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就是思考,仅此而已



哲学就是思考,仅此而已

文|一本情感簿(“网易号”作者)


如果你读哲学感觉抑郁,那你可以选择暂停阅读。


这并不是贬低,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因为水浒里,多是绿林好汉,做事全凭个人喜好,冲动易怒,年轻人血气方刚,看多了,难免会有仿效的情况发生。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香港的《古惑仔》系列,就影响了很大一批80、90后。


至于《三国演义》,大多“老奸巨猾”之辈,足智多谋又善于阴谋阳谋,老人家也很容易“学坏”。


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该读的书籍,如果哲学使你抑郁,那么你就可以停下来了,不妨再等个几年,再看不迟。


如果还是想看,那么不妨听我说上两句我的看法。



如果不去查阅关于“哲学”的定义,你会怎么理解这个门类,以及“哲学”这两个字?


如果去听一些老学究来解释它,那么你多半会听到各种关于哲学的不同种类,不同主义,之所以会有抑郁感,是因为我们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不可控性。


如果不去看关于生命的哲学,或许可以摆脱这种抑郁感。很多年轻人读生命哲学,我很不理解,明明是朝气蓬勃的年纪,非要去读这种剖析生命和灵魂的书籍,自以为可以提前了解生活的真谛。


但其实,这就是揠苗助长。


通常我们生活中口口相传的“哲学”,其实已经足够受用,如果不是特别有需要,我不建议年轻人看这类书。


这么说,好像我对“哲学”有什么偏见,并不是,很多时候,伴随着我们阅读过程中,很多内容超出我们日常的认知范围,就会令我们对其产生一种“玄学”或者“神学”的印象。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哲学”囊括的知识面太过庞大,说它包含了其他所有知识门类也不过分。



我们读哲学,首先需要清楚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你是要去探究宇宙奥秘,还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我敢保证,大部分人的初心根本不是为了看这个。


我们想要看的是什么?说白了,其实就是想要了解更深层次一些的“道理”,而这些“道理”的背后,往往就是人性,仅此而已。


比如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最不能够忍受的,就是身边的人比你过的好。


这就是“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者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哲理”,我相信,大部分人很容易接受这种表达。而不是生命因何而来、为何而去,我们为什么会生,为什么会死,灵魂去哪了。


活都没活明白,哪还有时间去考虑死后的事?你信用卡还了吗?房贷交完了没?


另外,其实《道德经》也是一本哲学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在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那为什么我们读道德经不会感觉抑郁?


因为你看不懂!


不奇怪,我觉得我们的东西很好,不想懂的人,永远不懂。想懂的人,只要愿意花时间研究其中真意,就会像剥开洋葱的过程一样,绝对一层比一层“辣眼睛”。



中西方关于“哲学”的说法其实是有出入的,西方追求的无非就是这个意义、那个意义,这个本质、那个本质,而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浓厚的文化沉淀和积累,其实早就把这些看起来玄奥的东西,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传来下了。


比如西方国家口中的:“宇宙充满奥妙,我们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尘埃,甚至连尘埃都算不上,我们要心怀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


但这样的话,换成老子在《道德经》里,就八个字:“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所以,到底是“哲学”把我们变得复杂了,还是我们把“哲学”想的复杂了?


你一定要随着这种压抑的思绪沉入其中,弄的自己觉得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别人打你,你觉得无所谓疼痛,别人诋毁你,你觉得无所谓名誉。


在我们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却可以很快乐;但我们越是长大,就越是不快乐,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总是在找答案,找原因,在找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不停的思考,也会发现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邪恶,比如人性的扭曲,堕落。


思考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问题,而不是陷入问题。


结语


很多道理,身边就是,不必去刻意深究,很多时候一缕晚霞撒下来,你会觉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悲观。


所以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和柳飘飘坐在海边时,才会有这样一段对话:


柳飘飘:你看前面,漆黑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

尹天仇:也不是啊,天亮之后就漂亮啊。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哲学的内核也是悲剧。但我们难道就因此悲观吗?


有生命才有哲学,而生命本身就是坚韧不屈的积极乐观的象征,如果从坚韧不屈中只看到苦痛和低迷,那无疑是对它的一种误解。


在我看来,哲学就是思考,仅此而已。


推荐课程

《像他们一样思考:你不可不知的十大思想家》



限时优惠79元
扫描图片二维码,即可购买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