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凌逾:从香港走向世界——2014年《香港文学》的跨域与跨界特色

凌逾 跨界经纬 2021-12-03

从香港走向世界——

2014年《香港文学》的跨域与跨界特色


凌逾:《从香港走向世界——2014年<香港文学>的跨域与跨界特色》,《香港文学》2015年5月号,总第365期。


《香港文学》创刊于1985年1月,至2014年12月,每月一期,出版准时,已不间断地产出360期。到2015年,办刊足足30年,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纯文学,办刊有声有色,在香港来说,难能可贵,让人肃然起敬。2015年1月24日,在30周年志庆座谈会上,与会者公认,该杂志是香港迄今最长寿的文学杂志,是作家发表严肃文学的重要平台。这份最具标志性的纯文学杂志, 推进香港文学发展功不可没,已经发展为有影响力的香港刊物,成为香港文学的品牌,是香港文坛的旗帜,为东方之珠添华彩。

 

香港杂志如何走向世界?跨入新世纪以来,在陶然总编的积极推动下,《香港文学》着力发展成为具有世界性的华文文学杂志,契合于香港的世界主义气质,办刊视野日益宏阔:从关注香港文学,转向华人文学作品和评论;搜罗凌云健笔,撰稿者遍及世界各地;追踪世界华文文坛新热点;中外文化领域跨界,文学与艺术跨界打通;大力扶持提携年青的作家和学者。广纳百川,有容为大,这需要眼光、视野、心胸。香港,汇聚五湖四海人士,藏龙卧虎,平均智商居高世界前列,在这样一个各路人马、矛盾、锋芒高度集中之地,要做到海纳大江大潮,殊为不易;既要有包容的心态、平等的眼界,也要有平衡协调的能力、宽广深厚的人脉。近十几年来,《香港文学》已经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中继站、加油站,编者眼光敏锐,把握时代的潮头浪尖,推进海内外华人交流不余遗力,已经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品牌,在两岸四地、全球华文的期刊史上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以文会友,文学质量是作品的生命线。1985年1月和2000年9月,刘以鬯和陶然先后接任《香港文学》总编辑,为杂志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他们都是作家,这给杂志带上了鲜明的作家办刊特色,注重作品文学品味,倡导文学革新,自由评论,坚持文学质量第一。陶然评判小说,简洁明了一条标准:不管流派如何变化,能够牵动人心的,就是好小说。对友人也认准一条:开心就好[i]。陶然主编像穿了隐身衣,深潜杂志背后,不张扬,不高调,勤力耕耘,遮风避雨,喁喁前行。《香港文学》一直坚守清雅、平衡、中正、安和、均匀、稳健的风格,不搞险峻飞扬,惊奇跳骏,不朝危险、惊奇的方向发展,绝不花哨,如柳公权书法强调的“心正则笔正”,该杂志以真行腔,文风平易亲切,典丽方直,端重楷正。


 刘以鬯


一直以来,笔者研究香港的跨媒介文化,认为跨媒介与香港土壤两相宜:因创意需要文化环境孕育,而香港得天时地利之先。奈斯比《大趋势》发现,美国发明多集于五州,因这些前驱州的人种组合丰富。中国大唐也因国度开放,生成文化混血新种,气象恢弘。亨廷顿认为,移民较富创造力。20世纪香港得天独厚,中西合璧,典型的移民城市,古今中外在此生长共存,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既尖锐冲突又和谐并存;经济自由,位居世界前列;城市文化的最大特色是杂性,高扬杂种多元文化主义,万国人种随处可见,万国商品进驻,具有世界主义气质,充满国际化气象;这些优势都不经意间营造出创造力爆发的强大气场。香港因此能开辟出自成一体的“港派”,具有范式意义,可资大陆学界借鉴。

 

新世纪后,《香港文学》日益呈现出跨地域、跨文化、跨媒介风味。稿约辞为:“立足本土,兼顾海内外;不问流派,但求作品素质”,办刊视野面向全球华人,向内海外刊发。2014年带“世界”字样的专栏有:6月的世界华文闪小说展,7月的世界各地机场专辑,11月的世界华文文学扫描专辑。标题放眼世界华文文学的,则有陆士清的《共舞世界话语文学的春天——写在话语文学网上线时刻》、《迈向新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曹惠民《中国大陆世华文学研究之昨天、今天与明天》、袁勇麟《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谱系——世界华文文学中的旧体诗词》、陈义芝的《华文文学的一点断想》、陈瑞琳的《众生喧哗:看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格局》、骆明的《在世界格局中的南洋华文文学板块》、刘荒田的《新移民文学断想》、高慧琳的《跨文化实践与华人华文文学》。《香港文学》立足香港,走向世界;既有跨区域视野,香港与世界互动;也有跨艺术追求;文学创作与学术批评互补。

 

2014年栏目设置特色分明,2月有《大拇指》重聚展、4月“艺术对话:也斯周年祭”、8月有悼念罗孚特辑、“苏童在香港”专辑;12月号推出香港文学小说展评论专辑,特意组织评论《香港文学》杂志刊发的文学作品,形成对照记,以改进本土文学评论弱化的现象。除了这些特色菜,例牌正菜则有香港作家散文大展、香港作家小说专号、小说舞台、“香港,香港”散文大展、散文家园、香港文学小说展评论特辑、世纪诗群、文学批评展、文艺茶座、真情对话、阅读笔记、文坛瞭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5年来,陶然坚持每期写卷首漫笔,提点重要文章,给读者指引线索;三言两语现出文学功力;不仅呈现出15年路线图谱,也呈现编辑思路;积少成多,至今已成就近18万字,即将出版成书,这是极有价值的研究史料。



《香港文学》兼容并蓄,每期均为近百页篇幅,新思路不断。单看2014年的标题目录,就让人浮想联翩,随意兴发,可集句成文:管管的一只蝴蝶从河南飞来,江山如此多娇让子弹飞吗?陶然电光一闪,指尖起舞,从小岛漫游到大岛;希尔尼新加坡品榴莲滋味,惟得温哥华寻长寿面之味;古远清在首尔开国际玩笑,郑芸在日本教中文;葛菁走进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卢岚撷取面具威尼斯;洪晓娴染一身鸢尾花,颜敏徜徉夜色森林;王性初诗的血滴,黄仁达得闲饮茶;余光中送梦蝶,马觉一抹艳阳;羁魂打边炉,灰娃叹年华;文人笔生花,齐开香港家。

 

后现代社会总强调快速、效率,网速、航速不断提速,快闪行动、快闪歌舞创意迭起,快闪文化波及小说,于是掀起了闪小说风潮。但陶然卷首语告诉我们:闪小说(flashfiction)的渊源可追溯到伊索寓言,好手有契诃夫、欧亨利、卡夫卡等。当代闪小说限华文600字以内,具有信息时代多管道传播的特色。《香港文学》6月的闪小说专栏,打捞起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加拿大、纽西兰、台港澳内地等地的近150篇作品,区域文化对撞,引人遐想,赐人灵感。海外华人作家多写养老、养生、骨灰、宗教信念、福报、报应、宿命、问米婆灵媒、集体记忆、绿卡梦、镀金、番客、打工族、越狱、应征、牛缘、死亡等事;港澳台多写爱、恨、家庭悲剧、动作片、人偶装、死神笔记本、赌徒,富科幻、魔幻色彩;内地或有内地背景的作家多写谍战、批斗、贪官、小三、谋杀、金手指GDP增长的成与毁,富写实色彩,故事情节离奇,结局总像脑筋急转弯,让人吃惊。


 

当然,灵感跨域交错之事也时有发生。新加坡学枫也写解放系列:犹太人从纳粹集中营逃离,获得解放;太太与上司去度假村解放;“我”去夜总会解放,巧遇朱丽安,竟然是家中女佣化名来解放、挣大钞。全文构思巧妙。新加坡的希尼尔敏感于嗅觉,榴莲滋味能挽救轻生小伙的生命;就像伊朗导演阿巴斯,以樱桃的滋味挽救了自杀男子的命。马来西亚的朵拉敏感于听觉,写三年后重回原来的房间,还能听到那中年女心碎的哭声;养老院的老妇则向医生求失聪,因不想听晚辈的刺耳话。在马来西亚的菲尔笔下,超级富豪喜欢吃大葱煎蛋,结果一应手下都跟着吃,想沾点富贵气,还将灵验说得神乎其神;就像内地汪曾祺写《异秉》,小市民相信与众不同,能带来好运富贵,迷信遗传。陶然写职业刀手、醉酒幻觉;写眼盲患者竟要预约一年才能看病;恰似故事新编般,一如既往地呈现出深刻的写实性。芜华写美国华人夫妇,一生攒钱,为这为那,直到一死一失忆,养老钱都未动用,活活被逼成了守财奴。

 

时代在变。泰国杨玲写对付变心丈夫,一哭二闹三上吊传统手法已失效。内地蔡中锋写市长夫人首创印刷鸳鸯名片,随意找各局长处理小事。马来西亚杨伟哲笔下,老夫妇养狗,竟然是为了处理剩饭剩菜,为了瘦身和健康。美国的少君写电脑工程师,为与所爱共撑一伞,竟置吃饭家伙——贵重电脑于不顾。台湾宇文正写调音师,拆钢琴盖调音时,接长长的电话,仿佛自己的盖子卸下来,让旁人不习惯。加拿大陈华英笔下,阿文去西藏拍天葬,竟然将自己性命搭进去,得成录像;又写老老少少一家人喝早茶,都成了低头一族,叫阿爷等长辈吃点心,都要靠手机传讯。


 

台湾李进文扫描超声波看见不能说的秘密。香港罗贵祥窥探特警训练班,用暴力教授顺从,以走神实践情治;王良和怒斥列印机死机、被过度注视的黑白电视机的鱼骨天线错位、电脑屏幕deadline,无不在压迫当代人。澳门寂然俯瞰飞机坠毁前,夫妻自剖心声、自毁前缘。年青一代绿茵、吴鑫霖则写网上奇缘、照见脸书皆空,与数码网络解不开千千结。香港潘国灵以数学思维书情感,富有创意:例如,深宵凌晨,十致电给前女友三:我对你的感情是十除三,除之不尽,女说:我明白,第三者在这世界总是太多;例如,由let’s go 到let go,期间是以光年计的距离;其还以小说角色戏剧对白方式,再现作家创作赌才华的艰难、成败得失的压力。澳门梁淑淇的《时光话筒之离合悲欢》,给手机安装时光话筒应用程式,录制留言在未来的预设时间播放,由此组接出分手、复合、生子、病故、护母故事,生与死两条平行线索交错,构思精妙,科幻想象奇特。

 

闪得快,好世界。但偶有闪失,也能让哲思灵感再次起航。7月的世界机场专辑原来有个触动扳机——2014年初,马航370航班失联,陶然卷首语赫然就是“飞向无踪影”,6月小说《迷踪》已有先兆。陶然还曾创设过地铁专辑,眼光独到,新锐合潮。机场、地铁,出发、抵达、远行、离散,都是富有后现代感的符号,是后现代社会的衍生物和象征。21位书写者都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世界人,所写21种世界各地机场,异彩纷呈。



        机场关联离情。赵稀方描述女儿获得哈佛全奖后,一家三口送别在北京机场,全文点化出接送、买零食、喊睡觉等前后几个细节, 看似不经意,却催人泪下,戳中了所有为人父母者脆弱的心。女孩菲尔第一次单独旅行,在陌生的伦敦希思罗机场,体会到旅途中最珍贵的人情。谭惠贤也谈及,第一次独自去欧洲读书,在启德机场的三块围板禁区,“一个闪身,就是一个人,那是我经历的最艰难的一个转身”;启德机场曾是香港的地标,但她伤感地叹息:“启德没有了,香港的传奇也消失了……传奇不是这个世界需要的”。钟国强则感悟新的香港赤腊角国际机场,欣赏诺曼设计的建筑、默片般的乘客,怡然自得地消磨等飞的时光。

 

        机场启迪写作。朱蕊说,写作像在机场,从一个点出发,可以去无数的地方。在机场里,每一个人就是一条航线,从自己出发,而后又抵达自己。既然远方出来遥远一无所有,那么,抵达才是出发的理想。她由上海虹桥浦东机场随意兴发,思考世界的可不可思,上升到高深的哲理问题。卢因发觉,温哥华机场观景台适合写诗,让人文思泉涌;机场还是旅游景点,不少师生前来field trip,实地旅行观察,提升写作思维。郑明娳也写加拿大机场,但是却从两个以人命名的机场,想到了皮尔斯和杜鲁道总统的政绩和受大众拥戴程度,想到建筑背后的人文魅力。

 

       好机场给人暖意。吴小攀哀叹世界机场多是毫无个性的集装箱, 一边吞,一边吐,日夜赶工,不动声色;其常年出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不由自主要对机场建设建言献策:最好由无情到有情,甚至多情,让乘客安心暖心。而韩国的仁川机场正因做此点,获评世界机场第一,九连冠,李安东将之与浦东机场比较,分析仁川机场胜出之因,整体设计高端大气上档次,有世界最全免税店、物美价廉;花园式休闲场所,牌楼木地板民族风俨然;与韩国国立博物馆联手,将航站楼打造成文化博物馆;还有免费洗浴、小心搬运行李等很多人性化的细节,让乘客舒心难忘。计红芳说波兰华沙萧邦机场也很人性化:考虑周到的儿童乐园、最完备的残疾人登机设施,还有因慢节奏生活而带来的优雅、从容、善良和天然。景色绝佳的当属建在海上的日本关系国际空港、与海争地的新加坡樟宜机场、大海平原高山天空合而为一的韩国金海国际机场,郑芸、希尼尔、金惠俊对此有详尽的描述。肖复兴难忘芝加哥机场的恐龙骨架,想起“流年暗换南北路,老眼厌看往来人”,恐龙仿佛看尽春秋演绎的沧桑老人,不变的芝加哥对于居住者而言,其实是好事。刘荒田讲及多次进出纽约肯尼迪机场,在陌生城市的接机趣事。印尼袁霓的《雅加达“苏加诺——哈达”机场》溢出到了8月号。若然携带也斯小说,在苏黎世候机,却念兹在兹香港,由此体验烦恼娃娃的回程之旅。黎翠华则是怀揣澳门,在葡萄牙里斯本机场寻找熟悉的前世今生记忆。当然,机场也会给人寒意,如马海甸所写的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


 

         机场见证华人的崛起。梁源法描述30年前与巴黎戴高乐机场第一次约会的惴惴不安,到如今频频出入其中的驾轻就熟,呈现出华人自信之姿兴起的历史流变过程,机场最能见出人间的真情流露。胡仄佳也注意到悉尼机场华人越来越多,中文旅游指南、指引标识越印越精美。其实,新西兰、美国等国都早有此现象。全球华人流动正影响着世界文化。国际航空机场属于“非地方”(non-place),这流动站和周遭环境没有什么关系,自成一体,不属于一般意义的地方概念,不属于当地居民,而属于国际人,边际人;在此,社会关系、历史和身份认同会变得模糊不明。还有什么比国际机场,更能让人体验到全球化、地球村 、世界性、流动性、国界边界等宏大话语呢?由机场建筑地理空间出发,能碰撞出那么精彩的思绪灵感,也是让人醉了。机场专栏不同于过去的游记文学,开拓文学地理学,有更高层次的提升,属于跨学科、跨地域、跨文化的新锐实验。设计此专栏,实在值得点赞。

 

       上述两专栏,明显具有世界性、前卫性。但是,以散文笔法写机场,多是温情、美好的记忆;而闪小说多写暴力血腥、喊打喊杀、凄惨悲剧,魔幻诡异,仿佛不传奇则不足以称奇。虽然书写者们都用汉语华文,但因来自世界各地,用语不同,风格迥异,文化有别,读者不时遭遇奇特话语,给人陌生化的激灵,就像冷水浇面,这冲击让人新奇清醒,醒悟到华人的个体差异性、尊重有别的重要性。

 

让人难忘的文学佳文多多。北京王童写人,力透纸背,《发子变形记》细描同窗发子从初识到下乡到亡命的经历:从小偷到大偷,从偷盗变成动物保护主义者,从蛮霸到惧内,从死刑犯到画家,虽作奸犯科之辈,却是有情有义有骨之人,尤其临终所画《怀念》,将一生经历入画,野性四溢,愤世嫉俗。全文写“我”和发子在画家刑有民启迪下的成长记,渗透出对绘画艺术、人生苦难的深刻感悟。香港王良和写事,一波三折,初看《波仔记》题目,以为写人,细看才知写餐厅,回忆大学、工作婚姻时代在那里渡过的快乐时光,回想其同窗友情、让人难忘的人物;前面是温情的记忆,突然笔锋一转,结尾竟至极度惊悚,那温婉的老板娘被老板情妇所杀,变成了油炸咕噜肉。故事很有香港性:什么惊奇的故事在香港都似乎变得不再神奇。马来西亚黄锦树以魔幻梦幻的笔法,写酉少爷去祖上古墓、纪念碑溜达,梦见古墓破开复活、梦见燃烧的绿树、燃烧的春梦,古墓衰朽气与热带生命力相生并存,马尔克斯之风吹拂,异域色彩充溢,文笔活力俨然。


 

2014年《香港文学》既呈现世界空间的跨越视野;也呈现历史时间的穿越视野,送呈历史大菜。曹惠民的《中国大陆世华文学研究之昨天、今天与明天》上溯学科渊源:从胡风和范泉说起,前者1936年译编《山灵——朝鲜台湾短篇集》,后者于1946年前后发表过台湾文学研究文章11篇,研究小说戏剧、高山族传说文学,被陈映真称为“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第一人”;该文还考证出,最早发表台湾文学作品的刊物是《上海文学》,1979年3月刊发聂华苓的《爱国奖券——台湾佚事》;同时,详尽梳理学科建构历程,对未来学科发展深化提出切中肯綮的设想;该文史料功夫扎实,视野宏阔,立论严谨。刘俊的《文武父子古都缘》历数白崇禧和白先勇父子的南京情缘,一个因参战而结下悲喜情缘,一个在南京培育出昆曲情缘和苍凉悲悯之感。刘俊自攻博起研究白先勇,至今已有20年,对白家谱系了然于胸,刻写历史的跌宕起伏、人生的曲折多变,落笔精确。全文情深意挚,笔墨饱含深情。阅后方知,原来白家竟是来自中亚的阿拉伯人。白家先勇享有文名,媲美李家太白,大概都因为是中外混血的优良品种,由此论题或许可衍生出精彩的论文,很有趣的研究角度。杂志还刊载萧乾写给巴金的书信,知己之间情真意挚,字里行间刻下了时代的痕迹;刊载蔡其矫遗稿《旅途诗稿》,为游黄山组诗,由王炳根留存提供。两者都极具史料价值。徐重庆的《李健吾给赵景深的新婚贺礼》,由一张新婚贺卡,论及两者深厚的友情。此外还有黄维樑悼念夏志清先生,刘绍铭话分两头记夏公;追念罗孚,则有邵燕祥、孔捷生、黄庆云、彦火、周蜜蜜、冯伟才、沈西城、施友朋、卢因等;何杏枫回忆黄继持老师,木鱼怀念张国荣,桂清扬向七月派最后一位诗人冀淓致敬。逝水流年,追念逝者,钩沉历史,读之令人感慨唏嘘。

 

《香港文学》具有跨媒介性,不时有小说与电影、曲话、戏影的打通之思。推出香港台湾电影小说专辑,富有创意;又以绘画、图配诗、诗文方式纪念也斯,艺文互涉对话,仿作小说尤其出彩:黄劲辉《后现代的剪纸与爱情》,呼应也斯的《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和《剪纸》;陈子健的《李小姐的IPAD》,呼应《李大婶的袋表》;叶晓文的《带伤的苦瓜》,回应也斯的《给苦瓜的颂诗》。呈现跨媒介性的文章,还有冯宵论电影与小说《胭脂扣》,胭脂凝泪惊梦破;吴美筠诗歌《电影馆看香江光影》;沈海燕论苏童小说与电影改编,视之为无法改造的“红粉”;黄淑娴以图文记事簿法,写苏童在香港;叶丽咏分析《宝岛一村》的剧场元素与故事情节;孙立川创电视传记文学剧本《萍踪侠影录——梁羽生》;绿骑士写《歌剧·袋鼠·阳光》;陶然卷首语特意点出:“辛其氏在茶座忆旧,曲话、戏影、红楼,一一在她笔下复活”[ii]。


 

整本杂志装帧设计也有跨媒介特色。2014年封面均为北岛摄影,封二为杂志信息;封三为文学活动点击,图文并茂,2015年进化为彩照配图;封底为“影画诗心”,绘画配诗;最后一页为下期预告,倒数第二页为新书推介、文学短讯。全刊既有对已刊作品的评论,也有对未刊作品的预告。每年第1期,则有上年杂志的总目录。每年封面封底用一个色系,一年一摞,井然有序,2014年用淡雅的米黄色,而2015年则因30岁大庆用喜庆红。内页标题不时有秦岭雪的书法题字,古雅诗意。内页也讲究图文适配,新书书评配封面书影;游记配照;机场专栏,每文均加插全球各地的机场景观照片,瞬间呈现机场的感性认知,给人亲切感。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前后左右呼应,自然地成长为带感情的、有历史感的刊物。

 

2014年有文艺茶座,跨界说文论艺:刘登翰《色燄的盛宴》节选自《李锡奇评传》第三章,详尽梳理李锡奇艺术史,从木刻到布拓版画;从普普到欧普艺术,以民间民俗物对普普精神进行突破和再创,再从装置到连作艺术,不断发展;有感于《清明上河图》手卷的时间流动感,创作圆与方系列,展现二元对立的无尽玄思;赌具系列、大书法系列、漆画系列,化用中国文化元素,修炼为画坛的变调鸟,走向艺术顶峰。刘登翰作为书法家,敏感于李画家创新艺术的美学意蕴,分析鞭辟入里。秦岭雪不仅是书法家,也写诗为文,《随笔三题》赏读杜永志书法集《寒梅墨韵》,细描先文人后印人的篆刻家王泉胜,分析王来文国画如何渐入精微。孙绍振曾研读秦岭雪的诗歌,入木三分。陶然说,写作用命,书法养命;秦岭雪出入其间,从容自适,追求风雅蕴藉的文风艺风。陶然散文集新书《风中下午茶》自序,一贯的朴实谦逊,平实如话,让人如沐春风。王鼎钧《我所知道的比喻》,论明喻、隐喻,例证丰富有趣,如“爱情与咳嗽不能久藏;长江断流时我断念;挂着墙上的江山;有个黑酋长在等他,名字叫死亡”,《百喻经》更上升到象征层面。年轻一代周洁茹写《自己的对话》,潇洒自如,语言老辣。2014年有三篇对话体:香港翁文娴专访写《0档案》的大陆诗人于坚,成《古典王维与工厂系统的学习》;陈锦德与胡燕青对谈,成《呈现感觉、细说人生——胡燕青谈散文创作》;萧欣浩与苏童对谈,有《江南吃货的酒食印记》,文体体裁丰富多彩。书评方面,司方维指出,袁勇麟主编《陶然研究资料》是华文文学史料建设的范本;曹惠民认为,李元洛《唐诗三百首新编今读》是高标独举间情怀;袁勇麟评曾焕鹏的《当代散文美学论》;篇篇视野恢弘,解读精细,怀珠衔玉,各有精彩。


 

每期封面隆重推介的文章,两篇忝列者不少,如季季的《我的第一个海南朋友》、《陈列割草》;黄锦树的《那年我回到马来西亚》、《燃烧的绿树》;黄维樑的《当中文遇见英文:余光中论翻译体中文》、《悼念夏志清先生》;孙绍振的《福建乡土》、《老友张毓茂的人与文》,后文对老友知根知底,嬉笑怒骂,妙笔生花。此外还有蔡益怀《渡边淳一〈失乐园〉的美学意蕴》、区肇龙《读刘绍铭教授的〈冰心在玉壶〉》、郑宝娟《赢家通吃》、黄静《赤麂》、潘步钊《公屋的故事》等。他们多是既写文评又创作的多面手。张叹凤概说黄维樑的文学成就与影响,精雕龙,品人间词话,论艾略特与中国现代诗学,诗学纵横,结杜甫、夏志清、余光中为莫逆之交,美文理趣小品出众,身兼作家与学者于一身。钟怡雯素有台湾文坛的“文界哪吒”之称,除写散文《地铁与黑面包》、《麻雀树,与梦》,还论新疆汉语作家刘亮程的村庄叙事。黄劲辉既有小说《后现代剪纸与爱情》,也有电影小说《假如布列逊是寇比力克》。郑政恒写诗《罗聘鬼趣图》,还有评论《从性别到历史:苏童〈妇女生活〉与侯咏〈茉莉花开〉》。李娜《还俗记》以散文笔法,论白先勇笔下人物:尹雪艳的文学性、金大班的烟火气、台北人的在地与还俗、戏园里的小孩——俗的信仰,比较其小说与电影、昆曲舞台剧的跨界,论述其如何努力突破华文界文化自残的痼疾。该文可读性强,文笔老练洒脱。

 

世界华文文学评论是重头戏。陈岸峰评夏志清的扛鼎之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如何建构现代文学大传统,排座次,分主次,重估作家,既以文学价值为原则,又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评论作家也有矛盾,但因以敏锐触觉挖掘文学价值,而能振聋发聩。赏读马来西亚朵拉作品的论文有三篇。刘俊评其散文为寻美的旅程,用美文写美景、美人、美食,表达美意,以此安顿旅途心灵的漂泊感。方忠论其微型小说的质感与意味,既写传统孝道与亲情,也直面现代社会问题,小中见大,以画家笔法勾勒生活瞬间,结尾喜剧反转、意味深长。曾丽琴谓其10多本微型小说为花的修行,详述其笔下的日常题材、女性生存、丰盈意象。袁勇麟《小真实与大情怀》,论马华作家菲尔的《抛闲情》,既有纯真之趣,也有文化反思,见出音乐品味,该文的文本解读精细,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成果。胡德才论印尼喜剧家林万里,讽刺锋芒指向商业社会的虚伪势利,金钱腐蚀人性,人人互相算计,幽默调侃,犀利反讽。全文例证精当,点评精准,让人忍俊不禁。


朵拉

 

在全球视野下,研究作家的跨域书写兴盛。论名作家笔下的南洋情结,有两文呼应。马六甲的夏蔓蔓注意到张爱玲的南洋情结,《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红玫瑰娘惹黄娇蕊、《倾城之恋》的精刮富浪子范柳原都是南洋华侨出身,都带有热带雨林气息,都放过洋,走过四方,感兴趣于真正的中国,都投入到一场火热的恋爱中,然后爱火烟消云散。散文《烬余录》提及香港同学,学医的多为马来亚华侨,华侨女生则多为时装狂;《谈跳舞》描述马来亚华侨金桃跳马来舞;后期《小团圆》提及马来亚侨生林医生,帮过九莉逃生。刘以鬯曾于1952-1957任职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南洋叙事结集为《星嘉坡故事》、《蕉风椰雨》、《热带风雨》、《甘榜》等,朱崇科分析刘以鬯笔下的南洋风景、南洋虚构、南洋书写的文学史意义,外来客写南洋本土,实现自我转换。两文的研究视角独特,梳理有趣的文本细节,让人眼前一亮。

 

香港文学研究比重大。叶维廉论弟子也斯的语言风格的自觉与营造:先论语不成诗;再论也斯的诗感,冷凝反嚼,语气自然,干净利落;在事件呈现与语调存真上提供了变化多端的语言策略,深悟象征和发现的诗学;开辟凝注的艺术,冥思入神出神,于是听到“静默摩擦静默发出声音,绿色回答绿色,相遇在这世界的早晨”;映像化用古诗,于是有“月出惊起汽车,在黑夜里断续鸣叫”;运气行文重顿切和空间部署,呈现内在的思想形状;不忘时时为香港文化塑形。全文洋洋洒洒两万字,诗人论诗,入心入肺,他人难仿。昆南为梁品亮《细说》写序,拈出“时间、爱欲、语言”三个关键词。时间透过空间而活,像两粒原子互撞,激出记忆体宇宙来。情欲暗涌,最难控制与表述,小说仿佛是供人吐露情爱记忆的树洞,越爱记忆,情爱越深。文学的本领是让语言起死回生,无中生有,再有中生无,最后无中生无,才成大器。语言是肌肤,语言与欲望一起颤抖,单阳双阴的哲学,是梁品亮语言国土中抢眼的图腾;男女对答,秋天地回覆,冬天地问,活用语言。吴美筠论黄碧云的隐形书写与小说的暴与烈,由书写扬眉女子,到自我放逐关注天涯沦落人,到拒绝写女性媚态和中产梦公式,再到《烈佬传》的书写焦点转移,为失语烈佬代言。苏燕婷分析西西短篇小说的时间意蕴,再现世纪交替、历史变迁,叙述节奏多有创意。凌逾论香港唐睿长篇《Footnotes》,以脚注为文本主体,独具创意;在脚注空间层面,实现多层盗梦的转化;在命名符号层面,进行异项人生和正项人生的转化;在脚注时间层面,开拓牙签发芽式的光影声色、通感想象与记忆美学叙事;全书透过观感、嗅感、触感等多种感官,对生活细节有天才的感悟力,再现出栩栩如生的生活现场感和质,恰如《追忆似水年华》打捞记忆的声色形味,形成自成一格的记忆美学。《Footnotes》正副文本互动,形成了多声道叙事;西西《玛丽个案》是其前文本;而在数字网络世界中,后来者可运用加注、超链接元素,开辟更新的文学创作。

 


总体而言,2014比之2013年专栏更丰富多样。2013有重点作品专号:1月的创刊28周年纪念“香港作家小说专号”,3月“马华作家作品展”,6月“香港作家散文大展”,7月“加华作协”推荐作品十二人展,11月“我爱老北马”印象专辑;也有评论专辑:2月“文学与电影专辑”,5月“文学批评展”,9月“推理小说评论专辑”。5月凌逾《盘点2013年香港文评》指出,综览2013年香港文学研究,从总体论而言,既有异托邦后殖民研究,也有跨媒介叙事的新角度研究,新著、硕论选题转向关注年代论、报刊杂志、歌词、电视剧等新方向。就个体论而言,分析年度作家陈冠中的论文有深度,追念也斯的评述有广度,新作家研究有新意。香港文学和文化的精彩仍然在召唤更多的伯乐。相对来说,《香港文学》的小说诗歌散文专栏丰富,戏剧略少。

 

对于香港研究而言,亟需先整史料,再修史。11月号陈国球《香港新文学大系1919-1949》总序指出,经30年酝酿,终于成就12卷大系,仿照《中国新文学大系》体例,集合各种文体类型。首6卷已经面世:为新诗卷、散文两卷、儿童文学卷、旧体文学卷、通俗文学卷;余下的小说两卷、评论两卷、戏剧卷、文学史料卷,预计在2015上半年出齐。每卷主编均撰写导言,说明编撰理念。这是功德无量的香港文坛大业。《香港文学》早已着手史料整理。从2008年起,陶然总编有战略眼光地推出“香港文学选集系列丛书”,至2012年已出版至第四辑。“香港文学选集系列”六册,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说选四册:《伞》、《Danny Boy》、《垂杨柳》、《鹫或羔羊》;散文选两册《秋日边境》、《尚未发生》;选自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香港文学》;第16本为笔记选《黑夜里的闪电》(2009.1-2012.6),题目隐喻要在文学式微年代里继续寻找光和热。仅仅2014年,已足够编选精彩选辑;因篇幅所限,本文无法一一论及所有佳文佳作,只好期待以后的精选集以飨读者了。

 

       香港比大陆先走一步,更早步入后现代社会。今日年轻人成长于数码时代,在网络海洋中游刃有余,人称网络原住民(Digital Native)[iii];而余者则为网络新移民(Digital Immigrant),置网络于次要地位。那么,在网络数码时代,《香港文学》杂志如何应对新变,将是未来的新问题,也许,其在不经意中已经实现了稳妥的转身。




注释:

[i] 陶然:《开心就好——秦岭雪印象》,《香江文坛》,2003年6月。

[ii] 陶然:《飞向无影踪》,《香港文学》,2014年7月号。

[iii] 马克·包尔连(Mark Bauerlein)编:《数位并发症》,温美铃译,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8月版,第25-26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何春桃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书评 | 云天:开剂女人生存的中草药——关于深蓝的文字深蓝的书

跨界太极学术 | 董小英:祈福

跨界太极学术 | The Plight and Possibility of Re-growth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