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终于可以穿越千年,去为敦煌石窟上色

2016-08-16 发现你的生活美学 拾遗
拾遗物语

2015年图书市场最大的现象级事件,莫过于《秘密花园》的爆红。

这本涂色书一出世,立马红遍全球——连续12周进入亚马逊中国图书榜前十,8周夺得冠军。上市60天,仅当当网销量就突破100万册。

这两年,涂色书很是火爆。但遗憾的是,都是外国制造。

2016年5月,中国版“秘密花园”——《一带一路画敦煌》终于横空出世。

这本敦煌研究院制造的涂色书,将一幅幅敦煌书画变成了一页页可涂色的“秘密花园”。

“别的涂色书是为了减压,敦煌涂色书涂的不只是压力,更是文化。”

1650年前,敦煌画工在做一件事——为敦煌石窟上色。

1650年后,我们可以做同一件事——为敦煌石窟上色。

1650年前,他们用朱砂铅黄,画一笔飞天独舞。

1650年后,我们用彩笔拓纸,涂半纸璎珞千柱。

1650年前,来自“微尘众”的画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敦煌文明。

1650年后,敦煌文明就这样通过一本本涂色书,还给于“微尘众”。

敦煌艺术是美丽的,但也很脆弱
2015年8月,陈勇到敦煌旅游。每年这时,是敦煌旅游的最旺季。想去莫高窟参观,陈勇却买不到票。从2014年9月开始,莫高窟实行预约售票,每天限流6000人。辗转下窟参观,听到专家的讲解,陈勇被莫高窟故事震撼,意犹未尽。
晚上,陈勇睡不着了。敦煌距离兰州1200公里,来这里旅游的人,大量时间消磨在路上,

陈勇脑中不断浮现莫高窟的场景:

不少洞窟因为修缮保护,根本看不到壁画。

陈勇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了朋友圈流行的涂色书。“敦煌壁画也是先勾轮廓,再涂色的。把壁画做成涂色书,有先天优势。”

而且,敦煌涂色书,涂的可是千年文化。

陈勇准备策划出版一本这样的中国版《秘密花园》。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凌晨,陈勇把想法发到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的邮箱。“在涂色过程中,可以了解和熟悉敦煌艺术。”在敦煌工作25年,王旭东感慨良多。“有些地方用肉眼就能看出色彩淡了,如果再对比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照片,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真的消失了。”敦煌艺术是美丽的,但也是脆弱的。
公元366年,乐尊和尚西游到敦煌,

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凿下第一个石窟。

他成为史书上记载的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开创者。

公元366年,是什么概念?公元630年,麦加成为伊斯兰教朝圣地;1632年,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泰姬陵建成;敦煌莫高窟比麦加早264年,比泰姬陵早1266年。
此后,改朝换代,世事变迁,不同朝代工匠,络绎不绝来到这里,他们穷其一生,凿石窟、画壁画。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千年更替后,敦煌石窟成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其意义不言而喻。
可是,敦煌石窟的处境却有些尴尬,“国内没有国外火,墙内开花墙外香。”王旭东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敦煌研究院是一个专业学术机构,但我们还得把学术成果推广出去,让大众接触敦煌艺术,有接触才能喜爱。”陈勇的邮件,来得正是时候。王旭东给陈勇回了电话——愿意合作。
做好了可能无功,有差错就是大过
2015年10月19日,袁小茶记得这一天。陌生人的一条微博私信,扰乱了她的生活。

“你是做涂色书的袁小茶吧,我要找你做书。”

这条微博私信,来自于陈勇。

身为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的小茶,此前成功引进过一些国外涂色书。
虽然大学学的是英语,但小茶很喜欢传统文化。一个距今1650年历史的敦煌题材,让她心动了。“在国际时装周,我看过一次敦煌元素的时装主题。”当时,小茶触动很大。

“这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创新,才是China的风格。”

所以,我也想做一本中国版“秘密花园”。


涂色书,小茶很早就开始接触了。

有段时间,小茶妈妈患上焦虑抑郁症,

小茶买了涂色书,陪妈妈治疗心理抑郁。

接到陈勇的邀请,小茶心里有打算。

“想把敦煌题材涂色书做得既好玩又兼具文化性。”

前后思量了两个月后,袁小茶洋洋洒洒写了32页策划案,

详细地阐述了她对“为敦煌石窟上色”的理解。

陈勇回信说:go ahead。
2015年底,策划人陈勇,设计师潘老师……一个做书团队,浩浩荡荡地飞往敦煌研究院。但困难却是陈勇、小茶始料未及的。“不就是一本‘给敦煌石窟上色’的书吗?”

敦煌壁画是老祖宗画的,

壁画高清图是研究院拍的,

线描稿是研究院专业人员提取的。

“不就是大家一碰头就搞定了吗?”

其实,远远不止于此。


听了陈勇做书的初步想法后,

敦煌研究院领导表情有些深沉。

然后说了一句话:

“要做敦煌,就必须十分了解它。容不得一点点差错。”

于是,一群人套着军大衣,在零下十多度的洞窟里调研,开会,再开会;讨论,再讨论。敦煌研究院领导一再强调:“如果这是我画的作品,你想怎么做都行。但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文物,版权是属于国家的。”
“有太多人关注敦煌,一点都不能出错。做好了可能无功,但有纰漏都是大错。”小茶说。

在传统与流行,学术与读者兴趣之间,

三方一次次坐下来平衡取舍,

最终敲定了——

以“飞天”为主题的《这盛世,如飞天所愿》;

以“菩萨”为主题的《愿作菩萨那朵莲》;以“服饰”为主题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就这样,敦煌系列涂色书有了大致模样。
左页是历史,右页是当下左手是文化,右手是传承
真正做书了,又是困难重重。如何给千年壁画提线描?壁画历经千年,很多地方都模糊了。研究院摄影师用特制相机“飞天号”,拍了180幅敦煌壁画,再利用高清数字图片提取线稿,并将线条断了、模糊的地方一一修复,11个人,整整耗费一个月时间才完成。
左右页对照
这样的线描稿,不是“临摹”作品,而是从千年壁画中扒下来,手工修复的。同时,设计师专门设计了左右页对照。左手页,是敦煌斑驳真实的高清影像,是距今1650年历史的古董壁画影像;右手页,是与之对应的黑白线描稿。“左手是历史,右手是当下;左手是文化,右手是传承。”王旭东说。


硫酸纸用来临拓
小茶一直有个想法,还原最早一批敦煌壁画传承者的心路,像最早敦煌壁画的描摹那样——先用拓纸勾线,再用颜料上色。于是,找来各种厚度、规格的硫酸纸,设计师一张接着一张,不停地实验,费了不少时间,才最终确定了113g/张的硫酸纸。

“这个重量的纸张不会因为太薄了发脆,

也不会因为太厚而损失透明度,刚刚好。”


也有想法不能实现的时候。

小茶曾想把藏经洞唐代的《金刚经》原物翻拍,

做成长卷,让读者可以为大唐《金刚经》涂色。这是迄今所知,世界现存最早、标有年代的活字印刷品。可是,版权却是英国国家博物馆的。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用200两银子,换走了藏经洞里的九千多卷文书和五百幅佛像绢画。1908年,伯希和用五百两银子换得7000卷藏经洞文物。如今,藏经洞里的文物,散落在世界十多个国家。它在一个“错误的时代”被发现,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

没办法,只能选用中国有版权的,一张大唐景龙二年的《金刚经》墨迹残卷。“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从大唐景龙二年到现在,一共1308年,加上藏经洞的文物浩劫,只剩下了残卷。研究院原物翻拍后,提一遍线描初稿,然后转给设计师整修,才变为达到印刷品相的成品。读者涂的每个文字,笔触、线条,都是唐人当初真实的抄经心情。




接近完工时,又发现了不对的地方。

“读者花两个小时涂一张壁画,却不知道这壁画的飞天是谁,不解释文化内容,那涂色就真的是一张皮了。”有人建议。

可每张壁画的文化含义都能写成一本书

用大众语言加几百字注释如何才能说清楚?

而且,大段的注释在页面中根本放不下。

小茶一番绞尽脑汁后,决定将注释改写成诗词。

诗词注释
做一本涂色书,一路磕磕碰碰。小茶和陈勇经常半夜在电话里吵架; “这一路,我们都是吵着过来的。”小茶笑着说。

为印出最接近敦煌石窟的颜色,

研究院专家飞北京,守在印刷机旁反复调色。

几次几近崩溃的卡壳、试验、争吵和磨难后,

历时203天,这本中国版《秘密花园》问世了。

读者不仅可以为敦煌石窟上色,还能学知识。

“用一种更接近大众的方式,让承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文物走进了大众的生活。”王旭东说。


“如果中国年轻人自己都不能读懂祖先灿烂的文明,

我们就算留住了有形的石窟,也失去了文化根基。”

1650年前,敦煌画工在做一件事——为敦煌石窟上色。

1650年后,我们可以做同一件事——为敦煌石窟上色。

1650年前,他们用朱砂铅黄,画一笔飞天独舞。

1650年后,我们用彩笔拓纸,涂半纸璎珞千柱。

1650年前,来自“微尘众”的画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敦煌文明。

1650年后,敦煌文明就这样通过一本本涂色书,还给于“微尘众”。

让我们穿越千年,去为敦煌石窟上色。


文字为「拾遗」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拾遗热文

托尔斯泰提出的三个问题,藏着王宝强离婚风波的答案

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不做最美女主播,我只想当一名小裁缝

越是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越是我们区分他人的标志

有三个苹果曾改变世界,他发现了第四个

看了这部《人间世》,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人世间

你的生活美学指南
长按二维码   一键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