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不识字的听得懂,这家报纸办得好接地气!

李磊 传媒茶话会 2021-02-02


今年,《农民日报》创刊四十周年。于人而言,有“四十不惑”的说法。对于一家中央主流媒体,经过40年的光阴沉淀,也有一份“不惑”: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


4月27日,《传媒茶话会》对话《农民日报》总编辑何兰生,及《农民日报》老记者、创刊见证者李林善,《农民日报》记者张培奇。




为八亿农民办一张报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5号,有一栋红色大楼,这是农民日报的办公场所。院内写着“崇农立言,惟仁求真”八个大字,这是农民日报社的社训。

四十年前,《农民日报》前身《中国农民报》创办时,没地、没人、没钱,经过四处“化缘”才把报办起来。

1979年初的中国,农民有八亿,尚无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农民报。一批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凑在一起商量,要给农民办一张“一个鸡蛋就能换”的报纸。他们是来自全国总工会的冯诗云,煤炭部的苗培时、曦影,《工人日报》的章容、陈伯林,以及长期从事文化新闻事业的江牧岳……

《农民日报》老记者、创刊见证者李林善在《农民日报》工作了32年,他对《传媒茶话会》说:“起先,我们从《人民日报》借了5000元钱,账号就设在人民日报社。办报的启动资金总共6万元,当时国家农委给了3万元。”

从1979年5月3日开始筹办到1980年4月6日,历时近一年,《中国农民报》正式创刊。

《中国农民报》创刊号

据李林善介绍:“在创刊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国农民报》都没有一个固定和正式的办公地点,只能四处借地方、租房子,大家也只好频繁搬家。直到1979年8月1日,才有了第一处落脚之地——东城西总布胡同59号。”

李林善至今都清晰记得,在第一张《中国农民报》样报付印前夜,他接到任务:“今天晚上你去拉报纸。”“用什么拉?”“用那辆手推车。”“好!”半夜,李林善推着满满一推车的样报,从王府井的人民日报社印刷厂,推回西总布胡同59号。“早晨一上班,大家终于看到了自己的报纸,那叫一个高兴啊,嘴都合不拢了!”李林善回忆说。


替农民说话,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1984年4月1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对农民日报社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说:“你们的报纸要继续支持改革,要批评那些官僚主义者。你们不为农民说话,谁为农民说话?”

替农民说话是《农民日报》的办报理念,也成为《农民日报》一直坚持的办报方针。

2016年3月16日下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总理回答了记者提出的16个问题后,主持人傅莹示意记者会结束。

但是,现场有一位一直手中举着“农民”两字纸牌的女记者,她获得了第17个提问的机会。

深知粮价下跌对农民的伤害有多大。所以,当记者会上迟迟无人问及“三农”问题时,《农民日报》记者江娜抛下所有顾虑,豁出去把“农民”二字举了起来!

这次提问,也是当场记者会上唯一一个直接关系“三农”的问题。

“我知道有许多人正在电视机前看直播,可我也知道,更多农民此时此刻正在稻田里、果园里、鱼塘里忙碌。他们的声音在舆论场上很微弱,作为《农民日报》记者,我有责任为他们代言。”江娜后来回忆。

农民日报记者江娜举着“农民”字牌争取提问机会

不仅替农民说话,《农民日报》还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2018年11月,豫南地区稻谷大丰收。《农民日报》记者张培奇接到报道粮食丰收的任务。但去了信阳罗山县,情况有所不同。

“原本是报道粮食大丰收,但看到农民仓库里堆得冒尖的粮食卖不出,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张培奇对《传媒茶话会》讲道。

带着粮食丰收为啥卖不出的疑问,张培奇又跑了信阳的息县、光山县,发现这些地方的农民多多少少也存在“卖粮难”的现象。调查发现,收储库点少、储库点库容有限,导致农民卖粮难。他还发现,河南在粮食精深加工方面存在短板,以及亟需进行结构性调整。

经过一周多的采访,张培奇采写的《卖粮排队三四天,再现农民卖粮难》的报道在《农民日报》刊发。

张培奇说:“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在短短一周之内,豫南及周边地区的‘卖粮难’问题迅速得到解决。报道也助推了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

《农民日报》办报,不仅替农民说话,还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

“让农民说话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报依靠农民,听取农民提出的办报意见;二是,新闻报道中让农民说话、说真话。”何兰生对《传媒茶话会》讲道。

1979年11月15日,《中国农民报》进行了第一次试样。内部试样出版后,报社派编辑、记者30多人,带着报纸试样,分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的近百个公社、大队,同数千名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座谈,征求读者的意见。

之后的1989年、1991年底,《农民日报》开展了第二次、第三次读者调查。这几次读者调查,对此后10年乃至今天的《农民日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报社与读者之间的几番交心,彼此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感情。

据何兰生介绍,“《农民日报》办报要征求读者意见的传统,就此延续下来。直至今日,农民日报每年仍召开读报用报座谈会,听农民说一说报纸办得怎么样”。

《农民日报》还重视对农民心里话的挖掘,让他们讲出田间地头的酸甜苦辣,并帮他们解决问题。

关于这一点,何兰生举了两个例子:

2000年春耕时节,时任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因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写信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现实问题而备受关注。

《农民日报》湖北记者站记者得知线索后,当即前往并走村串户采访农民核实,对“心里话”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并配编者按就“落实党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展开讨论。


2000年5月19日《农民日报》头版刊发《一位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


上世纪80年代末,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购粮资金严重短缺问题严重,不仅影响了粮食收购进度和粮食市场稳定,而且挫伤了农民种粮卖粮的积极性。

读者胡士华给《农民日报》来信,反映湖北孝感市花西乡粮店收购中稻时无钱付给卖粮农民,打出万张白条,以至农民群众骂政府是“骗子”的现象,同时分析了白条购粮为粮食收购和农业生产带来的“五难”。

《农民日报》核实清楚情况后,刊发了这篇读者来信。来信刊出后,引发各方强烈关注,推动孝感当地迅速解决了问题,《农民日报》随后刊发评论呼吁各地拿出“还账”气魄,解决类似问题。

1988年《农民日报》头版刊发胡士华反映农民卖粮难来信


何兰生说:“办一张面向几亿农民的报纸,必须要让认识字的看得懂,不识字的听得懂,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文风。

1979年《农民日报》的前身《中国农民报》刊发“试样的话”写道:“文章必须言之有物,反对那种浮夸、空洞的长篇大论,报纸必须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毫不含糊。在文字上,要做到准确、明白、生动、有力。”

“此后40年,《农民日报》在表达观点时从来不含糊,在报道中也讲究实实在在。”何兰生对《传媒茶话会》说道。

1994年1月,《农民日报》创办《农村致富文摘》。虽名“文摘”,但内容大多不是转载的,刊登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农民致富小实例,篇幅不过五六百字,农民写,写农民,事实真切,易懂好记。创办以后很受农民群众欢迎,大量来信来电表达喜爱、给予称赞。

有一位读者来信说:村里开大会,有人利用会前的空闲时间念了一则“文摘”,场内陡然掌声一片,于是又念了一则,又是一片掌声。念报人索性一则则念下来,直到从头到尾全部念完,会场里的掌声竟阵阵到底。


“立言”推动农业、农村改革

作为唯一一份面向“三农”的中央级、全国性报纸,四十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农民日报》都不曾缺席。

何兰生说:“立言是手段,作为新闻媒体,我们要通过一篇篇有分量的新闻作品来推动农业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

     2018年9月21日《农民日报》刊发“中国农民礼赞”

90年代初,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开始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此后十年,它都是中国农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农民日报》高声呼吁为农民减负。

1996年6月3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以《简办丧事反遭打击围攻,农家女投书本报讨公道》为题报道了江苏睢宁史修云因为薄葬父亲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并配发短评《何为孝敬,何应谴责》,决定在读者中开展一场“如何为厚养薄葬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大讨论,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讨论很快转化为行动。睢宁县发出开展向史修云学习的倡议,社会上开始形成了以厚养薄葬为荣、薄养厚葬为耻的舆论氛围。

取消农业税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改革,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十分重要的事件。

2003年“农两会”(中央农村工作会、全国农业工作会)召开前夕,《农民日报》派出8个采访小组分赴各地,拿出两个版的篇幅,刊发了一组报道——《特产税,一个正在圈点的句号》。报道中,沪、浙、苏、川、皖、辽、粤、赣八省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基层农民,表达了他们对取消农业特产税的看法。

2018年1月8日《农民日报》刊发“我们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社论


这组报道,在当年1月7日至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大家感觉到,免征农业特产税已是大势所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手里拿着《农民日报》,在大会上激动地对这组报道给予高度肯定。2006年1月1日,《农业税条例》废止,中国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就此画上了句号。

“四十年来,我们始终与改革共进,与‘三农’共行。四十年来,基于‘三农’发展的阶段性重点,我们在报道内容上也有阶段性侧重,并始终是党的喉舌,是农民群众的知心朋友。”

何兰生说:“未来,《农民日报》将进一步加大自主平台的推广力度,加强与农业互联网平台的深度合作,创新媒体融合报道模式和盈利模式,不断提升《农民日报》在新兴舆论场域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本文图片由《农民日报》提供

记得点“在看”哦!另外,把公号加星标,新文章才不会漏。

更多及时资讯欢迎关注《传媒茶话会》微博:@传媒茶话会

请扫码添加小编微信(请注明单位~姓名),小编将邀请您进群~~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26.com

近期热门文章

1.独家| 全国“两会”报道目前3家媒体获准进入人民大会堂!2.媒体别再报错啦,是“返校”,不是“开学”!
3.两会在即,人民日报资深校检给媒体人提个醒儿!

4.新闻网站秒变博彩网?当心!你的网站可能被镜像了!

5.2020普利策奖公布:严肃媒体依旧是最大赢家


《传媒茶话会》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优质原创来稿我们将会推荐选刊至《新闻战线》。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2FOVUT3】获取授权

点亮“在看”有升职加薪的机会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