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要读西西? ·凌逾·

凌逾 跨界经纬 2022-12-18

为什么要读西西?——在西西布偶作品展上的演讲稿   ·凌逾·


为什么要读西西作品?因为她不浪得虚名,不忽悠大众。台港已经出版了西西的33部著作,还有英文,法文、日文、荷兰文、意大利文等译本。西西获奖多多。2005年,《飞毡》获有“世界华文文学奖”,该奖有“华文文学奥斯卡”之称。1999年,《我城》被《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1]

作家越有名,就越是一块宝。哪个地区都会抢夺所属权,就像张爱玲一样。可以预见,西西作品也将会在文坛上引发“所属官司案”。因为西西是多方水土孕育,得此精灵:祖籍中山,生于上海,长居香港,获奖史起于台湾,作品也多出版于台湾洪范书店。如今,回归故乡。过去,曾经有香港官员拱手相让,说西西是台湾作家。西西笑称,这是“美丽的错误”。但是,香港毕竟是清醒的。2011年,香港书展将西西隆重推举为“年度文学作家”。上海也开始出招了,在香港书展上采访了西西,把西西归为上海作家。如今,广东东莞的莞城图书馆出手更准,更猛,策划西西作品推介系列活动,引领潮流,打造内地推介西西的前站,要在大陆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定要读西西,才不至于落伍。在台港,不知道西西的人,基本可以说是文盲——文学盲。在大陆,过去出版西西的作品太少,内地人多不知道西西。去年,我去美国访学之前,内地只出版了西西的两部长篇《我城》、《哀悼乳房》,但是,一年后,我回国,才知道,大陆已经奋力出版了西西作品6部。神奇的速度! 2009年,两岸四地中第一部研究西西的博士论文,出版为专著《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照这样的大陆速度,我这个“第一”很快会被推翻。对此,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西西极富创造力,新词迭出。如讲香港的我城浮城、“肥土镇”。西西1975年创设词汇“我城”,其有多少种解释可能?我的城,我是城,我看城,我与城,我在城……英文将之翻译为my city,却失去了汉文的多义性特点;反而是翻译为I city,虽然不合语法,但更贴切。其实,“我城”,对应词汇是“我国、我省、我市、我区”。在回归前,香港是只有城籍的地区,全世界独一无二,必须有独特称呼才般配。至今,我城已经成为通用词汇。如传统将做家务的女人诬为黄脸婆,西西则誉之为“家务卿”,即家务可以跟国务卿媲美。这个词跟张爱玲将女人誉为“琉璃瓦”一样,都可以进入中国女性主义词典。西西的每个字词、桥段中往往都暗藏玄机,还有新句式,如西西的小说《像我这样一个女子》、读书笔记《像我这样一个读者》,后来者多爱模仿这种句式,可见西西文本的影响力和再生能力。

西西想象力丰富。她看到易拉罐头,发明了苹果牌即冲小说,喝过后“脑子里会一幕一幕浮现出小说的情节来,好像看电影。”有人撞了只母鸡,被敲诈,结果,鸡却活过来了,气得鸡主人“对母鸡骂了三分钟粗野话,其中,有一分钟骂母鸡自己,一分钟是骂鸡蛋,还有一分钟,骂的是母鸡的母亲。”男人们嘴里的脏话,被她过滤得妙趣横生。西西写诗:“可不可以说/ 一朵雨伞/一束雪花/ 一瓶银河/ 一葫芦宇宙  可不可以说/ 一位蚂蚁/ 一名蟑螂/ 一家猪猡/ 一窝英雄 可不可以说/ 一头训导主任/ 一只七省巡抚/ 一匹将军/ 一尾皇帝  可不可以说,龙眼吉祥,龙须糖万岁万岁万万岁”,有意配错量词,将神圣人物小化、轻化,产生出反讽效果。

西西的作品很少雷同,不会给人审美疲劳感。在她笔下,哑巴种海棠不是为了栽花,而是为了叶上的肥毛虫,后来毛虫被众人所杀,众人强奸了自己的想法,而哑巴也只能哑口无言;还有方格子衬衫会说话,表扬鼓励主人的阳光、自信、扎实的美德。她写篇《巴士》,以公共汽车上的人事,调侃学术术语,如集体无意识、多声道、不确定性、种族、性别等。她以小女孩的视角写《候鸟》,青年视角写《我城》,中年视角写《哀悼乳房》,老者视角写《飞毡》,长篇系列自成体系。她的《共时》像多部电视机一样,同时播放世界各地的事情。她写《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女主人公有了心爱的男子,两情相悦,但内心却愁肠百结。最终,她为死人化妆的职业,还是把男朋友吓跑了。她独具匠心地改编经典故事:如铁扇公主可以扑灭火焰山的火,但扇不息男人心头的火;浪子燕青不为名利所缚最潇洒;小红帽遇到了狼外婆,这头狼原来是重男轻女的要命思想,吃了一个个的女孩;哪吒闹海,像是官二代、富二代,活脱是哪吒的翻版。

    西西的创意更关键之处在于,独创“西西体”,超前于世,引领后来者的创作。她有大批的台港中生代、新生代的追随者。发现西西体的特色,是本人拙著的用心之处。我通读了西西的所有作品,并追随西西的阅读,之后,才发现了这个别人没有发现的奥秘。书里有我的心,有人看得懂,有人看不懂。懂不懂,也只能随缘了。

西西为什么能创造出“西西体”?其文学创意,可谓时势造就、性情造就、才气造就。香港百多年来得风气之先,中西文化交汇,香港资讯科技发展先人一步,影视报刊、网络传媒兴旺发达,文化氛围自由无拘。只有在香港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催生出像西西这样独树一帜的作家。西西的中英文俱佳,阅读过海量的作品,眼界奇高,非一流大师的作品不读。西西是有情趣的雅人,兴趣广泛,并在有意无意中形成了体系,三个时期,顺次发展。

    第一个时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西体”取法于电影和绘画。早在1963年,内地人忙于各种政治运动时,西西已经开始饱览西方一流的现代电影、现代绘画、现代文学,并开辟专栏研究推介。西西开始写作电影剧本,拍实验电影,成为香港较早制作实验电影的元老之一。西西从电影和绘画中寻求小说叙事灵感。

她首先实验脚本影像体,《东城故事》加插电影脚本注释,每个插注都是可圈可点的叙事符码。还有不少的括号蒙太奇叙事,或形成多声道内心对话,或自曝虚构,引人深思,或实现异时异地的时空并置。然后,西西影像叙事小说由外在形式的相似,转为内在结构形式的小说电影化,即由脚本式影像化小说,转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比兴”影像体,即镜头式、场景式的影像化小说,由开创期向成熟期转变。

1979年,西西退出教职,41岁成为专职作家。此后,她广涉古今典籍,品诗经、读周易,论诸子百家,精读西方大师作品,得经典神髓,而谋求超越。她广游中外,广交知己,在这个时期,与志同道合的一帮文人才俊,创办素叶出版社和文学刊物。1980年的长篇《哨鹿》,以宫廷长卷画为蓝本,演绎晚清“君哨民、民哨君”的故事,形成了“比”蒙太奇;1981年的长篇《候鸟》,章节前加插诗歌,以物起兴,如电影长镜头、空镜头般,以景衬情,细述遭逢战乱、由沪入港的成长心路历程,形成了“兴”蒙太奇。

    与此同时,她也实验图文互涉体。《我城》自绘插图,图文互涉,像手卷一样给空间艺术注入时间性,像电影蒙太奇一样,跳接拼装小说,让人惊叹,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原来香港不是穷得只剩下钱的商城、不是荒腔走板的沙城,而是活力四溢的乐城,是让本土港人骄傲的我城——诗意栖居之地。《浮城志异》,以马格列特的13幅超现实的画作为思想导火线,从灰姑娘变身的绝对时刻,子夜;想到香港变身的绝对时刻,九七;进而想到人类、地球和生命变身的绝对时刻,未知。小说有意切断时间的进程,只讲述大梦与大限之间的一刻,开创出“时间零”这一叙事范式。

第二个时期,八、九十年代,“西西体”得灵感于音乐、体育和性别议题,创造出蝉联曲式体和女性主义文体。蝉联,如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绝,从一个词汇、话题串接到下一个,像绵延不绝的曲式,富有音乐性,如讲述二十世纪香港史的《飞毡》,蝉联编织,扩充话题,全篇为飞毯寻觅史,即是人类祈福史,其谋篇布局完全不同于男作家的家国血脉史。1992年,西西以患乳腺癌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自传性长篇小说《哀悼乳房》,豁达、理性地反思女性身体话语的权力建构,成为贴近女性身体、心理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书写。毕淑敏的长篇《拯救乳房》,则从心理分析角度,去除诸多乳癌女的内心病灶。2010年,复旦大学某海归女教师32岁被查出患乳腺癌晚期,于一年后逝世,叹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这两部作品对女性深具现实意义。

第三个时期,新旧世纪交替,“西西体”得益于手工制作、建筑和哲学,创造出建筑体和编织体。从《旋转木马》、《拼图游戏》、《看房子》,到《我的乔治亚》、《缝熊志》、《猿猴志》,即便是为右手物理治疗,而搭建微型屋、缝制毛熊和猿猴,她也做得有板有眼,很是专业。她真诚为人,扎实做事,活得情趣盎然,创意不断。这次,她将手工制作和文学书写联姻,形成了新的“西西体”跨界创作。大陆推介西西,从最好看的作品入手,《我城》、《哀悼乳房》,现在又有《缝熊志》等。手工缝制的毛熊、猿猴,成了亲善大使,给我们温馨、亲切的暖意。然后,我们才会关切到作品背后的严峻话题。

读西西,是件有趣的事情,可得游戏三昧。我们如侦探破案一般,发现每部作品的蛛丝马迹,发现作品之间如何互相印证,话里有话,到底要说什么?她讲包公断案,两母亲抢儿子,其实案件关键点,不在于断定谁有血缘,而应该问问小孩的意见,由此,写成了《肥土镇灰阑记》,映射香港处境。与之呼应的,还有《玛丽个案》,跨国的两母争子,吵到了国际法院,全文的正文只有八句话,而脚注更长,逐条解释,背后的历史根源、政治背景。别人都说,“脸有胡子”。西西偏说“胡子有脸”,还说这是罗大里的头生子,即从头脑里生出来的创意;只有读者才能给作品生命力,改写扩充。据此,西西写出了《永不终止的大故事》,引导读者重新串联想象不同的作家作品,形成新的故事。西西的短篇《肥土镇的故事》长大,长胖,就蜕变成长篇《飞毡》。不仅西西繁衍自己或别人的故事,别人也繁衍西西的故事。2005年,为纪念《我城》诞生30周年,香港艺术中心设计出集体创作《i-城志——我城05跨界创作》,即《I-cityFestival 2005》,用跨媒介形式呈现香港,再次演绎“我城”,形成了“小说、绘图、摄影、动画、剧场共生的i-城”,其中小说方面,有潘国灵的《我城05之版本零一》、谢晓虹的《我城05之版本零二》两部中篇。

读西西,有阅读挑战感。因为西西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没有吸引人的男欢女爱,刚开始读的时候,不太容易读懂其中堂奥。而且,“西西体”是千变魔术,纷繁多变、文体糅合,需要我们耐心地适应,参悟其中无尽的宝藏。对于西西而言,只有这种千变,才能表达她所感知的复杂生活;只有不断开创文学形式的新路径,才能使作品长存,就像《一千零一夜》,随时变换叙述的策略,这是抗拒死亡的方式。

如何对西西创作进行文学史的定位?我觉得,西西,是新旧世纪之交中最有创意的重量级实力派大师。中大的艾晓明教授说,在世的中国作家中,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香港女作家西西[2]。文坛考古名家上海陈子善教授说,西西是尚未被介绍的海外最后一位文学大家。有些女作家可惜读书不够,以至于江郎才尽。西西学养深厚,所以,能够创意不断。直至今天,我们依然永远无法知道,西西的下一个创意将会是什么。一个创造能量energy永存的人,如何不让人肃然起敬?

我花费近十年的精力和心血,尝试走进西西。西西说,“我就在我的书本里”。在文字里,与西西近距离接触,得其思想的神髓,得其创意之灵感。然而,短短的十年,如何能丈量西西五十年如一日的阅读和写作呢?但不管如何,我知道,从西西出发,可以走得很远,尤其是在跨媒介创意这条广阔的道路上。今天,我很快乐,等待了近十年,终于实现了当面向西西说感谢的愿望。当然还要感谢很多人。如果没有“素叶”杂志许迪锵先生、何福仁先生等同仁的助力,如果没有洪范书店三十多年的支持,就没有西西的横空出世。也要感谢莞城图书馆的王馆长及其同事,感谢中大朱老师的邀请。感谢大陆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和江苏文艺出版社的雷淑容女士等,为西西的北上挺进大陆铺路。感谢《城市文艺》,赐予珍贵的版面,发表此文。发现、弘扬西西的价值,这是我们共同想做的事情。我在大学课堂里,不断讲解西西,其实就在培养西西研究的种子选手。这还不够,建立西西的粉丝王国,也很重要。我在博客“斯麦空间”上,增加了“西粉”一栏,在“跨界太极“公众号重发旧文,期盼西粉队伍不断壮大,有文学品味、有生活情趣的人越来越多。


 

[1] 1993年,《西西卷》获第二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1992年,《哀悼乳房》被《中国时报》评为“开卷十大好书”。 1990年,获《八方》文艺丛刊之首届“八方文学创作奖”。1997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首届文学奖之创作奖,1988年,小说集《手卷》获台湾《中国时报》第十一届时报文学奖之小说推荐奖。1984年和1988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和《致西绪福斯》分别获台湾第八届和第十届《联合报》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

[2]艾晓明《我喜欢西西》,《南方周末》,2001年7月26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