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夕夜》

Tang 一日一月一年一生 2024-02-10
恭/贺/新/春  龙/行/大/运


岁序常易

华章日新

律回春渐

新元肇启




除夕的晌午,冬日煦暖,身心两安。边喝茶边翻看朋友圈,满屏都是人间烟火、除夕团圆。有的人在搞卫生准备年夜饭,有的人忙于生计坚守岗位,还有的人,正在往回家赶的路上…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为什么过年要回老家呢?朋友圈里有个说法特别好:“因为老家地下埋的是祖先,脚下踩的是童年,家里还有年迈的双亲,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刻舟求剑!”一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里要用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几番琢磨,应该是说如果把时间比作河流,那落水的剑就是过去的美好时光。然而在时间河流里,我们不得不向前走,再寻时,已然是徒劳,只能留下朝花夕拾的感伤。

今天家中小朋友齐聚,无论学习成绩好坏,都可以暂时放下课业的烦恼。虽说“年味”淡了不少,作为过来人,总要向下一代说说传统文化,说说除夕。






什么是除夕






除夕是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宋代王安石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这一天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在这个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除夕,辞旧岁,迎新春。









除夕的由来




HAPPY NEW YEAR

某度上说:除夕,源自于先秦时代的“逐除”,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打鼓来驱除邪祟之物。最早在西晋的《风土记》一书中提出“除夕”一词,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Happy New Year






除夕的习俗



传统的除夕习俗可多了去了,说白了就是过年的仪式感。最典型的有:贴春联,家家户户门口贴上火红的对联,都是吉利话,再简单的也要贴个福字;放鞭炮烟花,火树银花硝烟弥漫在除夕夜达到顶峰,其他还有迎春炮、开门炮、开工炮…都是为了讨个吉利;守岁,就是全家里外灯火通明,围炉煮酒拉家常,寓意合家团圆,来年更比今年好。当然还有长辈给晚辈包压岁红包,晚辈要把红包放在枕头下面睡觉。林林总总的习俗,在大江南北虽然有所差异,归根结底,都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除夕的美食




在过去,年夜饭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家庭大餐。在家庭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统统端上桌来。喝的是“分岁酒”,吃的是团圆饭。主食要吃饺子,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寓意招财进宝;也有的地方吃面条,寓意长寿百岁;还有的地方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且不能吃完,寓意年年有余。除此之外还有精神食粮——春晚,春晚曾经一度是全国人民最期盼的一道文化大餐。遥想当年春晚的歌曲和相声小品里的金句,足够大家“消化”一年。









除夕的意义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也是农历新年的前一个天,与岁首正月初一相连。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我国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在农历(夏历、阴历等)腊月三十,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除夕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水平逐年提高并且多元化,一些传统的习惯发生“移风易俗”。为了保证空气质量,降低安全风险,有的地方对烟花爆竹进行限制;很多人选择走出家门,到外地旅游过年;也有的人利用这难得的休息时间,锻炼健身、读书充电、看电影打游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年。但不管怎么样。年的情节始终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心智的打开,一些传统的观念正在回归,大家发现酒店的山珍海味不如家中的烹煮煎炸,异国风光不如村里的小桥流水。“身边人和身边事”才是最重要的。

一年一岁一光景,匆匆岁月时时安。除夕之夜,辞别旧岁。愿身边每一位,在新的一年,健康平安,幸福快乐,心想事成。愿身边每一位,除夕团圆,新春快乐,龙年大吉!




岁月静好,烟火欢腾

平安喜乐,爱暖人间

作揖敬旧岁

举杯迎来年





END



恭贺新春
年年皆胜意岁岁都欢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除夕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