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钧瑛:女性科研工作者“要大胆、自信,不为自己设限,勇闯科研‘无人区’”!


“我用40年时间研究一个科学问题:细胞是怎么死的……”分子生物学家袁钧瑛在“浦江创新论坛——第二届女科学家峰会”上的演讲收获现场阵阵掌声。面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她又鼓励年轻女性科研工作者“要大胆、自信,不为自己设限,勇闯科研‘无人区’”。


袁钧瑛出生在书香门第,家人对袁钧瑛的教育格外重视。袁钧瑛至今铭记祖父的教导“生物适合女孩子,化学是方向”。1977年恢复高考,她以上海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一个棉纺机械厂工人成为了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即使是在精英集聚的上海复旦大学,袁钧瑛也可以说是超级学霸,几乎所有科目的成绩都位于班级前茅。而后,袁钧瑛又在哈佛大学师从2002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教授。在求学期间,袁钧瑛大胆向系里的教授提出了关于研究死亡细胞的想法,“教授却反驳我说,你不去关心活着的细胞,研究死亡的细胞干什么?”袁钧瑛回忆道,“我当时还是觉得细胞死亡是一个有趣的科学问题,值得研究。”



袁钧瑛主要研究哺乳动物细胞中调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开创了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两个研究领域。为细胞死亡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阐明了一系列在这两种细胞死亡方式中的关键驱动分子、基础分子机制以及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阿尔兹海默病、青光眼等人类疾病的关系。她研究的细胞死亡机理将带来治疗这些疾病的新药,让人类更健康。


袁钧瑛记得,在做博士论文初期,她花了半年时间研究实验,却发现方向做反了,“但是我觉得,错了就错了,没关系,我喜欢科研的这个过程,成功需要不怕挫折,勇往直前。”


2020年,袁钧瑛回到上海,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袁钧瑛非常看好年轻人的创新活力,她带领的实验室中的三四十名年轻科研工作者正在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我希望类似这样的论坛也能走进中小学校园,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启蒙的种子,大学教育中可以更加注重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鼓励女性科研工作者勇闯科研高峰。”袁钧瑛寄语道。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见习记者 程浏可

编辑/廖芸卿

审签/侯晓然

监制/周志飞

◈ 推荐阅读 

致敬!暴雨中她们的凡人善举

闻“汛”而动,向雨而行!抗洪救灾中彰显巾帼担当!


长按上方二维码订阅

2023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