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明:道教的世俗价值(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十四)

古小说研究 古代小说网 2022-08-09



在坚持儒家正统的同时,《封神演义》不忘用道教的立场对故事进行改造,在第六十八回《首阳山夷齐阻兵》中,有哨探马报入中军:“启元帅!有二位道者,欲见千岁并元帅答话。”

伯夷、叔齐墓

明明是儒家人物的伯夷和叔齐,至此变作了道士。至于前文言及的姜子牙、李靖等名将的道士化,更是其中的重要表现。

是书多言道法,如星占术、交感巫术、征兆法术、飞头术、放蛊术、奇门遁术、变粮术等[1]。而其对数字的设计也往往依托道教的旨意。道教有十二星宫、十二元辰、十二老母,故《封神演义》有十二金仙,并设计西方教有十二莲台,直到万仙阵时白莲童子释放蚊虫,导致蚊虫“四散飞去,一阵飞往西方,把十二莲台食了三品”,才成了“九品莲台登彼岸,千年之后有沙门”[2]。

其对数字的设计有时则是为了迎合道家经典的。如在《封神演义》中元始天尊和老子的功能相近,实在没有必要并存,假如要维护三清的地位,则本书中又没有灵宝天尊,只有灵宝大法师位于十二金仙中。

 之所以如此构建,乃是为了印衬《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的旨意。

鸿钧老祖

“道生一”,“一”便是鸿钧道人;“一生二”,“二”便是阐、截两教;“二生三”,“三”便是三友: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而“三生万物”,便是十二金仙、燃灯道人、度厄真人、邓华、申公豹、姜子牙及截教众仙。所以鸿钧道人只调和三友之间的矛盾,三友佥押封神榜才是对接整顿世俗及传教的义务。

故而三友是道教的领袖,接引道人与准提道人则是西方教的领袖,并不存在有些学者所言的鸿钧与准提等同辈的情况。而在描绘道教与世俗相接洽的过程中,则按照道教的价值重点突出了其救世、禁欲,对一般的入世和纵欲进行了一定的批判。


一、入世与避世


道教自来不是避世的,其产生于东汉,“太平道”致力于乱世中而求太平,而“五斗米道”则直接救助生民。

《高士传》

避世的信仰乃是出于汉唐时期的隐士,如张良、李泌等人,而晋代《高士传》则描绘了这一帮隐士的群像——这些人是从《论语》中的隐士长沮、桀溺而来的,而《庄子》、《列子》等书塑造的一系列隐士则为之推波助澜。

然而《老子·德经·第一章》则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无德的表现为其最高的标准,《庄子》言“齐物”,视是非、荣辱同一。所以在道教生成的时候,只有“道”而无其“教”,即不能通过教化的方式使民众接受。

为了适应传教,道教的经书便出了许多“劝善书”,如《太善感应篇》:“夫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善”即道德,即儒家的价值。

《太善感应篇》

道教一方面学习儒家,以入世为最基本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对儒家的价值予以认同,尤其认同忠孝。金代王重阳开山全真道时即令弟子首读三本经书,《孝经》即其中之一。道本无善恶,而儒家的伦理亦不乏两可之说。

对于《封神演义》而言,在周固然是仁义之师,在商却也是君臣大伦,其矛盾已如上文所述。而正当如此,阐教和截教并不是正邪之别,更不必特指某一教派而言,否则便将《封神演义》的哲学意味解释得肤浅了。

何况在《封神演义》插入神仙的故事前已经先有了左道的故事,这为其转换成截教助纣伐周提供了可能。

在阐截两教中,主张避世的是截教,主张入世的是阐教。

通天教主在碧游宫门口写下偈子,劝诫截教众仙:“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4],是用避世的态度教弟子,弟子每履西土便被阐教众人责以此训。

通天教主

然则阐教十二金仙无人不投身西土,常常在碧游床上正运元神的时候“心血来潮”,记起西土之事,便命弟子下山,而老子、元始天尊不过责其“三尸未斩”而已。

按:三尸之说,出自《酉阳杂俎》:“一居人头中,令人多思欲,好车马。”便如黄天化,一旦下山即摆武成王王子的威风,“黄天化在山吃斋,今日在王府吃荤。头挽双抓髻,穿王服,带束发冠,金抹额,穿大红服,贯金锁甲,束玉带”[5];“一居人腹,令人好饮食,恚怒”,便如秦完对姜子牙称“你将九龙岛魔家四将诛戮,岂非欺侮吾教?我等今日下山,与你见个雌雄”;“一居人足,令人好色,喜杀”,便如土行孙强奸邓婵玉,吕岳一干人妄加杀戮。

而《封神演义》中的“三尸”则较之有更高的要求,非但求于无欲,而且是求于无情。故太乙真人令哪吒弑父,不是挑拨是非,而是要废掉固有的伦常。无情而后无己,无己而后无功,无功而后无名[6]。

佚名绘《封神演义图》

只有经历是非才能超脱是非,所以李靖、哪吒等七人必须在涤荡殷商之后归隐,最终都能够肉身成圣,这便是用入世的方式修道,《封神演义》中黄天化和姜子牙固然如此,明代万历年间邓志谟《飞剑记》写吕洞宾在尘世的经历,也与《封神演义》的志趣相同。

修道入世如《封神演义》是道教的作品,而修道遁世的《镜花缘》反而是儒家的作品。《镜花缘》的书名取义“镜花水月”,这不是道家的避世,而是儒家的避世。

其书讲究“游仙”,即游历、向往仙界,所以《镜花缘》中的仙界不但饮酒、而且可以吃肉;而《封神演义》却志在“修仙”,即修道,这就必须苦行和无欲。

是故在《封神演义》的作者看来,道教不必以出世为自身的态度,只需要以炼气、斩三尸为最终的目的即可。书中自称为“炼气士”的有云中子、清虚道德真君、黄天化、王魔等九龙岛四圣、秦完、吕岳师徒、法戒、朱子真等。

除云中子与清虚道德真君外,其余如黄天化、秦完、吕岳等人均有富贵之心、是非之心、胜负之心,都是未斩三尸的表现。

民国粉彩封神榜瓷板四条屏

与一般的道教小说描绘的悟道方式不同,《封神演义》不讲究彻悟,不讲究体道,不讲究长生,甚至不重视修仙、羽化的过程,凡是用细笔描绘的都是尸解。

汉魏之时已有三品仙之说,即天仙、地仙、尸解仙。《封神演义》以天仙为高,尸解仙最低,作者自言:“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浅薄,成其人道”[7],“仙”就是“肉身成圣”者,“神”就是尸解者。前者以混元得道,后者以破身修行。

《封神演义》中除龙吉公主出身昊天上帝的亲女之外无明确的天仙。女娲出处不明,有一些天仙的意思,其余如三皇、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都居住在洞府,为地仙。陆压无明确洞府,与萧升、曹宝等同为散仙,至于封神榜上有名讳的人物都是尸解仙一流。

《封神演义》重点描绘了这些人战死的情状,如写琼霄仙子之死:“元始命白鹤童子把叁宝玉如意祭在空中,正中琼霄顶上打开天灵,一道灵魂往封神台去了。”而写碧霄仙子之死:“元始袖中取一盒,揭开盖丢起空中:把碧霄连人带马装在盒内,不一会化为血水。”

清康熙三十四年四雪草堂刊本《封神演义》插图

均写她们尸解的方式,至于十二金仙如何修炼、李靖父子等如何肉身成圣,完全不在作者的考虑范畴。

相比之下,《西游记》中的神仙则主要是天仙,地仙只有镇元子,而无尸解仙,与《封神演义》的格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封神演义》与《西游记》刚好合为完璧。


二、禁欲与纵欲


在所有的禁欲问题中,最被《封神演义》的作者看重的乃是性欲。这在小说的第一回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作者立了两个对比,女娲禁欲为女神,妲己纵欲为女妖。而从后文看来,纣王纵欲为暴虐之始,即所谓“万恶淫为首”,文王无性而得雷震子,故为圣君。

全书直接写到有性行为的,只有纣王和土行孙,但都没有写到他们性行为之后的子嗣问题。

《纣王宠妲己》

纣王虽然有二子殷洪、殷郊,但与二子之母姜皇后已经无性甚久,而与之频繁发生性关系的妲己、王贵人等却没有一子。

同样,土行孙强奸邓婵玉一节,作者写得十分香艳,但二人至死未有一男半女。

作者写哪吒出生,不写“父精母血”,反而写“道人将一物,往夫人怀中一送,夫人猛然惊醒”[8]的感孕而生。

文王有九十九子,却不写其妻妾,而详写路上拾来的雷震子。文王和李靖有性有子却无欲,纣王和土行孙有性有欲却无子,这当然是过去说史平话的遗留。

连环画《土行孙》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也是符合《封神演义》自身哲学的——无欲便是仙,有欲便是人,所以月合仙翁劝和龙吉公主与洪锦时说二人有“俗世姻缘”[9]——凡是姻缘必委诸俗世。

而在世俗层面,作者也有意批评对性欲的放纵。纣王调戏黄飞虎之妻致黄飞虎反商犹有可说,而其令苏护献女导致苏护谋反却缺乏伦理依据。书中写苏护的反诗:“君坏臣纲,有败五常,冀州苏护,永下朝商”[10],所谓“君为臣纲”无非《论语·八佾》所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纣王决定选妃并非践踏君臣之礼,反而是对君臣之礼的维护。

且纣王只宣召妲己一人代替全国范围内的选妃,并非如苏护所言“人君爱色,必颠覆社稷;卿大夫爱色,必绝灭宗庙;士庶人爱色,必戕贼其身”[11],反而是节欲的表现,苏护的一段论述并没有道义依据,《封神演义》的作者乃是强行使之如此。

《妲己进宫》

而在女性形象的刻画上,尽管《封神演义》塑造了数以十计的女仙,但这些女仙的女性特征并不突出,主要模拟自《水浒传》中的女性,而她们同样是无欲的。

如果说《金瓶梅》继承了《水浒传》中的荡妇形象,那么《封神演义》中就继承了《水浒传》中的烈女和侠女的形象——黄飞虎妻贾氏模仿林冲之妻林娘子,而邓婵玉不但继承了扈三娘的勇武,也继承了她被主帅操弄嫁给了丑陋矮小的己方将领,且她们都是无欲的。

相形之下,《水浒传》尚且不避讳荡妇的描写,而《封神演义》中着墨最多的妲己不但没有肉身出轨的情事,即便其挑逗伯邑考也不过是说出“你移于上坐,我坐于怀内,你拿着我双手,拨此弦”[12],远远不如《水浒传》中潘金莲“暖了一注子酒,来到房里,一只手拿着注子,一只手便去武松肩胛上只一捏”[13]。

清代年画《封神榜》

妲己人妻的身份非但不能引起伯邑考的兴趣,反而让其 “暗暗切齿”,在《金瓶梅》中人妻的身份往往是男女双方的兴趣点,而在《封神演义》中却成了双方关系发展的阻碍,作者利用这种方式宣传禁欲,也是对当时以纵欲为主的小说流行的一种抗衡。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注释:

[1] 见刘彦彦:《<封神演义>道教文化与文学阐释》,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2] 《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

[3] 《老子·德经·第五章》。

[4] 《封神演义》第三十八回。

[5] 《封神演义》第四十回。

[6] 《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 《封神演义》第七十七回。

[8] 《封神演义》第十二回。

[9] 《封神演义》第六十七回。

[10] 《封神演义》第二回。

[11] 《封神演义》第二回。

[12] 《封神演义》第十九回。

[13]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

【相关阅读】

常明:《封神演义》与讲史文学(《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一)
常明:《封神演义》文本的形成(《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二)
常明:楚国巫术对《封神演义》的影响(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三)
常明:从《搜神记》到《封神演义》(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四)常明:封神榜是怎样形成的?(《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五)常明:毘沙门天王·李靖·托塔天王(《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六)常明:二郎神和赵昱(《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七)常明:哪吒故事的由来(《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八)
常明:《封神演义》里的哪吒(《封神演义》源流考之九)常明:哪吒故事的哲学意义(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十)
常明:姜子牙如何成神(《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十一)常明:《封神演义》造神的方式(《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十二)常明:武王伐纣再判断(封神演义源流考之十三)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