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注意!20+ 信用领域非法社会组织(附名单)

王新宇 源点credit 2022-11-14

近日,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关停2022年第四批7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通过梳理发现,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公益或互益的名义,扛着国家战略的旗号,标榜着社会组织的身份,尤其伪造国字号、甚至是国际性组织的身份,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招摇生事,肆意糟践广大公众的信任,刻意玷污社会组织、社会公益事业的形象。



“非法社会组织”是指未经民政部门登记擅自以社会组织名义开展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后继续以社会组织名义活动的组织,也包括筹备期间开展筹备以外活动的社会组织。其中,近年来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向纵深发展,信用领域也出现了一大批冠以“中华““中国”“国际”字样,以“评级、认证”“咨询、代理”“授牌、颁证”为名行骗,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1

非法社会组织


此前,对外颁发“中国3.15诚信企业”“全国消费者放心满意品牌”“政府采购优秀供应商”荣誉证书的中国质量认证监督委员会被民政部曝光为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缩影,近年来还出现了诸如中国质量信用企业协会、国际信用与能力认证协会等众多非法社会组织打着“信用”旗号招摇撞骗。



2

离岸/山寨社团


自2016年以来,民政部先后公布了多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其中出现了包括中国信用协会、国际诚信企业协会、中国信用评价协会等在内的一批“离岸社团”和“山寨社团”。


(注:“离岸社团”主要是指内地居民在境外登记条件较为宽松的国家或地区依规注册、却在中国境内以社会组织名义开展活动的组织;“山寨社团”是指“离岸社团”中与内地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名称完全相同或极其相似的组织。依据我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第二条的规定,“离岸社团”“山寨社团”的法律属性为境外非政府组织。)


3

“李鬼”为何屡禁不绝


非法社会组织非常狡猾,绞尽脑汁用各种方式让人信任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其呈现出几个明显特征。


❖ 一是名称让人真假难辨。很多非法社会组织往往冠以“中国”“中华”“全国”“世界”等名头,有的在名称上与合法登记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仅一字之差,网页宣传上抄袭合法社会组织的官网内容,社会公众难辨真假。


❖ 二是活动领域“蹭热点”。非法社会组织善于打“擦边球”,往往跟风“军民融合”“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热点,吸引眼球。


❖ 三是组织形式“品种繁多”。非法社会组织有的以“协会”“促进会”“联合会”“基金会”等传统社会组织形式活动;有的以“委员会”“发展局”“中心”等类似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活动,令人防不胜防。


❖ 四是包装宣传“高大上”。有些非法社会组织特意在党政机关办公地附近或附属场所租用办公场地,有的拉拢一些退休党政干部或社会名人“站台”“代言”,有的找各种媒体为自己进行宣传“贴金”,用各种手法增加其“可信度”。


❖ 五是用合法外衣做掩护。有的非法社会组织千方百计“投靠”到合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名下,变身为分支机构;有的与合法社会组织共同开展活动;有的想方设法成为事业单位的下设机构,鱼目混珠。




非法社会组织为何“打而不死”“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其成立与组织活动成本低、收益高。比如,针对“违反国家规定,未经注册登记,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被取缔后,仍进行活动的”以及“被依法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仍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仅仅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同时,由于大多数非法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线下场所,违法成本非常低。一旦其非法目的达到或被曝光后,相关人员就立即销毁证据、逃之夭夭。
另一方面是治理非法社会组织的现行法律供给不足,除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以及《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等行政法规之外,主要是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缺乏高位阶的社会组织法。


面对这样的非法社会组织,需要社会各方齐同发力,常态化公示“曝光”只是第一步,非法社会组织的治理仍要加大打击力度,实施强有力的监管,防止其卷土重来。



推荐阅读

真假协会难辨别?学会这招就够了

释疑:“非法社会组织”与“离岸社团”“山寨社团”有什么区别


源点注:文中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根据公开信息检索,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欢迎交流!

来源丨源点credit编辑丨乔安校稿 | Archer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最近很多读者都在看


小编不怕苦不怕累

就怕你们看完不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