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家华:唯物辩证法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方法

思想火炬 2022-01-13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编者按: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适应时代新要求、实践新发展和人民新期盼,吸纳提升全党集体智慧,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重大时代课题、实现理论创新的典范。这一思想具有理论的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和创新性,运用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进行理解只能导致对它的误读误判,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其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思想精髓。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精髓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理论基础”“活的灵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适应时代新要求、实践新发展和人民新期盼,吸纳提升全党集体智慧,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具有理论的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和创新性,运用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进行理解只能导致对它的误读误判,只有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其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思想精髓。


一、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重大时代课题、实现理论创新的典范。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好的工具”“最锐利的武器”,是广大人民群众趟过急流险滩、创造美好生活的“桥”和“船”。
 习近平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他强调,“坚持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对于做好领导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为引领全党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个看家本领,习近平先后主持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专题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他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习近平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重大时代课题、实现理论创新的典范。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发展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代和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制定什么样的实践方略、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武器,科学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1.深刻揭示历史时代与新时代的辩证关系
 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的前提。习近平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历史规律的宏大视野看待中国的发展,从当代中国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看待人类社会的进步,深刻论述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的“变”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时代性质的“不变”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论断,为提出和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强调,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也就是从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时代。
 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提供了科学根据。习近平关于历史时代和新时代关系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当今时代性质和时代潮流,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消除了一些人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同于时代性质的错误认识,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本质,从历史时代高度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人是《共产党宣言》的忠实继承者,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革命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之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当代接续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2.辩证分析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的关系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我们党在新时期对基本国情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为制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提供了基本依据。然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习近平深刻阐述了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强调“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因而必须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看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习近平关于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的运用和发展,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相统一的特点,彰显了唯物辩证法强大的方法论功能。
  3.深入阐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也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从“思想力求成为现实”与现实“力求趋向思想”的统一、“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理论“原则”的坚定性与实践“策略”的灵活性的统一等方面,揭示了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刻内涵。列宁在反对自发论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和“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等重要论断。毛泽东在批判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基础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把是否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看作我们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也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创造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世界奇迹。如何看待理论和实践在推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正确把握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正确地总结过去、统一思想、开创未来的重大现实问题。
 习近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这一论断既是对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揭示。理论发源于实践,又成为实践的指导。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揭开了改革开放伟大革命的序幕,赋予了实践崇高的地位,也彰显了理论的伟大力量;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大包干,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和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少数人自发性大包干才不断发展完善为根本改变我国农村面貌的千百万农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战略;邓小平关于“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的论断,绝不是把改革开放的成功归结于少数人纯经验的自发行动,而是归结为党的先进理论指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的社会实践,因为只有这样的实践才符合实事求是,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历史性飞跃。
 正因为如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习近平一方面强调,各项改革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更加突出,重大改革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防止犯颠覆性错误;另一方面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必须继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为指导和帮助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改革方法,习近平深刻阐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法:(1)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探索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就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积小胜为大胜。这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2)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新时代改革发展也要摸着石头过河。(3)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4.科学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
 习近平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旗帜鲜明地反对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和全盘西化的邪路,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需要系统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用中国梦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指引方向;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重点;坚持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相结合,既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又强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实施,强调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用好辩证法”,坚持系统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习近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分析了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利条件、严峻形势和光明前途,提出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四个伟大”、推进“两个革命”,构成了新时代党和人民思想政治建设总要求和治国理政总方略。他及时对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方法进行哲学的总结、概括和提炼,指出:“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必须反对形而上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遵循唯物辩证法,我们的认识才能达到真理,实践才能成功;违反了唯物辩证法,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谬误,实践就会遭受失败或挫折。
 离开唯物辩证法,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这是恩格斯的一句名言。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等人将唯物史观关于经济是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简单化地理解为“经济决定论”,伯恩斯坦等修正主义者攻击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过于唯物主义,带有宿命论和独断论倾向。在恩格斯看来,对唯物史观的这些误解,从方法论看都是因为“这些先生们所缺少的东西就是辩证法”。
 离开唯物辩证法,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全面性(全面分析和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深刻性(从本质和规律层面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系统性(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创新性(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思想观点和理论)。对于这样一个新思想,必须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准确把握、深刻领会。唯物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离开唯物辩证法,必然陷入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运用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出现“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倾向
 主观主义解读的基本特征是:违反“考察的客观性”,坚持从抽象原则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用主观的、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客观联系。如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内涵时,要么夸大我国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地位,忽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陷入中国第一的“自大论”;要么贬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陷入中国事事不如人的“悲观论”。主观主义解读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表现,是思想理论研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与实事求是相对立的思想方法。
 形式主义解读的基本特征是:离开事物的本质内容或将事物的外在形式当作本质内容,满足于对事物的表象的认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例如在解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变的原因时,或置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一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于不顾,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不是由社会主要矛盾而是由主要任务决定的;或颠倒现象与本质,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本质,社会主要矛盾是现象,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影响本质变化。
 机械主义解读的基本特征是:看不到事物的复杂性和辩证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转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联系着的事物孤立化,把发展着的事物静止化。例如在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和习近平关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经历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的论断时,孤立地、静止地理解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内涵,看不到三者的发展变化和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进而得出毛泽东时代解决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问题、邓小平时代解决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问题、新时代要解决的是国家强起来的问题的简单化、片面化结论。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解读的基本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或者片面夸大理论的作用,陷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或者片面夸大实践经验的作用,陷入经验主义。例如在解读习近平关于“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的论断时,或片面解读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实践和邓小平关于“摸着石头过河”“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等论断,轻视党的先进理论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陷入自发性实践崇拜;或片面理解顶层设计,以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以后,一切都按照事先制定的理论和计划行事,不再需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摸着石头过河”。又如受自发性实践崇拜的影响,在解读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时,人们往往比较注重直接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安全,忽视了更高层次的理论生活。实际上,美好生活一定是自主自觉自由的生活,而自主自觉自由的美好生活必须以把握先进理论为前提。只有掌握了先进理论,弄明白了为什么要革命、革命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革命他们应该做什么,人民群众才能成为创造历史的“自觉的历史活动家”,才能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真正主人,“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才能发展为自觉的广大群众自主自愿参加的伟大社会革命。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解读中存在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倾向,根源在于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有其自身的价值。它合乎常识,极容易理解,当事物自身的变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和研究时,它“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但一旦进入广阔的认识和研究领域,需要考虑事物的变化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防止和去除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最有效手段,是培养和锻炼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好唯物辩证法这一“革命的代数学”。唯物辩证法坚持“考察的客观性”,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反对考察的主观性和从个别实例或枝节掌握事实;坚持联系的观点,全面地考察事物,反对孤立的观点和片面地看问题;坚持发展的观点,从“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事物,反对“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从死的状态去考察”;坚持矛盾的观点,考察事物本身的“对立面统一”,反对“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坚持工人阶级的立场,公开申明自己“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发扬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维护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反对所谓价值中立的纯客观的立场。总之,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具体表现。只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站稳工人阶级和人民的革命立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培养辩证思维,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就能有效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解读倾向,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而完整的把握。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理论体系和思想精髓。
  1.从理论体系上完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列宁说:“真理只是在它们的总和中亦即在它们的关系中才会实现。”就是说,真理是全面的,是由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在逻辑上表现为一个理论体系。形成理论体系是认识或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理论体系是由理论主题、根本问题、基本观点、科学方法等构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这一思想,既要做到准确理解,又要做到完整把握,所谓完整把握就是把握其理论体系。
 为什么运用唯物辩证法能够完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呢?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逻辑严谨,具有辩证本性,其主题和问题、概念和范畴、理论和观点、思想与方法等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且内涵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另一方面是因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具有高于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显著优点:“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
 运用唯物辩证法可以透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习近平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深刻总结4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经验,及时对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方法进行哲学的总结、概括和升华,提出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思想方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方法。
 战略思维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着眼于长远把握眼前,着眼于全局把握局部,着眼于高层次把握低层次,着眼于规律趋势把握现实。衡量战略思维能力高低的尺度,主要看能否站得高、看得远,能否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否把握规律、把握趋势、把握方向。由于战略思维处理的是战略问题,而“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因此,战略思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体系中居于最重要地位。习近平的战略思维蕴含于他提出的“战略眼光”“战略问题”“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步骤”“战略思想”“战略谋划”“战略判断”“战略定力”等概念之中,表现于他关于当今时代性质及其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等重大判断上,展开于他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上,彰显于他强调的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上,聚焦于他的“共同体思维”。习近平先后提出了反映自然界山水林田湖草相互依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反映我国56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反映中国大陆人民同台湾同胞共担民族大义、共享发展机遇、共传文化血脉的“两岸命运共同体”,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利益交织交融、共存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共担世界和平和发展责任的“责任共同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观点的运用和体现,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有三个基本特点:(1)历史思维是一种对事物进行历史考察的思维,它肯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呈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事物的过去对其现在和未来有重要影响,坚持通过考察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分析其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地位、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2)历史思维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思维,它秉持“今胜于昔”的进步理念,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的历史考察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和历史启示。(3)历史思维是一种蕴含否定性、批判性的思维,它坚信事物的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和衰落、灭亡的必然性,对事物的历史考察是为了揭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和非完善性、暂时性,所谓“完美的国家”“完美的社会”和“永恒正义”“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思维,强调历史是照亮现实、照亮未来的“一面镜子”,是记录过往、启示未来的“最好的老师”,是把握党情、国情的“最好的教科书”,是发人深省、吸取教训的“最好的清醒剂”。
 习近平是运用历史思维分析解决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典范。他将500年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六个阶段,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2013年,他从30多年改革开放、6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70多年中国近代史和5000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016年,他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功绩。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社会文明建设、依法治国、意识形态建设、国家安全、党的建设等领域存在着问题和短板,集中体现了历史思维的特点和要求。
 辩证思维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观察复杂形势、认识复杂事物、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要求看事情要一分为二,善于把握对立面的统一;做事情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善于弹钢琴;解决问题既要把握一般又要照顾个别,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习近平辩证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善于超越某些似乎定型的二元对立思维,以更高的辩证综合把握事物的本质”。为破除“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一些人对于新时代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错误认识,习近平论述了一系列重大关系。例如,他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辩证关系,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既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深刻阐述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性与坚持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强调“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深刻阐述了经济建设这一党的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统一,强调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强调我们党既是执政党也是革命党,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深刻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强调这两个历史时期虽然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创新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的集中体现,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思维方法。坚持和运用创新思维,需要明确四个基本点:(1)明确创新思维是革命性思维,对现成的一切进行审慎的反思和批判,解放思想,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2)明确创新思维是科学性思维,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把握趋势。(3)明确创新思维是问题导向性思维,“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创新。(4)明确创新思维是创造性思维,面向未知、面向未来,敢于突破、善于创造、勇于超越。习近平高度重视创新思维,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他将创新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强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重大时代课题、实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底线思维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党和国家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思想方法,其实质内涵是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思维主要是一种防御性思维,但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未雨绸缪,包含了对事物未来发展可能性的深刻洞察,促使事物朝好的方面发展的主观努力。从唯物辩证法看,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需要把握三点:(1)认识和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度,特别是标志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或“临界点”,这是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的前提。(2)做好两手准备,既防备事物朝坏的方向转化,也准备好事物朝好的方面转化,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的根本。(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和运用矛盾转化规律,创造条件促使事物朝好的方向转化,这是坚持和运用好底线思维的关键。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统揽“四个伟大”、保持战略主动、维护党和国家的战略稳定与战略安全的治理智慧。在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大问题上,习近平始终注意划出红线、亮明底线、装上高压线、守住生命线,要求坚守国家主权底线、改革开放底线、科学发展底线、金融风险底线、脱贫攻坚底线、民生保障底线、食品安全底线、生态环境底线、党纪国法底线等,增强忧患意识,防止和防范“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一般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不过,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一方面说“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另一方面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其核心意涵是以人民为中心。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还是以人民为中心?抑或既是实事求是又是以人民为中心?
 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通过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亦即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它要求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它要求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人民性是内在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以科学性为前提,因为只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才能取得成功,根本利益才能得到维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斗争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升华,离开广大人民的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就会枯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内在统一,构成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信仰的科学基础和价值基础。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可以有不同维度的理解和理论表达。既可以说实事求是是思想精髓,也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想精髓,还可以说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中心都是思想精髓。说实事求是是思想精髓,不仅因为实事求是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概括,又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凝练,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且因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说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想精髓,不仅因为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表达,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而且因为以人民为中心内在地包含了实事求是这个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前提;说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想精髓,是从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实事求是是科学维度、真理维度的思想精髓,以人民为中心是政治维度、价值维度的思想精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实事求是与以人民为中心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因而内在地包含了实事求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所研究和探索的规律与原理,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价值的主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因此,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真理维度的精髓和价值维度的精髓的内在统一,保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占据了历史的制高点,又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因而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2019年第1期。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

[3] 陈先达:《中国百年历史变革中的辩证法》,《光明日报》2018年7月2日。

[4]侯惠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底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5期。

[5]韩庆祥:《强国时代》,北京:红旗出版社,2018年。


(作者:吴家华,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8期)




相关链接:

吴家华:“八个统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

吴家华: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思想火炬”官方头条号:@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