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探访仪征古迹之庙山汉墓(上)

2017-01-12 巫晨 仪征事

庙山周边探访系列之二

  庙山汉墓是仪征唯一的国保单位,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发[2013]13号)文件《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山汉墓名列其中,具体信息:

二、古墓葬;

序号:568;

编号:7-0568-2-052;

名称:庙山汉墓;

时代:汉;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

  在此之前的2002年10月22日, 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了(苏政发[2002]130号)文件《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庙山汉墓被列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具体信息:

二、古墓葬;

编号:405;

分类号:Ⅱ-2;

名称:庙山汉墓;

时代:汉代;

地址:仪征市新集镇


【庙山国保碑】

  庙山汉墓位于仪征市新集镇庙山村,新张公路东侧,东距扬州12公里,南离仪征20公里,周边紧邻着龙河、张集、刘集、杨庙等集镇。庙山海拔47米,其西北的团山和东南的周山,海拔在30-40米,由于地处仪征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带,所以庙山及其周边的诸山并不突出,走近了不注意看不出山型的。


【庙山近景】

  我到庙山来过多次,有别人带我来的、有我自己来的、还有我带别人来的。2016年11月28日下午,我与仪征经信委副书记高峰和仪征法制办张向阳一起,探访庙山周边的几个古迹,高书记是本地人,他说你庙山经常来,再看也没什么名堂,我带你从一个别人不知道的角度看看庙山。

  车从庙山南面走,过润德菲尔农庄,向南经“狗头庙”,到江宁路西行一点再向南,来到一个两塝夹一冲的冲底,果然耳目一新,这里确实可以看到,庙山就是个山,山型分明、匀称,东西两厢,有青龙白虎之像。后来我注意到,在新开通的扬州文昌西路友谊河桥以西约1公里处,也可以看到庙山的山型。


【庙山远景】

  在快到最佳观察点的时候,同行的张向阳在副驾驶位拍了一张庙山,这也是我第一张正在驾驶的照片。


【驾车看庙山】

  庙山怎么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呢?
  查《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四舆地志的山川条目,有这样的记载:庙山,颜志云:“在东北四十里,北望盘古山四里,即甘泉境。山顶本有东、西二院,西院圮(pǐ),东院即今清凌山院。嘉庆壬戌年春,里人赵德三建三茅真君像于院内西庑,前后黝垩一新。邑人吴天保作《记》勒石。”
  颜志就是颜希源当仪征县令时编撰的仪征县志,此志编成时间是嘉庆八年(1803),里面记载的吴天保的《记》中说,“邑城东北四十里,有庙山,父老云:山有庙,遂称为庙山。”这就是庙山名字的由来,可见庙山得名只是因为山上有道教庙宇,古代人并不知道这里是汉墓。
  根据南京博物院、仪征博物馆筹备办公室合作的《仪征张集团山西汉墓》一文(《考古学报》1992年第4期),1990年5月(按仪征博物馆文物介绍应为1989年5月),仪征市张集乡茶厂的砖瓦厂在团山取土,暴露出四座汉墓,经南京博物院和仪征博物馆筹备办公室抢救性挖掘,团山一号墓出土有“东阳”、“中厨”、“外厨”、“王”等铭文字样的漆耳杯八件,完整无损青釉陶锺(盖内有“锺盖”二字)一件(1994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甲等品),泥“半两”钱一万枚,“郃晏”铜印一枚。四个墓出土了大量陶器漆器木器铜器玉器,仪征博物馆有整个棺椁以及部分陪葬品陈列,根据出土器物造型和铭文,推断为西汉早期王级妻妾陪葬墓。

【团山墨书青釉陶锺】

【团山墨书青釉陶锺锺盖(盖内有“锺盖”二字)】

【团山陪葬墓木椁】
  由于庙山紧邻团山,所以1990年7月,邀请了江苏省地震局分析中心,利用地球磁场精密测量技术,对庙山和团山进行了勘探。结果表明,庙山的封土堆下有一长方形土坑,南北32米,东西18米,深11米。里面有木质结构的墓葬,木质材料结构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界限,分为18×18和14×18两个部分,可能是正藏和外藏。
  相关参考:1979年出土于高邮神居山的西汉广陵王刘胥墓,其黄肠题凑木椁南北长16.65米,东西宽14.28米,现陈列在扬州平山堂东路98号汉陵苑博物馆。

【神居山黄肠题凑】
  根据团山陪葬墓推测庙山主墓,有以下推论:
  由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发行五铢钱,团山出土的是半两钱,所以庙山定位在元狩五年之前。
  查《史记》《汉书》《正义》《刮地志》,元狩五年之前,管辖扬州地区的诸侯王有荆王刘贾、吴王刘濞、江都王刘非、刘建。
  荆王刘贾在富陵被英布叛军所害,史书未载所葬何处,荆国则被吴国所取代,今镇江鼓楼岗有刘贾墓,真假存疑;
  吴王刘濞组织七国叛乱被中央打败逃到丹徒被杀,吴国被撤销,其墓在丹徒县东练壁聚北,已坍入江中;
  第二代江都王刘建,继承第一代刘非王位,在位仅七年,因谋反被杀,江都国也被撤销,为自己营造大型陵园的可能性不大;
  剩下的可能就是第一代江都王刘非。
  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同父异母),吴王刘濞造反时他才15岁,上书景帝要求参加平叛,景帝赐他将军印,刘濞被剿灭后,刘非被封为江都王,治吴故国,以军功赐天子旌旗,在位26年,死时正值武帝盛世,死后又是其子嗣王,所以庙山这样规模的墓主,可能是第一代江都王刘非。
  中央电视台1989年5月31日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了团山1号墓的消息。
  仪征文化局孙庆飞先生参与了团山诸墓的发掘,在他的《庙山考古记》中作了详细描述,有些情况是两博报告中没有的,比如1994年4月发掘5号墓,出土一双和田青玉质鱼;1997年5月13日发掘6号墓,出土20多块有针刻划铭文的漆器盘杯,除有“东阳”、“中厨”、“外厨”、“王”等铭文字样外,其中一只较大耳杯底部有“江都国口郡”字样,以上残片1999年11月由南京博物院技术部张女士带回南博作脱水处理;1999年10月18日发现7号墓,也出土了陶器铜镜等。
  2002年10月22日, 庙山汉墓被列入第五批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此,庙山和江都王刘非,就成了仪征的宣传名片。刘非的孙女、中国第一位远嫁乌孙的汉家公主刘细君,也就当之无愧成了仪征人的杰出代表,2005年新疆伊宁市汉家公主纪念馆开馆,我市新集镇镇长高峰,代表刘细君公主家乡人民,前往参加开馆仪式,以后伊宁市政府也曾回访仪征,仪征与伊宁友好交往不断。图为2007年7月26日,仪征市政府韩兰芬副市长一行由伊宁市副市长顾国华陪同,在汉家公主纪念馆观看开馆时从仪征庙山带来的公主家乡土。

【韩兰芬副市长参观伊宁汉家公主纪念馆】
  说到这里,本文似乎就该结束了,董永和七仙女、牛郎和织女、梁山伯和祝英台、王子和公主、葫芦娃和七个小矮人,他们都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圆满大结局。然而时间给我们开了个玩笑,来了个乾坤大颠倒,因为,盱眙发掘了大云山汉墓。
  欲知后事,请候下集。
  由于腾讯不允许“滥用”赞赏功能,所以原定在赞赏者里面抽奖一位,赠送一本《阮元与仪征》的活动取消,感谢您的支持!

巫晨所著《阮元仪征事》梗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