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有名词的汉译与译者的素养

上海翻译 大民说英语 2021-03-17

作者简介

 

杨清波,男,硕士,现任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MTI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主持省市厅级课题多项,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里根传(上下册)》、《巨人的工具》、《醉酒简史》等译著10余部。

 

杨银玲,女,硕士,现任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上海翻译》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摘要:本文首先对英汉翻译中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归纳梳理,提出了专有名词翻译的几种常用方法。之后结合《政治理想》两种译本中关于专有名词的翻译得失以及笔者的重译经验,提出了与专有名词翻译相关的译者素养——知识素养、批判素养和社会素养。

关键词:专有名词;译者素养;《政治理想》


 

以下为正文

专有名词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道德伦理,乃至衣食住行,其中很多植根于深厚的文化。这些都决定了专有名词翻译的难度。中国地名委员会于1983年颁布了《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专门针对专有名词之一的地名翻译提出了外国地名翻译的基本原则:“以音译为主”、“同名同译”和“约定俗成”(中国地名委员会,1983:556)。学界研究人员对专有名词的翻译也相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周煦良(1980)指出,用汉语译英语的专有名词,不能照抄原文,而只能译音,或者译意,或者音义兼顾;杨春华(1986)明确地提出了专有名词的翻译三原则:政治性、历史性和科学性原则;胡维佳(2006)则以功能派理论为指导,针对约定俗成、回译、音译、省译和加注这五种方法,探讨专有名词的翻译技巧。

 

回译是指将已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字再翻译回源语言的过程,也可以指将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源语文化再度本土化的过程。翻译专有名词时,回译技巧的使用频率也很高(许多回译的例子也可作为约定俗成的例子)。例如:“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应回译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而非意译为“中国国家海洋石油公司;“Jack Ma,the Chinese Internet entrepreneur”应回译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家马云”(胡维佳,2006:35)。可以说,回译法可以最大限度地真实表现目标语文化和顺应目标语习惯。在采用回译方法时要充分运用各种途径查证回译的译文。除了传统的工具书之外,网络资源,特别是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雅虎等)和网络数据库(如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都是非常有效的查询途径。

 

专有名词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译者在翻译专有名词时也会遇到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困难。作为信息接受者,译者首先应充分了解专有名词所负载的源语言文化,从而明确源语言作者意欲传达的真正含义,然后以加注的方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使译文能向读者传达充足的信息,从而保证语际交际的成功。

 

例如,“气功”一词的英译一般翻译成Qigong,此时,注解“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对目标语读者就显得尤为重要。严格说来,这种注释不属于原文的表达范围,但对正确理解原文内容往往是有益的(方梦之,2004:106)。

 

一、《政治理想》汉译本中专有名词的翻译

 

《政治理想》一书是20世纪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伯特兰·罗素著名的政论作品之一。目前出版的汉译版本主要有刘衡如、吴蔚人(1921)和许峰、上官新松(1998)两种。纵观这两个版本中专有名词的汉译,差强人意,均存在不少问题。例如:

 

1.Mr. Bernard Shaw is said to hold that Troilus and Cressida is the best of Shakespeare’s plays.

 

译文1:人说萧伯讷(Bernard Shaw)以为(Troilus and Cressida)在沙士比亚剧本中算是顶好的。(刘衡如,吴蔚人,1921:2)

 

译文2:据说伯纳德先生曾经认为《脱爱勒斯与克莱西达》是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一部戏。(许峰,上官新松,1998:382)

 

2.Guild socialism,as advocated by Mr.Orage and the “New Age is associated with a polemic against “political” action,and in favor of direct economic action by trade - unions.

 

译文1:职工联合社会主义,如鄂锐支(Orage)和新时代(New Age)所提倡者,带有反对政治活动而赞成职工联合有直接的经济动作的议论。(刘衡如,吴蔚人,1921:45)

 

译文2:为奥林奇先生和“新时代”所倡导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是和一种关于“政治”行为的争论相联系的(许峰,上官新松,1998:403)。

 

3.In the realm of Khai - muh,in China,accordng to a native account,it was customary to kill and devour the eldest son alive.

 

译文1:在中国开莫(Khai - muh)的地方,据当地的记载,有把长子乘活杀死吃掉的风俗(刘衡如,吴蔚人,1921:83)。

 

译文2:在支那开谟(Khai - muh)地区,据记载有杀死并吃掉长子的风俗(许峰,上官新松,1998:421)。

 

4.The Indians of Florida,according to Le Moynede Morgues,sacrificed the first - born son to the chief...

 

译文1:据说福劳锐打(Florida)的印第安人的长子总是为酋长牺牲了的(刘衡如,吴蔚人,1921:83)。

 

译文2:据说佛罗里达的印第安人的长子都为酋长而牺牲(许峰,上官新松,1998:421)。

 

上述4例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其它有关专有名词翻译的不足之处不再一一列举。

 

二、译者的素养

 

翻译是译者通过运用自身对源语文本的分析,进而结合自身对目标语文本的产出能力进行的一项综合智力活动。“大翻译家都是高明的‘文字的媒婆’,他得具有一种能力,将两种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是冤家的文字,配成情投意合的一对佳偶。将外文译成中文,需要该种外文的理解力和中文的表达力。”(余光中,2002:2)余光中先生用文学化的语言探讨了翻译的基本能力问题。目前学界对翻译能力的构成一般分为三个板块: 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刘和平,2011:37)这种翻译能力研究视角指向的是静态的、理想的模式,忽视了翻译能力的养成过程。

 

傅雷先生指出了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总之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傅雷,1984:695)此时的“艺术修养”已然超出了文字能力的要求,而是对译者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译者素养,指的是译者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下创造性地求解翻译问题、生成翻译产品所需的自主意识及其实践,具体包括译者的语言素养、知识素养、策略素养、数字素养、批判素养和社会素养 (李瑞林,2011:50)。良好的译者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超出简单翻译能力,或者“自然译者”(Harris,1977:96-114)的必要条件。而对于专有名词翻译而言,其中的知识素养、批判素养和社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知识素养

 

1.Mr.Bernard Shaw is said to hold that Troilus and Cressida is the best of Shakespeare’s plays.(译文见前)

 

首先,我们看“Bernard Shaw”的翻译。刘衡如译成“萧伯讷”,汉字“讷”难免让国人产生文字上的联想。由于汉字大有意义可寻,因此译文即使不能构成意义,也必定会带来联想。这些联想无法避免,但却可加以利用(周煦良,1980:30)。但是很遗憾,“萧伯讷”作为知名作家的名字明显不如“萧伯纳”更为恰当合理。

 

我们应 当 看 到,刘 衡 如 的 译 作 成 于 民 国 时期——1921年(以下简称21版)。如果说21 版的翻译可以理解的话,那么 1998年版(以下简称98版)的 翻 译 则 是 不 可 原 谅 的。把“Mr.Bernard Shaw”翻译成“伯纳德先生”属于典型的知识性错误。稍有英语常识的人都知道,英语人名名字在前,姓氏在后。萧先生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我们再看该句子中关于戏剧名称Troilus and Cressida的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中译本,是田汉先生的《哈孟雷特》,发表在 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之后,1926年张采真译《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麦克倍斯》。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朱生豪先生从1937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而梁实秋先生于 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时间上比较,21版的故意不译似乎可以接受,而98版的翻译却值得商榷。无论从音译还是约定俗成的角度分析,似乎《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远比《脱爱勒斯与克莱西达》胜出一筹。还是知识素养使然。

 

2.Guild socialism,as advocated by Mr.Orage and the “New Age” is associated with a polemic against “political” action,and in favor of direct economic action by trade-unions.(译文见前)

 

我们分析一下Mr.Orage和“New Age”的翻译。首先,98版的“奥林奇先生”较之21版的“鄂銳支”有莫大进步;然而“新时代”的翻译使得二者又怯现绌出。英文中引号的作用之一是表示杂志刊物名称。稍加查阅,我们就可以知道奥林奇先生曾任《新时代》编辑。

 

作祟者还是知识素养的缺失。

 

知识素养指的是对认知结构与外部世界的建构关系的内部表征,表现为获取、类化、加工、重构、应用和管理不同知识的自主意识及其实践。(李瑞林,2011:50)知识素养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在专有名词翻译方面作用十分显著。

 

(二)批判素养

 

3.In the realm of Khai-muh,in China,according to a native account,it was customary to kill and devour the eldest son alive.(译文见前)

 

先看 Khai - muh。无论21版的“开莫”还是98版的“开谟”,从翻译的角度看都是失败的,因为即使是中国地理专家或史学专家,也不知其所云何物。从源语文本语境分析,我们知道Khai - muh 所指可能是中国地名或王国。稍加考证,答案立现:《墨子·第六卷·节葬·下篇》“昔者越之东,有輆沭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回译和加注在此处非常有助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21版与98版的翻译都缺乏对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的判断、评价,缺乏应有的批判素养。

 

再看China。如果说 Khai - muh一词的翻译不足尚且可以理解,那么98版中关于China一词的翻译则不可谅解。“支那”一词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chini”,据说是来自“秦”的音译。但是到了近代,“支那”却成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蔑称。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后,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为上国的日本人,在震惊之余大为陶醉。从此,“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色彩。1913年又根据驻华公使的提议商定:日本政府今后均以“支那”称呼中国。这一做法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愤怒。1930年,国民政府还照会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直到日本战败后,应中国代表团的要求,盟国最高司令部经过调查,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蔑意,故于1946年责令日本外务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

 

不可理解、不能谅解的是98版竟然使用“支那”一词翻译China。这不能不说是译者批判素养的缺失。所谓批判素养,指的是对自有知识和外部知识的一致关系的内部表征,表现为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阐释、判断、评价信息、观点、决策、译品的自主意识及其实践。(李瑞林,2011: 50)在专有名词的翻译中,批判素养决定着译品品相的优劣、经验的多寡和意识的左右。

 

(三)社会素养

 

4.The Indians of Florida,according to Le Moyne de Morgues, sacrificed the first - born son to the chief...(译文见前)

 

对于Florida的翻译我们不再赘述,此处仅看Le Moyne de Morgues的翻译。21版和98版采取的翻译策略一致——含糊其辞,都翻译成“据说……”。那么 Le Moyne de Morgues到底是何物?

 

经笔者查证,Jacques Le Moyne de Morgues(1533-1588):雅克·勒穆瓦纳·德莫尔格,法国艺术家,与人合著过 Florida’s Timucua Indians: a Pictorial History等作品,其对南美风情的描述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21版和98版对该信息的具体遗漏原因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在此处的翻译中社会素养的缺失,尤其是社会责任的缺失。所谓社会素养,指的是对自我身份与社会网络的协同关系的内部表征,表现为在翻译环境下就自我定位、项目管理、协作学习、职业规范、社会责任等形成的自主意识及其实践(李瑞林,2011:50)。社会素养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具体到专有名词的翻译更是能体现出译者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决定着目标语文本与源语文本是否一致和完整。

 

三、结语

 

本文在总结、归纳、分析学界对专有名词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译《政治理想》的经验,比较已有翻译文本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得失,提出了在专有名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知识素养、批判素养和社会素养三个方面加强自我意识,努力提高三大素养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翻译过程中知识素养、批判素养和社会素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融的。一部译品品相的优劣取决于译者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较高的译者综合素养是译品成功的保证,也是免于贻笑大方的保障。

 

注:《政治理想》重译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汉翻译教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YHFYJXYJJJC05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傅雷.论文学翻译书.罗新璋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胡维佳.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专有名词翻译[J].上海翻译,2006(4):34-36.

[4]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51.

[5]廖七一.文本类型与地名译写[J].上海翻译,2005(2):13-16.

[6]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7]罗素.政治理想[M].劉衡如,吳蔚人 译.上海:中华书局,1921.

[8]罗素.政治理想[M].许峰,上官新松 译.北京:山花文艺出版社,1998.

[9]杨春华.试谈专名的翻译[J].中国翻译,1986(2):20-22.

[10]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11]中国地名委员会.外国地名译名手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2]周煦良.略论地名、人名的翻译[J].外国语,1980(5):29-31.

[13]Harris B.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Translation[A]. 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2)[C].1977:96-114.

 

本文发表于2012年《上海翻译》第4期,第65-68页,摘要和关键词英译从略。本文已获得作者杨清波教授授权,发布于“大民说英语”公众号,谨此致谢。截至目前,该文在中国知网上已经被下载1877次,转引59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