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赠友以书,手有余香——走出“中国式送礼”的误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千字文华 Author 先知书店



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
——莎士比亚

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博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几个世纪以来,很多人一直认为人类社会是从物物交换开始,但从传教士、冒险家、殖民者留下的记录看,没有任何一个原始部落的运作,建立在 “一袋土豆换一双鞋子” 的经济模式上。

在原始部落,如果有人想要得到他人的一双鞋,别人往往会说:“既然你喜欢,就拿去吧。”因为在一个小型的熟人社会中,人们的心里有个账本,记录着彼此人情往来的欠账,但人们并不会用物物交易的方式来当面结清、两不相欠,而是会让这种人情账一直滚动。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往往就是靠着这种你欠我一双鞋,我欠你一件上衣的“人情”。如果两不相欠,就意味彼此不再建立任何关系。而礼物就是表达人情的一个载体,换句话说,这才是几千年来,直到今天,“礼物”存在的本质。

但是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形,“送礼”渐渐丧失其本质,陷入了四大症候之中:

◎送礼的本意不在“礼”,而在“情”字。好的礼物往往会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但如今送礼,送礼的人带着明确的目的,礼品成了各取所需的交易。


◎送礼本是一种主动的馈赠,它含有祝福对方之意,是人类天性中的善在起作用。但如今,送礼却成了一种“避险”,尤其面对拥有“生杀予夺”之权的领导,“领导未必记得谁送了礼物,但他一定记得谁没送”。

◎送礼本是为了寻求知己、表达欣赏,以塑造一段平等的、“双向度”的人际关系。但如今送礼,只见“单向度”的付出和讨好。正所谓“把礼物送给不关心你的人,犹如把美酒倒入了大海”。如此情状,令人感慨。


◎送礼为了“达意传情”,务必需要用心。但如今,形式主义下的跟风送礼,以及市场上千篇一律的节日礼盒,让“送礼毫无新意,收礼毫无惊喜”,成了一种机械性的重复劳动。

当今社会,送礼之难与扭曲,可见一斑。但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又无可避免地需要使用礼物来维系人际关系。

那么,礼物究竟应该怎么送、送什么,才能令送礼和收礼的人都满意?这方面最好的参考对象,当属大国之间的礼物往来。


▌“国礼”:送礼的最高标准

两国之间往来,对“国礼”的挑选需要慎之又慎,因为它需要实现双重的功能:它既需要表达领导人在个人层面的诚恳和用心;又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从而稳定两国的邦交。

“国礼”绝不仅仅在于贵重与否,更在于其背后承载的象征含义。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率使团访华,“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

▲1972年尼克松访华

在如此重要的历史性时刻,尼克松将美国的国宝级学者巴巴拉·塔奇曼的作品选为“国礼”,将其送给了中国时任领导人,中方则以鲁迅作品回赠之

尼克松选赠的“国礼”,显然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作为对中国问题思考最深的美国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用《史迪威和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一书深刻地反思了“美国模式”在国统时期的失败。

尼克松借芭芭拉·塔奇曼的作品,委婉地表达了美国对这种失败的承认和接受,这也意味着美国希望与中国搞好经济建设、遏制苏联独霸的诚意。

而中方以“批判中国人之国民性”著称的鲁迅作品回赠,则同样是对美国这一诚意的回应。此后,中美关系便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礼”是“国家人格”的延伸,它不仅是这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通过内在的意涵,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眼光”与“格局”。

个人送礼亦是如此,一份礼物不仅能反映出送礼者的“眼光”与“格局”,同时也映射了收礼者在他心中的“眼光”与“格局”:

——送吃穿用度,说明送礼者认为对方大概是个“实用主义者”;送烟、酒,代表送礼者认为“享乐”大于健康,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对方并没那么自律;送“声色犬马”,就更不必明说了。

其实,一份真正好的礼物,不仅要能表达诚意和尊重,更要对双方的人格有所延伸——它应该在精神层面上,展现出送礼者和收礼者的人格和品味之契合,如此才能为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创造机会。

而好的书籍,恰恰就是一份这样的礼物:

它既是送礼者自身的人格化表达,又能向对方的人格表达欣赏、尊敬之意,如此便为双方创造了深层次对话的契机。

因此,在人类最珍视的三种关系:亲情、友情、爱情中,书籍及其背后所承载的,往往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精神价值与情感纽带。


▌书籍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升华关系的最好抓手

世间但凡牢不可破的关系,往往都建立在相同的价值观之上,这样的关系,往往更经得起时间检验,甚至至死不渝。

◎锻造友谊的最好礼物:矢志不渝的价值观

在20世纪的国际政治舞台上,就有这样一对“精神眷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他们既非恋人,也不属于某个政治共同体,却因相同的价值观而锻造了一段坚不可摧的友谊。


撒切尔与里根的初次相遇是在1975年。两人一见如故,根据在场的人回忆,“他们像多年的朋友一样聊得十分投合和亲热”。

多年以后,当二人分别执掌英美两国,在西方世界刮起一股强大的“自由风暴”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二人能“一见钟情”——是哈耶克、弗里德曼、柯克等思想家,塑造了两人共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灵魂深处相同的价值观,让两人的关系超越了政治,往更加亲密的方向发展。在私下,双方甚至以“里”和“玛格丽特”称呼对方。

里根与撒切尔夫人,因为价值观的相通,带来感情上的相惜,灵魂上的共鸣,并超越利益之争,成就了一段美好的政治佳话。
 

可见,无论是寻觅相濡以沫的人生伴侣,还是建立君子之交的终身友谊,价值观都是最关键的纽带。因此有人说,三观一致将超越血缘关系,成为新的人际纽带。

而赠书的本质,便是赠送价值观。赠书,既是送礼者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在表达对收礼者价值观的认同。

将一本好书,送给价值观契合之人,好似一颗灵魂对另一颗灵魂的击节赞赏。它超越了实用,在最关乎信仰的精神层面建立情感连接,因此这种纽带一旦建立便牢不可破。

◎让亲情更紧密的不是血缘,而是健全的人格和一致的三观

有句英国谚语在中国广为流传:血比水稠,血浓于水。这句话的本意,是强调亲情之重要,号召大家爱自己的家人。

血缘固然重要,但好的亲子关系,更在于父母送给孩子的两份礼物——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

比如著名翻译家傅雷与傅聪的父子关系,他们一生保持着平等且高质量的沟通,人们将这种关系归纳为“多年父子成兄弟”。他会与儿子彻夜神聊,从哲学到音乐,从人生到感情,无所不谈,颇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古韵。

▲傅雷一家三口

在傅聪很小时,傅雷便亲自传授先秦诸子学说、孔孟之道,培养傅聪的传统文化底蕴。傅聪在国外念书的十余载,他又寄去了大量的书籍、诗歌、画作、翻译书稿等,极大地开拓了傅聪的心胸和视野。

晚年的傅雷,内忧外困。但身处危局中的傅雷最重视的,始终还是儿子为人处世的价值观。为了让儿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傅雷可谓是苦心孤诣。身体已经很糟糕的时候,仍然用酸痛流泪的眼睛,足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手抄了一本艺术学巨著,寄给儿子。

在家书中,他这样对傅聪说:“因你对一切艺术很感兴趣......若能彻底消化,做人方面,气度方面,理解与领会方面都有进步,不仅仅是增加知识而已。”

正是因为傅雷的用心培育,傅聪日后不仅成就斐然,而且和父亲建立了持续终身的友谊。傅聪多次提到,这才是他最为珍视的财富。

▲晚年的傅聪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人“。因此,在孩子的年幼时,父母要开启他认识世界的路途,壮大他的见识、健全他的人格、扶正他的价值观,这种精神层面的来往,是比血缘关系更为牢靠稳固的关系纽带。

所有想要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健全孩子的心智、建立一段良好亲子关系的家庭,书籍是最好的一份陪伴礼、成长礼。

因为,让亲情更紧密的不是血缘,而是健全的人格和一致的三观。从单纯的物质供养转向价值观的赠予,不仅标志着一个社会的进步,也是父母最应该给予,而孩子又最期望得到的珍贵礼物。


最好的礼物,不仅是送情意、送祝福

书之所以能成为承载友情、亲情乃至大国外交的礼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更贴近精神、情感需求的本质:既彰显了送礼者的诚意和品味,又让收礼者感到自身的内在价值被读懂、被“看见”。

惟其如此,送礼者和收礼者的关系,才不会堕入“马斯洛需求”的底层,才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它至少破除了中国人送礼的三个误区:

◎“越贵重的礼物,越能体现心意之诚”。殊不知,过于贵重的礼物,不仅对自己是一种经济负担,也会让收礼的人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一本好书的价格不过区区几百,但它对人的精神所产生的塑造作用,却是多少钱都难以衡量的。

◎“越实用的礼物,越能满足对方所需”。其实,这是物质匮乏年代的思想遗留,在吃穿用度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一本经过时间沉淀的好书,绝不仅仅只是娱乐至死时代的“精神快消品”,而是经得起反复回味,乃至于收藏而传于后世的。

◎“最好的礼物,是给对方最想要的”。这看起来理所应当,但却是最大的谬误:很多人嗜烟、酒、槟榔如命,如此送礼,无异于推人入火坑。一本思想透彻、内涵深刻的好书,不会顺从并放大人性的懒惰和贪婪,而是激发人性向上的力量,将阅读者推向一个更清醒、更自律的精神境界。

从这个角度看,世间最好的礼物,便是可以反复回味、传之久远的好书。

然而,书礼的选择并不容易:不但“选好书”难——这是思想和价值观的甄别;“选对书”更难——很难确定哪一本书最适合对方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出“先知书礼卡”,分为四档,满足不同需求,皆可以专享店内购书优惠。让以书为礼成为一件更轻松、且更为雅致的情感联结:



送领导——从单向度送礼,转向一场双向度的“高层次社交”。

送朋友——以共同的价值观锻造矢志不渝的友谊。

送长辈——既关怀长辈的精神世界,又为双方今后的交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前提。

送孩子、送亲人——为孩子塑造受益一生的价值观,为家人奠定一生良好的亲密关系。

送自己——送给2022年那个更好的自己的新年礼。

“先知书礼卡”作为礼物,省去了选书的烦恼,等于将一座私人图书馆开放给对方,从中挑选最适合自己的礼物。给予对方挑选的自由与尊重,也让礼物回到“传情达意”的原初目的;让单向度的送礼,真正成为双向度的精神层面的“社交”。

“先知书礼卡”每档赠送不同礼包。会员折扣和卡里赠金可以叠加使用,换算之后折扣达到88折。而且,每档书礼卡都赠送独家好书和先知书店会员。实体版书礼卡更附有专属“思享者”编码,未来可凭码兑换专属神秘礼物,仅有500套,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策划:先知书店
文稿:少年X
编辑:大宛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越预判越错判:历史没有剧本,只有意外

最聪明的人往往做出最愚蠢的决策

读起来痛快解气的历史书都值得怀疑

好父亲是这个社会的稀缺品:父爱的三重境界

教育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就是价值观

有一种阅读体验叫做塔奇曼

塔奇曼:无法表达的历史一无是处

文艺复兴的五位大师

徐庆全:研究革命史的人为什么会怕杨奎松?

《1840年以来的中国》:宪制视角下的近代史

动荡、混乱与冲突: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

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政治冲突与动荡五大根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