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 IC训练营透视镜丨Web3基础设施专场

万向区块链 万向区块链 2022-05-15

由DFINITY基金会、万向区块链实验室、新链空间共同发起的2022 IC训练营开营至今已有月余。该训练营通过整合DFINITY基金会和万向区块链生态内的有效资源,为入营团队提供包括技术、产品、运营、资本等在内的全方位扶持。


4月28日晚,知名投资人HashKey Capital投资总监肖晓在万向区块链蜂巢研习社第87期《2022 IC训练营Web3基础设施专场》对话IC训练营入营团队:AstroX联合创始人Brutoshi、Dmail网络产品负责人Richard以及Relation Labs首席营销官Santry。


下文根据速记整理,略有不影响原意的删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万向区块链立场。



 

肖晓:各位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万向区块链B站直播间!我是HashKey Capital的投资总监肖晓,也是今天晚上圆桌讨论的主持人。


首先很荣幸能够邀请到三家IC生态的明星项目方:AstroX、Dmail、Relation,也欢迎三位嘉宾跟我们聊聊Web3基础设施的这些事情。


先请三位做一个自我介绍,并且介绍一下自己的项目,先从Brutoshi开始。
 
Brutoshi:大家好,谢谢肖总,我是来自AstroX的Brutoshi。我们团队从2018年开始在公链上进行开发,曾经在以太坊、Harmony、Zilliqa、Polkadot都上做过工具开发。去年DFINITY主网上线后开始研究它的代码,发现跟其它L1的链都不太一样,有非常大的潜力,因而立项 AstroX。这个项目是基于DFINITY技术研发的一套自我主权身份协议,以及采用这套协议搭建的智能钱包产品。等会儿可以再详细介绍我们的特点,谢谢大家!
 
Richard:主持人、各位嘉宾好,我是Dmail Network的产品负责人Richard,很荣幸可以代表Dmail和大家一块探讨Web3话题。

Dmail是基于DFINITY建立的去中心化电子邮箱,主要包含信息通信、数据存储等功能,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邮件中用户数据隐私、数据主权和服务稳定性这些问题,最终希望Dmail能够成为用户走进Web3时代的DID和基础工具,也成为链接传统用户使用区块链服务的桥梁。稍后可能有更多的介绍,谢谢大家!
 
Santry:大家晚上好,我是Relation的CMO Santry,非常荣幸参与到Web3基础设施的专题讨论。我是从2017年加入到区块链行业,到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过去我也参与过波卡生态Wasm合约技术相关领域的工作,一直负责海内外市场运营的统筹工作。我是在今年加入到Relation的团队,也开始接触DFINITY生态。其实跨入到全新的领域来说对我是非常大的挑战,所以希望可以在未来跟大家共同成长。

我简单介绍一下Relation。Relation是专注Web3社交图谱数据价值的基础设施,我们希望给全球的多链生态系统提供最强大、丰富的社交关系网络。目前是基于DFINITY底层协议构建的,推出了Relation One这一款社交应用,帮助Web3用户快速构建自己的社交关系网络。因为Relation One只是构建社交图谱的载体,所以核心业务还是在Relation Link Tool Suite,这是一套完整的开发工具集,目的是帮助Web3的Dapps和开发者快速接入社交图谱的API,包括提供社交功能组件等等功能,所以我们后续也会为这些数据需求者、项目方提供更高阶的数据分析模型。
 
肖晓:谢谢各位的介绍。下来进入今天的正题——“Web3的基础设施”。首先我想问问各位,大家对于Web3的定义是什么?因为我们知道DFINITY在讲Web3,波卡也在讲Web3,包括互联网圈也在讲Web3,你们看来什么是Web3?它的核心要素又是什么?
 
Brutoshi:Web1可读,Web2可读可写,Web3可读可写可拥有。我从可拥有度来讲述一下,Web2上用户是被绑定到某一个大平台,就像咱们用微信或者海外的Facebook,其实是用户是没有选择的。而在Web3上,用户是有选择的。整个网络从协议上就是开放的。用户进入没有限制,离开也没有限制。如果这个团队做得不好,社区就可以分叉,用户有权投票,你如果觉得这个项目好就留下,不好可以选择走人,这些东西用户是可以选择的,甚至可以把整个链分叉出来,所以我觉得这块是Web3很重要的一点。

从基础设施的角度讲,还有一个重要观点,也是我们项目相信的第一性原则就是“自我主权”,英文是“Self Sovereignty”。1997年出了一本书“Self Sovereignty(主权个人)”,这本书非常早地预测了比特币的诞生,也指出了元宇宙的流行。它从社会的演进预测了未来,个人作为主权的个体会越来越强大起来。

从世界计算机的以太坊、到DFINITY互联网计算机,再到我们要做的个人主权身份,强调“用户自我掌控”是Web3一个很重要的点。从这几方面说了一下我们的见解,谢谢大家!
 
肖晓:感谢。确实您说的这本书,最近Web2的人慢慢往Web3转型,所以这本书又重新被翻出来,不管是Web2,还是Web3的人,都在重新读这本书,最近社区里也有一些新的见解在讨论,非常感谢您的总结。接下来请Santry从你的角度讲讲。
 
Santry:Web3的概念在这里面已经很风靡,我本身作为Web3生态的观察者、参与者,也听到不少的声音,普遍都认为Web3是比较新型的智能的互联网世界。像波卡创始人Gavin Wood博士也说过:“Web3的目的不是去取代科技巨头的,是去尝试一种社会运动,让权利的所属更加自由。”按照他这种描述,Web3是通过一连串的区块链技术把所有权归还给个人和创建者。

Web3的技术让用户成为了互联网的拥有者,而不只是处于某一个垄断的公司。我觉得Web3的出现是会改变目前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刚刚Brutoshi也提到,其实用户没有办法在同质化的平台服务中把自己的身份、数据进行快速地转移。平台之间一定会有个垄断,还有信息孤岛,我们没有办法真正拥有数据。而Web3可以通过建立去中心化的身份认证体系解决互联网已经被割裂划分的多重数字身份,所以用户可以自己管理和授权,其实这也是Relation为Web3用户提供统一身份集成认证的解决方案。

实现Web3所需的技术路径,跨链、分布式存储、隐私计算是目前Web3发展的核心技术栈。如果说要构成这一核心要素,我可能认为是像密码学技术去实现一些身份认证、数据确权,或者我们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去进行计算和存储的行为,我们可以把这个东西解绑和分离。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经济模型,这个东西要公共地调配,尽可能地去中心化、公开透明。

其实Web3的发展会面临几个问题:用户观念,需要用户去认知这件事,它的门槛相对高。链上交互效率、监管机制、商业模式等等的挑战的问题,这都是我们作为Web3倡导者需要面临的种种挑战。
 
肖晓:感谢,说得非常全面,从技术前提、思维方式以及治理的逻辑上都有总结到,非常感谢!接下来请Richard也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Richard:前两位嘉宾说得我特别认同,我就补充一下。

其实我个人认为除了技术、用户路径和方式的改变,主要Web3是一个生产关系的改变,它不仅只是结合了区块链技术,更多代表了权益的平等、利益的共享、所有权自主的生产关系。比如大家在社交、分享或者工作关系里都可以因为自己的创意或者观点、行为贡献拿到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

我觉得Web3是在去中心化机制下包含的三个要素:权益平等、利益共享、所有权自主。
 
肖晓:非常言简意赅,又充满了逻辑,谢谢各位的分享。因为今天这个活动也是2022 IC训练营的系列活动之一,所以也想让大家讲讲IC给Web3带来了什么新的可能?它的不可取代性在哪里?
 
Santry:IC白皮书在年初更新了一个新版本,全新地解释了IC当前的一些设计和结构。因为我不是技术的专业人才,我重新回顾了一下。IC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区块链设计,摆脱了智能合约在传统区块链上的速度、存储成本、计算能力方面的限制,智能合约全部的潜力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当然因为IC还会有自己独有的Canister数据罐,我们的产品就很看重这个特性,它是第一个允许智能合约实现完全去中心化,而且可以将前端到后端都托管在链上,直接可以去为终端用户提供网络服务。

对于终端的用户来讲,可能访问IC的服务很大程度上是透明的,因为个人数据比起访问公有云或者私有云的应用会更加安全。你去创建或者管理基于IC服务的人来讲,已经消除了很多开发和部署的应用成本、风险、复杂性。可能对于目前垄断互联网的特性来讲,IC是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选择。

我觉得比较特别的一点,IC的智能合约可以处理终端的HTTP请求,智能合约就可以直接提供交互式网络体验,实现真正端到端的方式,提供智能合约所有的优势。可能这一点是其它链不具备的特性,其它的可以请其他嘉宾分享一下。
 
肖晓:Santry刚才讲的是主要基于Canister架构的一些特性,接下来请Richard讲讲看法。
 
Richard:前两天我参加一个会议,主持人总结了一个DFINITY概述,可能不太准确,但我觉得比较便于普通用户去理解。它主要的特点和优势是自带服务和存储,整个项目的前后端都可以直接部署在Canister里去执行,不再需要像传统的云服务要部署服务器或者买云服务之类,前后端都部署在Canister里,整个数据全都在链上交互、链上运行,能实现完全去中心化的服务,数据安全性也比较高。

还有个特点是IC的存储和Gas费用、反向Gas费。我们之前内部也测算过,邮箱用户首月1个G的容量邮箱使用、运行成本大概在1.5美金左右,特别低。如果是其它链,因为Gas或者存储费会造成项目不可行的情况。反向Gas也降低了用户门槛,不再需要前期拿到通证才能使用产品,所以我觉得DFINITY的出现是给Web3的到来提供了挺好的机会。即使像TikTok或者Twitter这种大型的复杂应用,理论上都可以在IC上实现完全的部署和搭建,为用户提供完全去中心化的服务。
 
肖晓:非常有道理。其实IC在用户端做了很多降低门槛的事情,可能也会帮助Web2用户或者传统用户往Web3转型,让大家转型的过程更加容易。接下来看看Brutoshi从开发者视角有没有不一样的观点?
 
Brutoshi:前面两位嘉宾总结得很棒。我们从2018年开始就在各种链上进行开发了。从以太坊开始,其它链也做过,所以我们有做一个横向的对比。

以太坊颠覆性地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其他的L1链,本质上和以太坊大同小异,就是做了分布式账本的智能合约。打个比方,分布式账本做的事情就像电脑里的Excel,用Excel去管理账本,全球非常多的算力在维护一个副本,当然以太坊是用智能合约的,所以可以有非常复杂的业务逻辑、合约,但它还是一个Excel账本的应用。

其他的不管是BSC也好,或者Solana,还是Avalanche,他们也主要做类似以太坊的注重金融应用的L1公链,只不过在性能、去中心化,还有安全性等其他参数上做了不同的权衡。

但是咱们想想,电脑上除了Excel,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程序,我们可以用这些程序写Word、看视频、玩游戏等等。DFINITY的定义是“Internet Computer”,也就是跑整个互联网应用,但是是在采用去中心化的架构下,所以它能够做到的事情更多。

刚才Santry、Richard都提到了现在的前端可以完全部署在DFINITY上。比如目前以EVM为主的这些链都有个很大的问题:前端必须部署在类似AWS的中心化云厂商上。举个例子,前几个礼拜OpenSea出现了一个小故障:有一些特定国家不能访问OpenSea;还有大家熟悉的MetaMask(小狐狸),也出现了特定国家访问不了的问题。因为MetaMask要通过中心化服务商Infura去访问。Infura做了一些配置,导致特定国家的用户不能访问。

在地缘政治比较敏感的情况下——特别像美国很多公司——可能出现某些国家被限制,其用户不能访问的情况。哪怕是这些很火的OpenSea产品或者是一些NFT,可能特定地区的用户的图片不见了,或者产品的服务器干脆就访问不了。但是IC的应用全栈都在链上,所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IC的安全性也更加出色。三个月前出了一个很严重的事情,有个项目因为前端运维工程师的密钥被盗了,所以前端的代码被换了,被注入了恶性代码。其实它的智能合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前端被盗了,所以黑客判断某些特定的地址进行了攻击行为,损失了3个多亿美金。从这个角度讲,前端到后端都是一个整体,都需要在安全可信的环境下;从抗审查性到安全性,我觉得IC都做了很大的提升。真正的Web3应用要普及起来的话,就需要IC这种技术架构提供更完整的底层基础设施服务。
 
肖晓:这点我非常认同,尤其是我们做投资的时候,经常跟项目方聊起抗攻击的问题,其实大部分的开发者都会反映前端的危险比后端智能合约的风险更高一些。尤其从历史来看,也是大额的偷盗或者大额的攻击造成的损失,很多也是从前端去攻击的。

说到去中心化前端的问题,我相信近期大家应该也会比较有体会,可能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想分享一些内容,这些内容就有一些敏感性,但就算是大家把内容存在去中心化的存储平台上,然后去分享这个链接,这个链接也有可能在前端直接被禁掉。不管后端这个东西怎么存储的,前端还是会有审查的风险在这边,所以真的Web3的应用应该从前端开始去中心化。

现在进行下一个问题,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应用类的项目,他们的估值已经非常高,甚至会超过一些区块链的平台,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事情,这是合理的吗?大家觉得在Web3的世界里,基础设施的估值和应用类估值,会带来怎样的分配现象?先从Richard开始,因为Dmail在很多用户来看是介于基础设施和应用之间的东西,所以想看看你的想法是什么样。
 
Richard:我觉得目前这个行业对Web3是高期待的时间窗口期,所以估值的暴涨也是正常。对于Axie,我个人理解应该是现象级的存在,能否持续还得再看。Axie来看,去年特别火,现在日活在持续走低。我主要是看经济模型的设计,比如经济模型的机制、有没有增量用户进入、实际的PR,可以拉长高估值的周期,但最终可能还是会回归合理。

分部分情况来说,不一定非得说应用的价值一定不能高于链,因为链的本质是提供承载应用的基础设施。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应用才是实质为用户解决需求或者提供价值,所以我觉得还得看应用本身给用户带来多大的价值。像Relation、Dmail、AstroX可能都有机会。
 
肖晓:借你吉言。接下来请Brutoshi分享一下。
 
Brutoshi:正好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STEPN的经济模型文章,我还查了一下,的确比较夸张。如果按FTV来算的话,STEPN是Nike市值的十分之一。如果按照LDT的话是也有1%,作为STEPN还不到半年的项目,非常难以想象。

我觉得的确现在有泡沫,今年可能会比去年好一点。但从另外的角度讲,我自己也感受到有“古典VC”们(投互联网这些VC)依然跑步进场Web3,可能因为股票市场的原因。

还有一类项目,其实今天在座的各位应该都属于这类,这类可以To C,同时也会To D。举个例子,大家非常熟悉的MetaMask,除了EVM生态用户采用MetaMask作为钱包,每个EVM生态的主流Dapp都会集成MetaMask来完成登录。它的总收入已经超过3个亿美金,去年的收入是2个亿美金。虽然现在的变现模式挺粗暴的,在页面有个Swap入口,Swap收费也非常离谱,大部分用户是不会用的;但是个别人为了省事会用,这些人仅占实际活跃用户数的2%左右。MetaMask有月活三千万的用户,从这个角度讲它的收入模式其实很确定。

如果拿这三千万用户对比一个互联网应用——我们团队是互联网出身的——做过的互联网项目用户数都超过这个了,因此我不觉得它能够像互联网应用那么普及。但是也说明了:(1)它变现的能力很强;(2)即使Web3行业里的龙头项目,整体互联网用户渗透率也是非常低的,所以我们还处于非常早的阶段。

因为刚才说到Web3的本质,一方面可能会把Web2各种上市公司的市值换算过来考量这些项目,比如“这是Facebook去中心化版本”“这是电商的去中心化版本”。但我觉得从另外一个方面,这个饼不仅是传统互联网的饼,还有个更大的饼;人类有很多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生产关系会生产出新的蛋糕,我觉得可能这个蛋糕会更大。

总结下来,短期内可能有泡沫,长期来看(至少十年)这其实是非常合理的。谢谢!
 
肖晓:非常好的愿景,希望大家可以尽早地看到这一天。接下来Santry也分享一下你的观点吧。
 
Santry:我可能会接着Richard的话题来继续讲解下,因为他刚刚提到了Axie。这款应用我稍微研究了一下,我觉得它的成功是站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机。

2021年的时候,那会儿疫情还是非常肆虐的,全球的经济缩水,东南亚市场失业率也非常高。而且当时刚好有横空出世的YGG游戏公会,他们又是非常传统游戏正规军的打法做一个借力,所以他们可以快速形成规模化组织。结合种种组合打法,它爆发起来更像一个病毒一样,快速裂变,然后形成规模,用户也顺其自然呈指数级的上升。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它可能会有一些偏差,不过它符合一定的市场定律。

前面两位说到应用的火爆出圈,可能看上去短时间超过底层链的估值,但如果站在Web3的发展漫漫长河中去看,它是不是有足够的营销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包括刚刚两位提到的经济模型等等来支撑他们笑到最后。

不过很明显,我觉得IC还是非常有目标性的,因为他们之前就设计一条以太坊的侧链Ronin,给游戏做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撑,它的性能、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未来它有可能实现同时支持几百万用户在链上活动。

而且像Axie背后的母公司是Sky Marvis,他们也自己在悄悄转型成全类型游戏的基础设施提供商。理论上我认为底层网络的价值往往大于依赖它的应用价值,所以我觉得这也是Axie非常聪明的反向打法。虽然目前有那么多出圈的应用,我们也知道基础设施搭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它的最大潜在优势是看它未来可以获得的市场规模ATM。从整体来讲,也有可能是他们的估值被低估。

在Web3世界里,我认为还是应该围绕跨链、分布式存储或者隐私计算这个部分,只有这些基础设施完善了,我们才可能进入到智能合约的野蛮生长期,这些都是整个区块链发展必须要走的技术路径,或者是必经之路。从区块链的技术架构来看,不断地从基础网络层开始、到协议层、再到应用层,石头一块一块往上堆砌,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迎接Web3时代的到来,而这些基础设施就是最坚不可摧的重要基石,支撑上层建筑。
 
肖晓:谢谢Santry的观点。像你刚刚说时机也很重要,时机对了,整个Web3世界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应用层,都是一个正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

接下来讨论一下现在Web3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哪些需求?刚才Brutoshi也提到有一部分服务是To D,有一部分是To C,可能在开发者、用户端都有一些需求,也想请大家聊聊现在哪些需求还没有被满足?基础设施的类型包含哪些?
 
Brutoshi:其实很多需求都没被很好满足。我们觉得最大的未满足的点还是现在的门槛太高了。对普通用户来说,如果自己父母或者身边没有从事这个行业的,或者没有这方面技术背景的人,你要教他怎么用,其实非常难。虽然现在已经发展这么多年,很多教程,很多产品已经迭代得挺好了,但是难度还是很高的。刚才提到的几个项目比较火,进来的用户都带较强的目的性但更多的用户不一定这样的目的

我们要想:现在活跃用户有多少,可能百万、千万,如果要想下一个亿级用户或者下一个十亿级用户进来,现在的产品远远不能够让下一个十亿级用户进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我们在做的事情有一个点,可以极大地降低用户的进入门槛。比如从私钥管理的角度,让用户不用保管好12个字或者24个助记词,手机就是他的硬件钱包,可以让他做一个备份,像iCloud管理设备一样这么好的体验;同时它的这些资产、身份还是个人主权掌控的。愿景大,难度也挺大的,但是我们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需要去解决,要把用户的进入门槛极大地降低。
 
肖晓:不管是开发者,还是用户,降低门槛是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请Santry分享一下你的观点。
 
Santry:我在这里就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跨链技术,目前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通过分布式的方式验证原链上的状态。其次,如何保证跨链过程中原链上的通证总量不会因为跨链而减少或增多。这类的黑客攻击事件也不少。

那市场上常见的跨链方案是波卡的中继链、侧链、还有Cosmos的异构链之类,比如波卡是通过一条中继链来实现其他所有链的验证工作,中继链采用统一的共识来保证通讯安全,尽管已经完成插槽竞拍的实践,但还没有有可行性的验证,毕竟当波卡真的运行1000条平行链,对跨链的吞吐量很大程度是会形成负荷,交互效率低下,以及如何确保跨链的安全性、迭代性等等问题,当然,本身技术的革新演变是需要时间的敲打,我们也非常期待跨链技术的落地,打通底层链孤岛。

因为跨链技术现在还不太成熟,所以我们可能会直接采用多链的形式,干一点辛苦的活。如果没有保证跨链的安全、效率,我们可能会慢慢把每个底层链研究透。当然现在快速接入多链的方式,就是开放更多的入口可以让用户快速Relation的产品,让更多用户在Canister存储他们的数据。通过这个方式,不管是任何底层链,还是可以汇聚到DFINITY的生态中。
 
肖晓:接下来请Richard分享一下,从Dmail的视角看看目前有哪些基础设施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
 
Richard:首先说一下基础设施,像复杂应用,我觉得我们还算复杂,已经可以完全部署在DFINITY上,设施倒都还好。因为本身我做产品,今天也在测试我们的产品。如果从给用户足够好的体验来说,为了实现去中心化,性能上还是有些差距,至少跟传统的Web2毫秒响应级别还是有差距,所以性能或者好的方案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第二,要解决的问题。刚才Brutoshi也提到了易用性,可能对于普通的传统用户来说,使用Web3的产品门槛和学习成本还是有一些的。确实很多我的朋友或者原来做传统互联网应用的这些同事,让他们来体验Web3产品,他们可能都需要通过教程学习怎么连接等,这些也造成了用户的流失。包括Dmail做邮箱产品,邮箱的交互、使用习惯都一样,这款产品基本上每个人都会用,所以大家有一个基础的认知和使用习惯,是为了能降低用户从Web2(传统世界)进到Web3的门槛,所以Dmail也是有这个想法。

我觉得还需要满足的是用户认知,大部分人对区块链的认识还是比较初级的阶段,对用户的教育也是需要持续进行的,其实用户认知也是Web3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全球有这么多互联网用户,加密的用户从去年底统计不到3亿,所以我们也需要有一些出圈的措施去引入这些用户,丰富Web3的体系、生态。
 
肖晓:其实在用户出圈这块,我倒觉得近几年出圈的趋势挺明显的。不管是互联网创业者,还是互联网用户,现在多多少少听说过Web3这个概念,注意力可能慢慢在往这方面转移。

说到这点,我也想说一下最近非常明显的体会,很多Web3的项目都是之前在互联网做开发或者做产品的一些人,涌入到Web3的世界里做Web3的开发。大家觉得这方面的人才是Web3需要的吗?可能各家有各家的需求,你们觉得Web3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背景?
 
Santry:我现在接触到那些区块链从业者,我认为他们普遍有非常好的学历背景,海归、研究生、博士等等感觉好像满大街都是,其实他们也是从传统行业转型过来,包括我也是从传统金融圈转型过来的。

坦白讲,我觉得这个圈子的包容性非常强,就算是你学历一般或者你是新人、菜鸟,圈子都是欢迎的,主要也是看人才本身的学习能力。还有比起传统行业的就业比例来讲,区块链从业者实在很少,少得可怜,特别是技术人才,我觉得项目方会遇到很多招聘的困扰。

现在疫情当下,像阿里、腾讯这种大公司,都有听到朋友说可能要面临下岗。这个情况对于区块链行业来说,我觉得没准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需要一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解决区块链技术上的瓶颈,或者用他们的经验和资源推动行业进一步的发展。

对于区块链这种新兴行业,我觉得如果你是新人,只要你愿意保持足够的好奇心,有足够的思考独立性,包括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有愿意长期奋斗的心态,我就觉得他是合适的,毕竟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

在职场待得久的人,下意识会有一些工作惯性或者思考模式,这种称之为“工作经验”。像这种往往会限制我们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人需要去保持非常开放、积极的心态,我觉得这是区块链从业者非常需要有的特质。
 
肖晓:没错。接下来Brutoshi也讲讲,因为Brutoshi本身也是互联网的创业者,转型到Web3世界里。你现在怎么看互联网的从业者大规模往这个圈子里涌?包括你们自己有什么样的人才需求?以及Web3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Brutoshi:说到人才感触挺多的。这周有个Web3的虎嗅文章刷屏了,我看不仅仅是Web3从业人员,还有互联网的也在发。已经有很多互联网人进入这个领域了,当然也有很多天才,包括国内外一些技术天才,当然也有一些中途退出的人。但是从去年开始到这个新周期,我发现进入行业的都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有在互联网从事过的,或者好学校背景的人才。尤其在欧美可以看到很优秀的人才来自Facebook、谷歌、微软等大厂,或者在藤校的毕业生,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现在这个行业发展得相对比较成熟,可能解决了很多问题,现在需要更多的建设者,当然也需要肖总这种投资人去支持,但也需要更多的建设者一点点做出来,不仅仅是开发者,也需要产品经理、运营、宣传、设计师,每个角色都需要。

我觉得想进入Web3行业的朋友不用太担心经验和能力,如果在互联网或者其他行业工作过,基本上有一定经验,或者即使刚毕业没经验,但是只要好学,学习能力强也行。关键要先进来干起来,整个行业其实很开放,也对新人很友好。

Web3知识技能方面已经有很多教程,括智能合约开发、运营、宣传,我觉得更重要的要理解底层逻辑。我给一个建议,想要进来的朋友,可以从Web3的根或者思想去多学习,多读读书。比如比特币的白皮书。中国的互联网人才还是很丰富的,做出的产品很好,还是蛮能打的。但是我觉得在思想层面上、哲学层面上,特别是华语社区,比较薄弱,所以我建议不要着急,可以多读读书,有一些纪录片和书也可以看看。了解中本聪当时怎么出来的,Vitalik当时怎么把以太坊做出来的,包括DFINITY怎么做出来的。我觉得去了解当年这些早期先驱者艰苦的日子怎么过来的,学完之后就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个更清晰地了解,所以我觉得从根上多学习是更重要的。

还有一个观点跟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朋友分享,一个成功的区块链项目其实有三大要素或者三大支柱:
(1)技术,例如比特币是工作量证明,解决双花问题,以太坊是智能合约等。
(2)经济模型,怎么设计。
(3)往轻松讲是模因Meme,往严肃讲也是意识形态。

我觉得这三个缺一不可,你要看一个真正成功的项目,而且能够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一定是这三个支柱都非常强。当然只有某一方面特别强也可以。我刚才讲的多读书还是从思想层面或者Meme层面去理解的Web3。
 
肖晓:接下来Richard也讲讲,看看Dmail,包括你觉得Web3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Richard:关于人才,我觉得做项目的应该都很有感触,如果有好的UI或者技术我们团队特别欢迎,也特别需要。

现在Web3整体还是初期,现在这种大量的人才涌入,我觉得是特别好的现象,提升了行业的整体人才素质。如果是技术型人才,首先需要的是学习能力,因为现在不同的链用到的语言可能都不太相同,比如IC用的是Rust、Motoko,都需要地快速学习、使用,或者在实践中多跟别人交流,马上能进行开发或者能有主动探索的精神。

其它的岗位,可能有点哲学上的想法,得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认可数据对用户的重要性。因为Web3理论上是所有原来传统服务的所有权都可以放到Web3上重新做,归还给用户。还有可能认可世界应该是平等或者开放的想法。

只要有这些特质,无论背景什么的,不是太重要,我觉得都是合适的,有个基础的能力、基础的素养,有愿景,愿意跟别人多交流、多学习,我觉得其他都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我们也都是这么过来的,一块持续的成长。
 
肖晓:非常感谢。接下来我也想请对大家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针对三位的创业项目。不管在IC的生态,还是Web3的大环境下,几个创业项目也都是比较典型的项目,想让大家从创业者(的角度),包括创立项目的初衷方面来分享分享。

首先想跟Brutoshi聊一下Web3产品的用户体验。因为我很早之前用过AstroX的产品,发现确实与市面上大多数的ID管理软件相比,在用户体验方面非常特别,可以说是比较丝滑。我想问一下是在这方面专门做过努力吗?觉得这方面比较重要吗?包括除了用户体验之外,有没有做出其它的努力去降低用户进入门槛?
 
Brutoshi:谢谢肖总的认可,回去之后给我们的产品、设计同学加鸡腿。我觉得这跟我们团队的理念和一定的积累有关,都是在传统的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做过比较大量、多用户的产品。

另外我们也深刻地理解到,现在Web3发展了,我们也有一些体会。我们觉得这个门槛蛮高,虽然有很多很好的创新,这些创新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但是“门槛”过高,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下一个千万级、上亿,甚至十亿级的用户进来,有可能是我父母、可能是非技术背景的朋友进来,那他们会怎么去理解私钥、签名、授权、气费等概念?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是按照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体验要求在做产品设计。另一方面,关于核心功能,我们也在思考。

举个例子,现在的Web3是新的世界,大体上以DID或者钱包为主。DID就像数字护照,想象一下如果护照丢了——有可能自己的原因不小心丢了,电脑放在水里面泡了,东西都没了,或者电脑一下装了个插件被黑客搞到了我的私钥,数字护照就没了。这就像现实世界里,假设我的身份证丢了,银行存款、房产证、数字藏品、学位证书都没了,整个人生就没了,现在Web3就是这种现状,挺艰难的。

咱们可以看MetaMask的论坛里,充斥着各种求助信息:比如插件删了、这个没了、那12个词忘了放在那儿、当时的12个词拍照发到邮箱里结果邮箱被盗了。甚至上个月有个很有名的新加坡投资VC,他的几百万Azuki的NFT因为点了一个链接被盗了,侧面说明其实今天的技术很不安全。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产品就采取了无私钥的Keyless架构,让我们的智能合约、在Canister的智能合约去管理用户的身份、数据,用户可以轮换“私钥”。这些私钥可能是你的手机,也可能是用MetaMask,如果用户已经熟悉私钥保管整套流程,就继用MetaMask,甚至也可以是一个yubikey硬件。

对用户来说,这些“私钥”丢了没关系,直接把它删掉就好了,就像在iCloud里,设备丢了,登录iCloud里把丢失设备下线,不会让黑客把你的信息都偷了。其实目前的一些产品产品,用户出现安全意外的损害比iCloud泄露更严重,因为丢失的不仅仅是信息。

所以这块的架构我们也做了很多研究,我们发现DFINITY的底层技术非常强大,可以拿来做用户体验的提升。一方面在产品层面,可以摆脱“一个私钥丢了,什么都丢了”的困境。另一方面可以在上面搭建更多为用户服务的东西,比如Canister有很多用户数据,以后可以让用户自我主权、自我控制的存储专属他的信息,同时也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我们对IC的生态非常Bullish。

但我们先从用户的私钥管理入手,先解决好它。这样的话,人手一个好用的钱包之后,“用户身份”的建设就不会再成为一个拦路虎了。在钱包的基础之上再建设下一个场景,可能一年或者两年之后。

总结一下:
第一,我们希望设计一个比较低的用户体验门槛,按照Web2.0的互联网方式。
第二,希望用一些新的范式,比如IC强大的密码学基础,来改造以太坊作为代表的这一套范式——并不太好的“私匙丢了什么都丢了”的范式,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技术来改进。
 
肖晓:这可能就是在用户体验方面也可以给其他项目打个样,至少标准在这儿,其他的Web3项目可能在用户体验方面也都会往这个标准靠近。包括用户端也需要一个项目告诉他们,自己的资产可以被找回来,包括自己的ID可以被找回来。
 
Brutoshi:我再补充还有一点,特别是在国内或者亚洲有个优势,我们一定要想到用户喜欢移动端产品,一定要移动端优先。

现在整个Web3本质上的话语权还是在欧美,从比特到以太坊、DFINITY、波卡都是欧美人发起的。这些技术天才有时候比较自我,他会觉得“我用浏览器的方式,用户就应该是这个方式”。这些其实都没关系,我觉得特别重要的是亚洲地区人手一个移动产品,在Axie覆盖高的东南亚地区,大家是没有电脑的,但是都有手机,所以一定要专注在移动端产品上。STEPN也有一个移动端,非常好玩。未来肯定属于移动端,所以移动端产品上也要降低门槛、让用户能够快速进入Web3,这块也是很重要的点。
 
肖晓:没错。大家应该都有体会,包括日常生活中很多工作流程,包括娱乐的场景也都在手机上,所以未来如果Web3只存在于网页端的话,可能确实没有办法达到大规模应用的程度。接下来我想针对Dmail提几个问题,为什么想到从邮箱这个场景去切入Web3?
 
Richard:谢谢肖总。首先是切入邮箱场景、切入Web3,其实邮箱是个特别细分的赛道,我们内部立项的时候也讨论过好多次,最终几个人互相都能说服对方,也能达成一致,所以选择了邮箱,后面也获得了“黑客松”的认可,让我们也更加有信心。

首先选择邮箱产品,因为它的用户体量足够大。之前有数据显示,全球的邮箱产品用户大概已经突破了40亿,每天邮件收发,总量大概是3200亿封。我们想通过邮箱,用户基础足够大,使用频次很高,学习成本和使用成本还很低,把用户引入到加密世界里,让传统用户可以体验到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不同,也能为Web3世界引入更多的增量用户进来。

回归到传统邮箱本身来说,确实是存在一些问题。使用区块链技术实际能解决的情况,比如数据安全,因为传统邮箱所有数据都部署在供应商的服务器里,有可能会被攻击,也有可能被内部人员泄露,隐私的丢失,包括服务商停止服务的情况都会出现。但是搭建在IC上,只要链是稳定的,我们的服务就是持续提供服务,数据什么的也都是加密的,确实能解决传统邮件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选择了邮箱场景。

想象空间的话,Dmail目前可能只是一个邮箱,将来的定位是作为Web3世界流量的入口,可以让普通用户简单、快速地使用邮箱产品进入加密世界,所以Slogan也是Dmail成为Web3世界的DID,而不仅仅是一个邮箱。

邮箱内部将来搭建功能和场景也是比较轻易的,比如拓展出很多功能,像工作站或者区块链信息相关的订阅、Push、DeFi、IMO,都是比较切合的场景,比较好实现。甚至于将来可能做协议的开放,比如给开发者开放我们现在搭建的这套通信协议或者文件传输协议,让开发者可以直接调用或者集成。

想象空间或场景对标Gmail可能不太过分,邮箱作为入口,集成各种产品和功能都是合适的,所以这块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谢谢!
 
肖晓:感谢你的分享,希望我们能够尽快看到Web3世界的Gmail出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还想对Relation提一个问题,针对社交图谱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Web3里,社交图谱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尤其是多链的社交图谱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可能涉及到数据处理、数据抓取以及分析的过程。想请问一下,Relation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一些难点,并且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了这些困难?
 
Santry:这个问题还比较技术的。目前支撑所有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核心引擎都是在Relation Graph这套底层逻辑里,通过Rust语言编写,集成到IC生态里,可以在Canister里存储图数据库,当时技术团队也是花了很多的功夫去克服这些技术瓶颈。现在这么看,我们也可以算是第一个真正部署在Wasm合约上的图数据库。

我们透过Graph来提供一些图存储或者图查询、图计算、图分析的能力。我们现在会用Graph去存储用户授权的数据,授权的组件套件会让用户自己去设置,他可以自己决定要开放哪些数据、开放多长时间、统一给哪些Dapps授权,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一套集合。所以把这些用户授权的部分提供一个数据接口支撑上层的数据分析,然后进行数据挖掘。

我们其实还有个Relation Social Graph,这是偏相对应用层面一点,是图数据库上层的体现。Relation Social Graph会在用户授权的数据更新后进行同步,并将所有用户授权数据和所有链上的公开数据进行汇总,基于用户在不同区块链网络中的链上行为、资产状况和兴趣偏好构建用户的N度社交关系图谱。
 
如果用户或者一些开发者要进行一些深度的查询,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就可以快速得到图谱的分析结果。这些本来在原生区块链上不太可能完成的操作,所以我们的技术可以支持实现。

而用户在使用我们产品过程中也表达过良好的正向反馈,用户通过Relation One的应用来与他们的加密好友聊天,有了这样的交互数据,Graph就能很快进行数据归总分析,在现实社会中有交集的新伙伴就能获得系统的推荐,对这个用户进行关注,形成有价值的一度二度关系网络。

简而言之,我们的技术架构能够聚合用户的多链身份,所以能轻松实现和链上数据的交叉验证,此外,我们所分析的数据远远不仅是链上行为数据,而是还能分析用户存储在Canister的授权数据,获得比链上更多的元数据,再和链上开放数据进行交叉分析。我们特别之处在于,无论是获取或者处理的数据都会进入用户的Canister,来实现用户数据所有权的统一归属。
 
肖晓:大概明白整个项目的底层逻辑。谢三位嘉宾的分享,今天干货特别多,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如果各位观众对几个项目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这几个项目的社交媒体。如果对IC感兴趣,也可以关注2022 IC训练营的后续活动,感谢大家的观看!


End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加入万向区块链多个核心岗位在招,薪资福利优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