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战略研究》| 冯志伟:人工智能领域:得语言者得天下

冯志伟 语言战略研究 2023-03-12

《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5期封面




人工智能领域:得语言者得天下


冯志伟


自然语言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由大脑左半球所控制。因此,自然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最重要的智能。


机器翻译是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的一个重要领域。早在1947年9月,英国数学家图灵在一份写给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报告中就做出这样的判断:“机器翻译”可以显示计算机的“智能”。图灵的这个判断是高瞻远瞩的,因为语言翻译是人类的一种复杂的智能行为,计算机能做语言的翻译就说明了计算机具有模拟人类智能的本领,显示了它的智能。1954年美国科学家使用计算机在世界上首次把俄语自动地翻译成英语,说明了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是有可能的。1956年,麦卡锡、明斯基、香农、罗彻斯特、纽厄尔、司马贺、塞弗里奇、所罗门诺夫、塞缪尔、摩尔等10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举行了学术讨论会。他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人类各种学习和其他智能特征的基础,并研究如何在原理上进行精确的描述,探讨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等问题。在会议上,麦卡锡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术语。


所谓人工智能,也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过去的翻译都是由人来做的,1954年美国第一次机器翻译试验的成功,说明计算机也可以做翻译了,所以,机器翻译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一种人工智能的工作。显而易见,机器翻译的历史比人工智能还早两年,1954 年机器翻译试验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56年人工智能的诞生,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有着不解之缘。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之后,人工智能迅速地发展起来,并且一开始就把研究的视线投向了自然语言,把自然语言理解作为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领域。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几乎是同时产生,60多年来历经波折,休戚与共,艰辛并尝,现在都走上了繁荣的道路。


早期机器的发明只是为了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用机器来替代人的体力,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可以替代人类的脑力劳动,用机器来替代人的智力,帮助人做出判断和推理。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经过60多年的努力,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器、脑科学等新的理论和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人工智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学科融合、自主操控等特征,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智能化。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机器翻译也经历了从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到统计机器翻译,再到神经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在向实用化、商品化的方向迈进。在这个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并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人工智能的要求,很多语言学家自觉地进行更新知识的再学习,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成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理兼通的新一代语言学家。


如果我们把人工智能比喻为光辉耀眼的皇冠,那么,机器翻译就是人工智能这个皇冠上熠熠发光的璀璨明珠,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在人工智能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实业界人士断言: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得语言者得天下。


作者简介:



冯志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计算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现代术语学。


相关链接:

《语言战略研究》 2018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热烈祝贺冯志伟先生荣获NLPCC2018杰出成就奖

冯志伟:汉语拼音国际标准化的新进展




官方微信 

 官方微店

  联系方式:

  电话:010-65219060  65219062

  网址:http://yyzlyj.cp.com.cn 
  邮箱:yyzlyj@cp.com.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36号
  邮编:100710

服务国家社会需求  研究现实语言问题

促进学术成果转化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