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伟履新!执掌人民日报社新媒体10年有哪些融媒思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近日,曾执掌人民日报社新媒体长达10年的丁伟,已赴紫荆文化集团履新,任紫荆文化集团副总经理。


紫荆文化集团是一家综合性大型骨干文化央企。集团直属企业包括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基金报社、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紫荆杂志社、银都机构有限公司、香港联艺机构有限公司等。


公开信息显示,1990年大学毕业后,丁伟在河北唐山教了3年书,1993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攻读新闻学专业。1995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先后在《市场报》、地方记者站和教科文部从事采访报道工作,2005年调任总编室文化新闻版主编。


2014年10月,丁伟升任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带领团队运营《人民日报》“两微一端”。后来,为顺应新媒体发展形势,人民日报“两微一端”独立出来,他又受命筹备组建新媒体中心。


2015年10月,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正式成立,丁伟成为首任掌门人。


此后一直到2023年,丁伟的对外身份皆为“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
十年间,丁伟亲历了人民日报社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丁伟的带领下,如今的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运营平台从早期的“两微一端”(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拓展到两微三端(新增英文客户端、视频客户端),再到覆盖抖音、快手、B站等众多新媒体平台。




关于媒体融合,丁伟都有哪些思考?



全媒体时代提升传播的五个维度

01



2023年4月,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全媒传播•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平行论坛召开,丁伟在会上作了题为《全媒时代,五个维度提升传播力》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全媒体时代提升传播力的五个维度: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团结人民、贴近人民;二是坚定建设自有平台,开放合作共创共享,通过聚合实现聚力;三是坚持以技术撬动、数据驱动推进融合,从“移动+”迈向“智能+”;四是坚持用服务聚拢用户,探索“新闻+服务”新模式,不断扩展媒体边界;五是持续拓展场景传播,打通线上与线下,提供更好的全媒体验。


为正能量找到“流量密码”

02



2021年11月24日,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内容论坛上,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发表了题为“为正能量找到‘流量密码’”的主旨演讲。


丁伟认为:


第一,用户是互联网内容生产的思维原点。回应并满足用户的多维需求,媒体需要从信息、情感、价值三个维度出发,传递信息,就要真材实料;传递情感,就要真情实感;表达观点,就要真知灼见。在此基础上,通过传播语态的调整、传播手段的创新,真正与用户形成信息传播、情感交流、价值判断的共同体。

第二,无互动不传播。好的产品一定是“留白”的,这个白就是留给你的用户。要为用户的参与留下空间,让用户在亲身参与获得体验满足感以后,或者在收获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以后,通过分享、点赞、留言等方式参与生产,成为传播延展的重要节点,与媒体共同完成传播行为。

第三,努力年轻态,和年轻人玩到一块。年轻态并非只是吸引年轻人,而是让用户先觉得“有意思”,才会感到“有意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年轻人行为特征、互动心理的敏锐感知,及时发现潮流动态,面对新现象、新趋势,能够及时赶到,巧妙结合,有效借势,在最有活力、最受欢迎的地方,不缺席、不落伍。


第四,为装满“内容套路”的脑子装上技术思维的“代码”。技术在驱动着媒体演进,为内容创新提供支撑,也为媒体创意抵达用户提供桥梁。技术为媒体更好连接用户提供了可能,5G、AI、大数据等新技术让采编更快、更好、更高效,算法推荐实现千人千面,让传播更准、更广、更深入。为媒体发展植入技术创新的基因,需要我们在装满“内容套路”的脑子装上技术思维的“代码”,拥抱技术,找到技术与内容结合的更好路径。


第五,开放合作,善借外力,以互补实现共赢。开放共享是互联网的特质之一。当传播主体日趋多元,内容生态不断丰富,媒体仅靠单打独斗越来越难。只有开放合作、善借外力,爆款产品才能源源不断。同时,整合不是简单叠加,话语体系不同、利益关注点不一,也会提高协作成本。因此开放的态度还必须提升为开放的能力,要对合作各方角色有更精准的定位,明晰各自诉求,以互补实现共赢。


第六,拓展场景,做好关系传播。如今是一个“万众皆媒、万物皆媒”的时代。媒体必须从以往依赖的渠道传播转向场景传播。在大量新出现的移动场景中,媒体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有价值的场景传播,打通线上传播引流与线下娱乐沉浸,并为特定场景提供适配的信息和服务,才能在用户心智中精准定位,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


媒体融合发展的6个突破口

03



2020年9月27日,在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内容论坛会场,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后疫情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6个突破口”主题演讲。


他认为,


第一,线上消费成为新潮流。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线上消费习惯和偏好将会留存下来,信息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将进一步发生变革。新媒体正从单纯发布资讯的平台,变为集多种线上消费场景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第二,移动直播迸发新活力。短视频或许只是可视化的一个开端,伴随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呈现更丰富的视频传播形态。5G等新技术将逐步解除网速的限制,并进一步优化视频的音画效果,提升用户的视听体验。慢直播、直播带货、沉浸式直播等新的直播形态吸引了众多网民,让移动直播呈现出再一次快速发展的态势。


第三,媒体边界极大拓展,“新闻+服务”成为趋势。媒体跟用户之间既是信息传播的共同体、价值判断的共同体、情感交互的共同体,还是利益连接的共同体,这就要求生产传播既要在信息、情感、观点上努力,还要在服务上使劲。未来,媒体的发展势必将突破较为单一的信息传播功能,向服务功能极大延伸。


第四,平台化加速发展,用户深度参与生产和传播。谁拥有了平台,谁就能占有内容、吸引住用户。作为主流媒体,要善于借力,用好既有平台赢得用户,更要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平台。用户与媒体的角色定位,已经不仅仅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还是合作关系。从用户的多维需求出发,让用户直接参与到内容生产和传播中来,构建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生态,媒体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第五,技术变革成为融合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发动机。主流媒体要生存发展,必须用技术驱动融合,用技术撬动发展。


第六,资本层面的融合将助推媒体变革。无法在资本层面进行突破,媒体融合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从资本层面推动机制变革,无疑是媒体融合的一条路径。需要明确的是,资本层面的融合是手段不是目的,党管媒体舆论导向的原则是必须恪守的底线。对资本市场,既要引来活水,也要修好渠、筑好坝,确保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界内进行。


新媒体传播的六个趋势

04




2019年,在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丁伟在会上作了题为《新媒体传播的六个趋势》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动下,新闻传播格局正在发生进一步深刻变化,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出现了以下六种趋势:


第一,可视化加速到来;第二,移动直播有可能进入快速增长通道;第三,高品质视频或将获得增长空间;第四,沉浸式传播正在成为新潮;第五,万物皆媒将为融合传播提供更丰富的场景;第六,算法改变信息传播的逻辑和规则。


他还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变,产品和传播都要围着用户转。用户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你和你的用户之间,既是信息传播共同体、情感交流共同体,也是价值判断共同体。用户的数量、停留时长、参与程度,代表媒体对受众的聚拢吸附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和行为塑造能力。从用户的多维需求出发,让用户直接参与到内容生产和传播中来,构建一个“以用户为核心”的生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媒体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媒体智能化的六个新趋势

05




2018年10月30日,在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对话会上,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在会上作主题演讲。丁伟在主题演讲中结合中国媒体,特别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在这方面的实践,分享了媒体智能化的六个新趋势。


第一个趋势,媒体全面互联网布局全面完成,移动媒体的未来是智能媒体。有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终端已经突破10亿,到202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顺应这一趋势,人民日报社推进移动优先战略,建设了人民日报微信、微博、客户端和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


第二个趋势,人工智能进入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已经由早期的概念进入了产品阶段,机器人写稿、智能推荐、语音识别、视频感应器的应用正在重塑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着眼这种趋势,人民日报社新媒体推出创作大脑,具备智能推荐、智能写作、智能分发、智能语音等四大功能。


第三个趋势,新闻产品的样式形态与传播模式被重新定义。智慧媒体必然以用户的感知为核心,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创造出许多新的信息交互场景,人工智能在使新闻生产变得更高效、精准的同时,也革新了新闻的样式形态和传播模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用户能够置身其中,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


第四个趋势,新型的生产场景将以人机高度协同的方式展开,机器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记者。实际上机器的确会取代很多工作,但是人会从事更有创意的工作,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新型的人机场景就体现在智能化的编辑部,核心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交互与人机协同,从而大大解放生产力,创新新闻传播的样式和手段。


第五个趋势,平台化加速发展。数据是智能媒体的核心资源,从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来看,媒体必将通过自身的互联网化实现以互联网为基础链接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媒体才能实现个性化的产品创造,满足用户需求。人民日报社开始探索平台化发展,2018年6月推出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目前有近万家自媒体入驻。


第六个趋势,算法推荐将成为主要的分发方式,改变信息传播的逻辑和规则。自媒体时代算法升级,算法推荐虽然不能决定内容生产本身,但是可以决定内容的分发效率、路径和速度,未来一个媒体的竞争力将取决于数据、算法和算力,为此人民日报社新媒体正以业界联动,扬长避短,研究推出更智慧的媒体算法。


丁伟:关于“移动优先”的11条干货

06




在“2017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作了主题演讲,结合人民日报建设和运营移动新媒体的过程,分享了以下11条体会:


(1)现阶段媒体融合的主攻方向——移动互联网。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成为新闻热点生成、舆论发酵的主要策源地。不管未来如何,在现阶段,媒体融合的主攻方向无疑是移动互联网。因此,我们就必须明确移动优先的战略,大力发展移动新媒体。


(2)坚持“内容为王”,但反对简单的“内容为王”。


继续让主流声音影响主流人群,形成主流舆论,这是推进媒体融合的初心。从这个角度讲,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有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引领作用的新闻产品,依然是必备品和稀缺品。因此,传统主流媒体从根本上还是要靠内容取胜。同时,一个趋势也十分明显: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拥有了平台;谁拥有了平台,谁就占有了内容。在提倡“内容为王”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技术和平台的作用。


(3)坚持统一标准,但反对简单的“照抄照搬”。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新媒体,必须和传统媒体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但是,不同的介质决定不同的传播内容。互联网传播,不能把传统媒介形态的内容,简单地“照抄照搬”进电脑、手机。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生产出能在移动互联网广泛传播的产品。所谓“宣传”,是两个字。“宣”,就是宣示宣告;“传”,是传播传递。不能只有“宣”,而没有“传”。


(4)内容生产三维度:信息、情感、观点。


互联网内容生产有什么规律?大致说来,有三个考量维度:信息含量、情感含量、观点含量。你和你的用户之间,是信息传播共同体、情感交流共同体,也是价值判断共同体。


一个新媒体产品要受到用户欢迎,说到底,就是要规避“假大空”,回归一个“真”字:传递信息,要有真材实料;交流情感,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观点,要有真知灼见。


(5)交互式新闻:从“你听我说”到“交流互动”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正在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变,从“你听我说”的“课堂模式”向平等对话的“集市模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放下“高大上”的姿态,和网友在交流互动中接收信息、形成共识。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人民日报客户端现场制作了一个融媒体H5产品。用户在接听电话的人机交互中,愉快地接收信息,分享传播。


(6)沉浸式传播:用户“置身其中”,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


今年八一的“军装照”H5,在交互式新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让用户亲自参与生成内容,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环,实现“裂变式”传播。


(7)微新闻:微言大义


尽管我们不一定赞同,但碎片化阅读的确是移动传播的一个突出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写短新闻,甚至是微新闻。事实证明,言简意赅的东西很多时候更能够引发共鸣。


(8)可视化:直播和短视频。


新媒体就是全媒体,需要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目前看,移动直播和短视频能够有效增加用户黏性,是公认的“风口”。当然,短视频并不是剪短了的视频,它的要诀是:同期声、大字幕、去电视化。


(9)离开用户和产品的媒体融合、移动优先,都是大忽悠。


用户和产品,正是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产生的新词汇。曾经被称作受众的人,变成了用户;曾经被视作载体的媒介,变成了产品。用户思维、产品思维是媒体走向融合必须明确的概念。能否受到关注,能否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取决于媒体能否聚集海量用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让用户满意。


(10)“移动优先”能否实现,体制机制是关键。


所谓“移动优先”,不是媒体单位内部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媒体单位的整体战略。推动媒体融合,实施“移动优先”,要相应地调整媒体单位的体制机制包括组织形态等,打破媒体内部既有利益格局,按照移动互联网的规律布局并匹配资源,让资金、技术、人才向移动互联网方向倾斜。


(11)“移动优先”能否持续,根本因素是人。


推动媒体融合,实施“移动优先”,必须通过合理的利益机制,调动、激发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传统媒体推动融合,发展移动新媒体,在人才方面存在两大劣势,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结构不合理。必须坚持激活存量人才、引进关键的增量人才。


借力发展也是媒体融合提倡的方式

07




2015年,丁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借力发展也是媒体融合提倡的方式。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在别人平台上做出的产品想当然地认为其有局限性。实际上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微博、微信产品是做起来最省事和最容易见效的,不需要技术开发,只需要潜心做好内容就可以,而做好内容恰是传统媒体擅长的。


针对传统媒体是否需要自建客户端,丁伟认为,互联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开放共享,借助别人的东西来实现共赢。传统媒体如果没有造船的实力,还可以选择“借船出海”,选择性地入驻技术成熟的集成客户端。就像我们的“政务发布厅”板块,媒体可以在其中建设自己的客户端,实现客户端的各种功能。

“借船出海”是一种节省资源的有效办法,能避免重复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借船出海”就意味着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在“得用户者得天下”的形势下,双方可以在用户分享等方面实现互利互赢和资源共享。

部分内容来自“观媒智库”

主编:刘娟

编辑:李磊

排版:蒋婷婷

校对:李媛 毛洁


——The  End——

6年磨一剑,传媒茶话会主编的《传媒实操小红书》系列新书终于面世啦!





内 容 介 绍


“传媒实操小红书”是由传媒茶话会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实操系列图书,既包含重大纪念日报道防错指南、两会报道注意事项、常见字词标点差错解析等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避雷建议;又有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点评、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等不可不知的采编技巧;还有10万+选题长什么样、如何打造新媒体爆款等不容错过的爆款经验。



购书方式


即日起,广大网友可以联系工作人员7折购买“传媒实操”系列图书。


图书销售客服专线:刘老师,电话15313967256(微信同号),也可扫码添加微信

  END  


往期推荐

融媒,该蹚过“深水区”了!

热播剧《鸣龙少年》台词精选,清醒又励志!

招聘|中国网、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