的滴滴(DIDI),是中概股;那同样在美国上市的中石油(PTR),也是中概股,只是一个是最近兴起的互联网公司,另一个是传统的石油公司。


记得上一次中概股暴跌还是11月。


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成立,自挂牌成立以来,国家反垄断局共披露了46起与反垄断相关的行政处罚案件,主要集中在医药、能源和互联网经济等领域。


“新官上任三把火”,国家反垄断局首次亮相即剑指涉及民生领域和热门产业的垄断违规行为。



然而也是反垄断局挂牌,把远在海外的中概股集体吓了个半死。


唯品会(VIPS),跌17.99%

哔哩哔哩(BIBI),跌17.17%

阿里(BABA),跌11.13%

知乎(ZH),跌8.17%

拼多多(PDD),跌5.22%

百度(BIDU),跌4.61



所以说,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如今尽显 “渣男”本色,游离不定,若即若离。


当你希望满满,期待它起飞时,它冲不了几下就给你跌下来;当你对它失望透顶,恨不得割肉不玩了,它又给你涨两天,给你希望。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02

为什么跌这么厉害?


今年中概股的惨不是短期行情,过了年以后,就像犯了太岁,做啥啥不顺,什么倒霉的事都来了。



先是反垄断的大铡刀往互联网巨头砍过去,再是“双减”政策打得教培机构哭爹喊娘。


一条严格管控教育机构不重视教育质量只为了资本运作的政策,教育巨头好未来单日下跌70%的股价,带领全部的补课机构,网络教育平台全部闪崩。



这一次也不例外,中概股再次遭遇宏观政策层面的暴击。


不过比以往更惨的是,这回“两头挨打”。


一个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出台的新规。


美国这个新规和美国国会在去年12月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是相互呼应的。美国时间12月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了修正案,最终确定了《外国公司问责法》。


《外国公司问责法》是什么?从字面意义上就是通过特定方式问责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


这次法案一开始就是针对中资企业的。


要求公众会计监督委员会有权在三年内检查赴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否则该公司将可能面临退市。而且企业还必须披露公司与该国政府的关系。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之前就讲过,一家在中国运营的公司可以利用“可变利益实体”这个工具,在开曼群岛等设立一家离岸空壳公司,空壳公司再和总部在中国的运营公司签订服务合同和其他合同,然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等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


虽然壳公司在中国运营公司中没有股权,但是壳公司能够将运营公司合并到其财务报表中。


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这些中概股的投资者持有的是一家空壳公司的股票。



中概股基本上全部都落入法案实施规则的范围内,这也就意味着中概股公司全部都要聘请美国证监会认可的公共审计事务所审计才行。


如果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其证券将被摘牌。


美国那边对中概股是放了大招,不给审计底稿直接退市。


另一个是隔天中国证券协会发布的收益交换新规。


12月3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证券公司收益互换业务管理办法》,核心内容主要是禁止证券公司为监管套利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便利,包括不得为违规资产出表、资金腾挪或者规避信息披露、投资范围、交易限制、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行为提供服务或向他人出借或变相出借交易商资质。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其主要目的不是针对中概股本身,而是资本非法外流。


说白了就是一直以来有些人打着私募基金的名义,把人民币质押给境外券商,然后这些券商再把等值的美元打到私募基金的境外账户供其炒股,最后双方进行收益分成。


但没想到,间接让中概股再挨了一通打。


另外,在海外上市的很多中国公司,本身的业绩也出了问题。


前段时间,相关的财经新闻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说的是国内很多互联网巨头业绩增长乏力,甚至开始下跌。


过去半年,字节跳动(头条、抖音)的国内广告收入,停止增长。这是字节跳动自2013年开启商业化以来,该公司首次出现此种情况。


阿里巴巴二季度调整后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348.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跌27%;利润率17%,较上年同期31%相去甚远。


很多分析都在说是反垄断(教培行业被打击并非反垄断,故不在讨论范围内)搞得太厉害,让这些平台巨头业绩纷纷下滑,窃以为非也。因为国内当前的反垄断,除了央媒点名,开出点“天价罚单”,还有阻止企业兼并之外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行动。


既无拆分,也没有直接干掉他们的垄断地位,该垄断的实际上还在垄断。


唯一解释的通的只有现在国内市场不行了。


一是互联网行业的增量接近饱和,14亿的市场空间被发掘到近乎极限值。


二是现在国内消费不振,大家口袋里都没钱。


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速,远低于往年,没钱。另一方面,虽然生产已超均值,达到疫情前水平。但消费并没有恢复,非常疲软。也正是这点,在下半年让很多公司,很难受。


也就是通胀从上游传导下来了,但没有消费没能力接盘,最后影响公司利润。


所以,高度依赖TO C市场广告、带货模式的互联网巨头,乃至食品饮料、衣帽服饰等制造型企业,全都受到了消费疲软的精准打击。




03

中概股要结束了吗?


由此,中概股的暴跌便不难理解,市场不信任了,就这么简单。


业绩下滑,增量见顶;最近密集的政策都在警告投资者中概股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


跟美联储回收流动性关系不大,如果不是投资者信心崩了,为什么其他美股照样是大涨?怎么只有中概股大跌,还动不动脚踝斩?


很多人也看到现在中概股杀估值,跌得厉害,喊着要抄底。


但市场交易有一个道理还是要懂: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准的错误。


现在中概股面对的情况是什么?到底以后会怎么走?谁也说不准而中概股当下所面临的风险却是完完全全摆在台面上了。


首先,在公司运营的基本面上,诸多中概股企业面临下行压力。


一是,人口见顶,从2021年开始,中国人口可能会开始减少,这也意味着消费群体数量以后,不仅不会增加,还会减少,那么整个消费市场在生产力和分配制度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的前提下,会陷入逐渐萎缩的境况。


二是,国家政策,互联网公司国内再无法自由扩张。


三是,诸如互联网等诸多中概股企业难以在存量市场中寻找未来的增长点,国内互联网公司基本没有出海能力,连东南亚都搞不定。


之前阿里重金投入的东南亚市场,被Shopee打的丢盔弃甲,欧美市场搞不定,你可以找各种借口,东南亚市场搞不定,那就是你无能,别找任何借口。


国内市场见顶,叠加出海受阻,就算没有政策原因,以后难以挖掘新的市场空间。


当然,这轮中概股暴跌也有不少是被宏观层面的消息给误伤,股市踩踏事故的受害者,它们本身的基本面没有大问题,纯粹被政策层面拖下水了。只要日后中美关系趋于平稳,这些股也会迎来一个估值修复。


其次,在宏观政策层面,中美关系的改善还看不到明显的好转。


尽管近期,中美互动频繁,今天一个电话,明天一个会谈,后天一个访问,但实质性的外交建树几乎没有,该封锁还是封锁,该打击还是打击,该禁止的还是禁止,该加税的还是加税。



哪怕是高层,其实他们也拿捏不准,中美关系未来到底会怎么走,现在两边都在试探。


那么,中美关系继续恶化也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真到那一天,再好的企业皆要面对退市的风险,这也是中概股现在面临的最大危机。


说一千道一万,在海外上市,尤其是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它们的最终命运会不会面临退市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的走向。如同之前,明明如此之多的中国企业不符合美国会计准则还不是全都给上市了;明明中国在入世之前,市场经济的特征并不完全,还不是给批准入世了。钱要赚,饭要恰嘛。


如今,中美关系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只是这回不单单是要决定上百只中概股的命运,还有未来世界历史的走势。


点击查看硬核财经猛料:和6000个EMBA老板聊完之后,我的录音放在了这里!


>广佛银行融资政策大全<   

| 金投研好文推荐:史诗级崩塌!中概股时代,真的要走向终结?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