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特色小镇——和平古镇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2

福建省邵武市西南部有一个小镇——和平镇,2005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镇”。 2016年10月14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和平镇,始建于唐朝,是一座独特的地堡式大村镇,由于地处交通相对闭塞的闽西北,因此仍保留着众多的古建筑,可谓我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

和平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古镇区建筑格局为全国罕见的古城堡式大村镇。现尚存东门、北门两座城门谯楼及部份城墙,城内南北向一条用青石板铺筑的主街长600余米,被专家称为“福建第一街”。古镇区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在0.43平方千米的城堡内有黄峭创办的闽北历史上最早的“和平书院”,有李氏、黄氏、廖氏等五座“大夫第”,清朝乾隆年间设置的分县旧址“县衙门”,还有歧山公祠、丁氏公祠、旧市义仓、谢氏庄仓、司马第、旧市三宫(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恩魁等近200幢典型明清古建筑,形成古民居建筑群。

和平镇不仅留存着众多的古建筑,同时民俗文化遗存同样绽放异彩,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及观赏价值,是旅游的绝佳地。

被称为活化石的傩舞,极具地方特色。

傩舞是古人驱疫逐鬼的一种仪式,约形成于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秦汉时已非常盛行。据和平镇前山坪村遗存的一方清道光十五年( 1835 年)碑刻载,邵武傩舞始于宋代。邵武南区五个乡镇,都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因地理、气候等原因,历史上鼠疫、天花、麻疹、疟疾等传染病交替发生、夺去无数人的宝贵生命,造成“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局面,迫使人们寄希望于超自然的神灵上。在这种背景下,中原文化作为驱疫逐鬼的跳傩活动传入邵武后,自然也就被吸收、发展并传承至今

表演傩舞时,舞者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以舞蹈动作走村串户,与古代“大傩”或“乡人傩”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是,在名称上已都不称“跳傩”,而是以其形式不同各有不同的名称。

和平古镇不仅有古城堡及谯楼,有袁焕题额的聚奎塔,有创建于五代的“和平书院”,还有“县丞署”、“旧市三宫”、“旧市义仓”、“谢氏庄仓”和中乾庙、下城庙、光源寺以及廖氏、黄氏、丁氏、赵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其中廖氏、黄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及陈氏“贡元”宅等都堪称古民居瑰宝。

整个古镇连接南北城门的是一条长六百余米的青石板古街,街两面分布着纵横交错的小巷,有曲径通幽之感。

专家认为:“和平古镇是汉族经济、文化南移过程中留下的见证,具有历史的阶段性、代表性,是汉族文化从中原进入福建后融入当地文化而形成的积淀和缩影。

和平古镇最大的看点就是这里保存了最完整的古街巷,古城堡内有两条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道,街道两侧则排列着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巷道。街巷中间都用青石板铺成,两边是河卵石,古朴美观。

贯穿古城南北的街道叫旧市街,这条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全长六百多米,宽六至八米,街中心是青石板,因地势形成了独特的“九曲十三弯”,犹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

古街两旁的卵石巷道呈网状纵横交错,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纯真。巷道之间是鳞次栉比的古民居,这里的古民居兼具中原古风和本地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瑰宝。一条长半公里的青石板街和十多条卵石古巷道上,坐落着两百间青砖琉瓦、雕梁画栋的明清民宅,这些宅院更显豪华气派。

和平古镇保存着众多宗族祠堂、家庙,如岐山公祠、赵氏公祠、廖氏宗祠、丁氏家庙等等。还有黄氏峭公墓、聚奎塔、光源寺鞥遗迹。和平古镇曾出了一百三十多位进士,有“进士之乡”之美誉。

古时,这里的青年人读书蔚然成风,镇上的和平书院供莘莘学子读书的地方,该书院有千年历史,始创于后唐,创始人是黄峭,黄峭祖籍河南。当年黄父在邵武为官,为了鼓励镇里青年才学读书上进,一心想创设书院,其子终于实现了父亲的心愿。

黄峭十八岁就考中进士,官至五代时期后唐的工部侍郎,他的理想是恢复大唐盛世,但是这个愿望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就回到和平镇隐居,创办了和平书院。黄峭共有二十一个儿子,经过千百年的繁衍他的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数量超过四千万,因此,和平古镇也成了联系海内外黄氏后裔的纽带。


和平书院最早创办时只供黄氏宗族子弟在此读书,从宋代开始成为本地的一所公办学校,还吸引了一批历史著名文人前来讲学,如理学大师朱熹、杨时等人都曾在此讲学。书院东门的“和平书院”四个字就是朱熹所题。书院北大门设计最为讲究,顶部想一顶官帽,三扇门组成一个“品”字,寓意要做有品级的高官。


谯楼,是和平古镇最重要的一处古迹,古镇保存着两座谯楼,东门谯楼和北门谯楼。东门谯楼是三重歇山式,门洞用石条砌成,墙体用大块的卵石砌筑,墙脚有一块石碑,上书“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的石头,为镇上“旧市三禁碑”之一,是清代所立。北门谯楼也称武阳楼,因为面对着武阳山。城门洞也是石条所砌,比东门门洞高大些,城门两边都保存了卵石筑成的一段明城墙,经历数百年风雨的谯楼见证了古镇的沧桑变化。

李氏大夫第,是和平镇众多明清大宅中的代表,位于东门,这座大宅是晚清李氏“一门九大夫”的李氏豪宅,建于清同治年间,是当时的奉政大夫、知州李春江和奉直大夫、直隶州州同李奇川的府邸,俗称“李恒盛”,寓意永远繁盛。李氏大宅门楼的砖雕是彰显品级和品味的艺术杰作,雕刻精致细腻,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八字面墙上雕刻着《三国演义》中的典故和松、竹、梅、鹤等画面,整座宅院规模宏大,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豪华气派。

和平镇保留下来的古宅众多,有李宅、黄氏大夫第、廖氏大夫第、旧市三宫、谢氏粮仓等多处古建筑。和平镇古称禾坪,禾代表禾苗——粮食,坪意为地势平坦,一隅沃土,这里自古盛产粮食,可谓稻米之乡。

唐代时,这里人口稠密,形成繁华街市。明代修建了坚固的和平城堡,曾有八座城门,四大四小,建筑材料大部分为本地的卵石,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为后人留下了这座弥足珍贵的古建筑群。



END


往期推荐


中国八大菜系

中国十大名山

中国佛教有哪八大宗派?

福建十大名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