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4月4日 下午 5:54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摔死孩子的母亲,可以同情绝不能共情

里约热泪奴 冰川思享号 2024-04-02 12:04 浙江

我们对高空抛下、摔死孩子的母亲,可以同情但绝不能共情,这是一条人伦和文明的底线。


撰文丨里约热泪奴

看过母亲高楼抛下孩子的视频,直到现在我心里还堵得慌。


昨天是愚人节,却猝不及防看到一则真实的悲剧新闻。重庆巴南区,37岁女子何某在22楼家中突发躁狂,持菜刀将婆婆砍伤后,将3岁幼子从窗户抛下致其坠地身亡。


孩子死亡本身就是悲剧,被自己的妈妈亲手杀死,则为这样的悲剧抹上了更凝重的令人窒息的色彩,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伦之痛。



01


官方通报称,何某已被警方控制,亲属邻居反映其近期精神行为异常。案件正进一步侦办中。


一句“精神行为异常”,引发了网友关于该女子会否被免除刑事处罚的关注与讨论。


图/网络


有法律界人士就指出,法律并不是对所有精神病人犯罪一刀切不处罚,而是在具体案件中严格鉴定其刑事责任能力。该女子是否负刑事责任,还要看其在犯案时是否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且要经过司法程序确认,并非只要其系精神病人就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也正因如此,有一个细节被网友推到了聚光灯下:据澎湃新闻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在楼下已有安全气囊后,何某将幼子从其他窗户抛下。扔完3岁小孩后,欲再扔第二个孩子时被警方、消防控制。


图/视频截图


很多网友问,故意避开安全气囊那一刻,这个妈妈的思维难道不是清晰的吗?



02


针对亲手杀死孩子的妈妈何某,网上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种声音是对女子表示同情,认为她可能是长期与婆婆吵架,被“逼疯了”“这个家庭给了她多大的压迫啊”;有人说,这个摔死孩子的母亲,一定比所有网友更爱自己的孩子。


当然,分贝更高的声音,是对该女子的行为表达了谴责与愤怒。一个相对温和的网友热评是:无论有多大的苦衷,也不该让孩子来承担。


如果后续的证据证明,这位妈妈患有某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无论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她当然也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之一,而既然是受害者,就值得同情。


但是,同情是一回事,共情又是另一回事。


那些在社交媒体上的”共情者”,未必有多关心这个可能为病痛所折磨、终究要面对丧子之痛的妈妈。他们“抛开事实不谈”,更关心的是莫须有的家庭矛盾,出于个人境遇或某种思想观念给这位妈妈强加一个“婚姻受害者”的虚拟形象,进而共情这样一个可能并不真实存在的妈妈。


图/网络


无论如何,我们对高空抛下、摔死孩子的母亲,可以同情但绝不能共情,这是一条人伦和文明的底线。


社会学家孙立平曾提出“底层沦陷”的概念,他认为,匮乏的资源、逼仄的生存空间会从根本上扭曲正常的生活逻辑。


这个妈妈情绪失控,将自己十月怀胎养大的孩子抛下高楼,也可以说是某种形式上的“底层沦陷”。


但无论如何,有一种底线和常识不应该“沦陷”,即孩子是这个世界上独立于任何人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不是谁的附庸。包括父母在内,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


正如网友所说:“同情媳妇的、同情婆婆的,你们同情过孩子吗?他有错吗?如果有轮回,那么他就错在投生在这个家里。”


多少有点令人悲哀的是,类似的人伦悲剧时有发生。


2017年,北京左安门内左安浦园,一个妈妈带着女儿跳楼,女儿哭喊道:“妈妈,我不想死!”可是,妈妈面对女儿的呼喊无动于衷。女儿最后甚至喊出“妈你别拽我,我自己跳”,让不少网友听得泪奔。


图/视频截图


想一想,小女孩是在怎样的绝望与无助中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才会选择“自己跳”?


“妈妈,我不想死!”这应该是所有被妈妈“带”走的孩子最后的呼喊,哪怕是一个胎儿。



03


我要说,杀死自己的孩子的人,带着孩子自杀的人(重庆这起悲剧中,如果没有外力干预,不排除该女子在将大儿子扔下楼后接着跳楼),无论多么绝望都不值得原谅。


一个人无权让他人去死,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更不应成为家庭不幸的牺牲品,这应该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当事人再多的不幸,人们施以再深的同情,都不能淹没这样的共识。


当然,他们不能被原谅,但需要被拯救。生活中,有很多在绝望悬崖边徘徊的人,往前一步万劫不复,往后一步即使难说海阔天空,也有无数重生的可能。


图/图虫创意


具体到重庆高空抛子惨剧而言,需要拯救,需要让自己强大起来的,还包括屏幕前的我们。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这类悲剧事件的呈现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人们不再只是通过文字描述来“重回”现场,而是直接通过视频、通过局部画面特写来“同步”进入现场。


一个现场目击者说,看着3岁孩子紧紧抓着妈妈的手,自己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看着小孩一直在用力往上爬,心疼得不行。


其实,目击者不只是小区邻居,还包括每一个刷到这条视频的人。比如我,看到这个悬空的孩子几次试图翻进窗户求生都被妈妈阻止,孩子妈妈放手那一刻让我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


3岁的孩子已经懂事了,那一刻的伤心、恐惧,不能被人类任何语言与词语所描述。


从22楼摔下很痛,但在坠地之前,他一定感受到了另外一种痛。


那样的场景,那种不由自主的代入感,会对人的内心造成巨大撞击。我们需要提防,这样的撞击会带来“次生伤害”,带来某种放大效应,加剧一些人对世界的悲观感、无力感——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时候不是这类事件变多了,而是它能更快速地进入你的视野。


图/图虫创意


也许,我们需要强化这方面的调适能力,学会正视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敬畏生命,学会在内心与苦难和解,远离绝望的悬崖。


避免类似悲剧,离不开公共救济力量的托举,使更多人免于被绝望吞噬。比如,有人提出要加强社工建设,但是,在制度覆盖不到的地方,更需要我们自我激发抵抗沦陷的能力。


有统计显示,如果能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八成由冲动酿成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阻止它们咆哮出笼的。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一定要让自己内心有光。


冰川思想库视频号上线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转发!


*题图来源于视频截图

*本版编辑:冰小乐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商务微信:lhellohm


【往期精选】






汇聚思想 分享锐见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里约热泪奴 · 目录
上一篇暴雪返乡被困,温暖在村民递来的一杯热水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