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公报 | 杨启光: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理论、实践与制度创新

2017-08-15 杨启光 教育科学研究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制度创新”(BGA130042)的研究成果。


由于现代化、城市化及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家庭的规模、结构和关系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家庭问题频发,家庭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家庭生活质量降低,中国家庭生活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让教育回归家庭生活世界,投资家庭人力资本,通过广泛的教育增能,着眼于家庭成员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家庭生活教育,日益成为当下中国家庭生活有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与现实要求。

本研究主要依据全球与中国家庭生活变迁的现实,从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三维度系统考察家庭生活教育的运动逻辑与实践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适应中国家庭现实需要的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制度的具体内容与策略。

推进家庭生活教育实践,不仅能有效预防家庭生活问题的产生,增强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更能通过提高家庭成员的终身学习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提升家庭人力资本的含量,激发家庭成员的生活知识、情感、技能和管理的活力,并使家庭生活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这是推进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家庭生活教育的概念和本质

全球性的家庭生活教育(Family Life EducationFLE)运动,主要源于18世纪的美国,发展成熟于20世纪。其发展主要是基于社会变革及其产生的家庭社会问题的需要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创新与理论的综合推动。家庭生活教育主要实践“预防胜于治疗”理念,倡导贯穿家庭生命全程的专业化教育干预项目,传递家庭人际关系调适、亲子教养、家庭资源管理以及家庭压力和危机应对等知识与技能,提高家庭人力资本含量,支持和满足家庭成员的发展需要,增进家庭福祉。

这种家庭生活教育,本质上是以人的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发展为本,主要通过特定的教育与学习的形式,以传递家庭生活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等为中介,激发与唤醒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面向家庭生活任务具有的自身潜能,协助家庭成员努力发现他们自身开展创造性家庭生活的素质与能力,预防由于社会转型变革导致的一系列家庭压力与家庭生活问题,增强家庭幸福感,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这反映了家庭生活教育具有重要的发展性价值,主要表现为促进家庭个体成员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两种主要基本功能。

这种家庭生活教育,在实践中体现了教育的当代本真,全面渗透了与发展型政策倡导的基本政策理念与服务精神价值,强调依托与引入更多的社会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到促进与家庭成员相关的健康、知识、技能和道德素质发展领域。将发展型的社会政策嵌入家庭生活教育的服务中,并形成发展型的家庭生活教育概念,具有其合理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必然。未来家庭生活教育的制度建设也需要积极依靠社会投资、社会参与及积极干预等方式,全面提升家庭成员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减轻对国家财政与社会福利的依赖。

这种家庭生活教育,贯穿面向家庭全体成员生命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知识学科体系融合了众多的学科专业知识,如家政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甚至经济学及大众传媒学等,其所要关注的内容与范畴极其丰富,使家庭生活教育呈现多层面、多角度的理论解释框架,诸如家庭社会学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及成人学习理论等。尽管如此,需要强调家庭生活教育主要作为“教育”的特点,是提升个体发展、处理应对家庭问题能力的教育,以确立家庭生活教育应有的边界(boundaries)问题。同时,这种教育应与其他的教育形式不一样,它更多强调的是一种通过教育让家庭成员面对家庭生活需要的更为个性化的能力发展与潜能激发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家庭生活教育课程的特点和内容

与家庭知识、技能相关的信息、经验与资源内容相关的家庭生活教育课程或项目,其制定、组织、实施和评估在家庭生活教育中具有核心作用,它是实现家庭生活教育目的与目标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具体分析、设计规划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目标、内容以及课程实现的途径和方式至关重要。

首先,家庭生活教育课程是以传递家庭生活知识经验与预防家庭生活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在推进家庭生活教育课程中,应以传递与家庭生活相关的知识为基础,让家庭成员掌握和理解家庭生活所需要的现代知识成果。此外,家庭生活教育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的课程特性,主要表现为其作为生活经验课程的特点。家庭生活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以家庭生活实际情境为基础,将家庭成员看作学习者,激发家庭成员参与到家庭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来,以形成作出选择并反思选择带来的后果等家庭生活价值判断与问题决策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家庭生活经验知识在帮助家庭成员改变观点和行为方面的意义。

其次,家庭生活教育的对象扩大为“所有家庭成员”,决定了课程知识内容和范畴的丰富性与广延性。家庭生活教育课程一般包括家庭生活技能知识、家庭角色扮演以及家庭变迁的课程知识内容,还应将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等生态环境内容纳入教育课程范围,应重点关注家庭生活中的性别角色、家人角色、婚姻关系、家庭权力、女性母亲角色与孩子养育、家庭与工作关系的平衡等由现代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内容。此外,要积极建立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家庭生活教育课程主题,涵盖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及中老年期不同家庭发展任务的课程知识体系。总之,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考虑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差异及社会变革的新要求。

再次,家庭生活教育课程实施涵盖正式与非正式两种方式。由于家庭生活教育课程对象的多样性,其课程目标呈现层次性、整体性和阶段性特点,因而构成家庭生活教育的课程形态包括正式的课程与非正式的课程。课程实施需要整合正式的学校课程与非正式的社会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吸纳公众媒介、社会组织和专业研究机构等多元社会资源参与。在家庭生活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向创造性教学方式转变。反映在师生角色的变化上,就是从一个注重“客观式”教学认识向更加注重“主观式”“经验式”教学认识的转变,以便形成学习者批判性认识家庭生活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三、全球家庭生活教育的主要实践经验

全球化发展使家庭生活被纳入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与持续演化的世界之中。国际范围的家庭生活教育的实践呈现跨文化差异的特点,表现出多元文化下国家或地区实践的差异。

在美国,家庭生活教育运动实践基于学术研究的专业化发展,政府积极倡导通过专业学术组织推进专业资格的培训、认证和评估,并依托大学的学术优势推广家庭生活教育服务。

在澳大利亚,为解决高离婚率与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等凸显的社会问题,政府主导实施婚姻生活教育计划,确保婚姻生活教育的法律地位,拓展婚姻生活教育的经费来源,丰富婚姻生活教育的课程内容。

在英国,政府依托“青年中心”服务机构建设,通过特殊的教育方案来协助、支持和满足家庭青少年成员的发展需要,预防或减少家庭问题。

在新加坡,政府通过建立“伙伴关系”推进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协作。

在孟加拉国,政府依靠国际组织开展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的家庭生活教育项目。

香港不断完善家庭生活教育服务体系,预防家庭生活问题。

台湾注重通过立法建设,致力于提升家庭教育的专业化。

此外,印度和南非更多关注家庭健康问题,如,预防艾滋病等。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加拿大等国也开展了与家庭生活教育有关的学术性项目,以服务家庭生活多方面的需要。

目前,国际范围内为回应家庭成员的发展需求,预防家庭问题的发生,主要是通过设计与实施一系列家庭生活教育服务项目,包括家庭性教育、婚姻教育、青少年服务、亲职教育、反家庭暴力及支持家庭健康综合服务等实践,反映了其在地理区域、特定国家文化与历史传统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下的不同特征与模式。

提供发展型的家庭生活教育服务,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为应对风险社会下家庭压力与恢复家庭功能的重要的社会政策创新内容。


四、中国家庭生活教育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经历了重要的社会变迁。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对象、方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思想日益多元的家庭成员新的需求。中国以家庭为对象的教育在逐步扩大,教育的场域开始从家庭内部走向社会,教育的内容也不断拓展到关于家庭生活的诸多方面,政府和社会不断通过政策调整将公共力量融入传统私人领域的家庭生活。

首先,中国的家庭生活教育发展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演化特点。追溯中国家庭生活教育的发展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主要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频发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将问题原因追根至家庭,并发现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学习化社会,学校对满足人们学习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国的家庭生活教育开始得到个体、社会与国家的重视,逐步从自然走向自觉,从私人领域溢向公共领域。

其次,中国家庭生活教育在特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中国的家庭生活教育正从主要围绕亲职教育与家长教育指导服务为中心,逐步拓展到婚姻生活教育、家庭性健康教育、老年家庭生活教育等多元主题。一些地方充分调动基层创新实践的积极性,积累了可供总结与借鉴的实践经验,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家庭生活教育服务的基本现状与制度建设情况。主要包括:设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生活教育服务;探索“第三部门模式”的社区家庭生活教育服务;建设社区与高校联盟的家庭生活教育指导者队伍;建立家庭生命全程的家庭生活教育服务体系;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家庭生活教育服务创新等。

再次,中国家庭生活教育服务的需求呈现新的特点。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成员对于家庭生活教育的价值认识主要以积极建构美好家庭生活为主,对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与提升家庭生活质量的终极价值最为看重。家庭成员对于家庭生活教育的现实问题的预防与治疗功能认识不足,也反映了中国家庭生活教育专业化服务滞后的现实。目前,中国最需要的家庭生活教育的主题分别是调适家庭人际关系、为人父母及子女教养之道、婚姻稳定性、家庭规划和家庭身心健康等内容。对于家庭生活的教育服务与社会支持,主要以公众自学及大众媒介服务为主,缺少来自学校、研究机构、政府和社区等重要组织提供的专业化的家庭生活教育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参与家庭生活教育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学校开展的家庭生活教育寄予较高的期望。


五、推进中国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的对策建议

美好、幸福和安定的家庭生活,是每一个中国家庭成员的最大愿望与终极追求。强化面向家庭成员的教育服务供给,积极推进家庭生活教育实践,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家庭每一个成员的迫切要求与现实诉求。实施系统的面向家庭生活的教育,是推进当代中国家庭生活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确立当代中国家庭生活教育的未来发展重点

重新认识中国家庭生活教育的概念内涵,拓展狭窄的家庭教育理解,强化对传统私人领域的家庭教育的公共力量的治理,需要确立未来中国家庭生活教育的主要着力点。

未来,中国家庭生活教育的发展重点主要包括:传递现代多元家庭生活知识与技能、调适后现代日常家庭生活关系、培养家庭成员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尽早预防现代家庭日常生活问题。同时,要积极推进中国化的家庭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制度建设。

(二)推进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的制度创新

首先,确立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制度的理论基础。建立适应国际社会发展趋势与中国家庭变迁现实需要的家庭生活教育服务新的制度,需要一系列理论的支持,它们为推进制度供给提供坚实理论基础,如社会质量理论、发展型社会政策以及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思想等理论,据此来分析适应中国家庭生活现实要求的家庭生活教育的服务理念、伦理价值和基本原则。

 其次,完善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的基本制度。一是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度,确立家庭生活教育的重要地位,具体包括积极推进家庭生活教育的专门立法,突出亲职教育与婚姻教育法律制度。二是强化家庭生活教育者的资质,促进家庭生活教育专业化。这里,先要分析中国家庭生活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以此为基础分析创新专业教育制度、培养专业的家庭生活教育者的问题。三是需要政府主导、多元协同,主要是依靠社会与政府力量帮助与支持家庭获得调适家庭关系、缓解亲职压力,应对家庭冲突以及应对家庭挫折和问题的学习与训练,改革家庭生活教育服务的供给体系。

再次,丰富以家庭生活教育为内容的教育政策体系。要形成以家庭为视角的发展型教育政策体系的总体思路。基于中国家庭生命发展周期理论,认真探讨在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教育政策需求的内容,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家庭为视角的教育政策目标、内容和实践体系,建设友好型幸福家庭。

最后,创新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的运行策略。要真正构建属于家庭生活教育运行的方式、途径和评价等方面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加强以网络通信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以政策学习为目的的跨文化交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领域关于家庭生活教育法制化、服务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具体实践策略,以提高家庭生活教育制度及政策转移和学习创新的科学化与国际化水平。

(三)加强家庭生活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本土化

一方面,以开放的国际视野推进中国家庭生活教育实践。在以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力量的冲击下,当今世界范围的家庭生活出现了很多趋同或相似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全球范围的不同领域公共政策的跨国学习与借鉴,逐渐成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各级政府的普遍政策行为,并被认为是公共政策形成与政策创新的一种普遍范式与主要途径。近年来,从推进发展家庭能力的制度建设层面关注中国家庭生活教育实践,需要以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来推进中国家庭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另一方面,聚焦家庭生活教育制度创新的中国化研究。长期以来,注重家庭文化建设与子女教养是中国社会坚实的基础传统。“家国同构”的超稳定形态,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一直重视家庭生活的教育,强调家庭伦理道德、子女养育与齐家生活技能等主要家庭教育内容。中国家庭的这种注重家庭、注重家教与弘扬家风的家庭生活建设,是需要我们在建设家庭生活教育新的社会制度中继续继承、发扬和创新的合理内容。

 

总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城乡不同家庭普遍认为,家庭及家庭生活教育在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些家庭对于家庭生活教育在预防家庭问题与提升家庭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同时,当下中国家庭对于家庭生活教育的了解与理解还很不够,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保障和监督评估等作用发挥得还不明显,家庭生活教育服务的专业支持的供给与迫切的现实需要还很不匹配。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政府需要进一步推进跨学科与跨部门的综合协作,从而实现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提升家庭生活质量、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责任编辑:张蕾)


论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第8期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成果公报”专栏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教育科学研究》共同创办,主要介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专栏的开设旨在立足和服务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时反映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成果的最新进展,加强学界前沿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发展。


往期回顾

章建石:综合评价:如何回应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要求?

李小球: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

刘晶波: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实践的革新路径

鲍东明:试析校长课程领导实践的方法论

张彩云:我国中小学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研究

安雪慧: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情况分析评估研究

陈传锋:中小学课外学习的多元发展及其对策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教育科学研究》官方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