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戴炜栋ll高校外语专业教育40年:回顾与展望

当代外语研究 大民说英语 2021-09-15

今日推文目录


 

1、英文纪录片ll尼克松在中国

2、戴炜栋ll高校外语专业教育40年:回顾与展望

3、文化ll《你好,中国》(Hello, China)英文版(13-14)

4、伊索寓言 · 英文版ll17- The Bear’s Whisper

5、2019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听力音频及相应资料中英对照(1)

6、父亲搬瓦20年供俩女儿上大学,网友:手上是生活,眼里是希望

 

本文为第(2)篇,其余推文关注后可看,欢迎关注!



改革开放 40年来,我国外语专业教育飞速发展,成绩显著。主要表现为外语语种日趋丰富,外语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外语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备。从外语语种来看,1966年全国仅有41种,而2018年,仅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已开设98个语种。从外语专业类型来看,原有的英语专业扩展为英语类专业,包括英语、商务英语、翻译专业。从人才类型来看,自198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试点培养国际新闻传播等专业人才以来,单一的外语技能型人才逐步扩展到复语型、复合型人才。从人才培养层次来看,自1981年国务院批准五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23个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以来,本科、硕士、博士生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都不断提升,2018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已经达到49个。总而言之,40年来外语专业教育为国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有力推动了国家外事、外交、外贸、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40年来,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面对新时代的战略需求,在“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外语专业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其次,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语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也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与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不相匹配。再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对教学科研提出更高要求,单打独斗式研究已不适应跨学科、超学科的发展趋势,低水平移植模仿类研究应向探索创新式研究转变。最后,全球化发展趋势对师资和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而各类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也重视国际化程度这一指标。譬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中,国际化(international outlook)指标占比7.5%。如何推行国际化理念,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需要深入考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10月,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8年3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53所高校共同成立“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旨在协同创新、交流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外语学科。2018年6月,150所高校联合发出《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强调以本为本,建设一流本科。基于此,建议今后各高校外语专业可从以下四方面进一步凝练内涵,稳步发展。

 

第一,面对多元化的外语人才需求,我们不仅要培养精通外国语言文学的高端研究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对象国国情、人文底蕴深厚、掌握领域专业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的国际化人才。各高校需对接国家和社会战略,结合院校类型与办学传统、学术积淀、区位优势等,做好外语教育发展规划,建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教育部要求本科外语类专业均应达到国家质量标准,但在达标的同时,不同院校应突出特色,进行专业或领域的探索创新。其中综合类院校、外语类院校可发挥学校优势,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且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的人才。行业类院校可注重外语与专业的融合,培养专业外语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包括卓越涉外法律人才、金融人才、农业人才等。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充分发挥多语种、跨学科和跨文化优势,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外语人才。

 

第二,面对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高校外语专业可结合泛在学习、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等理念,一方面打造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等,另一方面开发各类智能英语学习app,整合教学资源,同时运用优质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对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质量监控。目前慕课、翻转课堂等相关改革探索较多,Coursera、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等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但无论课程内容、课堂形式等如何变化,最终都服务于外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双语知识建构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建议在学生需求分析和个体差异调研的基础上,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师生同侪等有机融合,完善课程体系,推行完全学分制,实践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开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外语教育教学。

 

第三,面对超学科、跨学科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倡导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外语研究体系。一方面鼓励广大学者对接学术研究前沿,结合本土特色,在SSCI、A&HCI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我国学者的声音。另一方面坚持扎根于中国外语教学研究实践,传承优秀学术传统,解决关乎我国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真问题”。同时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等需求,在做好外国语言、文学、翻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同时,做好国别区域研究,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当然,在学术研究方面,也要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重复。一方面各校各专业结合学术传统,做出学术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构建学术共同体,协同攻关,打造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第四,面对全球化发展趋势,除了大力倡导国际合作办学,推进学生的海外学历教育、海外游学、海外实践之外,还有必要从师资、学术资源、教学环境等层面推行国际化。在师资层面,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教师的学缘、文化背景、学习工作经历等的国际化。譬如哈佛大学某些专业拥有留学背景的老师比例超过了50%,个别专业甚至达到100%。我国各高校目前已经采取访学、游学、柔性引进等各类举措提高师资国际化程度,建议今后开展更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合作。在学术资源层面,除了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之外,还要促进国内外各高校的优质资源共享,特别是同类院校、同区域、同城学校之间,更要互通有无。在教学环境方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可营造国际化氛围,强调兼容并包,协同共进,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

 

限于篇幅,以上扼要分析了外语专业教育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未涉及大学外语教育、基础外语教育等方面。相信在多元化、信息化、个性化、跨学科、国际化等趋势下,外语教育体系将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从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动外语教育的长足发展。


作者简介



戴炜栋,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与教学。


【 图片源自网络】

文章来源:原载《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第4期,推送已获编辑部授权,转载请注明“大民说英语”以及文章来源。



往期回顾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类申报材料汇总(7份)

文秋芳、林琳ll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策略与态度的访谈研究

何莲珍ll新时代大学外语教育的历史使命

蒋洪新ll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英语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的研制与思考

近期发布学术讲座、会议、翻译竞赛等资讯汇总(共16份)

黄友义、陈国华、耿强、冯全功、林敦来、裴佳敏近期学术讲座预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