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振天 肖 瑜 | ​教育学科类重大攻关项目影响力分析

奋进的 大学教育科学 2024-02-0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设为星标更方便哦!



教育学科类重大攻关项目影响力分析


刘振天 肖 瑜


作者简介:刘振天(1964-),男,吉林榆树人,教育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原理、质量管理与评价研究;肖瑜,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厦门,361005。

(原文载于《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第5期 P4-13)


摘要:教育部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目的,是为了产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以教育学科为例,从论文被引、政策咨询报告与著作、科研团队等维度着重分析重大攻关项目产出对学科知识、教育实践、学科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重大项目成果实现了预期效应:在学科知识扩散方面,项目的论文成果呈现出转载率高、被引高端、学科扩散程度高、学术影响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在推动教育实践方面,项目的政策咨询报告成果发挥了重要智库作用,著作则起到了重要的观念引领和技术支撑效果;在学科组织方面,围绕重大项目形成了凝聚力高、影响力大的科研团队,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提升。研究还发现,某些重大项目成果产出少、凑数、契合度低,未达到预期目标,宜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

关键词: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教育学科;影响力;论文被引;政策咨询报告;著作;科研团队


2003年颁布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对重大攻关项目进行重点支持。这是教育部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教育部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实际资助情况来看,获得立项资助的项目的财政资助金额多达60万元到80万元。高校无不重视重大项目,将之视为人文社科研究水平与声誉的象征。为能够获得重大项目,一些高校甚至先期投入巨额资金扶持和培育有希望的研究项目。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都期望重大项目能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能对理论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在2015年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设立之前,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一直是教育学科领域规格最高的立项。那么,教育学科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是否切实产生了重大影响?换言之,重大项目的影响力如何?这一问题尚未引起学界应有的注意。已有的关于广义科研项目影响力的研究主要从期刊论文的视角来分析,具体涉及篇均论文下载数、被引次数、转载次数等,也有研究者通过共被引网络分析论文的创新力。已有的关于教育学科类项目影响力的分析聚焦于社科项目或教育部一般项目,主要通过项目产出CSSCI论文的版面数、下载数、被引数、复合因子和综合因子进行分析。仅有极个别的研究者从论文被引的视角分析过教育学科类重大项目成果的学术发展力,其研究认为教育学科重大项目产出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影响力的论文,在本学科研究领域起到了创新、引领与示范作用,为教育改革与实践提供诸多有价值的借鉴。然而,单纯的论文被引量并不能阐释论文的影响力,因为被何种论文引用、引用量持续时间或周期等因素更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同时,教育部重大项目以解决实际问题和为政府咨询决策服务为目标,如此,政策咨询报告、著作以及科研团队等也应该纳入成果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当然,不能简单孤立地考察重大项目的影响力,需要将之与同时期其他项目,如教育部青年专项、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才能获得更好的说明。虽然重大项目与其他项目相比参与人员更多,会产出更多的论文、报告和著作,但这四类项目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这四类项目同属于教育学科,在研究性质和成果指向方面具有相似性。本研究并非简单比较四类项目在各个维度的总量,而是侧重于探讨平均数或占比,将各类项目置于同一比较层面。另外,从理论上来说,项目的级别越高,获得的经费资助也会越多,理应取得比低级别项目更高的绩效。与其他项目的比较能直观地展示出重大项目是否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从论文被引、政策咨询报告、著作、科研团队等方面分析教育学科类教育部重大项目对学科知识、教育实践、学科组织的影响力。

一、分析思路与研究数据

本研究主要探讨重大项目对学科知识扩散、教育实践和学科组织三个方面产生的影响。这主要出于如下考虑:第一,作为科研项目,其成果应能够对学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扩散发挥功用。由于知识产生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化,因此提高知识扩散速度对于减少知识老化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从功能的角度而言,论文被引是典型的知识扩散过程。第二,作为实践性强的教育学科类项目,其成果应直接面向并能指导教育实践。而政策咨询报告和论著无疑是重大项目产出的标志性成果,是影响力的重要判据。第三,重大科研项目均是由多人组成团队承担的,其成果应直接推动所在团队组织的变革与成长。科研团队的组建能够为学科组织注入新的活力,提高组织的影响力。具体而言,主要从被引指标分析项目成果对学科知识扩散的影响,从政策咨询报告或著作分析项目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从科研团队分析项目对学科组织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项目影响力的表征实际上是错综复杂的。

本研究共遴选出120项与教育学相关的课题。知网论文数据、转载论文、专著出版收集的截止时间为2021年12月3日。论文研究成果和被引用情况主要通过知网中“支持基金”一栏获取,由人工查找并进行记录。转载论文主要通过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网站匹配重大项目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出版、政策咨询报告和科研团队相关情况主要来源于首席专家简历、项目成果推广新闻、结题新闻、教育部网站关于重大项目成果推广新闻等。为弱化立项时间对研究成果的影响,本研究未具体分析2019-2021年立项的重大项目成果。为了更好地说明重大项目的影响力,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收集了教育部青年、一般和重点项目的相关信息。为了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抽取的青年、一般和重点项目数与该年重大项目的立项数等同。

本研究在讨论论文的被引时引入了CSSCI这一衡量标准,但并非偏离当前的“破五唯”政策要求。一方面,本研究并非从论文这一单一的视角分析重大项目的影响力,而是综合考虑了论文、政策咨询报告、著作、科研团队等多重因素;另一方面,引入CSSCI指标并非为了简单统计重大项目的CSSCI发文量,而是借助作为引文的CSSCI论文分析重大项目论文成果在学科知识扩散方面的影响。这样一来,CSSCI论文对本研究的结果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而仅作为一个分析工具存在。

二、主要研究发现

(一)学术论文被引与学科知识扩散

本研究主要借助学术论文的被引来分析重大项目对学科知识扩散的影响。学术论文的引用过程是文献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动态扩散的过程。论文被引数量被学术界越来越多地用来表征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衡量科研人员的绩效。论文的被引情况不仅可以反映学者的科研水平、对重大理论创新需求及社会需要的回应程度,也能反映项目的完成质量。而高被引论文则是评价论文质量、知识创新程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价个体科研能力、学术创新力的重要指标。对于高影响力论文,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研究者将高影响力论文等同于高被引论文,也有研究者认为好的学术论文应该是被引用频次较高且引用周期较长的论文。本研究认为,论文被什么样的论文引用同样值得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成果的扩散程度,本研究将从引文特征、转载、引文辐射、周期引用频次四个维度加以分析。

论文被什么样的论文引用比被引用了多少次更具有实际意义。基于此,本研究统计了重大项目的CSSCI论文成果历年被CSSCI论文和博士论文引用的情况。CSSCI数据库被国内众多高校使用,且作为学科、项目评价的重要依据。博士论文的作者应具有本学科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能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提出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从表1、表2可以看出,教育部重大项目下发表的CSSCI论文被CSSCI论文和博士论文引用的比例在20%左右,而教育部青年、一般和重点项目的占比仅在15%左右。这表明重大项目发表的CSSCI论文对后续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这批论文通过被高质量的论文引用而起到扩散学科知识的作用。

学术论文被权威报刊资料转载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高质量被引,能够加速学科知识的扩散速度。当学术论文被权威刊物转载以后,读者就会相应增加许多。可以说,被转载的论文体现了科研成果的质量与影响力。被转载数是一个集论文数量与论文被引数于一体的综合指标。我国目前的权威转载刊物包括《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其学术影响力和公信力得到了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认可。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为例,该刊物所转载的论文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根据专业知识来最后决定取舍,选刊不限于核心刊物、不限作者资历。从表3、表4可以看出,历年教育部重大项目的CSSCI论文均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论文被四种刊物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是转载的主体。教育部青年、一般和重点项目发表的CSSCI论文被转载的比例均低于重大项目,且前者在部分年份的项目成果目前未被转载。被权威刊物转载能够增加这些论文承载的学科知识的阅读量和被引量,加速其扩散速度。

除了考查被何种论文引用,被引用的内容也同样值得关注。文献网络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引文的扩散过程嵌入其中。被其它学科文献引用而促成的知识相互作用同样对学科知识的扩散产生影响,这也是知识扩散在广度上的表现。从表5、表6可以看出,教育部重大项目成果出现了高被引论文辐射范围广的现象,部分论文被引超过1000次。这些论文提出了在多个学科领域适用的普适性研究方法或研究结论,因而被多门学科、多个研究领域引用。这种高被引现象表明教育部重大项目的部分成果发表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学科扩散程度越高,论文的影响力越大。学术论文覆盖更广的学科范围有利于论文持续受到关注,如果在较窄的范围内,论文的影响力更容易随时间衰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许多教育部重大项目均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这种“交叉研究”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多样化。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为例,该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涉及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回报、职业教育公平、城乡协调发展、教育发展方式等主题,涵盖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这为高引用和扩展被引范围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重大项目的论文成果在发表10年后仍然出现了较高的被引率。一般认为,文献在发表之后的2~6年达到引用顶峰,随后开始进入衰退期。然而,从表7可以看出,教育部青年、一般和重点项目的论文成果在发表10年后的被引率在10%到15%之间,而教育部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在发表10年后的被引率在20%左右,甚至更高。这种现象说明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更能经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例如,学者A于2008年发表的“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系重大项目“构建学习型社会研究”的研究成果。该文目前被引用120次,其中发文1年后被引用27次,发文5年后被引用53次,发文10年后被引用40次。该论文详细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并阐释了终身学习对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全面发展”的概念适用于各级教育阶段,该议题也契合当前学术界流行的“终身学习”理念,因此该论文在当前仍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这种历时性的高被引显示了重大项目在扩散学科知识方面的生命力。

综上,重大项目的论文成果能加速学科知识的扩散速度。被高质量文献引用和权威刊物转载能让论文承载的知识呈现于更广的范围。高质量也使得这部分文献能在多个知识领域产生辐射作用。持续的被引更是为学科知识的扩散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本研究发现,无论在被CSSCI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引用比例上,还是在被权威期刊转载上,亦或是在历时性引用的数量上,重大项目的论文成果表现均优于同时期发表的青年、一般和重点项目成果。

(二)政策咨询报告、著作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借助政策咨询报告和专著分析教育部重大项目对教育实践的影响。重大项目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报告,为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这些报告将从事专门学术研究的学者引入教育管理,既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也能为教育实践与改革提供反馈与指导。专著则能针对特定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为教育实践与改革提供重要的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撑。

教育部重大项目通过政策咨询报告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教育实践。教育决策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而教育咨询是教育决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实现教育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证。从表8可以看出,与青年和一般项目零咨询报告产出频繁出现不同的是,历年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均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专门的决策咨询报告。与重点项目相比,重大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的政策咨询报告也更多。教育部重大项目能够充分利用课题资助广泛开展相关研究的调研,弄清相关教育事实,搜集一手资料,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参考。例如,重大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向教育部提交了《关于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3门思政课的教学大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相关理论问题摘要》三份政策咨询报告。这些报告不仅为教育部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进行了理论探源、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式,而且对形成《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意见》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从而对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除了政策咨询报告,重大项目的专著成果也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明显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已结项的教育部重大项目至少出版了一部与项目同名的著作,部分项目甚至出版了系列丛书。教育部青年和一般项目大多以论文成果结项,重点项目的著作成果数也少于重大项目。与咨询报告不同的是,重大项目的专著成果大多集中于教育实践中“准则”的探讨,聚焦于回答“怎么样”这一问题。这些专著的实践性非常强,加之重大项目都是聚焦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书中提出的观点具有很强的推广性。例如,《大学生诚信守则》系C大学主持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中国教育报》对该守则进行了专题报道,认为其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诚信规范,对引导大学生的诚信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教育领域标准的制定不仅为后续的教育实践或改革打下了基础,而且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引导和技术支撑。

部分教育部重大项目还以“报告”这一特殊的著作形式向社会公布了研究成果,这也对我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代表性的报告包括《中国大学校长专业化发展报告》《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等。这些报告呈现经典性、实时性、可推广性等特点,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提供了诸多“模板”。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为例,该报告每册都有特定的主题,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调研,运用大样本数据分析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并且呈现了经典的个案报告。该系列报告对深化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再如,I大学依托重大项目于2011年建成国内首个中国大学校长数据库,并分别于2014年、2016年和2020年三次发布《中国大学校长报告》,详细描画了中国大学校长的群体“画像”。这一系列报告能助益大学的策略和政策制定,并为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作出贡献。

显然,作为实践性强的教育学科类的重大项目成果必然会面向教育实践。教育部重大项目以各种方式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这一完整的教育实践流程出谋划策,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极为隐性的,所产生的政策咨询报告、著作和研究报告通过影响教育决策者或实践者的主观判断进而影响教育实践。

(三)科研团队与学科组织

本研究从科研团队中的研究特色、人才培养和领军人才三个方面探讨教育部重大项目对学科组织的影响。此处的学科组织主要指高校中主持重大项目的院系。研究特色集中体现学科组织的科学研究功能,人才培养是学科组织的另一重要功能,而领军人才则是学科组织实现上述功能的推动力。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必须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功能的整体提升,必须是学院这一学科组织和科研团队在分工基础上的密切协同。

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借助教育部重大项目组建了科研团队(见表9),为学科组织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重大项目不同的是,教育部青年、一般和重点项目大多属于立项者“单打独斗”,很难推动科研团队的形成。而科研团队能从研究特色、人才培养和领军人才三个维度影响组织功能的实现。

首先,科研团队的组建为学科组织凝聚研究特色创造了便利条件。学科组织通过承办教育部重大项目广泛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建立数据库,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部分高校在教育部重大项目的获批上呈现出选题上“一脉相承”、研究领域相对集中的特点(见表10),如E大学近15年获立项的重大项目中有三项都是关于职业教育的,这种延续性的研究有利于学院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A大学凭借与高考相关的重大项目成立的考试研究中心长期与国家教育考试决策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对推进包括高考改革在内的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教育考试研究的重镇和决策咨询基地。B大学多次获得与农村教育相关的重大项目,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该研究院形成了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农村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风格与特色,并建立了“中国农村教育专题数据库”。这些鲜明研究特色的形成最终能提高学科组织在业内的影响力。

其次,科研团队也为学科组织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A大学考试研究中心的教师指导了百余篇关于科举、高考研究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其中多篇是教育部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依托重大项目组建的科研团队为学科组织培养的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人才培养则进一步扩大了学科组织的影响力。以E大学为例,该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是国务院学位办于2006年批准设置的全国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该校数十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是围绕职业教育展开,这些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各高校或研究机构继续从事职业教育研究。有意思的是,本研究发现部分重大项目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师门”关系,同一项目下的成果大多来自于同一位导师所带领的团队。

最后,依托教育部重大项目的科研团队也为学科组织培育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者。这批研究者借助科研团队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例如,学者X从2011年起连续主持三项与民办教育相关的教育部重大课题,在《教育研究》等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主持的2011年重大项目的成果《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研究》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等奖。该学者撰写的《依法推进分类管理是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选择》一文被教育部采纳,其主编的《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8》获得教育部专题点评。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该学者凭借系列课题组建的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再如,学者Y于2003年和2020年分别获得“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两个重大项目,该学者还多次获得与高考改革相关的其他类型项目。可以说,重大项目为这批领军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协作良好的科研团队,且提供了资金、政策等全方位的支持。这些学者在完成重大项目后依托科研团队继续从事相关研究,逐步成为某一研究领域的权威。学科组织的卓越成长离不开领导型学者的关键行动力,无论是学科组织研究方向的凝聚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领军人才的引领。该学者所在的学科组织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研究重镇。

由此可见,教育部重大项目提高了其所在学科组织的影响力,而科研团队的组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特色代表着该科研团队的发展走向,人才培养是团队在高校存在的重要表征,领军人物则是团队的灵魂和根基。重大项目为科研团队的组建提供了一个契机,最终为学科组织的发展贡献力量。遗憾的是,通过教育部重大项目组建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的高校并不多,部分高校虽然组建了团队,但并未长久维系。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教育部重大项目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这批重大项目产出了一批具有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咨询报告、著作和科研团队,对学科知识扩散、教育实践、学科组织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科知识扩散方面,这些项目的论文成果存在转载率高、被引高端、学科扩散程度高、学术影响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在教育实践方面,这些项目提供的政策咨询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学科组织方面,这些项目为学科组织组建了高影响力的科研团队,凝聚了研究方向、培养了高素质的研究生、培育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有效地推动学科组织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功能。众所周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代表着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从表11可以看出,与教育部重大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有25项,这足以显示这些项目的影响力。原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曾做出重要批示,指出重大攻关项目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产生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影响广泛,成效显著。

教育部重大项目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这批项目经过专家的严格论证,研究目标具有先进性,学术思想具有创新性。部分项目在申报前已取得重要成果。第二,项目研究队伍结构合理,首席专家大多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课题组成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承办高校在相关研究机构、研究资料等方面具有优越的条件,可以为项目的开展提供支持。第三,教育部对重大项目的各级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安排专家对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进行评估。第四,学术期刊和出版社对重大项目提供了特别支持,优先发表和出版重大项目成果。相关政府部门也会优先采纳重大项目团队提交的政策咨询报告。

遗憾的是,教育部重大项目在成果产出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教育部重大项目在成果产出上未取得重大突破,未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存在一些零论文产出的项目,也存在一些“凑数”发表的学术论文。部分重大项目的论文成果与项目本身的契合度很低,少数论文甚至与项目题目完全不存在关联性,从而使得这些项目发表的论文存在引文低端、转载率低、辐射范围窄、引用周期短的现象。同时,部分重大项目也未提交政策咨询报告或组建科研团队。

面向未来,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重大影响的形成需要教育部、高校和首席专家的共同努力。教育部应对重大攻关项目进行严格的中期检查,根据项目发展趋势对后期研究工作及经费使用提出建议。项目承担学校须将获批的项目纳入学校重点科研计划,加强监督检查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项目首席专家在立项后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进行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和跨地区的联合攻关,力争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学术和社会影响的成果。

(参考文献略)



大学教育科学




● 扫码关注我们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点个在看分享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刘振天 肖 瑜 | ​教育学科类重大攻关项目影响力分析

奋进的 大学教育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