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晓农:学界巨擘,名师风范—— 记王宏印教授的学术人生

王晓农 大民说英语 2021-09-15

【延伸阅读】

王宏印先生学术成果一览:谨以此纪念驾鹤西去的译界大师


笔者与王宏印教授的初次结缘是在2006年。当时因撰写一篇论文,找来了王教授的《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2003一书。他深邃而宽厚的学养,全面而透彻的剖析,斐然而优雅的文笔,使笔者折服而不忍掩卷。在一年后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聆听了王教授的学术报告,那既是一场精彩的学术讲演,更是一次翻译学的魅力呈现:古今中西的旁征博引,文史哲的自由出入,理论关照与实践渗透,皆汇于对翻译的学术洞察。也正是因为这场报告,我对翻译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2012年,我有幸成为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朝夕相处,切磋学问之间,始对先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我觉得,王教授宁静淡泊著道德文章,执着勤恳精教书育人,既是一位学贯中西、横跨多科的学者,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翻译家和诗人,也是一位深谙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名师,在书法、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领域也颇有造诣。毕业四年多来,时常和先生保持联络,每每研读先生的新著,又对恩师的学术人生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

 

据我所知,王宏印教授1953年出生于陕西省华阴县,曾在县里担任民办教师。1976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在某研究所从事科技翻译5年,后转入陕西师范大学从事英语教学。1983-8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英国文化委员会举办的高校英语教师研讨班,学习应用语言学。1988-90年赴美留学,获新墨西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调入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现任英语系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点翻译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翻译学科学术带头人。曾任教育部高校英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指导员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现为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理事;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常务理事,庞德研究会学术委员,以及《国际汉语诗坛》艺术顾问、《中华人文》(英文版) 编委等职务。

 

王宏印教授以跨文化研究与比较研究(哲学、文学、跨文化传通学)为基础,主要从事翻译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中西文化典籍翻译与中西翻译理论研究、中国传统译论现代诠释等)工作,兼及人文社科类比较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和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并有若干新诗和散文作品发表(如《彼岸集:旅美散记》、《朱墨诗集》[创作卷、翻译卷])。研究涉及《公孙龙子》、《诗品》、《红楼梦》、《石涛画语录》、莎剧、吴宓、穆旦研究等,已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70部,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国际译联核心刊物等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余篇,并有多部文学作品面世。此外,他还主编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会会刊《典籍翻译研究》(现已经出版至第九辑),负责《中国翻译大辞典》中国古代与现当代部分辞条的编撰及《中国学术前沿(文学卷)》的英文翻译与审校工作。

 

多年来,本着“文理皆通,中西兼容,贯通古今,立足当下”的治学信念,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研究勇气,王宏印教授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搜罗剔筢、条分缕析,取得了丰硕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对我国的译学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涉猎多个研究领域,学科特点各异,研究方法不同,但他追求的是“艺术上相通相融,思维上互不干扰,效果上异曲同工”。他的研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展开,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他的论述让我们欣赏到了一个色彩纷呈的翻译世界,里面既有翻译史追溯和译作剖析,更有翻译理论探索和研究。他的研究植根于中国学术传统并得益于中西理论互释的学术致思路线。

 

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是一项代表性研究成果。王宏印教授认为,中国传统译论是中国翻译学建设的基石,是通向“普遍翻译学”的必由之路。该书从外部把中国传统译论划分为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时期,从内部划分为肇始、古典、玄思和直觉四个阶段;从中国传统译论中梳理出十大问题,给予现代的诠释并转化为现代译学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标准与原则、主体性、可译性等六个问题。还指出了传统译论中鲜有涉及的翻译过程、效果评价、文体对应、语义转换和翻译批评等理论问题。已故杨自俭教授曾评论说,该书的出版对中国译学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可低估的开创性意义,特别是在传统译论的研究上,该书不能不说是新时期开始的重要标志。自2003年问世以,该书来在翻译学界引也起了很大反响。因该书的学术特质与贡献,它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2016年度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这也是自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设立以来第一个获批的翻译学专著外译项目。作者在2017年出版了新版《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由笔者根据该新版执译的英文版A Critique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Chinese Tradition: From Dao’an to Fu Lei2018 年已由美国学术出版社(American Academic Press)出版。《文学翻译批评论稿》(20062010修订版)是他另一项翻译学代表性研究成果,是一本颇有力度的文学翻译批评专著。王宏印教授借鉴文学的文学作品(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分法,运用自己丰厚的学养和艺术素养,率先进入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课题。在思考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哲学基础并进一步追索学科前沿问题的时候,运用多学科关照的建构视野,综合性地审视当前典型的文学翻译现象,提出鉴赏性和研究性相结合的文学翻译批评概念,初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以上两本书被选作词条进入《中国翻译学大辞典》,是南开大学翻译专业博士生教材,分别侧重于思辨性、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文艺性、诗性智慧的培养,在港台等地也用作研究生教材和参考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为翻译家,王宏印教授多年来笔耕不辍,产出了大量的翻译作品。如与人合作注释狄更斯的《艰难时世》,英译高建群小说《舔犊之爱》,还为《陈忠实散文选译》作序。就诗歌翻译而言,英汉互译成果不断。先后出版了《英诗经典名译》《英语诗歌选译》《孕育:白蒂诗自选集》等,以《廸金森诗歌精译200首》为首,他将陆续出版英美诗人的系列专辑五种(英汉对照本),目前已出版的还有《弗罗斯特诗选集》《哈代诗选集》。最近,王教授的两部新译作《英国诗歌选译——从中古民谣到现代诗歌》和《美国诗歌选译——从印第安诗歌到纽约诗派》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此外,在莎剧领域也有重大的成果问世。他2012年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复译本《哈姆雷特》是他十年心血的结晶,体现了多方面的创新。例如,注释与评点的增加、自然语言的运用、文体对应与风格模仿的和谐、表现手法与戏剧语言的交融、深度暗示与文化解读的相辅相成等。它是新一代莎剧学者奉献给翻译学子的礼物,也是对莎剧研究与翻译版本的新贡献。

 

在汉诗英译领域,王教授英译了唐代诗论家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又陆续翻译了几百首唐诗宋词,已出版多部译作,例如《元曲百首英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和《中国古今民歌选译》(商务印书馆2014),并发表了有关评论,可以说在这方面有系统探索。他对现代诗歌的翻译关注有独到眼光。在现代古体诗领域,有毛泽东、鲁迅、于右任诗词的翻译(见《朱墨诗集》翻译卷),而他的《穆旦诗英译与解析》,在“九叶”派诗人中选中了穆旦进行翻译研究,可谓独具慧眼,又捷足先登。他的《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评传》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201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8年再获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将在国外出版英文版。最近又有《不朽的诗魂——穆旦诗歌英译与解析》新作问世。作为陕西籍学者,《西北回响:汉英对照新旧陕北民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是他花费九年时间选译的陕北民歌集,不仅在地方民歌的系统翻译中开了先河,还意外地促成了全国首届陕北民歌翻译研讨和外语演唱会议的召开。他这方面最新的成果是《西北回响:陕北民歌英译》(商务印书馆,2019)关于王教授诗歌翻译的详情,可参阅他的文章《遇之匪深,即之愈希:我的诗歌翻译道路和几点思考》(载《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第3期)。

 

王宏印教授是全国较早开始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学者。早在西安工作期间,他就在新增设的硕士点上建立典籍翻译学科,后来这一传统带到了南开大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和《世界文化典籍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外文学经典翻译教程》,是他长期进行中外文学文化典籍翻译和系统研究的成果,也是他国学西学之间相互为用互相促进的平衡思路的最佳体现。担任新一届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会会长以来,他在典籍翻译及其研究领域更为着力。在原先的《公孙龙子》《诗品》《石涛画语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双语读本:书画》分册的翻译成果问世之后,又主持完成了新闻出版署的项目《中华生肖文化研究丛书》和《中华习俗文化研究丛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两套丛书共24本的主译。王教授的《白话解读公孙龙子:文本注译与思想重建》《<诗品>注译与司空图诗学研究》《<画语录>注译与石涛画论研究》的修订版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国学典籍研究与多维翻译”出版,其中第一本的修订版《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的智慧——逻辑学、语言学、哲学三维解析》2018年已经面世。

 

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是近年来王宏印教授倾全力提倡和从事的项目,他主编的“民族典籍翻译研究丛书”(民族出版社)已陆续出版至五部。2014年,他率领团队成功地申请到新闻出版署的《中华民族典籍翻译研究丛书》(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5本,包括他的《中华民族典籍翻译研究概论》已如期完成,对于我国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必将对构建我国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多元共生、色彩斑斓的图景做出贡献。随着这些丛书的陆续出版,中国的民族学和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可喜的阶段。王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迄今有7以民族典籍翻译研究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目前,他的兴趣已经逐渐转移到现当代民族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特别是陕西当代作家作品外译领域。可见他在这一方面的用心良苦和坚持精神。

 

王宏印教授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翻译学博士、硕士,诚可谓“桃李满天下”。这可以从他最近出版的《译苑以鸿,桃李荫翳——翻译学论著序言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一书中集中反映出来。这部文集包括了迄今他为南开大学大部分翻译学博士论文出版时写的序言近30篇(含给少量校外博士和教授的翻译学专著写的序言)。王教授的这些序言几乎每一篇都涉及一个独立的领域,他不仅评述了该领域的研究情况,而且论及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的思路和做法,体现了他的治学方法和教育主张与南开大学翻译学专业的办学理念,以及整个现代学术的发展大势和时代精神。同时,从中也可以领略王教授在指导博士生(后)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授人以渔、因材施教的名师风范。这部文集必将有助于我国外语教育和翻译专业的学科建设,也必将让有志于从事典籍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学子从中受益。

 

总之,王宏印教授集学者、导师、翻译家、诗人、作家于一身,是乐此不疲的学术研究者、学而不厌的书山求真者、诲人不倦的学海引航者、孜孜不辍的译坛耕耘者、深藏若虚的文坛务实者。他的煌煌六十八万字分十个栏目的论文集《新译学论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是他学术研究的综合性体现,他集十年诗歌创作500余首的《朱墨诗集》(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则是他新诗探索的可贵尝试,而他的著作连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外文翻译并在国外出版,将向外国学界展示中国翻译学者独特的学术精神和风格气派。他的事迹载入《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中国教育专家名典》(国际版)、《中国翻译大辞典》等。王教授超凡的语言天赋、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特的科研方法、领先的教学理念,堪称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中的佼佼者。在王宏印教授六十华诞之时,我曾讨得了他的新作《六十自述》:“饮慧沧海泛微澜,书友百千学未传。烂熳诗文翻脑际,逍遥龙蛇竞笔端。举首茫茫天道远,迈步健健境愈宽。青山踏遍人未老,夕阳满目慰余闲。”就以这首诗作为此文的结束。

 

注释:

  此文写于2019年5月,是在原载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题为“封面学者:王宏印教授”一文基础上加以内容补充和更新而成。该期有王宏印教授主持的“民族典籍翻译栏目”,其中刊载有王教授的论文《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学科基础与发展目标》,封面有王宏印教授照片,另外有5个彩页刊载王宏印教授的学术活动、研究成果以及书法诗词等作品。


作者简介


王晓农,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典籍翻译与译论研究。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