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场馆+新技术,硬设施+软服务——北京冬奥组委团队亚冬会考察笔记

2017-02-24 中国体育场馆协会

正如火如荼进行的亚冬会近几天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北京冬奥组委派出了一个6人考察团来到札幌,对亚冬会举办的人力资源、技术保障、场馆设计、规划建设、赛后利用、媒体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摸底,目的是为北京冬奥会筹办积累经验。今天这期专题就带领大家了解一下本次亚冬会各个场馆。


月寒体育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月寒体育馆

举办亚冬会冰球比赛的月寒体育馆,是1972年札幌冬奥会的比赛场地,“年龄”比很多在这里参加比赛的选手还要大。然而这样一个场地,转播设备、无线网络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北京冬奥组委派出的考察团对此印象深刻。

  札幌是一座具有丰富体育遗产的城市,除了冬奥会之外,还在1986年和1990年承办了前两届亚冬会。考察团团长、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王艳霞说:“亚冬会组委会非常注意控制成本,亚冬会所有场馆几乎都是冬奥会和亚冬会的遗产,但是按照单项组织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了升级改造,这些做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事实上,月寒体育馆稍经修补便能满足赛会基本需求,这也是建立在持续使用和良好维护的基础上。45年间,这里举办过亚冬会、冰球世锦赛、亚洲冰球联赛、女子冰壶世锦赛等重大赛事,也是本地一支冰球队的主场。这意味着场馆的技术条件始终跟随时代更新,日常也能得到较好的维护。


其他场馆

最近几年,札幌也新建了个别场地。北京冬奥组委考察团认为他们的建设理念同样值得借鉴。冬奥组委规划发展部的王敬先了解到,“这里的U型场地是国际雪联认证的场地,但场地照明不能满足夜间比赛,因此把比赛时间安排在白天,也是从赛后利用考虑,节省造价”。

  虽然大部分场馆硬件设施并不先进,甚至有些陈旧,但东道主的信息技术水平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冬奥组委技术部筹备组的孙颖介绍说,亚冬会组委会还采用了虚拟现实(VR)等技术,开发了手机应用。

  在一些场馆外,组委会设置了VR体验厅,观众通过虚拟现实眼镜,仿佛站在赛场中央,可以用运动员视角来观看比赛,还能亲身体验制冰等感受,增加观赛乐趣。赛事组织中采用了云计算的技术。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通过组委会与城市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很多场馆实现了面向赛事组织者、媒体及观众的宽带WIFI全覆盖,孙颖说:“这些都会总结到我们的经验中。”

  对于综合性大赛的东道主来说,要把办赛效果最大化,树立良好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既取决于有形的资产,更取决于无形的服务。与亚冬会组委会短短数日的接触,北京冬奥组委的观察员们便感受到了东道主在服务细节上的心思。

  冬奥组委对外联络部的李冉说,组委会在每个观察员的房间里放了欢迎包,里边有组委会主席的欢迎信,这让他们很快融入到赛会氛围中,包里还有个望远镜,后来他们发现,这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场地条件。每天上午的研讨会之后会有讨论,如果当天无法回答他们的问题,第二天就会提供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

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文化活动处副处长孙斌更多留意了城市在赛会期间的氛围。刚到的时候他觉得这里亚冬会气氛不浓,看不到多少条幅宣传画,后来他发现,组委会把景观布置放在了四通八达、人流密集的地下回廊里,中心商业区的地下廊柱上贴满赛会招贴画和各个国家、地区的旗帜,还设有广告屏,甚至有一块直播区域。

  孙斌说,他理解到了组委会的用意所在,一是这里地下商业非常发达,二是天气寒冷,大部分人不会在室外待很久,所以这也是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做法。


转载自   新华社



联系我们

投稿电话:010-67002362

投稿邮箱:songjing@cava.org.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