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军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从何而来?

晁帅 钧正平工作室 2023-06-09

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需要一位高瞻远瞩的舵手;一支砥砺前行的队伍,需要一面指引方向的旗帜。
3月5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
2013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主席郑重宣告:“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从2013到2023,虽然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却有力见证了人民军队强军兴军的壮阔征程。10年间,我们武器装备突飞猛进,战斗精神历久弥坚,军事人才量质齐升。陆军进入“合成时代”,海军进入“三航母时代”,空军进入“20时代”,火箭军“东风家族”不断添丁……人民军队跑出了强军加速度,有“量”的发展,更有“质”的提升,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
而这强大的能量从何而来?历史不语,但早已给出答案。
01
1937年11月,时任国民党第二十军团司令兼第十三军军长的汤恩伯与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进行了一次耐人寻味的对话。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八路军却连战连捷。汤恩伯问宋任穷:“有一点我不了解,你们八路军为什么打仗总打不散,散了也能够收拢来。我们的部队就不行?”
产生类似困惑的何止汤恩伯一人,张学良晚年回忆,当年他曾与部下讨论,为什么国民党打不过共产党?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缺衣少食、围追堵截中把这样的队伍带出来?为什么红军打不散、散了还会回来?
抗美援朝战场上,令美军非常疑惑的是,为什么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农民军队”能够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让克拉克成为“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谈判文件上签字的美军将领”?

人民军队强大的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究竟从何而来?
宋任穷给汤恩伯的回答是:“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军队每个连都有共产党的支部。”
张学良与部下讨论后得出的答案是:“共产党、红军信仰他们的主义,甚至每一个兵,都信仰他们的主义。”
美军总结在朝鲜战场上失败的教训时认为:“共产党在朝鲜战争中的领导,是一种军事与政治智慧的巧妙混合体。它不仅能够维持一个大家认为‘乌合之众的农民军队’在战场上对抗一个现代的军事强权,而且它也能够在面临逆势与退却的时候,把部队锻炼成一个有训练、有装备和有团结力的战斗体。”
其实,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一语道破天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回顾人民军队的峥嵘岁月,从南昌起义打响石破天惊“第一枪”,到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再到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坚持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人民军队党缔造,人民军队忠于党。“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其中“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军旗永远跟着党旗走,始终不渝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是人民子弟兵铭刻于心、落实于行的坚定誓言。
02
1935年12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有两个故事堪称这一论断的最佳注脚。1936年7月,红31军274团8连一个班第三次过草地时,陷入断粮的困境。战士周广才拿出自己缴获的牛皮腰带,和战友们吃了一截,攥紧剩下的部分,含泪对战友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下作个纪念吧,带着它到陕北,去找党中央,去见毛主席!”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半截皮带留了下来。在随后的征程中,周广才的几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到达了延安。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周广才在皮带背面郑重烙下“长征记”3个字。而这半截皮带,也成为“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同样是在长征途中,受伤的红军副连长李玉胜,把掉队的28名伤病员收拢在一起,成立临时党支部。党的组织,让虚弱、饥饿又有些绝望的官兵“就像一根拧在一起的铜绳”,最终赶上了大部队。正是千千万万革命将士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在挫折中不断奋起,在困苦中勇往直前,才铸就了拖不垮、打不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

也正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无论形势多么险恶,从来没有一支成建制的部队被策反、被拉走;无论野心家多么狡诈,篡夺军权的图谋一次也没有得逞;无论政治考验多么严峻,人民军队总能与党同心同德。
1960年10月,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同志正在会见他的一位老朋友——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斯诺向他提了一个问题:“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毛泽东同志的回答出人意料:“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彼时,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搞分裂主义,反对中央北上抗日、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正确战略方针。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批评张国焘的错误行为,但坚持南下的张国焘置之不理,公然另立“中央”,走上了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但红军将士坚定跟党走,粉碎了这场篡党夺权的政治图谋。毛泽东同志在总结这段历史教训时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在红军改编后的指挥权问题上与蒋介石反复较量,坚持了党对八路军新四军的独立指挥权,确保每一支枪、每一颗子弹都在党的指挥之下。新中国成立后,又及时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上升为国家基本军事制度。
历史告诉我们,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的最大政治优势。90多年来,时代在变、任务在变,人民军队军魂不变、宗旨不忘、本色不褪,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
03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10年来,这首《强军战歌》久唱不衰,唱出了全军将士践行强军目标的万丈豪情,唱出了全军将士对听党指挥的军心如铁。

多年来,习主席向全军反复强调“听党指挥”的极端重要性。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军都必须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不动摇,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始终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做到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
“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这一条当作人民军队永远不能变的军魂、永远不能丢的命根子。”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强军之魂,铸牢军魂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深刻把握强国必须强军的历史呼唤,着眼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紧紧扭住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根本,以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历史担当,带领全军重振政治纲纪,推进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加强人民军队党的建设,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这些新部署新发展,是传统的赓续、规律的凝结、制度的创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这些年,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部队撤并降改、单位重组转隶、人员进退走留密集展开,牵涉范围之大、触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但只要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一声令下,全军上下不讲条件,坚决执行。广大官兵已经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内化为爱党护党为党的炽热情怀,并由此催生履行使命任务的强大动力。

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军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未如此紧密相连。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一直以来,各种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把人民军队从党的旗帜下拉出去的企图从来没有放弃过。
“坚决听党指挥是我们的建军之魂、强军之魂。过去我们是这么做的,现在是这么做的,将来还要这么做。”这是一切敌人最惧怕我们的一点,而敌人怕的,就是我们要坚持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听党指挥这个立军之本、强军之道、制胜之源,永远不能忘,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
强国强军的新征程上,每名官兵都应“做一颗有灵魂的子弹”,把忠诚的基因注入灵魂,把精神状态激发出来,把奋进力量凝聚起来,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时代新篇。

作者 / 晁  帅   

编辑 / 金   晶   

校对 / 李  彤  李晓艳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   

©钧正平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