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哥伦比亚大学的Alma Mater雕像早已成为哥大,甚至是纽约市的热门景点之一。无论何时走在校园中,都能看到人们纷纷与这座地标物合影留念。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座庄严的女神像见证了哥大和美国社会的多少历史变迁。


01

女神的形象从何而来?


Alma Mater”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哺育的母亲”(nourishing mother),最早被用于形容古罗马女神,例如谷物女神Ceres和大圣母神Cybele。在现代英语中,该词意指“母校”。          


Alma Mater的历史还可追溯到11世纪的欧洲。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创建,它被认为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学。其校训“Alma Mater Studiorum”(拉丁文,中文译为“大学之母”,英文:nourishing mother of studies)被认为是最早指代母校的用词


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哥伦比亚大学的前身——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成立。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家Samuel Johnson担任第一任校长。


也许Johnson也深受nourishing mother of studies”这一概念的影响,他将“Alma Mater融入国王学院的公章设计中。


1755年的相关会议记录揭示了Johnson的设计理念:


“国王学院以一名女性的形象呈现。她端坐在王座之上,膝下环绕着几名孩童……她牵着其中一名孩童的手,尽显仁慈,这个动作也意指引领着孩子们寻求真正的智慧与美德……她的左肩上飘扬着一条绶带,上面用希伯来语写着‘上帝是我的光明’(God is my Light)。”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国王学院被迫停止教学活动,直到1784年才重新开放。彼时,国王学院正式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Columbia College,后发展为如今的哥伦比亚大学),以表达对新生国家的爱戴和对独立精神的歌颂。(笔者注:“Columbia”一词源于美洲大陆发现者哥伦布“Columbus”,常被用作美国的代名词。


此时的学校公章沿用了女神的形象,只是不见了“国王学院”的字样,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哥伦比亚学院”。


         

左图为国王学院公章手稿,右图为哥伦比亚学院公章



02

一延再延,女神雕像终亮相


建造Alma Mater雕像时, 哥伦比亚学院正步入重要发展时期。


19世纪90年代,在校长Seth Low任职期间,位于曼哈顿中城的狭小校园已不足以支持学院的发展,因此校方决定,将学院迁往更为宽阔的晨边高地校区(Morningside Heights)。


1895年,晨边高地校区的中央建造起一座罗马万神殿风格的恢弘建筑——校长Seth Low自掏腰包,建设以自己父亲Abiel Abbott Low命名的洛氏图书馆(Low Library


过去,大多数人认为哥大晨边高地校区中心建筑群的修建,远早于任何洛氏图书馆外雕塑的建造计划。直到近些年,艺术史学家Michael Richman修订了这条时间线。


早在1897年,在哥大晨边高地校区的设计方案里,设计师Charles McKim便打算在通往洛氏图书馆的台阶上放置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Richman说,这块石板是为雕像保留位置,因为在McKim看来,如果洛氏图书馆外的台阶上缺少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塑,那么它将是不完整的。


几年后,机会终于到来。


1900年2月末,哥大校董会收到了Harriette Goelet的信件。Harriette Goelet是纽约著名律师和房地产大亨的遗孀。她在信中表示,愿意捐赠一笔钱来打造一座雕像,以纪念她的亡夫。


Goelet夫人设想将一座代表Alma Mater的青铜雕像加铸在洛氏图书馆外的花岗岩基座上,并题词“纪念1860届校友Robert Goelet”In Memory of Robert Goelet, Class of 1860)。


Goelet家族愿意为铸造雕像提供高达25,000美元的资金。在同年3月5日的会议上,哥大校董会以不记名投票的形式,通过Goelet夫人的提案,并满怀感激地接受了她的馈赠。


在设计师McKim的推荐下,女神雕像由Daniel Chester French负责雕刻。当时,French因其作品《小人物》(Munite Man)和位于哈佛大学的《约翰·哈佛》(John Harvard)名声大噪。


           

     左:《小人物》(Munite Man

右:《约翰·哈佛》(John Harvard


1900年10月,经过一整个夏天的钻研,French制作出一个小石膏像,供Goelet夫人、校董会、和学校其他委员会审查。


1901年3月4日,在哥大建筑与土地管理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的推荐下,校董会通过了French多次修改后的雕像模型,Goelet夫人也与French签订了合同。 他最终获得两万美元的资金。


French和校董会都希望,在1902年毕业典礼前,Alma Mater能落座晨边高地校园。


然而,直到1903年Nicholas Murray Butler出任校长时,哥大校园中依然不见Alma Mater的身影。在毕业典礼上揭幕新雕像的计划流产后,Goelet夫人委托律师向Bulter校长表达她对French迟迟未完工的不耐烦。


1903年9月23日,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天,女神雕像终于亮相在世人眼前。遗憾的是,Goelet夫人因前往欧洲,错过了Alma Mater的揭幕。


Alma Mater揭幕落座仪式


Alma Mater雕像高2.538米,全身由青铜铸造,表面镀一层金箔。


她着极地长裙,坐在装点朴素却庄严的王座之上,裙摆下藏着一只小猫头鹰。她右手持一根王杖,王杖顶端由四粒麦穗拱托一顶王冠而成,王冠的样式与国王学院初代标识中的王冠一致。一本学习之书翻开放置在Alma Mater的双腿上,她弯曲着左臂,向外伸展,欢迎着校园访客和新生的到来。


Alma Mater雕像


尽管女神像完成的工期超出预期,但Daniel FrenchAlma Mater的塑造得到了哥大管理层、学生和纽约媒体的认可。大多数人亲眼见过Alma Mater雕像后,都会认可这是一件极有魅力的艺术品。


不得不承认,French的作品与布杂艺术风格的晨边高地校园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不过,French本人曾在采访中流露出一丝沮丧,因为他认为,有关Alma Mater的报导在纽约激起的浪花还不够大。


03

校园恶作剧的目标,王冠被盗都是小事


Alma Mater雕像落成后,那只藏在女神裙摆之下的小猫头鹰迅速出名。


哥伦比亚学院的男生们(1983年前,哥伦比亚学院仅招收男生)笑称,谁要是能找到那只小猫头鹰,将来就会迎娶一位巴纳德学院的姑娘。


又相传,每一届新生中第一个找到猫头鹰的学生,就会成为将来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最优秀的毕业生。


你能找到小猫头鹰在哪里吗?


关于这只小猫头鹰的由来,1950年代任教于哥大历史系的Dwight C. Miner教授认为,因为FrenchPsi Upsilon兄弟会的成员,而猫头鹰是兄弟会的标志,他的设计实际上表达了他对自己的母校和兄弟会的忠诚。


1953年,French的女儿Margaret French Cresson为了澄清众人对父亲意图的一些误解,致信《纽约时报》。在信中,她说出了自己的推测:


“关于长裙下只有部分可见的小猫头鹰,它并不代表兄弟会,也没有什么复杂的谜团。猫头鹰是由来已久的智慧的象征,French设计它出现也是为了传达这个讯息。也许,French希望年轻人在寻找知识的过程中,能真正获得智慧。” 


身为哥大最引人注目的标志之一,Alma Mater自然也难逃校园恶作剧爱好者们的魔爪。


来自哥大铁人三项体育队的“恶搞”


这位代表哥大庄严形象的女神,手脚曾被学生涂上鲜艳的亮红色指甲油。


1928年,女神王杖上的王冠丢失不见。在哥大发出寻找王冠的悬赏公告后,一位年轻人将王冠送到学校,声称自己早先在一个洗手间里发现了它便一直保存着,直至看到公告后才认出这是Alma Mater的王冠。


不过,丢失王冠都算不上什么大事,毕竟女神的整个王杖都曾不翼而飞,而且消失了两个月之久。


1984年10月,Alma Mater的王杖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康奈尔大学的访问学生带回了他们的校园。同年12月,王杖被康奈尔大学的校旗包裹着,静静地躺在康奈尔大学教导主任办公室的门阶上。第二天,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亲自将王杖送还至哥大建筑与土地部。


王杖总算是物归原主了。



04

几度修缮,与哥大师生共经沧桑


在20世纪的百年间,Alma Mater的外观发生过多次变化。一方面是长期暴露在户外受自然天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女神像曾多次经历人为改变,甚至毁坏。


Alma Mater诞生之初,全身的金箔镀层可以防止青铜雕像表面出现绿色的铜锈。


1950年6月,为了让这座宏伟的雕像呈现出一个更饱经沧桑的形象,哥大建筑与土地管理委员会剥落了最后一片金箔,让其自然风化生成铜锈。


1962年,委员会通过了给雕像加上一层更富现代感的青铜单板的方案。对于Alma Mater的新模样,学生、教授、甚至时任校长Grayson Kirk都持反对意见。哥大校刊《观察者日报》(Columbia Spectator几乎每天发文,批评学校对此次过失推诿责任。


新学年开始后,青铜单板被褪去,Alma Mater还原了之前铜锈生长的表面。


学生对Alma Mater外形变更的抗议,反映了哥大本科生群体中反学校官僚和反战的声音。与目睹了过去六十余年里哥大校园的日日夜夜一样,Alma Mater也见证了这一过程。


1970年5月15日的黎明,一枚安置在Alma Mater雕像处的炸弹爆炸,损坏了她的王座。这处触目惊心的伤痕留存了八年之久。


1978年,哥大宣布女神雕像将在夏天暂别校园进行维修。这是Alma Mater自竣工以来首次离开哥大校园。


修缮结束后,学校为欢迎女神像回归,举办了一场庄严的典礼。同年9月19日,在学生和媒体的注视下,Alma Mater重回专属于她的花岗岩上。


女神像修缮完成被运回校园的途中


自此,学校各方对Alma Mater的外形达成共识。《纽约时报》的报道称:


“被炸弹毁坏的王座已经被修补,那些时光留下的裂痕也被修复,还添上了‘新’的铜锈。这些新旧痕迹意味着成熟与天真的混合交融,是20世纪60年代所不曾有的。”



2002年,Goelet家族后人Francis Goelet出资对Alma Mater进行再次修缮,以迎接女神像即将到来的百年诞辰。


诚然,Alma Mater的外观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然而不变的是,她将继续沉着地坐在哥大校园中心,友好地欢迎所有人的来访。


她将承载着对故人的纪念,对美德与智慧的渴望,对公平与自由的追求,见证并陪伴哥伦比亚大学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参考资料:

https://library.columbia.edu/locations/cuarchives/resources/almaearly.html

https://library.columbia.edu/locations/cuarchives/resources/almaearly/almastatue.html

https://library.columbia.edu/locations/cuarchives/resources/almaearly/alma20cent.html

https://library.columbia.edu/locations/cuarchives/resources/almaearly/almalore.html

https://www.nydailynews.com/new-york/manhattan/columbia-university-students-remember-1968-protests-article-1.3949167

http://www.columbia.edu/cu/news/03/01/alma_mater.html

https://www.columbia.edu/content/history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alma-mater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Columbia

https://library.columbia.edu/libraries/cuarchives/presidents/low_seth.html

http://www.columbia.edu/cu/news/03/01/alma_mater.html


*本文图片来源:

Columbia University Archives, Columbia University Triathlon Team, Beyond My Ken, Nowhereman86, kae on Pinterest.



撰写:梗薇

责编:翩跹


相关阅读:

CU·印象|哥大的吉祥物为什么是狮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