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黄玉蓉,曾超:文化共同体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研究

黄玉蓉,曾超 跨界经纬 2021-12-04

文化共同体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研究


黄玉蓉1,曾超2:《文化共同体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第17卷第10期


摘要:从文化共同体构建视角来看,文化合作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政治、文化与社会价值。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既因应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诉求,又促进了区域性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三大湾区的文化合作经验主要为:文化政策推动、第三部门协调、文化资源共享。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的目标为实现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合作基础是文化同源、资源共享、需求互补:合作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合作内容主要包括身份认同、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交流等:合作路径主要表现为共建基础设施,发展第三部门,共享稀缺资源,整合平台优势,培育多元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将引领湾区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和制度创新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文化共同体:区域性亚文化共同体:世界三大湾区


中图分类号:6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394X (2018) 10-0059-07


    

粤港澳大湾区指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它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经济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和一种社会整体发展观。因此,它既可以形成经济共同体,又可以形成文化共同体。稳健发展的湾区需要稳定的文化共同体来创造美好的社会形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区域性亚文化共同体一方面从逻辑层面、历史层面、地理层面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内涵,另一方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区域日常生活实践经验,发挥独有的文化凝聚和文化认同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的11座城市分属三个不同的独立关税区,有不同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将它们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进行统筹建设,意味着将要在“一国两制”平台上加强文化合作,进行全新的“制度创新”尝试。本文将在文化共同体理论视野下观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基本内涵,在借鉴世界三大湾区文化合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路径,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实施提供文化价值支撑,助力湾区尽早建成经济相连、民心相通的命运共同体。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认为共同体是自然发展起来的对内外同时发生作用的有机联合体,是建立在共同记忆之上、由各种相互关系组合而成的综合体。文化共同体更像是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价值观的社会成员组织的松散联合体。【1】英国著名文化社会学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智性、精神等各个层面的整体生活方式”【2】“应该成立文化共同体以进行文化传播,文化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形成更好的文化共同体,由此才能建构更美好的社会。【3】美国的著名民族主义理论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认为:“民族是一种被想象出来的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4】P2“共同体(民族)的产生依赖于一种想象,而这种想象的产生源于文化的同源性”【4】P9


文化共同体作为国家共同体的核心价值体现着文化内核的同质性,同时也涵括着文化形态的异质性,形态各异的区域文化可看作其庞大家族的不同成员,即区域性亚文化共同体。就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性亚文化共同体而言,从逻辑层面来看,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具有个体利益的相关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从空间层面来看,它的文化基因源于湾区社群或族群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记忆,同时由于文化的流动性不断接受其他文化范式尤其是优势文化势能的的影响,因而既呈现为一种状态,又呈现为一种过程;从历史层面来看,湾区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整合与优化所形成的区域共同体,经历了诸多因素的不断调和,才形成了和谐共存的文化生态。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可看作港澳与珠三角城市文化合作的升级版。湾区内地方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体等不同主体为实现共同利益,在各相关城市之间进行身份认同建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及文化要素的价值开发。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领先于文化一体化进程。其在经贸、技术、金融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交流,将推动文化合作进入全面的深层次合作阶段。推动合作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深化,是湾区从经济合作走向公共治理、全面繁荣的必然诉求,既因应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诉求,又促进了区域性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二、世界三大湾区文化合作经验


通过考察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等世界三大湾区的文化合作历程,我们发现其文化合作经验主要有:文化政策推动、第三部门协调、文化资源共享、文化多元共生等。政府以强有力的政策杠杆,为湾区文化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巩固文化合作成果;公共交通和文化设施的合作建设有效地减少了区域内公共交通和文化基建成本,使湾区文化交流活动更为便捷和频繁,不断满足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其文化素养,同时打造了湾区的文化标识,强化了湾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认同感;文化资源共享扩大了湾区内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播广度和开发力度,丰富了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为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内在能量。


(一)文化政策推动

    

文化政策对湾区文化合作至关重要。文化规划从文化视角考量湾区发展路径,同时整合湾区文化资源,制定相关文化政策,提高湾区文化创新能力。其主要内容为:通过文化规划发掘不同城市的优势,发展湾区文化产业,打造湾区文化标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资源。

    

东京湾在建设之初,政府就进行了有序规划,避免了发展中的资源浪费与耗损,文化政策也规范、高效地助力东京湾文化合作。以东京迪士尼乐园为例:其所在地并不在东京市内,而是位于东京湾千叶县浦安市舞滨。早期浦安居民以渔业为生,随着东京湾的发展,沿海海域遭到频繁往来运输船只的污染,渔业日渐萧条。借助毗邻东京的地理优势,千叶县成为东京迪士尼的落户点,为建造迪士尼而填海造地,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旅游园区。【5】东京湾以东京文化影响力为基点,以强辐射态势驱动千叶县发展,打造文化资本标杆,强化文化竞争力,成为东京湾文化合作的重要战略。日本的国土交通省针对东京文化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从文化合作与创新角度结合东京湾区实际,以东京为基轴放眼国际舞台,助推文化发展,使东京的文化艺术力量发挥出湾区核心引领作用。【6】


东京湾区


(二)第三部门协调

    

第三部门和志愿者是湾区文化合作的重要力量。无论是旧金山湾区还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都由民间自发成立了许多跨境合作组织(partner organization),这些组织集聚了大批志愿者,活跃在城市规划、艺术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在湾区文化合作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旧金山湾区规划和城市研究协会(the San FranciscoBay Area Planning and Urban Research Association)、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东京湾的公益财团法人东京都历史文化财团、财团法人东京都体育文化事业财团等。

    

纽约区域规划协会作为推动湾区交通规划的中坚力量,致力于为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区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区域繁荣及提高生活质量。【7】报告显示“湾区的学校与非湾区学校相比,更多地在使用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艺术教育。【8】P11在湾区城市Marin,有52%的学校从合作伙伴处得到了专业艺术师资,而非湾区城市Solano则只有18%的学校得到了此类支持。【8】P17



(三)文化资源共享

    

纽约湾区的公共文化资源主要聚集在纽约,其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有全球领先性。闻名遐迩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林肯艺术中心(Lincoln Center)、纽约公共图书馆(The NewYork Public Library)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机构都不仅仅服务于纽约居民及游客,也服务于周边城市居民。与美国大多数地区情况迥异的是,纽约湾区完善的公共交通保证了湾区居民高质量的文化生活,让纽约周边的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的居民得以便捷参与纽约的文化艺术活动,享受纽约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丰厚文化资源。如:许多新泽西的居民会经过哈德逊河去曼哈顿看林肯艺术中心和百老汇的演出、参加纽约公共图书馆举办的免费英语培训课程、参观各大博物馆展览;也有康涅狄格州居民驾车前往中央公园观赏莎士比亚戏剧表演或参加其他文化活动,待结束后再驾车或坐地铁返回康涅狄格州。纽约公共图书馆为方便更多居民使用其文化资源,不断拓展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为所需要的读者提供网络服务。【9】其运营主要依靠公共财政资助和社会捐赠,许多在湾区生活的居民也会向图书馆捐赠。由纽约公共图书馆《2015年度报告》(2015 Annual Report) 【9】中显示的新泽西社区基金会(TheCommunity Foundation of New Jersey)对其所作的捐赠记录来看,新泽西居民出于对纽约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回馈也会解囊捐赠。


纽约公共图书馆

    

随着湾区概念深入人心,旧金山、东京湾区各相关城市之间共享文化资源、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己成为常态。文化资源的共享,一方面让湾区居民获得深厚文化滋养,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常态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了湾区物理和心理距离的连通和整合,成为湾区文化、制度深度融合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基木内涵

    

同一区域内生活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区域文化认同意识,这无论对于区域内的资源整合还是区域外的经济拓展都大有裨益。经济指标是湾区发展水平的显性指标,而文化竞争力是其可持续发展潜能的内核。科学有效的文化合作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物理和空间上的连通和整合,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的聚集,而且能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制度上的深度融合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助推国家实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


(一)合作意义及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带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合作成为发达地区创新区块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11座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由来己久,自20世纪末港澳回归以来高层互动、经贸往来频繁,文化合作也由零散、自发、个别的项目合作转向全方位、多领域、跨行业的深度合作。文化合作是“民心相通”的主要路径和关键内容,不仅能减少经贸合作中的摩擦,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政治、文化与社会价值。互惠互利的文化合作有利于促进湾区居民形成一致的文化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粤港澳全面一体化,加强社会深度融合;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和健康的经济、商业环境;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产品集结优势向海外市场进军,强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以湾区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文化记忆为基础,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和精神追求;促进湾区文化资源的功效最大化,形成三地文化优势互补、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跨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的理想图景,是湾区文化合作的重要目标。


(二)合作基础


1.文化同源

    

与长三角、京津冀、雄安等后发的、因产业、地缘或政治因素兴起的区域不同,粤港澳大湾区自古以来就政治、经济、文化而言都是一个整体,在历史、人口、语言和文化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它们同属珠江三角洲文化圈,其历史文化从古越族先民文化发源而来,承袭着作为中华文化支系的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大部分历史时期处于统一的文化体系之中,“经历了同样的起源、变异、融合与演替过程,表现出相似的文化特征。【10】直至19世纪,香港、澳门相继被英国和葡萄牙侵占,粤港澳大湾区才形成三地分治的格局,走上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在西方殖民背景下,香港、澳门的文化特质具有典型的中西杂揉的特色,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差异和社会发展水平,加之多年来乏于与粤地交流,彼此间的文化隔阂加深。1997年之后,随着港澳的回归,粤港澳三地间的交流才日渐频繁,以往隔阂日益消除。文化的同根同源为湾区相关城市之间的文化合作奠定了基础,而因后期发展道路殊异呈现的文化差异则为文化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资源共享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成员拥有形态各异的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也各有特色。以文化共同体建设为核心价值,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整合性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开发文化市场,建设文化共同体是湾区文化合作的内在要求。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以其独有的创新文化与移民文化独树一帜;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其底蕴深厚的广府文化广为人知;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枢纽,以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名扬全球;肇庆是大湾区内唯一与大西南地区接壤的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区位优势、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优越的生态优势;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西江出海口,江海联动优势突出,是国际文化市场拓展大西南腹地的重要门户;佛山正形成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现代产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山拥有战略性的区域交通走廊位置,随着与澳门的游艇自由行正式开通、横琴自贸区效益的不断溢出、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将迎来更多机会;珠海拥有丰富的滨海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可以与广州、深圳、佛山形成差异化互补,整体提升沿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东莞作为珠三角东岸二线强市,拥有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较高;作为沿海城市,惠州依托辖区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宽等优势,建设创新平台,力求先吸纳深圳的文化创新资源进行融合发展,然后再传递、辐射到周边的汕尾、河源甚至潮州、汕头等粤东城市。



3.需求互补

    

近年来随着粤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港澳相对于大陆经济发展势头的绝对优势地位开始出现明显变化①,香港的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各方压力加剧,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定位,不再居高临下地看待周边城市;澳门经济受众多不利因素影响,外部需求疲弱,持续出现负增长,有拓展内地市场的需求迫切,同时中央对澳门的优握政策让澳门经济文化与内地呈快速融合趋势。随着粤港澳三地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开展演艺合作、文化资讯、文博、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三地的互补性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由中央政府强力推动合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更是为三地文化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目前,内地的演艺、娱乐、艺术品、互联网文化经营等文化市场准入己全面向港澳地区投资者开放,内地庞大的文化市场、旺盛的文化需求、强劲的文化消费、蓬勃发展的文化新业态、加速向文化产业集聚的社会资本极大地承接了港澳的文化存量。而港澳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治理机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市场拓展等方面积累的经验较好地满足了珠江三角洲九城市的制度创新需求,推动了区域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创新。



(三)合作主体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将主要依靠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力量推进。在“一国两制”背景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借助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力量。政府一般通过文化政策、文化规划、文化资助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湾区文化合作。因为文化合作需要制度性的互约和规范,而只有政府才有签署条约、协定的法定资格与权力,因此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由政府牵头、定期举行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港深合作会议等有效沟通机制正在湾区合作事宜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正如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在调研粤港澳大湾区后所说:香港与大湾区城市的合作要真正发挥作用,就不可以由政府主导一切,一定要社会各界一起参与。【11】在公共治理大背景下,由于文化的特殊属性,社会组织和企业将成为湾区文化合作的重要运作主体。社会组织主要包括非政府(NGO)和非营利(NPO)等公益性组织,它们将自发、有序地为湾区文化合作提供援助。香港社会组织发育得比较成熟,也孵化和带动了深圳、广州等地社会组织的活跃。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印务局网站信息,截止到2018年7月,澳门共有1 650家艺术文化社团、29家基金会,超过科学、体育、法律、教育及青年、社会服务、工商服务等社团数而位居榜首,占当年所有社团的18.9% ②这些社会组织和聚集在其周围的个人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与制度创新过程中发挥卓有成效的作用。而企业间的文化合作既能为湾区居民提供必需的文化服务,又能连接湾区优秀文化企业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



(四)合作内容

    

湾区文化合作内容主要体现在身份认同、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粤港澳三地因自近代以来处于不同的政治制度环境下,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尤其港澳居民在“政治回归后难以实现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回归,也难以通过历史叙事的重构形成新的国家认同和统一的地区认同”【1】,因此强化身份认同成为湾区文化合作必须因应的社会问题。随着湾区社会共同体和优质生活圈的逐步形成,满足湾区社会成员文化生活需要成为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以建设和完善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整合各相关城市的文化资源优势,丰富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湾区人文氛围。文化创意产业合作联通了湾区城市群之间的产业、文化和地域优势,发展视野立足湾区,辐射全球。文化交流是湾区融汇区域智慧、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举措,其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共享学术资源、共同培养人才、合作举办会议、搭建交流平台等。


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路径

    

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竞争格局等多方面的非均衡性限制,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各城市的文化制度设计存在诸多政策缝隙和制度障碍、非通约性甚至竞争性冲突,阻碍了湾区文化合作向深度迈进。这一现状要求制度设计者在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指引下,确立契约化原则,从而使得现行制度工具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的功能匹配。另一方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目标要求各相关城市整体性地获取满足其文化合作诉求的系列政策创新工具和创新路径,以切实起到支撑、助推和激活的政策保障作用,其具体路径如下。


(一)共建基础设施

    

在湾区地域空间组织系统中,湾区公共设施尤其是公共交通设施一体化既是湾区文化合作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跨城交通正在逐步优化,港人赴深置业、创业、就业早己不再新鲜,深圳人赴港购物、休闲、学习亦成常态。如今在两地过关手续进一步简化之后,深圳市的罗宝线和龙华线与关口的无缝对接,使罗湖、福田等靠近口岸的片区有许多在香港工作、在深圳生活的“双城生活”族得以尽享两地联通之便利。除了深港两地的公共交通设施一体化态势逐步形成以外,广深两地的高铁也大大地提高了两地的通勤效率,在深圳龙华或是福田乘坐高铁,最快只需二十几分钟便可抵达广州境内;港珠澳大桥串联起了珠江口东西岸城市的路面交通;正在建设中的深惠城轨、深中通道推进了深圳与惠州、中山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一步融合。但粤港澳大湾区在公共交通上亦存在明显短板,比如肇庆、江门这些不靠近珠江口的城市与湾区东岸城市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较差。湾区时代,粤港澳三地政府应抓住中央政府持续出台利好政策的时代机遇,协调其他社会资源,共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促进湾区东西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也是带动湾区两岸人才互动、文化交流、文化合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置条件之一。



(二)发展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和志愿者是湾区文化合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湾区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利益主体和内在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不能忽视第三部门和集聚在他们周围的个人力量。应培育一批专业、权威和高水平的第三方组织,尤其应“在政府与社会中间设立整合型文化非营利组织,使政府与社会之间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有利于保持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张力,使文化的发展更符合内在规律;整合型文化非营利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使政府意志落实有载体,社会需求传达有渠道,形成良性互动格局。【12】世界三大湾区第三部门的运作基本保持独立,运营资金多来自各界资助,并且形成了良好的运作机制,借助于组织内部优异的专业型人才,机动灵活地推进湾区发展。目前,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的第三部门存在一些问题,除了在数量上和专业领域分布方面严重不足以外,对政府部门或大企业有较强的依附性,缺少组织自身的独立性。加速权威、专业和高水平的第三部门组建与运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的当务之急。



(三)共享稀缺资源

    

无论是与同步推进的其它地缘城市区块如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相比,还是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稀缺资源相对不足、文化资源分布不均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湾区东岸城市群的文化资源和发展现状明显优于西岸,因而具有更高的文化势能、更强的凝聚力和传播扩散能力。承认和重视各相关城市之间的资源差异是共享稀缺资源的前提。资源的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加快湾区区域性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步伐,使其得以用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于更多的受众,提高湾区居民在邻城参与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的几率;另一方面,对于联动湾区文化企业,对接城市产业优势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四)整合平台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各相关城市都拥有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新平台,但这些平台体量有别、层级不同,又处于不同的产业链分工位置,因此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和互补可能性。在粤港澳区域合作从早期的互补性结构向替代性结构过渡阶段,这些平台曾因利益博弈和城市本位主义等原因放慢合作速度,加剧竞争态势。但在湾区时代,在“竞合”关系中注重“合作共赢”成为湾区各相关城市业己达成的默契。

    

目前政府机关、文化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平台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这些平台举办了诸多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术会议、文化活动。如:如腾讯公司于2017年6月20日在香港召开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探讨湾区文化如何“走出去”与“引进来”【1】;又如中国产学研投融资联盟等第三部门于2017年8月16日在深圳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发展论坛”,以“跨联.共生.共创”为主题,对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与发展进行了探讨。【14】诸如此类,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合作正通过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等多方合作搭建的平台,以理论引领、经验交流、资源整合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另一方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平台也不断产生,这些专注于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学术机构、智库作为创新智力支持平台,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大湾区的文化合作。如: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大湾区文化创新研究联盟等,这些应湾区而生的研究机构凭借学术实力、科研专长、地缘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提供了智力支持。但需要警惕的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火热,诸多以“粤港澳大湾区”命名的创新平台和活动层出不穷,其质量、影响力和规模也良荞不齐。如何甄选优秀平台,整合优势平台资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互补机制、叠加机制,形成基于创新能力区块整合的协同冲击力,在协同创新的更高平台上确立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性创新优势;【15】至关重要。



 (五)培育多元文化

    

世界三大湾区都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在互动共生的文化生态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生机。粤港澳大湾区既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又有鲜活的国际文化元素;既有成熟的制度文化,又有多样化的非制度文化,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文化面貌和精彩纷呈的文化形态。从纵向的历史轴来看,有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海洋文化、侨乡文化;从横向的地缘轴来看,有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广府文化等;物质性的文化资源有岭南宗祠、庙宇、厅堂、馆所等;非物质性的文化资源有语言、音乐、舞蹈、习俗、节庆等;政治、文化名人资源有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李小龙、叶问、黄飞鸿等;此外,港片和粤语流行歌曲也曾经红遍大江南北。总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农耕文化与商业文化、契约文化与诚信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生长,交融共生。


香港经典影片《无间道》

    

建构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性亚文化共同体,设计湾区文化合作制度,并不是谋求这些城市的文化同质化,而应让每个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不断被放大,促其在建设湾区的历史潮流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特色,获得更多的发展向度,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合作范式。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和文化发展潜能、区域文化影响力都取决于湾区城市群之间的配合程度,即城市之间的文化资源“有机互动,互补共生”的态势。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建构的宏观视野下,我们应找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功能定位,努力建构相关城市群的文化身份识别符号,发挥各城市群成员的文化优势,摒弃狭隘的地方利益和本位主义,本着竞合原则对其进行功能定位和分工布局。

    

正如英国文化社会学家雷蒙·威廉斯所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将需要持续不断地加以调整和重新规划。【2】P34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也将伴随湾区文化共同体的组织建设步履,在湾区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进程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完善其路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将以开放的胸怀、包容的气度“拥海抱湾,合群通陆”【16】,引领湾区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和制度创新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注释

①以2017年12月31的汇率(1港元=0. 839元人民币)计算,香港2017年GDP约为2. 1万亿元,明显落后于深圳2017年的GDP(约为2. 2万亿元),且从2016 -2017年GDP名义增速来看,深圳为12. 87 %,而香港仅为2. 35 %;澳门2017年GDP约为3 102亿元,在粤港澳湾区11个城市中仅排名第八,2014 - 2016年澳门GDP均为负增长:2014年为1. 2 % , 2015年为-21. 59% ,2016年为2. 1 %。数据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香港商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

②资料来源:澳门特别行政区印务局网站:http: //www. in. gov. mo/c;n/entities/priv/cat/art


【参考文献】

【1】傅才武,严星柔论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5):63-74

【2】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 - 1950)[M]高晓玲,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3】王小芳文化共同体的想象—雷蒙德·威廉斯的传播观[M]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 (4) :139-141

【4】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橱[M]吴颤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

【5】王进东京迪士尼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C]上海文化,2014 (4):115一125

【6】日本国土交通省(ministry of land,  infrastructure andtransport)文化己束京。未来[[EB/OL] .[2018-03-02] . http://www. mlit. go. jp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 

【7】Who We Are [EB /OL] .  [2018- 03-02] . http://www. rpa. org/about

【8】WOODWORTH K R,PARK J. An unfinished canvasArts education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A supple-mentary status report[R]Menlo Park, CA:SRI Interna-tional, 2007

【9】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2015 Annual re-port [EB/OL] . (2016-04-OS)  [2018-03-02] . https:// www. nypl. ort / help / abut-nypl

【10】李燕港澳与珠三角文化透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86

【11】钟侠梁振英访大湾区缘何如此频密?【N】香港商报,2017-5-5

【12】潘娜促进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M]才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文化决策参考(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6

【13】洪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港召开,腾讯推动粤港澳青年计划CEB/OL}.X2017-06-29)C2o18-03-O]http//paper.dzwww. c;om/dzrb/c;ontent/20170629/Artic;e126002MT. tm

【14】王俊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创产业发展论坛举行[EB/OL] X2017-08-16) [2018-03-02]http://news yc;wb. c;om/2017-08/16/content-5383096.htm

【15】王列生,车达新机遇下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腾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0-19 (6)

【16】申勇湾区经济的形成机理与粤港澳大湾区定位探究[M]特区实践与理论,2017 (5) :42 -46


图片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邓媛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照相师》影评录,照亮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党支部

跨界太极学术 | 殷乐:媒介融合环境下欧美受众研究的范式转换

跨界太极学术 | 朱崇科:鲁迅作品中的老人话语


【跨界太极】  1032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