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年经济工作,首次聚焦这个方向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4-24
为方便理解,需要铺垫一些基本情况。
2023年是关系未来的调整年,出现了很多让市场、资本乃至公众不适应的新做法,难免有一些埋怨和不解,未来决策定力只会更强,需要把不理解放在一边,好好领会。

2023年众多决策,如果放在10年后回看,小镇认为在国内当属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视。

经常看到有留言说科技产业进步了,但没有感觉到获得感。真的如此吗?产业进步是中长期的事,自然要以更长时间跨度去感知,上世纪90年代时候“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现在我们出口产品超过六成是机电产品,对比下全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显著吗?

可以说贫富差距拉大,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内心不平衡,但硬要说现在的生活水平不如上世纪90年代,那就过了,那时候有多少人家能每天吃到肉?

产业进步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向上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想达成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具体到人均GDP就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概对标西班牙,也就是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

除了吃下更多先进产业,没有别的出路。

这就是未来战略决策大调整的关键背景之一。这也是小镇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2023年最重要的决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容忍短期内经济“量”的不理想,总不能一直寄希望于后人。

在小镇理解中,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科技创新。

这个已经被全社会普遍重视。过去优势互补,没有必要自己另起炉灶,也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但现在供应不稳定且看不到好转的迹象,那另起炉灶反而是最划算的,毕竟技术路线很明确,无非不断尝试。

但必须有持久战的心态,西方人不是傻子,人家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怎么可能3、5年就能搞定?想想看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到国产汽车崛起,经历了20多年,而造船业的崛起差不多也是20年。

但对未来要充满信心。

还有两个重点,决策层已经重视,还没有建立普遍的社会共识。

第二个重点:服务业发展。

很多人对服务业有巨大误解,总觉得服务业就是饭店理发伺候人,这当然是服务业,具体来说是“生活性服务业”,这类服务业优点是提供更多低门槛就业,但缺点是对整个社会财富带来的增量有限,也很难提高效率,难怪会出现“文科都是服务业”这种对文科和服务业的双重贬低。

但按照我国一二三产业划分,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其他所有行业都是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属于服务业,互联网属于服务业,供应链管理属于服务业,金融律师财算审计等等都属于服务业,就连全球市值第一、首个突破3万亿美元的苹果公司,也属于服务业。

服务业极为重要,关键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把一、二产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实体经济”,服务业发展的好不好,关键要看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与质量。

“两个70%”是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常态,服务业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产值的70%,整个国家保持70%左右是实体经济,这才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根本,没有任何国家能靠生活性服务业立足,过去往往片面强调“服务业”,没有说清楚服务业的构成,就带来了种种误解。

美国目前服务业占比超过8成,其中70%以上是生产性服务业,相当大一部分是类似苹果、英伟达这样的公司,算起来美国实体经济占比是:20%+0.7*80%=76%。
这样的经济结构是不能说“脱实向虚”的,确实存在致命要害,那就是由于人口基数不足,加上高端服务业收益太高,于是只能把大量低收益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本土只保留高端和关键环节。比如造舰,美国有足够的设计能力,能够靠本土生产主体架构,但一艘军舰上万部件、上亿零件分散在全球完成,成本、质量都更难控制。

这种情况下,再好的设计也很难低成本、可持续的变为现实,更难以实现规模化,所以美国要喊“制造业回归”,但难度很难,太反资本的天性。

我们就不一样了,有14亿人口,需要大量的产业提供就业,周围还有10亿规模的泛中华文化圈,就可以走什么都要的路线,还能大大降低成本。

目前最薄弱的就是生产性服务业,量和质都有很大潜力。从量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加上一二产业,实体经济占比60%左右,实际比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占比还要低一点;至于质,需要发展的就更多了。

这也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标准的一个目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件事,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就是今天的题目了。

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把“三农”工作单列,这还并不奇怪,从1995年至今29次经济工作会议,有22次把三农有关工作单列,8次作为主要任务的第一项、10次作为第二项,这次在九项主要任务中列第六。

但要看到趋势和区别。

2019年开始,经济工作会议把农业单列的情况少了,2019、2021、2022年都未单列,2020年重点谈的也是“种子和耕地问题”,今年放在第六项也是历年单列中排序最靠后的。

区别是,指向不同了。

过去谈到“三农”工作,重点是粮食安全、种子和耕地安全,强调农民收入等,主要是谈改革,但这一次特别强调“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更加全面。

把“科技”“现代化”“现代化大产业”这几个词与农业关联,这在经济工作会议中还是首次。

再加上要考虑大势背景,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这意味经过几年调整,“城镇化”再次成为被决策层关注的未来方向,又把“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放在一起提出,而“三农”本就是“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现在又增加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

再加上2023年初强调农业战略安全的“农业强国”,重视度更高。

说到这,肯定有读者会留言提出一些问题,大概三类,一是认为没看到变化,二是认为以后没人种地,三是觉得有很多浪费和错误执行。只能说国家很大,变化并非同步发生,而浪费本就是起效的基础,就像“千金买马骨”,有问题在执行和发展中解决就是了,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这种强迫症什么事都做不成。

就算有浪费、贪腐,只要钱还留在国内,无非加强监管和反腐。

这几年农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个变化是:近几年土地流转的势头已经慢下来了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家里有地的也感觉到外部形势变化、不确定性增大,倾向于把土地经营权拿回来,给自己一个后路。

二是地租上涨太快了,现在东北、华北地租一亩达到一千多元,收益太小。

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的现代化停滞了,土地集中、规模生产、提高效率,这是发达国家已经走通的路,在过去技术条件下,只有这么做才能提高机械使用的比例,也适配这种技术条件下的供应链管理,比如农产品的标准化化采购。

农产品卖出高价,品质是前提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优质的农产品并不少,但问题是产量小、供应不稳,对于大型商超来说,如果今天采购一批特别优质的农产品,几天就没货了,同类产品品质差距太大,顾客是不会买账的,所以稳定、量大才是关键。

而对于采购商而言,跟人打交道是最麻烦的,人越多越复杂,同样采购10万斤,显然跟大农场谈要容易得多,麻烦就要压价,小农户更难赚钱。

农产品非标准化的特点,就导致管理难度更大。就拿水果来说,就算在同一亩地上种的,但因为果子的位置、高度、光照等不同,也会出现大小、形状、风味、甜度的差异,高品质售卖就得进行选果,过去想搞选果,只有大农场用得起,中小农户只能靠上人工,但仅停留在表面。

大规模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有现成方案了,包括供应链也很完善,关键是中小农户怎么办?

不攻克这个问题,农业生产就仍然是苦活累活,必需压低成本,用不起就难以推广。
过去的确很难。

但我们现在可以,核心是“四化同步”

先发国家都是“串联式”发展过程,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顺序发展,总共用了200多年,是先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出现人口的大规模进城,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在一段时期内公共服务基本均等,所以农民进城并不需要做太多事。

但是二战之后的大多数国家,人口的城镇化先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生活水平又明显差于城市,农民为了生活大量进城,人进城了但享受不到市民应有的服务,就容易出现大量的贫民窟。

印度贫民窟
我们尽最大限度避免了贫民窟的出现,而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给进城农民市民待遇已经在推进中,农民市民化需要历史耐心,但

服务要跟着人走。

所以“四化同步”是挑战,但更是机遇,这就意味着没有必要做重复工,可以一开始就站在信息化乃至智能化的高度,去重构一切。

比如适用于中小农户生产的智能设备,打造“智慧农业”。还是以选果为例,传统要做到需要一整套体系,包括怎么抽样、如何筛选、怎么检测、供应链怎么协同等等,这是智能化之前的玩法。

而智能技术应用,有些事就有了更简单的解法:大数据分析。

比如用特定的光去照射水果,分析光谱变化。过去这种变化想要识别,成本很高、也不够敏捷,但现在完全可以借助AI的力量,通过大量采样,研究光谱与水果风味、糖度等的关联性。

使用越多、数据积累越庞大,准确性越高、越适合更广泛区域的使用,而对于设备的要求并不高,真正下功夫的是软件、是数据、是算法,一旦成熟,规模复制成本几乎可以认为是零。

当然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这套技术原理早就有了,甚至本科生竞赛都会出现。但问题是看起来一样的东西,内核是不一样的,AI领域骗子和忽悠确实非常多,但这恰恰证明了这个领域的巨大潜力。

另一个变化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崛起,并与智能技术和国情相结合,既包括小农,也包括庞大的生产力。

当前农业以小农为主、生产分散,导致农业规模生产有难度。但这几年,已经有9100万农户被社会化服务体系覆盖,这些农民已经告别了自耕时代,农业生产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来完成,特别典型的就是收割作业;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中小型农业智能设备开始出现,农药喷洒、灌溉、摘果等也已经开始自动化、智能化,而且这些设备并不用农户自行购买,有大量专业的服务公司。

小农也可以在智能技术支持下,实现规模生产,这就是智能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这就是农业生产领域的“共享经济”,把设备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最新的现代化设备能够更快应用于更大范围的田间耕作,还能向产业链上下游继续延伸。

大疆等就是典型,已经向智慧农业转型,过去植保无人机这个领域被日本等极少数国家垄断,价格高得离谱。大疆一开始做效果也不好,但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不到10年已经实现了全球反攻。

一个大国,问题当然也不少,但一个大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大。

文末带个广告: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