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剩余空间·论坛 | 形式的政治:现代主义与社会运动

形式的政治:现代主义与社会运动

暨“重访包豪斯丛书”发布仪式

 

时间:2020年11月6日晚7:30—9:30

会议方式

腾讯会议号:356593006

bilibili直播间:

https://live.bilibili.com/22363001


主持: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发言

周诗岩(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王家浩(独立策展人,建筑评论家)

初金一(耶鲁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

周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汪建伟(艺术家)

 

2019年11月,剩余空间举办了群展“街角、广场与蒙太奇”。展览以创刊于1976年的《十月》(OCTOBER)杂志作为叙述的起点,将兴起于60年代的新前卫与半个世纪前的先锋派—革命政治连接了起来,并作为反思的视角,直指当前的艺术、文化与政治。围绕此次展览,我们先后于展览前后举办了题为“狂热程式:20世纪以来的非理性思潮、艺术与政治”“60年代的兴起、衰退与‘重返’”两次主题论坛。是次展览“形式的‘密谋’”,将继续之前的讨论,将目光聚焦在“形式”,重探附着在其表面的驱动力和意志力。

 

适逢“重返包豪斯丛书”出版之际,我们将结合此次展览,围绕构成主义、包豪斯及现代主义与社会运动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展开一次跨领域的对话。目的不仅是通过追溯历史,为当下提供些许行动的能量,同时也希望借此当代的实践,对历史本身有一个新的体认。(文/鲁明军)




“包豪斯丛书”[Bauhausbücher]作为包豪斯德绍时期发展的主要里程碑之一,是一系列富于冒险性和实验性的出版行动的结晶。丛书由格罗皮乌斯和莫霍利-纳吉合编,后者是实际的执行人,他在一九二三年就提出了由大约三十本书组成的草案,一九二五年包豪斯丛书推出了八本,同时宣布了与第一版草案有明显差别的另外的二十二本,次年又有删减和增补,至此,包豪斯丛书计划总共推出过四十五本选题。但是由于组织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直到一九三〇年,最终实际出版了十四本。其中除了当年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莫霍利-纳吉、施莱默、康定斯基、克利等人的著作及师生的作品之外,还包括杜伊斯堡、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等这些与包豪斯理念相通的艺术家的作品。而此前的计划中还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勒·柯布西耶,甚至还有爱因斯坦的著作。我们现在无法想象如果能够按照原定计划出版,包豪斯丛书将形成怎样的影响,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包豪斯丛书并没有将其视野局限于设计与艺术,而是一份综合了艺术、科学、技术等相关议题并试图重新奠定现代性基础的总体计划。


我们此刻开启译注“包豪斯丛书”的计划,并非因为这套被很多研究者忽略的丛书是一段必须去遵从的历史。我们更愿意将这一译注工作看作是促成当下回到设计原点的对话,重新档案化的计划是适合当下历史时间点的实践,是一次沿着他们与我们的主体路线潜行的历史展示:在物与像、批评与创作、学科与社会、历史与当下之间建立某种等价关系。这一系列的等价关系也是对雷纳·班纳姆的积极回应,他曾经敏感地将这套“包豪斯丛书”判定为“现代艺术著作中最为集中同时也是最为多样性的一次出版行动”。当然这一系列出版计划,也可以作为纪念包豪斯诞生百年(二〇一九年)这一重要节点的令人激动的事件。但是真正促使我们与历史相遇并再度介入“包豪斯丛书”的,是连接起在这百年相隔的“当代历史”条件下行动的“理论化的时刻”,这是历史主体的重演。我们以“包豪斯丛书”的译介为开端的出版计划,无疑与当年的“包豪斯丛书”一样,也是一次面向未知的“冒险的”决断——去论证“包豪斯丛书”的确是一系列的实践之书、关于实践的构想之书、关于构想的理论之书,同时去展示它在自身的实践与理论之间的部署,以及这种部署如何对应着它刻写在文本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设计”。节选自丛书总序


图片来自于“院外”小组

The Paradox of Bauhaus: Critical Point of the Avantgarde

著|周诗岩,王家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的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暴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艺术与社会”、“现代性之争、”包豪斯的双重政治“,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包豪斯十四年”的基本轮廓,其中也包括包豪斯人与欧洲其他先锋派的数次遭遇。


图片来自于“院外”小组

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

著|[德]奥斯卡·施莱默,[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匈]法卡斯·莫尔纳

译|周诗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这本《包豪斯剧场》反映了包豪斯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一面,即包豪斯的剧场实践,同时反映了包豪斯舞台工坊的形式大师奥斯卡•施莱默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为"包豪斯丛书"第四册,本书初版于1925年,原书名为《包豪斯舞台》[Die Bühne im Bauhaus],收录了奥斯卡•施莱默、莫霍利-纳吉关于舞台的理论文章,以及法卡斯•莫尔纳的创作方案,可谓德国现代剧场实验的一次宣言。1961年该书英译本问世,更名为《包豪斯剧场》[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增补收录了施莱默于1927年发表的文章,以及格罗皮乌斯为英译本撰写的序言,成为西方学界重新理解包豪斯运动乃至20世纪早期德国实验剧场的重要文献之一。


图片来自于“院外”小组

The Letters and Diaries of Oskar Schlemmer

著|[德]奥斯卡·施莱默 

译|周诗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在浩瀚的包豪斯档案中,德国艺术家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和日记堪称最富于启发性、最能激发人想象力的文献材料之一。施莱默从一九二〇年起作为形式大师在包豪斯执教,直至一九二九年辞职,这本书正是其知名的著作,被誉为“唯一一份关于包豪斯的审慎、忠诚而又持续的观察记录”。本书记录了这位艺术家在一九一〇年至一九四三年那段世界史上极其特殊的时期的生命历程,其中包含他对同时代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先锋派运动的观察与思考,更是完整勾勒出包豪斯运动在其黄金年代的思想与实践。本书的中译版在原版基础上增补插图百余幅,以呈现施莱默不同时期的作品和手稿。


重访包豪斯丛书|即出

▽ 新构型性艺术的原则

著|[荷]杜伊斯堡

▽ 绘画  摄影  电影

著|[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 总体建筑观

著|[德]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 包豪斯的剧场:奥斯卡·施莱默的现代与后现代舞台

著|[英]梅丽莎·特瑞明翰

▽ 教学笔记

著|[德]保罗·克利

▽ 新构型

著|[荷]蒙德里安

▽ 立体主义

著|[法]格勒兹等

▽ 非物像的世界

著|[俄]马列维奇



部分内容源自微信公众号”EXTITUT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