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6.3)|资水东流

2017-01-19 资水东流 风云之声
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解读科学,洞察本质,戳穿忽悠,粉碎谣言



导读

烟花爆炸的瞬间绚丽且美,但人眼看到的时候,爆炸已经接近尾声。此文是我读过的最发人深省的文章之一。地球文明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点!在黑暗的宇宙森林中,行星上的化石能源是一根小火柴,如果能够点燃,那么将会获得整个森林;如果不能,就会困死在地球上!



前期参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序) |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1.1) |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1.2) |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1.3) |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1.4.1-1.4.2) |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1.4.3-1.4.4) |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2.1) |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2.2)|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2.3-2.4)|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外的阴影(3.1)|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外的阴影(3.2.1-3.2.2)|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3.2.3-3.2.4)|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外的阴影(3.3)|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外的阴影(4.1)|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4.2-4.4)|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5)| 资水东流

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6.1-6.2)| 资水东流



6.3 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复杂度的变迁


当人类把低垂的“线性果实”摘光后,撞上了非线性/高复杂度台阶。


6.3.1 运输/动力系统的演进例子


人类最初的动力来源是自身肌肉,运输、狩猎、种植、采集和灌溉这些体力活都是依靠自身完成的。对于原始人类而言,这一条动力来源道路方便简洁。但很遗憾,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有较多的灵巧性,但在体力上远不如牛马。依靠自身力量,人类能完成的工作很有限。比如,春耕时,如果靠人力来翻地,效率不到牛的一个零头。


在文明进化过程中,人类逐步从自身体力转向利用畜力,因为这是一种符合经验直观的技术道路。这一过程对原始人类来说是比较麻烦的。首先,必须进行牲畜驯服工作。而后,采集草料,建造棚舍。而为了更好的进行动力转换,人类逐步发明了轮子、犁具、马鞍、辔头。相比于原来人类的双手,现在的复杂度已经大大提高,专业分工开始出现。但技术改进带来的好处开始涌现,依靠畜力的初级应用,人类的生产力有了本质性的提高。



徐悲鸿《八骏图》                            


人类并不满足于此,开始把畜力用于交通系统。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在畜力出现后,为了减少能量损耗,促进货物流通,马拉车逐渐普及开来。于是,必须造专门的道路来供马车驰骋。要修路,即使是简单的土路,也需要有人进行管理,有人提供工具,有人规划进度和细节,有人负责造桥。而马车本身,其复杂度也不是其它日常用品能比拟的,包括精密配合的轴承、方便的转向构件、初级减震设计、马匹控制系统等等,可以这么说,一个马车运输系统所涉及的复杂度,是大部分农业工作的几十倍、上百倍都不止。反映在宏观层面上,大部分文明在演进过程中,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维持马车/马匹系统的再循环。


古典文明时期,人类为什么愿意维持这样高复杂度的系统?因为其带来的好处是原始人类所不能想象的。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可以通过锻炼来增强体力,通过改进箩筐来减轻肩膀的磨损,但当任务发生数量级变化时,不可能依靠个体肌肉力量的聚合来完成畜力系统(尤其是马车系统)所能完成的工作。最浅显的事实:在原始社会时期,不可能依靠人力挑动箩筐或推动手推车,在可承受的开销之内,把谷物运到千里之外,就是人数再多,再怎么改进箩筐和手推车也没用。因为人本身的单位时间消耗摆在那里。


畜力替代人力,是一场技术革命,其效果不是个体体力范围内的任何技术改进所能达到的。


畜力系统兴起之后,直到18世纪末之前,数千年的时间内,占据着人类动力运用方式的主流。在这期间,人类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进,复杂度稳步上升。以马车系统为例,车厢变大,座位越来越舒适,装饰越来越精美。但必须指出的是,马车系统的核心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进,也就是说,马车的动力并没有持续提高。


在长期演进过程中,无论战争还是商用,东西方的马车,有一匹马拉,有二匹马拉,四匹马拉,有八匹马拉。但马匹的数量并不能持续增长下去,也就是说,超过一定限度之后,不能依靠增加马的数量来换取动力的增长。


有人可能觉得比较奇怪,多加几匹马为什么不能导致动力的增长?


很简单,即使在现代工业也无法保证一个复杂多路动力系统输出功率能完美叠加。实践中,马匹数量增加之后,系统复杂度增加,控制系统不可能保证所有马的动力同时同方向,到了一定规模之后,相互之间抵消得越来越多。而另外一方面,马匹增加了,马的保养和草料负担也增加了。增加马匹后,如果马场系统增加的动力不能抵消掉开销的增加,那么增加马匹在经济上是亏本的事。


因此,诸多文明在马车系统上最终的演进都一致,在达到一定规模后,不再增加马匹,而这一模式保持了数千年之久。


瓦特改进蒸汽机后,1814年,史蒂芬孙根据蒸汽机原理,研究出世界上最早的可以在铁路上行驶的蒸汽机车。但它像初生的婴儿一样,丑陋笨重,走得很吃力,像个病魔缠身的怪物。



蒸汽机车


相对于已有的马车系统,蒸汽驱动的机车劣势很明显。首先,必须专门铺设铁轨,修路的成本远超一般的道路。而且不灵活,逢山不能绕路,遇水必须搭桥。其次,最初的火车本身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可靠性低,动辄故障。此外,火车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进行保养,相比于马可以随处觅食,火车必须使用煤做动力。


面对构造简单、震动厉害、速度缓慢的这个怪物,有人驾着一辆漂亮的马车,和火车赛跑,讥笑他:“你的火车怎么还没有马车快呀?”有人责怪他的火车声响又尖又大,把附近的牛都吓跑了。


然而,史蒂芬孙坚信火车一定能够超过马车,具有远大的前途。相比于马车系统,火车的一系列缺点都可以弥补,因为马车系统已经没有改进的潜力,而采用蒸汽动力的火车前途无限!


他以科学的态度,正视火车的缺陷,作了一系列改进和革新:减少了机车排气发出的尖叫声,加强了锅炉的火力,提高了车轮的运转速度。1825年9月,史蒂芬孙再次进行了试车表演,而这次,好事者的马车却被远远甩在后面。


之后就不用说了,火车速度越来越快,运载量越来越大,其作用是马车系统根本不能想象的。


6.3.2 技术革命的特点和复杂度的变化


回顾畜力替代人力、蒸汽动力取代畜力的两次技术革命,可以观察到技术革命的几个重要特点:


1技术革命后的产品能完成原有技术道路上不可能依靠数量的堆积就能完成的任务。比如理论上可以依靠一万架马车运输十万吨煤到千里之外,但花费之高,让任何理性的经济人都会放弃该选项。


同样的道理,蒸汽机的任何改进和并联都不可能推动飞机上天。


2 一条技术道路开辟之后,初期的特点是复杂度的提升慢于效用的扩大,因此,资本很愿意投资技术改进。但之后,增加复杂度带来的回报开始递减。慢慢的,复杂度要进一步提升,花费的代价越来越高,而回报逐渐追不上复杂度扩张的步伐


最典型的就是火箭技术。


沿着化学火箭的道路,初期依靠增加发动机的个数,增大内部携带的燃料,提升初始质量与最终质量之比,火箭推力迅速上升。1957-1969,短短12年,人类就从初离家门一跃而至月球漫步。但之后,人类发现这条道路不能再走下去,因为理想条件下,质量比要取对数后才能反映到速度上,因此,依靠提升质量比,火箭质量指数式增长,才能勉强换来速度的线性增长,而1969年的一枚土星五号火箭价格,换算到今天可以造一艘核动力航母。如果要登陆火星,质量比会是一个天文数字,登陆火星的花费可以购买成百上千的核动力航母。任何国家,再怎么财大气粗,也不会承担这样的开销。


不发生技术革命,人类只能止步于月球。


这种复杂度导致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在所有领域都存在。很多初期迅速发展的技术,在经历了前期的技术大进步后,走到后期都是复杂度飞速上升,任何一点性能的改进都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比如初期集成电路的改进很方便,全世界有很多厂家都具备资金和实力,但到后期,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已经让绝大部分企业无力承担,基本上只剩下少数几个玩家。


战斗机的升级换代也是如此,二代机全世界有几十个国家能造,三代机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造,4代机只剩下2.5个国家能造了。



歼-20

3沿着旧有的技术道路,希望通过改进来开辟一条新的技术道路是不可能的。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都是非线性突变,沿着一条已有技术道路进行改进,这是大脑思维的一种线性习惯。算盘再怎么改进,也不会产生类似计算机(不一定是电子计算机)这样的工具。通过工艺改革,机械控制系统的精度可以上升,但永远无法媲美基于电气/电子的控制系统。沿着缩小电子管的道路走下去,不可能导致集成电路的出现。


因此云计算、物联网这样的概念很大程度上都是科技噱头,远没有其所描述的那样能全方位改变人类社会。


4技术革命难以预见。和大众的思维相反,绝大部分情况下,难以预测技术革命的爆发点。因为绝大部人的思维方式都是遵循线性规律,把发展曲线无限外延,而实际情况绝对不可能这么发展。


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已经出现,但极少有人能想象到后来软件技术的大爆炸,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也很难想象微软这样的企业会成为世界市值最高的企业。所以,那些宣称要领导产业革命的概念,生物工程和新能源等等,已经喊了数十年了,声嘶力竭的吸引大众注意力,其实只是反映了其内在干货不足,只能靠画大饼来维持社会关注和资金投入。生物工程方面在上个世纪末在基因测序方面进展神速,秉持还原论的思想,很多人简单的认为可以用基因信息来治疗疾病,但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最终人类发现此路崎岖坎坷。


高档奢侈品专卖店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街头小店才弄个大喇叭,天天播送“好消息,好消息,上市新品跳楼价”。


5导致一条技术道路进行改进,最终复杂度迅速上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物理定律的限制。


现有火箭发动机都是基于化学燃料燃烧推进,按照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的公式,能提升的空间现在看来是很小了。一位网友介绍到:今天最高比冲的实用型火箭发动机,波音公司的RL-10B-2,虽然在循环方式(完全膨胀)、推进剂类型(氢/氧)、喷管设计(大面积比、可伸缩的碳/碳材料喷管)三个主要方面都采取了最有利于提高比冲的措施,比冲仍然只达到了466.5秒,比起它的直系老祖宗,1958年开发的RL-10只提高了10秒多,可见提高比冲之艰难。



齐奥尔科夫斯基

通信中的香农公式限定了信道容量,无线信号的绕射性决定了频谱空间有限。要想拓展终端能用到的流量,只能靠大规模部署基站来实现某种程度上的空分复用,但代价就是管理复杂度和成本的急速上升。


摩尔定律很快就要到头了,因为10纳米以下,量子效应就要来进行干扰。指望通过简单计算能力的增加来实现强人工智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6.3.3  正在面临的高复杂度科学魔鬼


现在横亘在人类面前的新技术台阶,其高复杂度既有理论上的,也有技术本身上的。


前面提到过,科学的意义在于为技术试错指明可能的方向,减少试错的次数和成本。但科学发展到今天的庞大规模,一方面,已有科技道路的分工之细,子领域之复杂,已经远远超出前辈科学家的想象。另一方面,传统的线性分析手段在新领域遭遇了困境。


科学体系的构建之初,很多科学家往往是全才,一人精通数个领域,比如牛顿在数学,力学和光学方面都成就斐然。即使在爱因斯坦的年代,也存在费米这样的物理学全才。但科学大爆炸后,分工越来越细,现在这样的人物已经不可能存在,绝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是关注于一个极小的领域。


举一个例子:南方周末的报导:拯救宇宙中最宏伟的定理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925】

大致内容是四位数学家——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迈克尔•阿施巴赫(Michael Aschbacher)、理查德•莱昂斯(Richard Lyons)、罗纳德•所罗门(Ronald Solomon)——刚出版了一本书,延续着180多年来的工作,全面概述了数学史上最大的分类问题。这本书叫《有限单群分类》(Theclassification of Finite Simple Groups)。但对于代数学家而言,这本350页的巨著是一座里程碑。它是一般分类证明的摘要,或者说是导读。完整的证明多达15000页——有些人说接近10000页——而且散落在由上百名作者发表的数百篇期刊论文中。它是数学史上最庞大的证明。


为了保存“宏伟定理”长达15000页的证明,几位年老的数学家正在与死神赛跑。全世界能够理解这些证明的人所剩无几,他们害怕在年轻一代数学家接班之前就会离开人世。2011年的这本著作只是勾勒出了证明的梗概。实际文献无与伦比的篇幅将这个证明置于人类理解能力的危险边沿。“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将所有东西都读过了。”所罗门说,他现在66岁,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这个证明。(他两年前刚从俄亥俄州立大学退休。)在庆功会上接受庆祝的所罗门以及其余三位数学家,可能是当世仅有的理解这个证明的人,而他们的年岁令每个人担忧。史密斯67岁,阿施巴赫71岁,莱昂斯也已经70岁了。“我们现在都老了,我们想在为时已晚之前,将这些想法传递下去,”史密斯说,“我们可能会死,或者退休,或者把东西忘掉。


换句话说,全世界已经没有接班人来从事这项群论(广泛应用于粒子物理学)中的基本工作。这种情况不单发生在群论领域,其它很多领域也发生过。在一个科研工作者数量几十倍于爱因斯坦时代的世界,由于分工过细和高复杂度,很多子领域竟然后继乏人!尽管人类做出了很大努力,简化前沿成就,让后来者能更容易上手(举一个例子,赫兹让电磁场方程的数学表达形式更清晰简单),但正如一位教育学者说过的,大部分人永远学不会微积分,必须承认个人的智慧能力如金字塔般分层次,即使对于顶尖的那一部分人,再牛的辅助手段和先进教学方法,也无法让他们在初中年龄之前掌握微积分。而微积分只是前沿的一个基本工具,后续的很多知识,其难度远远超过微积分。现今年代,真正能明白某个子领域前沿的人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指望该子领域继续取得革命性突破,并带动整个科技前沿的发展。


体量快要压垮自身的同时,在很多领域,非线性这个魔鬼开始来骚扰了。


从牛顿时代开始,绝大部分科学家都厌恶非线性,往往采用各种叠加手段和理想模型来避开非线性。而大部分教科书(研究生阶段之前),都是重点讨论线性情况,对于非线性都是一笔带过。原因很简单,前辈的大部分理论成就,都是采用线性方程描述的!绝大部分非线性情况是找不出解析解的,只能采用各种复杂手段去逼近。理论储备如此,自然希望处理问题也采用线性手段。


但真实的世界是非线性的。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孤立波。1834年秋,英国科学家罗素在河流中观察到这个现象。罗素认为孤立波绝对不同于普通的水波,应是流体力学的一个解,并试图找到这种解,但没有成功。因为传统的线性分析手段无法给出解释。后来在非线性电磁学、固体物理、流体动力学、神经动力学等学科中,相继提出了一些与孤立波有关的问题。在100多年的历史中,孤立波与孤立子是推动非线性科学发展的重要概念之一。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相关方程,其复杂度远远超过大部分人的想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5890-215194.html】



孤立波

同样,湍流等现象也是传统流体力学所无法解释的。


第二个是等离子体的非线性。人类对于托卡马克装置寄予了极大的期望,期盼“人造太阳”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但几十年的研究下来,发现磁约束远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近年来相继在托卡马克实验上发现了多种等离子体的约束模式,不同模式之间的转换具有典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外部控制参数的小的变化会导致等离子体约束特征突然的、大的变化,是为约束分岔(其实可以理解为蝴蝶效应的变种)。


第三个是生物体。为什么一堆大分子结合在一起,就能自我行动,自我觅食和自我繁殖?为什么一个受精卵可以成长为一个胎儿?线性手段根本无能无力。生物体这种自组织现象找不到合适的数学描述手段。


过去的几百年,可以用各种线性手段来逼近非线性,但科学发展到今天,前沿显然再也不能这样做“缩头乌龟”,而非线性天生就具有高复杂度!


6.3.4  源自技术根底的困境


前面一再提到,技术实践的主要步骤是试错。尽管现代科学理论为试错指明了方向,但真正落实到实际中,依然要靠试错来找到一条“利其然”的可行路径。技术的发展历史一再表明,往往需要大量的试验和金钱,才能使得技术及其产品精细化,进而引发正反馈效应。


以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技术——如何生火——为例来解释下试错的流程。


绝大部分现代人对于如何生火这个问题都觉得很茫然,不就是按一下打火机嘛。但打火机这个技术产品本身是科技树几千年进化的结果,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可能花了几十万年才掌握生火这项技术。原始社会早期的常见火种来自于雷电劈木和火山爆发,虽然这二者不可控,引发的火灾带来了灾难,但烤熟的动物肢体也使得原始人类能够尝到前所未有的美食,火能带来好处和利益慢慢在人类思维中固化。老天不可靠,人类开始尝试主动生火。燧石击火受原材料限制过大,钻木取火比较普遍。来看一下典型的钻木取火方案(下面一段源自百度):


取一节竹子,钻一个小孔,往里面塞入一定量的易燃物如干燥的稻草。然后,取一根直径比竹孔大的笔直的小木棍,把其中的一端削尖,只要尖头可以卡入竹子的小孔中就行了。最后,把竹子固定在某个地方后,再将木棍的尖端部分插入小孔内,用双手掌心夹着木棍使劲地搓,竹孔受热后会使旁边的易燃物着起来,这时手不但不要停下来还要用嘴对着竹孔内着起来的易燃物吹气,直到易燃物完全燃烧起来,这时钻木取火就算完成了。



钻木取火


在原始社会时期,要发明出如上一套可重复的钻木取火技术,会遇到很多问题。


首先,如何保证竹子上有一小孔?在最早的时期,人类还没有发明出钻孔技术,只能搜集大量的竹子,碰运气看哪些竹子上面有小孔。竹子本身必须干燥,内部越干燥越好,如何获得干燥的竹子?必须放在太阳下暴晒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内部不容易观察,为了确保成功率,通常要准备一定数量的竹子。


其次,必须有一定量的易燃物,如干燥的稻草和树叶。哪种易燃物最好?这个也必须花费大量资源来确定。


再次,最早可以靠运气搜集自身带尖头的枝条来进行实验,但能“利其然”的技术显然不能完全建立在运气上。那如何把小木棍一端削尖?原始社会时期可没有现今的金属工具,只能依靠石斧。锋利石斧怎么获得?依旧只能在自然界中碰运气,通过大量筛选才能偶然获得一把锋利的石斧,但一把锋利的石斧可以确保多根合适枝条成为必然。


最后,不得不说,夹着木棍使劲地搓是一项很耗体力的运动,如果只搓几下就放手,运气不会眷顾。


这么多技术关键点,都是必须要靠大量的反复实验才能获得突破。只有大量实验和搜集,才能发现竹子必须干燥,才能发现竹子上有小孔的好处,才能发现干稻草容易点燃,才能发现锋利石斧必不可少,才能发现手掌搓得通红是必然的。


换句话说,精细化的技术,一般是在无数粗糙方案中脱颖而出的,或者说,耗费了大量资源后才能产生的。


掌握了钻木取火后,人类可以依靠火本身来把竹子和稻草烘干,让生火更容易。显然,这是一种正反馈。进一步,火使得食物更容易消化,来源更广泛,而且是一种对付猛兽的利器,人类自身的数量和体质获得了增长,这反过来也能让钻木取火更容易。最后,借助自然界中部分偶然存在的高品质矿石,火可以用来进行原始的金属冶炼,获取锋利远甚于石斧的原始金属工具和钻头。


火是人类利用化学能的开始,人类文明由此滥觞。


钻木取火的例子表明,技术及其产品精度的每一次提升,都需要大量的试错。技术进步需要耗费资源和财富,幸运女神的青睐建立在大量的初级方案和产品上。从工业革命开始,这种试错的成本越来越高,个人的好奇心在研发中作用逐步减弱。科技树各个分支上能够长久留存下来的技术,都是在周边领域支撑技术和资源环境约束下能满足资本预期回报的方案。


当技术发展到21世纪的空前复杂度,资本回报预期成了技术突破的关键。以可控核聚变这项21世纪的“生火”技术为例,由于理论上的非线性,更需要大量的实验来获取突破。一种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基础设施都耗资惊人,任何一次实验都必须耗费大量资源,以至于全世界各大强国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承担ITER的开销。现在任何方案都看不出一丝成功的迹象,如果要找出一条可行路径,人类社会要投入的金钱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预期不明朗,资本估计不愿意干这种傻事。


背景简介:本文是资水东流博士的作品《技术大停滞》的第三版《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低熵体的困境和下一级技术台阶》,原发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4e19860102vyps.html和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4e19860102w4ll.html),作者授权风云之声发布。全文87000字,风云之声分为多期连载。你不需要同意作者的所有观点,事实上许多观点也都可以商榷。但作者提出的基本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事关人类的生死存亡,你一经思考就会深深印入脑海,萦绕于心。对于关心人类命运的读者,这是一篇不可不读的文章。

责任编辑黄澹宁

注:前文链接中技术大停滞——范式春梦中的地球工业文明(2.1) | 资水东流

点开后标题上显示为1.4.1-1.4.2  但内容为2.1无错无漏。由于编辑失误造成阅读不便致以歉意


附:全文目录如下

 前言

文明和技术

1.1 范式粗谈

1.2 人类文明所经历的范式转换

1.3 范式牢笼

1.4 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的鸿沟

    1.4.1 科学的本质

    1.4.2 技术的核心

    1.4.3 从瓦特谈起:蒸汽机引发的正反馈

    1.4.4 需求不是救命稻草

1.5 科技利益集团

 

科技利益集团鼓吹的范式春梦:所谓的技术大爆炸

2.1 渲染和洗脑

2.2 论文和专利:天文数字后的荒谬

2.3 比特世界和真实世界

2.4 部分和整体

 

范式春梦外的阴影

  3.1 人类面临的技术窘境

        3.1.1 能源转换技术的停滞

        3.1.2 新能源的窘境

        3.1.3 农业,医疗和生物技术

        3.1.4 信息技术深度上的麻烦

        3.1.5 其它方面的技术

     3.2 众多的技术噱头

        3.2.1 早早败落的太阳能/光伏噱头

        3.2.2 经久不衰的人工智能大噱头

        3.2.3 神乎其神的量子计算机噱头

        3.2.4 牛逼哄哄的纳米材料噱头

        3.2.5 近年来的新噱头

     3.3 博士民工和生物技术的挫折

        3.3.1 生物噱头的缘起和影响

        3.3.2 研究范式和问题

 

  4 低熵体的困境和所面临的技术台阶

     4.1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谈起

        4.1.1 《道德经》的智慧

        4.1.2 负熵流和文明层次的跃进

     4.2 科技树的主干和分叉

     4.3 永远的50年和可控核聚变

        4.3.1 永动机之梦

        4.3.2 可控核聚变的难产和噱头 

     4.4 冷静思考:未来不一定会更好


台阶前的坑:人类社会的宿命

    5.1 耗散结构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5.2 大竞争环境的消失

  5.3 被全球化抹掉的差异性和人类社会的热力学平衡

  5.4 老龄化自锁

    5.5 如何填坑?  

 

 6 台阶的本质:复杂度魔鬼

6.1 何谓复杂度

    6.2 纷繁世界背后的两条规则:适者生存和资本回报预期

    6.3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复杂度的变迁

         6.3.1 运输/动力系统的演进例子

         6.3.2 技术革命的特点和复杂度的变化

         6.3.3  正在面临的高复杂度科学魔鬼

         6.3.4  源自技术根底的困境

6.4 高复杂度带来的诸多恶果(more is different)

     6.4.1 吾知也有涯和生死竞赛

     6.4.2 维护成本

    6.4.3 来自社会的负反馈

  6.5 简单的数学推导

 

寂静星空所隐含的恐怖前景

   7.1 大寂静和费米悖论

   7.2 细思恐极的三种情景

7.3 宇宙大筛子

   7.4 一根小火柴

 

  8 反思和总结

8.1 复活节岛的悲剧

8.2 冷静不代表悲观

8.3 研发需要范式革命

    8.3.1 从中心极限定理和大数定律说起

    8.3.2 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



请关注风云学会的微信公众平台“风云之声”



知乎专栏:

一点资讯:

今日头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