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31卷1期--自然资源栏目

汉江流域产水量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胡砚霞1,2,于兴修1,2*,廖  雯1,刘璇璇1
(1.湖北大学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62;2.湖北省农业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2)


摘  要: 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区,研究其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对实现汉江流域高质量持续调水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多源异构数据以及气象、土壤等资料作为输入,采用InVEST模型产水模块和情景分析法估算和阐明了2001~2019年汉江流域产水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流域产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19年,汉江流域产水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同时期流域产水深度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呈中北部低、西南部及东南部高的空间分异特征;全流域产水深度以增加为主,增加区域集中于丹江口以上流域,减少区域主要在唐白河流域。(2)子流域尺度上,丹江口以上流域对全流域产水量的贡献最高,是汉江流域主要产水区,唐白河流域的贡献最低。(3)城镇与建成区、裸地和草地平均产水深度最大;稀疏森林、农田和郁闭森林是流域产水的主要贡献地类,三者提供了汉江流域产水总量的90%;平原区产水深度最高,较低中山区产水深度最低。(4)2001~2019年,降水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4%和6%,表明降水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更显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汉江流域科学合理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城市用地扩张模拟研究


彭宏杰1,2,3,花  磊1,2,3,张雪松1,2,3,李建豪1,2,3,袁绪英1,2,3*,吴宜进1,2,3,田云聪4
(1.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3.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开展城市扩张模拟研究为优化国土空间规划、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以生态敏感性为基础,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从水土流失、生境、地质灾害和水资源4个方面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对研究区开展生态综合敏感性研究,同时基于CA-Markov模型和武汉市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该区域2025年城镇用地进行模拟预测。研究成果:武汉市生态综合敏感性中,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区域面积占到研究区的32.52%。基于CA-Markov模型预测出2025年武汉市城镇用地面积将达到 1 845.00  km2;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通过与生态敏感性极敏感区域叠加,最终将武汉市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 1 784.16  km2,并划分出武汉市未来城镇建设用地的边界。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城市合理有序的扩张,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峡水库蓄水对长江与洞庭湖汇流区生态水文的影响


高  芮1,吕殿青1,2*,李景保1
(1.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摘  要: 基于1990~2019年长江与洞庭湖汇流区的日流量数据,运用水文变化指标体系和变化范围法评估三峡水库蓄水对江湖汇流区水文的改变程度及其对鱼类繁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汇流区整体的水文改变度为36.79%,呈现中度改变,年均1、3、7、30、90日最小流量,涨、落水率等水文指标改变程度较大,呈现中度或高度改变;(2)三峡水库蓄水改变了汇流区天然的生态水文过程,与四大家鱼生长繁殖相敏感的水文指标发生变化,使其产卵期推迟,鱼类产卵繁殖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幅降低。揭示了三峡水库蓄水对江湖汇流区生态水文情势的影响,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的金沙江黑水河健康评估及修复模式探讨


郜星晨1,2,张  琪1,2,苏  巍1,2,李  博1,2,姜  伟1,2*,杨少荣3,唐锡良3
(1.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100;2.三峡工程鱼类资源保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宜昌 443100;3.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 为评估金沙江下游重要替代生境黑水河受人为干扰的实际情况,以2016~2018年金沙江下游黑水河鱼类资源连续调查数据,分析了渔获物种群结构及多样性特征,构建了基于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的评价体系。研究表明:群落中存在红尾副鳅(IRI=6 370)、横纹南鳅(IRI=2 418)、短须裂腹鱼(IRI=1 285)、前鳍高原鳅(IRI=788)和贝氏高原鳅(IRI=715)等9种优势种,特有物种占比较高,华西区和华南区鱼类区系存在度较高。确定了鱼类总种类数、鲤科鱼类物种数百分比、植食性鱼类个体百分比、杂食性鱼类个体百分比等4个主评指标;黑水河生物完整性保存较差,河流中下游及河口江段生态健康状况优于其他江段,在河流内部源头和中上游完整性指数处于差等级。评价结论与人工采砂、过度捕捞、引水式水电开发等实际人为干扰相吻合,以鱼类为指示物种实施了人工增殖放流、流域禁渔、拆除老木河闸坝、河道内栖息地改善、下泄流量监控等一系列水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实践,长期开展监测与评估可验证黑水河鱼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的适应性效果。

 

贵州省不同地貌类型下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任荣仪, 贺中华*,夏传花, 张  浪, 杨铭珂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 为研究贵州省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2~2017年MCD12Q2数据和气候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贵州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贵州省植被生长始期(SOS)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延迟的经向空间分布特征;在各地貌区中,SOS相对较早的是Ⅰ区,而相对较晚的是Ⅵ区。生长末期(EOS)较早的地区相对集中于Ⅱ、Ⅴ、Ⅵ区的西部地区,而较晚集中于Ⅴ区的东部及北部和IV的西南部。生长季长度(LOS)偏短的地区集中分布于III、Ⅴ区的西部及Ⅵ区,LOS较长的地区集中分布于Ⅰ、Ⅳ区的西部及Ⅴ区的东部。(2)贵州省多年平均SOS为第86 d, Ⅵ区最晚, Ⅰ区最早。多年平均EOS为第333 d,其中 Ⅴ区最晚, Ⅱ区最早。16年平均LOS为247 d, Ⅳ区最长, Ⅵ区最短。(3)SOS平均以4.2  d•(10a)-1的速率不显著提前;Ⅵ区提早速率最大;Ⅳ区提早速率最小。EOS以3.9 d•(10a)-1的速率不显著推迟,Ⅴ区的推迟速率最大,Ⅱ区推迟速率最小。LOS以2.8 d•(10a)-1的速率延长;Ⅵ区延长速率最大,Ⅰ区延长速率最小。(4)贵州省物候期受海拔的影响,海拔每上升 1 000 m 会导致SOS推迟15 d,EOS提前4 d,LOS缩短20 d左右。(5)SOS与6月气温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EOS与9月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了贵州省植被物候的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分析发现物候的变化和海拔、6月气温和9月降水存在密切联系。

 

酸雨胁迫对缙云山马尾松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  凤1,王云琦1,2*,王玉杰1,2,朱锦奇1,裴承敏3,李信莉4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重庆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重庆缙云山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 100083;3.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3;4.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摘  要: 缙云山位于我国的西南酸雨区,近年来酸雨的酸性和频率越来越高,同时也存在硫酸型酸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及硝酸型酸雨转变的趋势。研究酸雨类型的转变对缙云山植被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为酸雨受灾区的植被建设和抗酸树种的培育提供基础数据。以缙云山两年生马尾松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4个月的盆栽实验的方法对幼苗进行了3种酸雨类型(硫酸型、硝酸型和混合型)和3个酸雨浓度(pH2.5、pH3.5、pH4.5)的处理,并辅以pH值为5.7的蒸馏水作为对照组,对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3种酸雨对马尾松的光合生理特性都产生了影响,酸雨浓度越高对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越明显;pH3.5是影响马尾松各指标发生急剧变化的酸度值,pH值为3.5的SAR和NAR酸雨对马尾松的株高增长产生严重抑制,抑制率高达53.49%和54.99%。(2)不同类型酸雨胁迫会抑制马尾松叶片叶绿素的形成主要表现为SAR > NAR > MAR,叶绿素含量随酸雨浓度升高而下降;酸雨能够促进丙二醛含量的增加,pH值越低丙二醛含量越高。(3)酸雨会刺激植物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不同酸雨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NAR > SAR > MAR。这3种类型酸雨对马尾松幼苗的光合生理特性均有影响,且不同类型酸雨各梯度下影响程度均不同,综合比较发现MAR酸雨的抑制作用较其他两种单一酸雨要小,NAR酸雨对马尾松的影响最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