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4单元自主学习过关自查表|名师整理

点击蓝字关注☞ 小初高微课堂 2023-02-11


6年级同步微课堂
文末点击
阅读原文


☟☟点击“蓝色标题” 查看相关内容☟☟小学语文名师视频阅读视频教案课件作文视频习作指导习作范文课堂笔记练字教程看图写话古诗合集古诗译文成语故事知识要点积累填空补充习题答案类文阅读
预习清单
一课一练课文音频课本答案成语积累

小学数学

教案课件苏教视频人教视频思维导图同步作业
补充习题答案应用题口诀
知识导图

小学英语

教案课件新概念英语思维导图




最新出炉

统编教材6年级语文下册第3-4单元

“地毯式”自主学习过关自查表

文/郭学萍

统编教材六下第三单元

知识点梳理自查表


 

 


要识记、过关的内容

 

单元主题

 

【人文主题】

真情表达。本单元共编排四篇文章,包括两篇精读文章《匆匆》《那个星期天》和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

 

【语文要素】

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本单元的文章比较贴近生活,可以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生活来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方法如下:

1. 借助课后习题,赏析优美语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2. 从不同角度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从生活中的小事去体会人生道理,获得启发。

 

【习作要求】让真情自然流露

写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种感受,要写清是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写清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心情。

 

8《匆匆》

 

【重点生字】

字音:挪(nuó)移               涔涔(cén  

      徘徊(pái huái)    泪潸潸(shān


字形:“藏”书写时注意下面的写法,里面是“臣”;

        “蒸”中间是“丞”,不要漏了横。

多音字:旋(xuán)转  旋风(xuàn

              薄(bó)雾   薄(báo)片  薄(bò)荷

 

【重点词语】

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潸潸:形容流泪不止。

挪移:挪动、移动。

伶伶俐俐:形容非常灵活。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走近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主要散文作品《春》《背影》《荷塘月色》等。

 

【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223月,正是五四运动落潮时期,现实不断让朱自清失望。他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时间从身边白白流逝,不甘心沉沦,于是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主要内容】

文章问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提醒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要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

 

【阅读方法】

运用多种修辞相结合的方法来表达情感——比喻让文章更生动;排比句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拟人化的写法化抽象为具体;设问句让主题更深刻。

 

【课后习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答题思路:这篇散文语言清新隽永,篇幅短小精悍,是积累语言的好素材。背诵应该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行文线索,条理清晰地进行背诵。

 

2.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答题思路:

读文章不难找出两处一连串的问句,可以通过对比删除这些文句后的效果或改为陈述句后的效果来体会一连串问的好处。

 

参考答案:

第一自然段“但是,聪明的,……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和第四自然段整段。

 

第一处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却无法挽回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第二处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既是他不甘虚度光阴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力求上进的真诚呼唤。

作者在不断的设问、反问、追问中,层层推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唤醒人们珍惜时间意识。

 

3.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答题思路:

朱自清是一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来抒发自己主观情愫的散文家,触景生情之下追寻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感叹。写感触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参考答案:

作者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想,寄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抽象转为具体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跟随,对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读了课文,我的感触是——时间流逝,悄无声息,无法挽留。我们应当珍惜时间,努力有所作为,留下痕迹。

 

仿写:写作业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划过;踢球的时候,日子从脚下匆匆跑过;看电视的时候他就悄无声息地从荧屏上走过去。傍晚时,我凝望天空,看变幻莫测的流云,日子便轻轻悄悄地跟随流云,从我的眼前飘过;太阳渐渐西移,天际慢慢呈现夕阳红,太阳不刺眼了,把最后的余晖柔和地洒向大地;等眼前变成闪烁的星星,才发觉今天的时光,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

 

9那个星期天

 

【重点生字】

字音:明媚(mèi  唠叨(láo dɑo)绽(zhàn)放

          拨(bō)弄   原谅(liàng  耽(dān)误

          搓(cuō)  依偎(wēi   消逝(shì

      惆怅(chóu chàng

 

字形:“揉”的右上角的“矛”不要少了最后的一撇

          “依偎”的“偎”右边是“畏”,不要多一撇。

          “绊住”的“绊”是绞丝旁

          “耽搁”的“耽”的右边不是尤

 

多音字:挨(ái)打       挨(āi)近

             晃(huàng)动   明晃晃(huǎng

 

【重点词语】

耽搁:文中指拖延。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

惆怅:伤感、失意。

急遽:急速。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荒凉:人烟少,冷清。

 

【走近作者】

史铁生,作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代表作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没有实现。写出了“我”从满怀期待到彻底失望的心理过程,突出了母亲对“我”心理感受的忽视给“我”带来的痛苦,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亲劳作的辛苦。

 

【阅读方法】

运用抓关键词句法,找出表现主人公心情的关键词句,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运用顺序梳理法,圈画出能表现文章写作顺序的词语,即体现天气变化的词,梳理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品读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学习运用动作、语言、环境等描写方法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课后习题】

课后题1.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题思路:

默读时,圈画出“我”这一天里都做了哪些事,并体会“我”做这些事时的心情,并在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参考答案:“我”的心情经历了“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的变化。

 

课后题2:读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在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语句,仔细体会。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2.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答题思路:勾画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情感

 

参考答案:

“我”盼着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就能带“我”出去玩。这里结合对“我”的动作描写,加上详细、生动的心理描写,把“我”等待母亲时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恰到好处。

 

母亲发现“我”在无声地伤心地哭泣,所以“惊惶”。“甩、拉、吻”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把一个想带“我”出去玩又分身乏术的母亲的那种无奈、焦急、惶惑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类似的语句: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课后题3:《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那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题思路:

结合单元主题来看,两篇文章都是真情的流露,但是所用的方法各有千秋

 

参考答案: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描写细腻。

 

不同点:《匆匆》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方法表现出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情感。而《那个星期天》则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间接地表现人物情感。

 

交流平台


总结如何抒发真实情感

1.直接抒情

2.借助事物抒情

 

初试身手

选择一两个所给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1.奔跑在田野中

(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中,两旁的树木为我加油,稻谷为我鼓劲儿,鸟儿为我呐喊,连路边的野花也对我微笑,空气里都是秋的味道,真好!

(心情不好):秋风瑟瑟,我奔跑在秋天的田野中。两旁的书目已没有了夏日的茂盛,稻田里的秧苗无精打采地弯下了腰,鸟儿的鸣叫更让人烦躁,路边的野花仿佛也将我嘲笑……

 

2.弹琴

(心情好):悠扬的琴声像山间的泉水,哗哗地流着,不时调皮地激起一朵朵浪花,拍拍岸边的石头,打个招呼,说说悄悄话,然后继续向前跑去。

(心情不好):听,是谁的琴声,如此凄凉,低调的音,缓慢的节奏,仿佛正诉说着什么。我感觉到一种压抑的沉闷气息,凝结在这空气中……

 

【习作例文】

《别了,语文课》

默读课文。说说“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我”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是从一开始的“懒洋洋提不起劲”到“深深喜爱上”。

 

作者列举了具体事例来表达对中国语文的情感,比如默书的进步,还有临走前老师的送书并留言、同学送书的情景,通过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把自己恋恋不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真实可信。 


《阳光的两种用法》

默读课文,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再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参考答案:

从两家人的生活中,我体会到了生活并不总是尽如人意,但是在艰苦的生活中同样需要智慧和爱心,方能苦中作乐。生活再苦,也不能失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者从繁琐的生活小事中选取了两个最有代表性的事例,即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晒水给孩子们洗澡。“老阳儿”作为全文的行文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在叙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情感。

 

■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有畅快、感动、激动、盼望、欣慰、欣喜若狂、归心似箭的心情,也有惧怕、愤怒、难过、愧疚、沮丧、追悔莫及、忐忑不安的心情。你有过这些感受吗?是什么事情是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从中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

 

【方法指导】

1.精细描绘见真情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地细节,发挥想象,适当地添加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

2.万事求实显真情。注重反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

3.直抒胸臆见真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

 

4.巧妙地安排结构。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选取一个典型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第一人称描写叙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范文欣赏】

花园里的“徒步”

云南省庆来学校六年级(5)班韩柳僖

 

草长莺飞的四月天,天空明朗,空气清新,花儿艳丽。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同学们要去生态园徒步,那是我期待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活动,可是我却在这一天生病了。一早上病得起不了床。直到中午,我忍着病痛下了床,去感受那美好的阳光,心里多么想出去和同学们一起快乐的玩耍啊!

     打开门,走到院子里。阳光弥漫,不火也不辣,恰到好处地绽放着,像一朵美丽的向日葵。我感觉好多了,空气中处处透着沁入心脾的的清香。我寻香望去,那是妈妈栽下多年如水滴形状的金银花,一簇接一簇爬满了整个亭子。金银花的颜色有红色、白色,还有黄色,朵朵鲜艳,清香甜美,还带着丝丝的清凉,不愧于李时珍爷爷把它归属为一剂药物的称谓。
  
  “呱呱,呱呱,呱呱呱”,几声蛙鸣打破了宁静。我又寻声而去,声音越来越响亮。啊!在一棵木瓜树上!我看见了三个小洞。一、二、三,不多不少,我数得清看得明,分别分为上、中、下三个洞,说明这里还住着其它树蛙,这一定是树蛙公寓,一共有三层楼,应该是有三代人在这里居住吧?我这样想,刚才蛙声来自三楼。我抬头看见树蛙先生正站在洞口“呱呱,呱呱,呱呱呱”地叫着。它看到我连忙把头缩回洞里,大概怕我伤害它,毕竟,人和蛙还是有一定的界限之分。
    
 “呱呱,呱呱,呱呱呱”二楼的树洞也传出了呱叫声,声音很低沉,我想那一定树蛙爷爷!“呱呱,呱呱,呱呱呱呱“,此时的叫声从一楼传来,一听就是个小朋友,它似乎在呼唤长辈一样的,我想树洞里一定居住它们一家人,爸爸,妈妈还有小宝贝,刚才稚嫩的叫声就是小宝贝呼唤爸爸妈妈的叫声。
 
    此时,天空飞下了几粒豆大的雨,圆圆的疏疏落落,稀稀朗朗,砸在地上就化成湿漉漉的一朵朵小花。抬头,天依然很蓝,云依然很白。    
     
蛙声、鸟鸣、花香、雨滴,沉醉在这美好的世界,我不想离开。我钻到大大的木瓜叶下,想:人生或许有很多错过,但转一个弯未不能看到更美丽的风景。

 

习作点评:

小作者选择的材料很新颖,因为生病而错过期盼已久的徒步,本来是闷闷在家,却因不经意间走出房间踏入院子而变得不一样。其中的细节描写既有生活中的细致发现,也有笔触间的细腻。环境描写衬出了心情的一步步释放,而心理描写的运用让文章仅仅抓住了读者的心,感情真挚,让人感同身受。结尾的感悟更是让真挚的感情得以安放,倍添生活的美好。

(指导教师:张僡凇)

 

 




统编教材六下第四单元

期末复习过关自查表


 





要识记、过关的内容

单元首页

 

【人文主题】

★理想与信念。本单元主要由《古诗三首》(《马师》《石灰吟》《竹石》)《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组成。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回忆录、演讲稿和小说;内容丰富,有的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的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的阐述了革命志士的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

 

【语文要素】

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人物的品质,往往可以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看看他具体说了什么话,做了哪些事,通过分析他的言行就能判断出他的品质。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单元讲述的故事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习作要求】

★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确定自己要表达的心愿,并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达;根据想表达的内容,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

10.《古诗三首》

一、会背《马诗》

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千秋。

 

(一)知诗人

李贺,字长吉,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有“诗鬼 ”之称,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

 

(二)看注释:

1、燕(yān山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2、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3、何当:何时将要。

4、金络(luò)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龙头,象征马受重用。

 

(三)解诗意

月光下,辽阔的沙漠一望无垠,像铺上了一层皑皑的白雪。边塞的上空,高高地悬挂着一弯秋月,放射着清冷的光辉。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给你套上用黄金装饰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功立业呢?

 

(四)悟诗情

《马诗》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广阔画面,希望骏马在广阔天地里奔驰,借以抒发诗人施展才能,为国立功的期望。

 

(五)推荐阅读

《马诗》是李贺创作的组诗,一共有二十三首,本课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我还知道第四首。

马诗(其四)

【唐】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二、会背《石灰吟》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知诗人:

于谦:(1398-1457)明朝爱国诗人。他的诗不事雕琢,朴实遒劲的诗风中贯穿报国爱民的思想以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二)读准音

千锤(chuí)万凿(záo) 烈(liè)火   焚(fén)烧 

 

(三)认清形

】要注意下边的里面是“(图1)”,不要写成“羊”。

【焚】下部不要写成“大”

 

(四)看注释: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④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的意思。

(五)明诗意: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炼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六)悟诗情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借咏叹石灰不怕磨难、清白在世的形象,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诚卓绝的意志和追求高尚完美人格的志向。

 

(七)拓展延伸

1、积累雄心壮志的词语

壮志凌云    鸿鹄之志    志在四方

 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    雄心勃勃

 

2、积累含数字的词语

千锤万凿    三言两语      千变万化

千姿百态    千军万马      千言万语

 

3、积累含近义词的词语

粉骨碎身     良师益友     察言观色

聚精会神     阴谋诡计     真心实意

 

三、会背、会《竹石》

竹石

[清]郑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解诗题

“竹石”是指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也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二)知诗人

郑夑(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为“扬洲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三)读准音

郑燮(xiè)   坚劲(jìng)

 

(四)看注释:

①【任】任凭      ②【尔】你

 

(五)明诗意:

竹子深深地屹立在青山之中一点也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牢牢地扎在了岩石缝中。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六)悟诗情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我明白诗人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人在赞美竹的坚韧执着品格的同时,寄寓自己正直、刚正不阿的骨气。

 

(七)阅读推荐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八)知识拓展

1.花中四君子”指梅、兰、竹、菊。

2.“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九)写法借鉴: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坚定信念,表现自己的某种精神或某种品格。采用托物言志写法的前提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这样才能寄意于物,达到突出主旨的目的。

 

(十)写法品评

这三首古诗所描写的事物虽然不同,但都表现了诗人的志向。《马诗》借马抒发自己渴望报效国家的志向;《石灰吟》和《竹石》都表现了诗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坚定信念。

 

(十一)课后习题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点拨:三首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朗读时要注意抓住诗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并注意体会其中隐含的诗人的志向。背诵可以在理解诗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默写《竹石》时,注意正确书写“磨”“劲”“尔”等字。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①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参考答案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给你套上用黄金装饰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功立业呢?

 

②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参考答案: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参考答案: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3.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参考答案:《马诗》中,诗人抒发了想要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渴望。《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不论遭受多大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竹石》一诗表现出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共同点:这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面上写物,实际上是在赞颂某种精神或品质,表达了诗人做人的志向和固守的节操。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资讯助读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收录《李大钊文集》。

 

二、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到被捕后壮烈牺牲的过程,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整篇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开头回忆了父亲被害的日子,接着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

 

三、易错音、易错字

字音:避免(bì  )   瞅了瞅(chǒu)   苦刑(xíng)

 

字形

【瞅】部首是“目”,不要写成“日”。

【哼】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执】的第五笔不是横折折钩,而是横折弯钩。

 

同音字:

xíng    判刑    形状    模型   

 pì     偏僻    开辟     屁股

 fá     步伐    竹筏     军阀

 bì     避免    墙壁     和氏璧   

  

四、重点字词解释

[被难]  因灾祸或重大事故而牺牲生命。

[含糊]  形容说话的意思不明确。

[一拥而入]  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满脸横肉]  脸上长着带有凶相的肌肉。形容相貌凶恶。

[沉着]  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机智]  头脑灵活,能够随机应变。

[怒气冲冲]  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

[会意]  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五、词语拓展

1.“不~不~”式的词语

不慌不忙     不屈不挠    不明不白

不卑不亢     不闻不问    不痛不痒  

 

2.“一~而~”式的词语

一拥而入      一扫而光       一概而论

一挥而就      一哄而散       一笑而过

 

3.形容英雄人物的成语:

视死如归     大义凛然     临危不惧  

奋不顾身     光明磊落     冲锋陷阵

 

六、课文梳理

1.除开头外,本文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回忆李大钊同志被害的全过程。

 

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是前后照应的关系。这样写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感情。

 

七、写法借鉴:前后照应,让文章上下相连、浑然一体。

所谓照应,就是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运用这种写法时要注意前后照应的内容在时间或事情发展的过程上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八、写法品评

本文开头交代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写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突出了家人对“1927年4月28日”这个特殊日子的记忆之深。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还有:

1.“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看他把书和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2.“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句1写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句2交代了父亲这样做的原因,使文章上下相连,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题目和内容相照应;②开头和结尾相照应;③情节与情节之间相照应。

 

九、课后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本文是悼念性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描写李大钊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铿锵有力,读出李大钊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参考答案: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讲了四件事。

①李大钊被捕前,形式严峻,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②李大钊被捕时的情景。

③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出的坚定与沉着。

④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无比悲痛的情形。

我对李大钊在被捕时从容不迫的场景印象最深。尽管敌人十分凶狠残暴,但李大钊沉着冷静,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3.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①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又慈祥的脸。

参考答案:“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的残酷折磨;“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体现李大钊对亲人的爱。这句话说明李大钊即使受过苦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③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这句话说明李大钊早已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从容不迫。

 

④这样的句子还有:“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李大钊的处变不惊。

 

4.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文章的开头指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处母亲嘱咐“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前后照应。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同时,也强调了家人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5.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提示:查找资料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浏览、请教父母长辈,还可以参观革命纪念馆等。交流时要表达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交流的重点

是结合革命事迹,说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12《为人民服务》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诗人、书法家。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

 

写作背景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议论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四、基础知识

1.易错音

彻(chè)    炊(chuī)   鼎(dǐng)  葬(zàng)

 

2.易错字

【鼎】字共有12画,第六笔是竖折折。里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水”;

】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下面部分的撇和竖要出头。

】被包围的部分是“千”,不是“干”。

】右边是“西”,不要写成“酉”。

 

3.易混字

彻—沏—砌      迁—迂 —忏      炊—吹—软   

彻(彻底)      迁(迁移)       炊(炊烟)

切(一切)      迂(迂腐)       吹(吹牛)

砌(砌墙)      忏(忏悔)       软(柔软)

 

4.多音字

削:xuē(剥削)    xiao(削铅笔)

给:gěi(送给)    jǐ( 给予)

 

5.词语拓展

①含有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

七上八下   一心二用   七嘴八舌   三心二意

五颜六色   九牛一毛   五光十色   五花八门

  

②含“死”字的四字词:

死得其所    救死扶伤    同生共死     誓死不屈

万死不辞    虽死犹荣    至死不渝     出生入死

 

6.词义解析

鸿毛:大雁的毛,比喻事物微不足道。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为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三、课文梳理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2.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完全”,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四、写法借鉴: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论述。

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论述,可以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更具说服力。如:“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于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第一句是中心句,总写“死的意义有不同”。后面三句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紧紧围绕“死的意义有不同”进行阐述。

怎样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论述

首先,摆出文章或段落的中心;然后,紧紧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摆事实,讲道理。

 

五、课后练习

1.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2.读下面这段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间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参考答案:这段话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只要批评得对,“我们”就改正;第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提出的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这四句话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的。

 

3.如何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13、《金色的鱼钩》

 

一、资讯助读

红军过草地: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草地气候非常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过草地是红军长征最艰难的行军,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

 

二、课文主题

本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付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三、基础知识

1.易错字音

颧(quán)   鬓(bìn)    稞(kē)   搪(táng)

敛(liǎn)    搀(chān)   掣(chè)   奄(yǎn)

噎(yē)     锈(xiù)     疙瘩(gēda)

 

2.认识多音字

宿:sù(宿舍)      xiù(星宿)      xiǔ(一宿)

缝:féng(缝补)    fèng(缝隙)

 

3.认读词语

皱纹   严厉   收敛   粗糙   抽噎   瞻仰

奄奄一息    无边无涯    目不转睛   三长两短

喜出望外    热气腾腾    重重叠叠

 

4.辨字组词  

钓(钓鱼)  钩(鱼钩)  锈(铁锈)  绣(刺绣)

励(鼓励)  历(历史)  厉(严厉)

衰(衰弱)  哀(悲哀)  衷(衷心)

 

5.词语解析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鱼饵:钓鱼用的鱼食。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

 

6.带“鱼”字的词语

缘木求鱼    漏网之鱼    鱼目混珠    沉鱼落雁

鱼死网破    鱼龙混杂    如鱼得水    鱼贯而入

 

7.赞美人物崇高品质的词语

大公无私    舍生取义    舍己为人    鞠躬尽瘁

克己奉公    光明正大    光明磊落    德高望重

两袖清风    忠贞不渝    威武不屈    刚正不阿

 

四、课文梳理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感人故事。

时间——1935年秋天

地点——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

人物——炊事班长(主要人物)、三个病号

起因——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病号

经过——老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想尽办法给他们弄吃的,自己却挨饿

结果——老班长壮烈牺牲,三个病号走出草地,怀念老班长。

 

五、 品读句子

 

1.如何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参考答案:这句话揭示了课文主题。鱼钩虽然长满红绣,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记录了他为了战友而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闪烁着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2.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当“我”知道这些来之不易的食物,是老班长为了救我们忍饥挨饿弄来的后,我不忍心自己喝鱼汤。“千斤重”是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反映了我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不忍心自己喝下鱼汤的沉重心情。

 

六、省略号的作用

1.老班长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不行啦。”(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2.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

3.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根一根地摸。(表示说话中短暂的间隔   

 

七、感受人物形象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这句话是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他清瘦、操劳、饱经风霜的特点。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即兴发言

 

口语交际指导

①根据场合、对象、气氛等,提前快速打好“腹稿”,确定顺序想想要说哪几点,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

②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说话时,语气要自然,态度要大方,吐字要清晰,要有礼貌。

 

口语交际例文

 1.欢迎新同学时我会这样说

“你好,子新,我是六年级(1)班班长诺溪,很高兴能够代表全班同学欢迎你加入我们这个班集体。希望你在这里能够愉快地学习,让我们在这个大家庭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发表获奖感言时我会这样说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在这次作文比赛中获奖,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没有她的谆谆教诲,我的作文不会获得如此好的成绩。我还要感谢父母、同学,是你们给了我支持和帮助,信心和动力。曾经的努力和现在的荣誉只能代表过去。今后,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谢谢大家!”

 

3.向爷爷祝寿时我会这样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爷爷,有您真好!”

“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永远健康快乐!”

 

4.遇到电视台采访“小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校园”时,我会这样说

我认为小学生最好不要带手机去学校。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控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手机里的游戏、视频等容易吸引我们。听着课,还想着书包里的手机多好玩,这样怎能学好呢?

 

习作4:心愿

 

心愿就像一粒刚刚发芽的种子,播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渺小,却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心愿是人内心深处扎根的愿望。写心愿类作文,就是要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具体写作时怎样做呢?

 

一、审清题意

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写埋藏在自己心底的心愿。对于“心愿”而言,我们可以写有什么样的心愿,为什么有这个心愿,有这个心愿后对人物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可以写前两个方面,也可以写第一个和第三个,还可以三个方面都写。具体写哪些,得根据主题而定。

 

二、准确选材

一位名家说过,文章质量的高低,三分技巧,七分选材,才能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所写的心愿可大可小,可以是对自己的心愿,如有机会看看高山、草原、大海……好好学习,将来成为航天员、教师、医生……

2.也可以是对别人的心愿,如希望姐姐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奶奶的病赶快好起来,可以和好朋友永远不分离……

3.还可以是对社会的心愿,如人们之间充满友爱,残疾人能得到更多关爱,科学家发明新药,治疗新型冠状肺炎,治疗癌症……

围绕话题,可选材料诸多,我们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话可讲的材料来写。

 

三、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1.紧扣中心,为习作起个吸引人的标题。

2.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可以记叙故事、写信、写日记、创作诗歌等。

3.用上好词佳句,根据不同的情节,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依据表达需要,选择不同的描写方法,

 

习作例文

 

我的心愿

蒙自市落龙庄小学  六年级  吕银银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心愿就像海上灯塔,指引人们前进的航向;心愿就像海上的巨浪,推动着人们向前的步伐;心愿是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帮助你开启智慧之门;心愿是你努力的方向,是你奋斗的目标!

我的心愿是当一名教师。记得刚入学时,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但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现在,我已经能看懂《水浒传》这类名著了!每当我看到老师在讲台讲课时,我就会想象我在讲台上讲课的模样。我想当老师的心愿就像一粒种子迅速萌发,在我心里开花结果。

悄悄告诉你,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天天努力学习,像一棵小树苗贪婪地吮吸着老师浇灌的知识甘露。有时考砸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争取下次打个漂亮仗。每次,当我在课堂上心不在焉时,总有个神奇的力量驱使我赶快认真听讲——那就是我想当教师的心愿,于是,我开始认真听课、做笔记,我深知:只有努力学习,我的愿望才能实现。夜晚,我常常梦见自己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的情景……教师,一个多么令我向往的职业呀!

我想当教师,是因为我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为孩子们描绘梦想;我想当教师,是因为我想成为一名音乐家,给孩子们灵感;我想当教师,是因为我想让知识遍布大地,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愉快!

人没有目标不能前进,正如汽车没有方向盘,不能行使;人没有理想不能向上,正如小鸟没有双翅,不能飞翔。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美好心愿而努力奋斗吧!

 

点评:开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愿”比作“灯塔”“巨浪”“钥匙”,说明心愿有引领和指导作用。运用排比引出自己的心愿,文辞优美。“我”的心愿就是当一名教师。“做梦时也在想”, 写出了自己渴望实现心愿的迫切程度。文章紧扣主题,中心突出,语言流畅,段落安排合理,文中的排比段落增添了文采,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指导教师杨翠仙

 

《语文园地四》

 

一、交流平台

点拨:好文章讲究“豹头凤尾”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如《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法,在开头直接写事情的结尾。“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塑造一种悲哀、怀念的情感氛围,让读者急切地想知道集体的情况,产生读下去的冲动。《藏戏》则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先声夺人,既激发读者思考,又强调了藏戏的三大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藏戏的赞美之情;《草原》则采用写景式开头,从自己初次看到草原的景色和感受入手,表达了看到草原后的欣喜之情。

 

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结尾与开头遥遥呼应,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同时突出“我”一直把父亲的被难日牢记在心,让读者感受到“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那个星期天》采用的是景物烘托、情景合一的结尾方式,“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塑造一种伤感而凄凉的气氛,渲染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悲痛,令读者回味无穷;《腊八粥》则采用了自然收束、

水到渠成的结尾方式,在结尾描写八儿一家吃腊八粥后的场景,温馨,令人难以忘怀。

 

写好文章的开头,可采用的方法有:

(1)点题式(运用于议论文);

(2)引用式:引用歌词或名人名言;

(3)描写式:用于风景描写;

(4)倒叙式:先写结局然后再交代事情的开端。

(5)设问式:开头来个自问自答。

文章结尾可采用的方法:

(1)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2)概括,再次突出主题

(3)引用式结尾。文章究竟采用怎样的开头和结尾,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古诗,联系你读过的古诗,说说有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1、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选自郑燮的《竹石》,赋予了竹百折不挠、坚忍顽强的高贵品质。

 

2、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选自王冕的《墨梅》,赋予了梅花不向世俗献媚、高风亮节的品格。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的《赠刘景文》赞美了菊花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

 

参考答案:

在古诗中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事物有很多。

春蚕:如唐朝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美了春蚕无私奉献的精神。

 

蜜蜂:如唐朝钱起《蜜脾咏蜂》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美了蜜蜂勤劳的品质。

 

三、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参考答案:“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被捕后受尽了敌人的折磨,脸“平静”“慈祥”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顽强,对亲人充满爱。如果删去,就不能很好地突显人物坚强、慈祥的形象。

 

2.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参考答案:“扁鼻子”、目光“凶恶可怕”、双手“像鹰的爪子”,这些描写极力地表现出日本军官从内而外的丑陋,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憎恶。如果删去这些描写,就不能突显人物的鲜明形象。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参考答案:这段外貌描写揭示了祥子相貌普通、可爱淳朴、身体健壮、出身平凡等特点。如果删去,表达效果就减弱了。

 

四、日积月累

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意思是:用心去栽花,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枯萎了;无心去插得柳枝,最终却是绿树成荫。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没得到,不经意的事却意外地取得了收获,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意思是:树希望静静的待着,可是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亡故。告诉人们要及时赡养父母,不要等待。

 

4.“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要想到那些贫穷的日子,而生活困顿时不要像以前富裕时那样铺张浪费。劝诫人们要居安思危,注意节约。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告诫人们要认真学习,亲身经历,多学多练。


▍来源: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
阅读原文
获取6年级免费学习资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