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7年4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他培养了79名院士,却沦为“国家罪人”

2016-10-23 生活透出的那束光 拾遗

心 / 里 / 有 / 束 / 光            眼 / 里 / 有 / 片 / 海
拾遗物语他与陈寅恪、潘光旦、梅贻琦一起,并称“百年清华四大哲人”。他是中国物理学会创建人,也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他培养了79名院士,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超过一半是他学生。但他晚年却被指控为“国家罪人”,沦落街头乞讨,死时被禁止登报说明。这个被时代抛弃得最远的大师,就是叶企孙。
1 1898年是近代中国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让人感念的故事。最为惊心动魄者,莫过于戊戌变法。只是万般遗憾,这场变法图强的爱国救亡运动,仅仅维持了百日就被“腰斩”。而这一年的7月,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一个叫叶企孙的小孩呱呱坠地。其父叶景沄是位爱国人士,痛心于国家饱受列强欺凌,“必以西方科学来谋求利国利民,才能治国平天下。”他决心将儿子培养成国之栋梁。
▲ 少年时代的叶企孙
在培养叶企孙上,他干了两件事。第一件:重修身。他为叶企孙立下规矩:“慎择友、静学广才、行已俭、待人恕、勿吸鸦片、勿奸淫、勿赌博、勿嗜酒、勿贪财。”这使叶企孙从小便养成了温润的君子之风。年少时跟朋友发生“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也被他写入日记,惆怅了一辈子:“一时之忿,至今思之,犹有隐痛。”第二件:重格致。叶景沄非常推崇西方科学,所以除了让叶企孙熟读经史子集外,更让他钻研西算、理化、博物等课。
▲ 叶企孙报考清华学堂时的留影
1911年,大清王朝寿终。派遣留学生的游美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并开始对外招生。

这一年,未满13岁的叶企孙,

干了一件让人叫绝的事——报考清华,竟被录取。

1915年,他听了一个科学报告后,心中风雷激荡,在日记中写道:“吾国人不好科学,而不知20世纪之文明皆科学家之赐,中国之落后,在于实业之不振,实业之不振,在于科学之不发达。”

于是17岁的他,联手同学刘树墉,

干了一件更让人叫绝的事,

成立了清华校史的第一个学生团体——科学会。并亲自拟定了会员守则:“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实求学;切实做事。”每两周举行一次的科学报告会,“选题之广和内容之精,开一时风气。”
▲ 叶企孙(右二)与清华学堂同学合影
2 1918年,叶企孙顺利通过毕业考试,被派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后转入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师从诺奖获得者布里奇曼。读博期间,他又干了两件很牛的事。第一件:与别人合作,测出了最精确的普朗克常数h值。这一数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第二件:验证了流体静压力对磁导率的影响。这是20世纪高压磁学的一个重大进展。
▲ 1919年,芝加哥大学中国留学生合影。二排左六为叶企孙
如果按这一轨迹走下去,叶企孙在科研上的成就不可限量。故1923年他取得博士学位后,导师一再挽留他留下来。但叶企孙动情地说:“祖国以巨万金钱供给吾等,当刻苦以读,不可挥而费之,唯求他日归国以报也。”他决定回国当一名大学教师,“一两个科学家救不了国,中国需要一个科学家群体。”正是源于这样一种考量,他决定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我要教书育人,培养更多科学家。”
1925年,回清华任教的叶企孙,干了第一件影响百年中国的大事:他在清华创建了物理系。物理系虽然建起来了,但能上课的教授只有他一人,他一个人撑起了整个物理系,一年级讲普通物理,二年级教电磁学,三年级教光学,四年级则带学生写毕业论文。
叶企孙教书尤善引导。讲授电磁学时,他发现班上有个学生,总是低头看书不听课,可提问,他却对答如流。于是,师生间有了如此对话:“你能看懂这本教材吗?”“能……快看完了。”学生很紧张。“以后的课,你可以不来听了,我批准你免课,但实验绝对不许缺课。”在之后一次电磁学考试中,该学生信心十足地交了卷,“至少得95分以上。”但最后却只得了83分。叶企孙说:“你理论成绩几乎得了满分,但40分的实验题,你只得了25分。实验不行,将来不会有大出息。”学生心服口服,从此专注于实验。1956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学生,就是李政道。李政道说:“企孙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
▲ 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奖
“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比如欧洲哥廷根和美国芝加哥。”1929年,叶企孙又干了第二件震动中国的大事。他发起组建了清华理学院,设置了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地学6系。并担任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系主任。中国科学研究停滞数千年,因为叶企孙,第一次有了万丈雄心:“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而正是理学院的设立,清华才从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变而成为名实相副的大学。而正是理学院的设立,才让清华逆袭到了如今的地位。
▲ 1932年,清华物理系职工合影
3 担任清华理学院院长,对叶企孙而言其实是一种牺牲,他必须放弃自己喜欢的传道授业和专业研究,而把主要精力用于行政工作,“聘任一流学者是我的头等大事。”理学院虽然设立了,但没有好教师便只是空壳。于是,叶企孙开始四处求贤。他请来的第一位贤良是吴有训。为表示对吴有训的敬重,他作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把吴的工资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还高。后来他发现吴有训工作能力很强,又让他接任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职。1937年,他又辞去理学院院长职务,立主吴有训接替自己。叶企孙的辞职,一不是自己不行,二不是众人反对,三不是已到退休年龄,相反,他辞任院长职务时才38岁。“所做一切,皆出于公心,皆为大局。”
▲ 吴有训
叶企孙求贤为人所称道的,还在于他没有门户之见。1931年,理学院教授讨论会,熊庆来提出聘请华罗庚为教员,其他教授都露出惊讶之情。“他只有初中学历,还是个残疾人。”“清华从来没有这种先例。”大部分教授都不赞同。这时,叶企孙站起来拍板:“清华出个华罗庚是好事,不要为资历所限。”他破格提升华罗庚为教员,并让其讲授大学微积分课。不久,他又派华罗庚去英国深造,这才有了世界一流大数学家。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正因不拘一格、无私举贤,他为理学院请来了吴有训、熊庆来、萨本栋、张子高、周培源等一大批国宝级科学家。理学院遂成全国研究科学之中心。
▲ 1929年,清华大学教师合影。左起:陈岱孙,施家炀,金岳霖,萨本栋,萧邃,叶企孙,萨本铁,周培源。

二十年代中国的科学教育,

包括最有声望的大学在内,

还尚未有开展实验研究的。

当时科学教育偏重于课堂说理,

对实际操作一无训练。

叶企孙深知此弊,

于是他干了第三件大事——将理学院建成实验研究中心。

在他四处化缘筹款之下,

物学馆、博物馆、生物馆、化学馆、

水利馆、机械工程馆、航空工程馆等实验室,

像一个个蘑菇般从理学院生长出来,

就此开创了高等院校进行科学研究的先河

解放后,中科院第一届数理化学部委员中,

清华毕业生占了二分之一多,

可见实验研究之巨大作用。


▲ 1935年清华物理系部分师生合影,前排左四为叶企孙
4 在担任理学院院长和主持校委会期间,叶企孙干了影响百年中国的第四件大事:“借鉴欧美科学史和发展史,做好新科技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占领世界科技的多个制高点。”王淦昌大一时酷爱化学,叶企孙觉得这个学生极其聪明,于是三番五次引导他转学核物理。最终,王淦昌成了“中国的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
▲ 王淦昌

王大珩赴英国留学时,

改学了应用光学专业。

“这是叶先生的深谋远虑。

抗战前中国光学工业是零,

而国防需要光学机械。”

后来,王大珩成了“中国光学之父”。

叶企孙送赵九章出国留学时,

让他攻读大气物理、地球物理学。

后来,赵九章成了“中国卫星之父”。

钱学森报考清华留美考试时,

学的是铁道机械,

叶企孙建议他改学了航空机械。

后来,钱学森成了“中国导弹之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

叶企孙的战略思想极其成功。

两弹一星功勋一半是他学生,

这绝不是偶然。


▲ 1941年清华大学校领导合影。右起:叶企孙,冯友兰,吴有训,梅贻琦,陈岱孙,潘光旦,施家炀
5 “叶先生对我们的最大影响,不仅是在做学问,更是在做人上。”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说。叶企孙一生对学生爱护无尽。“我经济困难没钱回家,叶先生就给钱让我回家。”“中国奥本海默”王淦昌说。“叶先生总是把特供奶省下来,给患病和体质不佳的学生喝,我喝过他多次特供奶。”北大教授张之翔说。一次和学生聚餐时,微醺的叶企孙感叹:“我课上得不好,对不住你们。但对得住你们的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这也许是世上最美的酒后真言。
最好的教化是润物细无声的。很多学生就这样从他身上学会了做人。原华南理工校长、中科院院士冯秉铨,毕业四十年后写信给叶老:“40年来,我犯过不少错误,但有一点可以告慰于您,那就是我从来不搞文人相轻,从来不嫉妒比我强的人。”1940年代,钱三强留学法国,师从居里夫人女儿女婿约里奥一居里夫妇。1948年,他决定回国时,居里夫妇依依不舍地挽留:“你是我最优秀的学生。”但钱三强说:“出国前,我从叶先生身上懂得了一个理:科学与爱国是不可分离的。”
▲ 1935年,叶企孙与亲戚及熊大缜合影
6 叶企孙有一得意门生叫熊大缜。1937年,抗争爆发后,他对老师说:“我要去冀中抗日。”叶企孙不同意他前往冀中,然而“事关民族救亡,我无法阻止,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止”。于是熊大缜投笔从戎,来到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组建了一个技术研究社,研发烈性炸药、地雷等军需品。不久,熊大缜派人与老师联系,请求技术支援和帮买军用物资,叶企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先是筹款三万多元,购买了炸药原料、无线电零件等军需品,然后又介绍汪德熙、李广信等人,前往技术研究社支援熊大缜。
▲ 熊大缜
后来炸碎日军机车的反坦克地雷,就出自熊大缜的技术研究社,而不是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制成。美国外交官考察冀中抗日根据地时感叹:“真有本事,美国有的技术你们都有了。”1939年,国共关系恶化,抗日根据地发起锄奸运动,熊大缜被诬陷为特务而遭逮捕。在没有调查核实的情况下,被锄奸队用石块生生砸死。叶企孙闻之,悲痛至极:“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这事从此便成了他心里放不下的石头,他在日记里写道:“每逢端午,吾便想到大缜。”新中国成立后,他四处奔走,为熊大缜鸣冤。
▲ 叶企孙(中)、熊大缜(左二)与抗战士兵合影
7 不料鸣冤不成,反受其累。1966年,“文革”爆发。因为熊大缜一事,叶企孙被指控为中统特务介绍者,成为“国家罪人”,锒铛入狱,被北京卫戍区监狱关押一年半。看过提审记录的黄延复说,他所有的话,其实只有一句:“我是科学家,我是老实的,我不说假话。”后因找不到证据,他被释放回校。之后多次被红卫兵隔离审查,遭受暴风骤雨般的折磨后,他开始精神失常,出现幻觉幻听,“他喝一口茶,电台就说他喝茶不对,他走出门,电台就叫他马上回去。”侄子说:“你是学物理的,知道电波透不过墙,根本没有这种事,是幻觉。”他说:“有,是你耳朵聋,听不见。”
▲ 1962年的叶企孙,这也是他毕生少有的含笑的照片
之后他再次入狱,出来时,已身患重病,小便失禁,双腿难以站立,身子弓成九十度。不少人在中关村一带见到过这样的情景:叶企孙弓着背,穿着破棉鞋,踯躅街头,碰到学生模样的人便说:“有钱给我几个?”后来他又渐渐恢复了一些神智,有一次钱三强在马路上碰到他,“马上跑上去跟先生打招呼,表示关怀,先生一看到他来了,马上就说,赶快离开我,赶快躲开,以后见到我,也不要理我,躲我远远的。”这时候了,他还害怕牵连钱三强。
▲ 叶企孙住过的清华园北院7号
1977年1月初,在生命的尽头,钱临照去看他时,他取出《宋书》,翻到范晔写的《狱中与甥侄书》,反复叨念其中一句话:“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1月13日,他终于撒手西去,临终前口中喃喃:“回清华,回清华……”十年后,在吕正操将军努力下,他和熊大缜才终于得以平反。
▲ 1949年,陈毅与各界人士合影。左起:叶企孙、潘光旦、张奚若、张子高、陈毅、周培源、吴晗。
“他从没对任何人讲过自己的悲惨,他觉得历史上被冤枉的事情很多,所以没有必要感叹自己的人生。”叶企孙的侄子叶铭汉院士说。这是怎样的一份厚道啊!当别人问及他遭遇时,他只是一笑。当有人问他是否绝望时,他平静地说:“我有物理,有书,有天空,有深邃的精神。”幼年的叶企孙十分迷恋星空,那时的他也许不知道,他在空白处栽种的一切,以后会那样灿烂地照亮中国的天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拾遗热文

你活得那么无趣,就是因为太“有用”

蒋介石为何说中日差距就在一个王阳明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多大程度可以摆脱对外界的依附

淡如水,才是友情最本质的东西

他没有文凭,却被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

人为什么要努力?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答案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世间若无样式雷,哪来北京圆明园

生命中总有一束光
足以穿透黑暗
长按二维码   一键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