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预告 |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

复旦中文 2022-04-24

讲座预告: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照面意义所界分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讲座信息

时间

2021年6月23日(星期三)

18:00—21:00


地点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西主楼1001会议室


主讲人

杨乃乔


主持人

郭西安


与谈人

杨若尧、李盛、陈永江、康添俊、丁艳、王涵、吴雪凝、胡雨玭、吕祉萩、徐依凡、张宁、彭嘉一、杨沛隆、马千紫

主讲人简介

杨乃乔,男,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台湾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导,曾去香港、美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韩国、台湾、德国等高校讲学与访学。专著:《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比较诗学与他者视域》(学苑出版社),《比较诗学与跨界立场》(复旦大学出版社)。教材:《比较文学概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被教育部选为研究生指定教材,2004年获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奖,2006年被列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商务印书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华诞纪念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上下集,复旦大学出版社),《比较诗学读本》(中国卷与西方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中西书局),《中西文学艺术思潮及跨界思考:文学与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的对话》(复旦大学出版社)。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

讲座摘要

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逻辑上,形而上学及神学传统作为对世界本源的统摄,为现象界及其道德秩序的构成设定了先验的终极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挑战的标靶,是对源发于巴门尼德“Sein”(存在)的先验意义给予解构。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于《同一与差异》中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存在论诠释学思想,以深化地讨论“Sein”与“Dasein”(此在)照面意义所界分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海德格尔把巴门尼德那句著名的古希腊文表达其中的“νοεῖν”,德译为“Vernehmen”,并以“Denken”——“思想(思)”作为同位语给予意义的限定性解释,以充分求证了“νοεῖν”“Vernehmen”“Denken”这三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同一性。国内学者又把“Vernehmen”汉译为“觉知”,而“觉知”则是一个来自于佛经《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翻译的汉语译入语概念。事实上,“Vernehmen”与“觉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荷载词,后者对前者的转码是译者在自觉的误读中呈现出意义改写的创新性。需要提醒文学阐释学研究者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照面的对象,是具有同一性或差异性的意义,而不是文本,尤其不是文学文本。

腾讯会议线上直播

会议ID

510 555 637

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会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