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条限时存在的街道

W* 卷宗Wallpaper 2022-09-25



abC(art book in China)是中国首个专注艺术出版的平台,每年通过策划主办 abC 艺术书展等活动来推广艺术家的画册、摄影集、书刊杂志和其他非正式出版物。书展创立于2016年,始终为优秀的创作者和出版机构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使参观者可以通过出版物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创作生态获得深入的了解。



2021年7月9日-11日,第六届 abC 艺术书展以“共同的街道”为主题策展,用更加多元的议题、丰富的展览形式展现艺术与设计出版物的多样性,聚焦一系列与城市景观、都市生活、街头文化及美学相关的创作,将视线投向那些带有时代、地域特征的风景,试图用一个个视觉符号来拆解、形容它。




本次 abC 艺术书展的北京场地设于今日美术馆,作为主展厅的二号馆空间,具有不规则的视觉节奏,这也为展览的动线增添了别具一格的流动性,摊位沿着崎岖的墙面呈现了生动的排布。从主入口走进的第一个展厅,在左手一侧的两面墙上展出了建筑师孙海霆拍摄的北京大板楼,长度似乎一直延伸到展厅深处。


而在这组极具密度与秩序感的“类型学风景”摄影作品的对面,街道上的城市介入行为正在发生。一个个书摊星丛式地散落在展厅中间,共同构建了一个独特、自主的社会场域,北京城市街道久违的“附近性”仿佛重现了,所有参与者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再一次获得紧密的联结。



上图:孙海霆《背景建筑》系列, 摄影

下图:A07,The Type 展位现场



在这条“共同的街道”上,还有一家方便邻里的“复印info”店,同时也方便知识的共享、传递与DIY再创作;关注文字、设计的中文研究计划“The Type” 带来了另一种观察公共社会的样本;从建筑学中衍伸的田野研究和艺术创作小组“毛茸茸有感情的田野”在展区的一角浮动着绿意。


游牧装置“秃力城”散发着一种社会主义塑料朋克的诗意,黄河山以摄影和拼贴的创作方式,对中国城乡结合部的建筑符号进行重构再造,让城市的乡土魔幻气息与诗意并存。缠绕着摩天大楼的高架桥下,晚安编辑部的“漆仔”们在黑夜街头用涂鸦留下“没有意义”的签名,提供一味解决城市生活乏味的“灵丹”。这些自发创作的涂鸦,是他们自己的语言,是他们在城市里面留下的符号。



第六届 abC 艺术书展现场,主展区“共同的街道”



城市里面游击的“违法分子”,现在把他们的作品放在美术馆和画廊里面去展示了,因为那个公共的、敞开的场景已经不是他们的地盘了。如今许多文创区里的涂鸦墙,已经是街道统一规划出来的结果,那已经不是自发的,只能称之为委托创作。本来非常市民化、公共化的空间最后只能在美术馆看到一些“遗迹”了。



上图:图片致谢晚安编辑部

下图:杨振中,《栅栏》,2017年,双频道录像 | 图片致谢箭厂空间



离开“快速路”,向内伸入“小胡同”,随着市容整改逐渐销声匿迹的替代性艺术空间也都带着各自的实践记录,回到了这条限时存在的街道。箭厂空间的摊位摆了两三只马扎子,出版物铺在铁皮保险柜展桌上,邀请人们围坐下来阅读;它在胡同里的老邻居 i:project 这次的展位也和箭厂空间相邻,位于苏黎世和北京的展方 Fair Enough 带来了来自三家瑞士的出版社的策划选书,希望能够共同推动和探讨出版业的本身及其未来的可能性。



上图:ABCA 中国艺术出版文献库策划选书40本(部分),分别以“市民之家”、“路上观察”、“都市暗角”、“他乡想象”四个部分呈现不同国别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城市日常面貌。

中图、下图:Fair Enough 策划选书(部分)



abC 艺术书展联合创始人赵梦莎表示,今年是她在北京生活的第12年,自己的身份从场景的参与者变为创造者,她切身感觉到北京经历了很多的兴衰变化,被规划好的空间越来越整齐,许多生机勃勃的场景已经丧失,从前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才是整个行业的活力所在。“所以我们就想再把那个时候的出版物、相关的创作案例拿出来给别人看,是一种唤起我们共同记忆的方式。”



上图:展具设计图 |A Day Studio

下图:辉光剧场|Macro宏



这些都是 abC 通过书展而试图重建的街道景象,希望可以让大家重逢,恢复几年前北京街道的样子。因为街道不仅仅指代多元意义的交汇之处,更是指向在传播、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可以带来开放性的人群集合。而书或许在今天依旧可以承担着“公共领域”的批判与思辨功能:冲破圈层与信息茧房,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广泛的、共同的社会想象。




abC 艺术书展有着灵活有效、自我组织的工作方式,认为自己并不是在做常规意义上的“策展”,而是通过“策动”优秀的创作者和出版机构聚集而来。“共同的街道”并不是 abC 凭空想出来一个题目,再去联系合适的内容填充进展厅。而是因为 abC 在过去五年中观察到,聚焦这个话题的创作者和出版机构越来越多,关注街道、建筑和城市的作品和案例数目和质量都非常突出。例如,由四位设计师创办的参考线工作室展出了一本手册,他们记录下小区内一块公告板在966天的公告内容,提供了社区生活的一个切片。



卷宗书店展位 A05



而市场的丰富性提高了,文化消费需求也变得更细分,才出现了像卷宗书店这样以优质建筑文化内容为中心的、迅速成长的内容平台。关注公共文化、教育与城市生态的麓湖·A4美术馆,不仅带来了机构近年来的在地性的内容生产成果,两位从成都来的“摊主”还提供了现场免费四川话教学服务。



上图:假杂志十周年出版物

下图:何伊宁个人展位“书箱萌递”,第六届abC艺术书展现场



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新书选择在这个场合发布;行业的伙伴们在这里一期一会、互通有无;创作者朋友们在书展上相见,期待见证对方过去一年来的成果。今年,abC 书展上的常客《假杂志》带来了十周年出版物回顾展;何伊宁的个人展位“书箱萌递2016-2021出版物归档计划”,地上铺着蜜月旅行路上买的伊朗地毯,用已故外公留下来的旅行箱作为“实体移动书箱”,装着自己以写作者、译者和编辑等不同身份而参与创作的十余种出版物,呈现了“移动的迷你当代摄影文献库”。


亲密感是 abC 艺术书展不可或缺的体验。在 abC 书展,读者可以直接和作者面对面交流,消费者会对每一位同样认真的摊主和他们带来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被他们的独特和真诚所吸引。兵马司唱片的平面设计师、Run Run Run乐队成员小文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做乐队和设计CD封面的点滴故事;Little Mountain Press 的插画师分享自己的作品《明明有运动鸭》的灵感,竟然来源于男朋友坚持健身却摆脱不掉肥肉的苦恼。



第六届 abC 艺术书展现场



如同一颗茁壮的小树,abC 的成长依托于它底部发达的、去中心化的根茎系统,参展机构和创作团体受邀带着自己的一个个策展项目来到abC,而这个网络依然在持续不断地蔓生着:与跨学科的艺术实验平台 Any One 共同呈现声音、影像、出版等多媒介探索的展览项目“声音游牧者”;联合艺术家研究出版计划 AP Project 策划“VAI PURE! 走吧!——女性艺术阅读室”;关注图像评判的独立艺术书店 postpost 策划选书“图像的暴力与形象的违犯 ”。本届书展的材料与印刷单元的“Keep in Touch 保持联系!”则是abC 团队联合来自纽约的 Sounds about Riso 邀请12家来自中国和北美的Riso工作室联合呈现的。





许多内容平台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都面临着创作储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而 abC 艺术书展的主办方发现,过去的每一年都会收到比上一年新增30%-40%的申请数量,全都是第一次尝试做书的新面孔。主办方面对几百份申请,必须要被迫拒绝一些好内容,现场展位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一百四十个,但空间依然紧缺,许多的参展作品需要在桌面以外的方式去呈现。


abC 艺术书展英文名为 abC Art Book Fair,但它既是书市(book fair)也是书展(book exhibition),摆摊和参展的边界被模糊了,消费狂欢和艺术实践在这里同时发生。abC 就像是一则对于青年文艺爱好者的邀请,感召并尝试引领读者成长为创作者,个体被鼓励进入创作和出版领域,去做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跨过艺术本身设定的“门槛”,消费或许是起点之一。



abC 希望可以吸引并稳固这些年轻创作者作为储备力量,鼓励、提高创作者的积极性成为了这个平台的重要责任。abC 艺术书奖也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诞生的。赵梦莎认为,“如果一个展会,每年呈现出的参展名单都差不多,就说明它已经渐渐走向标准化、精品化。”然而,只要有竞争,就会很容易导致同质化和精英化趋向。聊到筛选标准的问题时,在abC负责艺术书奖项目的赵阿萌也感受到了其中隐隐的自相矛盾之处。如何在设立一定“门槛”的同时,又不伤害到整个社群生态的原生性、多样性?而类似某种精英化或是小群体化等具有排他性的倾向更是要警惕的。


在第一届 abC 艺术书奖上,只要创作者入围了最后的决胜短名单,即使最终没能获奖也可以得到一张免费的展桌。而首届优胜奖作品《花家地》的作者罗森则充分利用了这个展位,邀请了来自建筑和艺术策展各界的独立创作者,组成“毛茸茸有感情的田野”小组,他们均拥有在建筑与人文方面的田野工作与研究主题,但其中大多数人都是首次以艺术书的形式进行创作。在这次展览中,相较于直接地呈现过往学术或展览研究范本,他们更看重书之于当下个体性的含义。他们希望通过艺术书为载体的这种可阅读和回忆的方式,将每个人内在的、精神和意识深处的回响进行探求和延续。



A06 “毛茸茸有感情的田野”创作小组展位



即使整个大环境给予创作者的空间在收缩,但根据 abC 近年来对参展方和奖项入围作品的观察,其实反而有一部分反精英的批判力量正是这两年才涌现的,正是因为经受了这股外部强大力量的挤压,一批年轻的创作势力开始冒尖。聚集了这些年轻人身上的热情和矛盾,abC 自己也像一位初学者那样,在保持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然寻找自己的路径,才刚刚上路不久的 abC,五年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2018年,abC 艺术书展开始机构化的探索。“ABCA(Art Book in China Archive)中国艺术出版文献库”是 abC 自2018年发起的非营利项目,致力于收集、归档杰出艺术创作者和独立出版人的艺术出版物,梳理中国艺术出版的发展历程,协助并发起针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在本次书展上,ABCA文献库策划选书40本,参加主题展区“共同街道”。



2021年7月10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2号馆入口排队等待进场参观abC艺术书展的人流|图片来自网络



回到这一条“共同的街道”,abC 艺术书展所倡导的公共性并不是一纸自上而下的宣言,甚至欢迎参展方来挑战主办方所构建的“权威”。许多具体的、感性的表达在这里聚沙成塔、相互包容,形成了一种更自由的表达生态,践行着一种年轻人理想的艺术工作方式。


因此也不必用一套固定的解释系统去总结 abC 艺术书展,并钻营“成功”背后的秘诀。abC 是一场持久的探索。无论是艺术行业的标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还是艺术书展的领军者纽约艺术书展,都不会是 abC可能参照的样本。也注定了这是一场理想主义者们的实验——在创始人周玥心中,如果不乎外在条件的限制,abC 甚至可以来到一个露天的、开放的环境中去举办,在公园里、在自然中、在一个漂浮的飞地中去构建这个事件。



第六届abC艺术书展,今日美术馆2号馆的楼梯间被打造为集结各个展方的海报墙



但这并不意味着 abC 艺术书展会前往北京和上海之外的其它城市进行巡回。一场仅仅持续三天的书展的背后,需要去组织和团结很多不同的人和事。正是因为在这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工作、生活过,跟本地创作者机构有着长期地积累,abC 艺术书展才得以出现。“如果因为书而去到其他城市,更希望和当地的创作者和机构发生实质性的、深刻的连接,这样办出来的书展才足够说服我们自己”。赵梦莎认为,书展不该“空降”在任何一座还未充分了解的城市。abC 书展应是一种催化剂,通过书与当地的社区发生关系、和不同的人群合作,赵梦莎表示:“我们更像是平台与媒体,由在地的活动者自己搭建场景,最终生长出来的多样场景才是最健康的。” 近两年以“艺术书展”为名的活动越来越多,同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却并没有令 abC 陷入被动局面。



第六届 abC 艺术书展现场



即使进入第六年,书展也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流程和模式。“今年的所有新决策都是主动做出的,而不是被动的调整。”赵梦莎表示,自己最大的感受是每一年都是在不断发生新的事情、制定新的计划,就“不停地在用新计划去掩盖旧的问题”。过去的五年,并非让主办方变得更熟练,没有任何游刃有余的感觉。这也许是因为 abC 从来没有一套可以去规范化操作整个流程的方法。


“资本才是将所有的东西标准化、流程化,没有一个核心的人,也不允许每一位个体角色的存在,让所有人都像机器一样轮起来才能量变。”赵梦莎在接受卷宗 Wallpaper 采访时说道。而 abC 的工作方法则像做自出版那样,投注了大量的人力、精力、时间,可是最后产出的哪怕只有一点点——一本小册子,或是短短几天的展会。这样极端的投入产出比,令人很难从中谋利,或者是得到一个资本化的爆发性的结果。



第六届 abC 艺术书展现场



从头开始做一件事情的动力,认为自己只要想做一件事情就可以开始,不需要受制于人就可以去学习、探索,这种的年轻人的精气神儿贯穿在主办方和参展者的实践和思考中。无论是 abC 艺术书展、abC 艺术书奖、夢廠 DREAMER FTY 出版项目、ABCA 中国艺术出版文献库还是“abcderian 初学者电台”播客,如果一定要找到哪种方法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保持“初学者”的心态,它是开放、多元和包容,是谦卑,也是无畏。



卷宗Wallpaper* 提问展方


Q:请用三句话描述,

你理想中的共同的街道是怎样的?


A:

ABCA中国艺术出版文献库

北京 Beijing

abC自2018年起筹备非营利项目ABCA(Art Book in China Archive)中国艺术出版文献库,收集并归档杰出艺术创作者和独立出版人的艺术出版物,梳理中国艺术出版的发展历程,协助并发起针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


 “经过人性化的小尺度设计;

 自发形成的规范能够被人们自觉遵守,

 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共生的社群关系;

 能够让人既感受到生活气息的同时,

 又营造出一种轻松而有秩序的氛围。”



Fair Enough

苏黎世/北京 Zurich/Beijing

Fair Enough穿梭于众多书展,他们的目标是发展对印刷品的全新概念,直面传播媒介的新情形,并对其不断地革新。在此,基于苏黎世和北京的tria独立出版平台和其他三个来自于瑞士的具有开拓性的出版机构(edition fink,Boabooks, Jungle Books)来共同推动和探讨出版业的本身及其未来的可能性。


 “理想的街道能反映居民的需求和愿望,

  提供有创造性的空间,

  能吸引人们与之产生互动。”



Macro宏 (雷宏才)

北京 Beijing

宏(Macro)是雷宏才的跨媒体艺术项目。从视觉声音再到空间的多重身份让他不断重新反思科技与感受力间的模糊边界,而对算法生成和交互电路的熟悉让他更好的体会其中的手工与系统性。正如编程中宏对于语法的简化作用,宏(Macro)会以更加精炼的方式来观察信息时代的社会与生活。


“麻木却热情,

 秩序且怪诞,

 冷酷而生动”  



The Type

上海 Shanghai

The Type成立于2007年(旧名Type is Beautiful),是关注文字、设计与公共社会的独立中文计划。通过研究写作、播客、翻译、出版、主题旅行、线下活动等综合性的实践,推动公众对相关领域的认识和讨论。


 “同时考虑到原住民、通勤者、旅行者、

  各阶层与能力需求的公共设施与信息设计;

  长期微更新;克制景观。”(米拉,The Type 编辑)



复印 info

武汉 Wuhan

复印是info的音意互转,是一家方便邻里的打印店,同时也方便知识的共享/流动/DIY;并以此为起点寻找联合的可能性。


“共同决策,共同使用,共同修改。” (成员z)


 “可以随时坐下来聊天、打盹儿,

灭掉烟头拍拍屁股走人;

路过的人都心有默契地知道街道属于我们;

想做什么就尽情做,

做完收拾好垃圾。” (成员h)



黄河山 hhs

北京 Beijing

设计师&艺术家

作品有《野生设计》《假宜家》《秃力富系列》


 “很热闹,很自由的。 

  大家都可以在上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个街道不是只有一种形式,”

  可能是在山上、在海边,都可以。”



激发研究所 Institute for Provocation

北京 Beijing

激发研究所 (简称IFP) 成立于2010年,是位于北京798的独立艺术组织和项目空间。通过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的结合,激发研究所旨在以合作的方式联结跨领域的知识,激发文化生产和交流。基于对独立艺术机构在社会中的动态性的思考,激发研究所发起并支持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驻地、项目研究、研讨会、展览、工作坊、出版等。


“乱而有序;

有自然生长野生植物;

有民间自发的定期活动。”



毛茸茸有感情的田野 Fluffy Feely Field

北京 Beijing

2021年由数位独立创作者联合发起的艺术书集体参展计划,该计划将在每年收集符合以下三个特点的创作者和创作作品“ ①属于独立创作个人或团体(非机构)②拥有从建筑学中衍伸的田野与主题 ③在一年内(2020-2021)完成作品和创作”组成临时小组,集体参与abC艺术书展和更多线上、线下展览。


 “可在交际与意识的回响处去发现

  能够被看见的彼此,

  促发一种共同居住、生活 

  和经营一个社区的心愿和想象。”


晚安编辑部 Good Night Press

厦门 Xiamen

“晚安”是一家立足于推广中国涂鸦及街头艺术的集合型编辑部。主打薄利多销,走亲民惠民,老百姓都买得起、看得起、丢得起、送的起的读物;主张不冒进、不保守、不左不右、标新立异、求同存异,做新一代的大众文艺;希望创作者将画廊外的天赋浓缩到可触摸的厚度,而非滑动手机得来的15秒快感。


“秩序与破坏,

 和谐与混沌,

 你的与我的。”


麓湖·A4美术馆

成都 Chengdu

麓湖·A4美术馆于2008年3月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办,2016年8月迁入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营利机构。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从推广国际先锋艺术的项目平台,逐渐迭代为一个拥12个空间、共6500平米的城市生态型美术馆。创办以来,A4美术馆共举办了近80场专业的当代艺术展览,超过2000场人文类讲座、沙龙、工作坊,与国内外近500位知名艺术家,40余位专业策展人合作。


 “大家有自然的生活、

  自由的表达、

  自在的联结。”



卷宗书店 Juanzong Books

秦皇岛/上海 Qinhuangdao/Shanghai

致力于成为中国最有效的建筑文化基地。卷宗联合全球建筑师与建筑学者、集合独立建筑出版厂牌和学术出版厂牌,打造中国建筑书店集群及中国独立建筑书展“Eureka!Touring Library友谊书展”;并联动各大品牌与机构,共同开发面向行业与大众的优质建筑内容。


 “张弛有度,容身之处。

  能消化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城市的骨骼,共时的运营。”



采访、撰文:卜弗、YLAN

图片由 abC 艺术书展及参展方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