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丝路学者︱闵捷:合作抗“疫”践行新时代中阿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闵捷 上外丝路 2024-01-02
点击上方“上外丝路” 可以订阅哦!

合作抗“疫”践行新时代中阿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作者简介:闵捷,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教育部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网2020年4月17日


3月7日,应伊拉克红新月会请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遣医疗专家组赶赴伊拉克抗“疫”前线。从伊拉克最南部的巴士拉到北部的库尔德自治区,再到巴格达新冠定点收治医院,都忙碌着中国医生的身影。

3月25日,中国专家为伊拉克建造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伊拉克红新月会会长阿巴斯说,检测是防控新冠疫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中国的援助和专家组的到来对伊拉克来说至关重要。伊拉克卫生部长阿拉维则指出,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抗疫经验和先进的设备物资,伊拉克人民对此不会忘记。

4月15日,应沙特阿拉伯王国政府邀请,中国政府赴沙特抗“疫”医疗专家组携大量医疗防护物资乘飞机启程,赴沙特协助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此次全球抗“疫”,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相互信任,是建立在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医疗援助的历史基础之上,中国赴阿抗疫医疗专家组也必将成为新时代中阿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使者。

赴阿医疗队是新中国援外医疗的首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医疗状况处在较为匮乏的状况,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反法武装斗争赢得了独立,随即面临法籍医生几乎全部撤走、国民缺医少药的困难境地。阿尔及利亚遂向世界求救。中国政府从两条渠道得到呼救信号:国际红十字会吁求国际社会紧急救援,阿卫生部长请求中国提供医疗援助。1963年1月,中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派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并开创了新中国援外医疗的历史。这一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 3支医疗队。

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还先后向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毛里塔尼亚等阿拉伯国家派出医疗队。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 1963年12月访问阿尔及利亚时会见了医疗队员,周恩来总理指示:“你们要更好地发扬工作,把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健康当作中国人民的健康一样对待,你们要学习和发扬白求恩精神。”


赴阿医疗队是中国外交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

1970年代,赴阿拉伯国家的中国援外医疗队数量大增。该原因在于:中国医疗队的名声在阿拉伯世界传开,更多的阿拉伯国家要求中国提供医疗援助;中国同更多的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等的支持下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表达支持和感激之情,中国从而加大了对外援助力度。

总之,在“三个世界”的外交理念指导下,援外医疗队在增进中阿友谊方面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1970年,中国向也门民主共和国派出医疗队。1971 年,中国医疗队抵达苏丹,1975年则向摩洛哥派出了医疗队,1978 年又增加了叙利亚。到了上世纪 80年代,向阿联酋也增派了援外医疗队。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中国已先后向13个阿拉伯国家派遣了援外医疗队。


赴阿医疗队是中国援外医疗的样板。

从援外效果上看,从1963年始,中国赴阿拉伯国家的援外医疗队免费为所在国民众服务,给贫困地区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以阿尔及利亚为例,中国援阿医疗队遍及该国21个省市,涉及普外、脑外、骨科、妇产、心内、整形、眼科、麻醉、针灸、护理等 10 多个专业,建立医疗点近20个,成为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好的医疗队。他们的最大优势是中医和针灸疗法。

此外,中国医疗队还促成了受援国医疗医学体制上的创新。如应突尼斯政府要求,中国政府决定在其首都援建一所针灸中心。1994年,马尔萨针灸中心落成。中心的医务人员由中国医生与突尼斯护士及工勤人员组成。双方紧密配合,和睦相处,除治疗外,中心还承担教学任务,每两年举办一期针灸培训班,学员是医疗机构的在职医生,经过理论和临床学习、闭卷考试和论文答辩后可取得针灸专科医生证书。时任突尼斯卫生部长在中心的开业典礼上曾宣称:针灸中心是中突友谊的象征,是阿拉伯世界第一,非洲国家第一,发展中国家第一。尽管有的国家正在遭受战乱,但中国援阿医疗队员以高度的责任感、真切的人文关怀拉近了与普通患者的距离,增进了阿拉伯民众对中国的友好情感。

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实践证明,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中阿始终是互惠互利的好伙伴、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为推动中阿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未来3年,中国将再向阿拉伯国家派遣500名医疗队员。此次中国向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相继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是中国立足外交传统践行对阿拉伯国家政策白皮书的直接体现,更是中阿友好合作新的历史起点。


- END -


往期精彩:


丝路学者︱马丽蓉:全球丝路学派比较研究
丝路学者︱闵捷:“一带一路”与中国巴基斯坦人文交流
丝路学者︱杨阳:“一带一路”背景下以色列智库研究
丝路学者︱马丽蓉:“一带一路”的学术跟进正在加速
丝路学者︱荣新江:纸对丝路文明交往的意义


 上外丝路



结伴丝路 融通中外


Harmony along the Silk Road 

Integ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微信号:isrss_2015

电子邮箱:silkroadsisu@163.com

网站地址:http://www.isrss.shisu.edu.cn

联系地址: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大连西路550号)1号楼5层丝路战略研究所

关于我们:

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Institute of Silk Road Strategy Studies)成立于2015年9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战略、整合全校优势资源、凸显上外国际化人才培养而设立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并编辑出版国内首本专注于丝路学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新丝路学刊》。

本所立足于上外多语种、跨学科的专业优势与特色,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旨在形成“1+2+3+4”发展战略,即一支跨校跨专业的研究队伍,政治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支撑下的国别与区域研究,经贸、人文与安全三路并举的研究范式,中东、东南亚、中亚、美欧(含拉美)的四大研究板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