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2月2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究竟谁在践踏国人生命

2016-10-10 木虫 木虫

究竟谁在践踏国人生命

 

                                           |木虫

 


连日来,抑郁不欢,因为,总是耳闻目睹太多的生命,犹如秋天的树叶一般凋零。那些脆弱的生命决绝又无奈、倔强又凄凉,善良又渺小。先有身患癌症的大学生魏则西;后有刚刚为人父的年轻干部雷洋;再有河北邢台大贤村被洪水冲走的乡亲们;再有山东大学生徐玉玉、宋振宁;还有广东女大学生蔡淑妍;更有被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辞退的身患癌症的女教师刘伶俐;更有在某县特警院内服毒自杀的韩性女子;直到近日,甘肃康乐县一家六口因贫困服毒自杀……

如果说生命是宝贵的,为什么他们的生命比不上一张轻浮的纸?如果说生命是有尊严的,为什么他们的生命犹如盛世蝼蚁?如果说生命是最为生动的,为什么他们的生命如此暗淡无光?如果说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他们的生命如此令人忧伤?

我无意贬损什么,也没有心思抹黑什么,更没有力量出卖什么,同样没有能力挽救什么!我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努力拆穿那些腐败肮脏的嘴脸,声讨那些污秽之品行,剥开那些丑恶的灵魂,戳穿那些欺世盗名的谎言……

那些豆腐渣工程是怎么验收达标的?那些危险化工厂是如何建设在城市居民区的?那些有毒的食品是如何摆上老百姓餐桌的?那条泄洪的信息应该由谁负责通知到一家一户?那些私挖乱采的企业是如何开工生产的?那些欠债不还的老板为何生活的如此悠闲?那些山区贫困户究竟有没有获得必要的救助?是谁提拔了那些问题干部?是谁考察了那位假博士院长?是谁扭曲篡改了中央精神?是谁组织强拆了老百姓的房子?……

顾不上喘息,忽然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震惊之余,禁不住汗流浃背起来。

据人民网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启动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一年来,发现超八成新药临床数据涉假,背后监管环节层层失守。药企、中介、医生等相关主体违规问题突出。我经过梳理,该报道主要有以下三点内容:

   一是企业故意瞒报不良反应记录。食药监总局对待批生产的1622个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数据真实性和规范性,进行核查的结果,在整个行业引发震动。“临床数据造假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西部一家三甲医院院长说,医药企业用旧药随便组合,找几个医院做临床实验,都是按照预期结果出报告,最后国家食药监总局就按照新药审批了。为了通过审评,在临床实验中,隐瞒弃用数据,选择性使用数据的现象非常普遍。 

二是中介监管缺位助长临床造假。国家相关部门于1998年颁布《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GCP),并于2003年重新修订实施。部分药企受利益驱动,大肆上马仿制药品,而临床试验这一必须环节被“忽略”。江苏一家大型药企负责人说,他曾参与一家药企搞新药研发,其实就是把国外研制的药材拷贝回来。这家药企花了一个星期搞材料,根本没有进行6个月的临床试验,竟然很快就拿到了“独家创新药”的批文。造成的后果是,国内仿制的药5片效果都不明显,国外原研药一片就有效,是一种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一些药企明知CRO作假,但考虑到CRO分摊了违法成本和风险,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有药企明确说,试验不通过验收就不付钱,逼着CRO造假。”

三是临床医生为数据造假提供方便。广东一家三甲医院主任医师说,曾在另外一家医院牵头下,共同参与过某产科用药的三期临床试验,“实际操作很不严格”,很多有利于这种药上市的记录被保存了,而不利的临床案例或实验数据都被抹掉了。特别是与同类药物的比较性试验,造假情况更为突出。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廖国娟博士表示,在美国,一旦发生数据造假,药企和研发人员终身不得进入相关领域。

 呜呼!目睹上述报道,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说什么才有意义和价值呢?

如果说一个又一个个体生命的陨落,有其特殊性或偶然性,那么,这种药物数据公然造假的行为,在我看来则是对全体生命的亵渎,是对中华民族素质的极端不负责任!你、我、他,人人逃不过!然而,这则新闻竟然并没有引起任何社会反响!

当我们的生命出现危机,当我们住进医院,当我们需要使用药物的时候,在那最危险、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刻,我们或许还要面临最后一波的欺骗!二零一六年十月十日

         关注木虫 ,思考人生(muchong7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