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管未来怎么变,教育的这5点不会变

2017-12-21 刘丽彬、金穆兰 一土教育

题图:北京市朝阳区教工委副书记刘丽彬在 ETUx 的现场分享“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148 篇文章


一诺写在前面:


就在上周六(12月16号),我们成功举办了2017年的一土嘉年华,主题为“我身边的未来学校”。当晚的北大附中开放剧场座无虚席,很多关心未来教育、关心一土成长的家长和朋友们,都来现场跟我们一起举办了这个大“Party”。


非常荣幸的是,我们请到了北京市朝阳区教工委副书记刘丽彬做了一个分享。从一土创立之初,刘书记就一直关心和支持一土的发展。 当天还在“万”忙之中参加了我们的活动。我心中实在是充满了感谢! 


在晚上的 ETUx 教育论坛上,刘书记应邀围绕“未来教育”做了主题演讲,分享了他作为一位资深教育者如何看待当下的教育、未来的教育,以及教育中的变与不变。来自芬兰的坦佩雷全球教育项目负责人金穆兰女士对刘丽彬书记的发言感同深受,并结合芬兰教育的实际情况做了补充,事实上,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不论是中国还是芬兰,终将殊途同归。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整理了刘丽彬书记和金穆兰女士的精彩发言,第一时间跟大家分享。


另外,当晚我们在爱奇艺上直播了这场活动,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通过文末“查看原文”链接观看整场活动的回放。


以下是刘丽彬书记的讲话内容整理


大家晚上好!


今天的话题探讨的是未来教育。首先我们认识到,“未来”这个词越来越热,为什么?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


如果说到“未来”,首先我们要看“当下”,特别是当下我们的人类科学和技术高速发展,比如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有一个说法,说我们的大脑刚被开发了5%,还有95%未开发。实际上对于我们的世界,可能已知的还不到5%,那就更复杂了。


又比如说宇宙学,宇宙学最终极的三个命题,叫一黑、二暗、三起源。一黑,是黑洞,黑洞的奥秘;二暗,是暗物质、暗能量;三起源,是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对于这些终极命题,我们还在探索和“纠结”的过程中。昨天新闻还在说又发现了一个小型银河系。像这样的科技发展使整个人类,面对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就越感到纠结。这个对于未来的“纠结”就会折射到教育里面。那么,谁来去做那个探讨未知的人、站在最前面的人?这可能会折射到每一个家庭,成为每一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期待。


其次,我感觉到,当我们物质生活不丰富的时候,大家对教育好像就没有那么高的期待。大家都很平和,因为物质不丰富的时候,大家都不丰富。而当我们现在社会进步,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大家反而很纠结,幸福指数反而下降了,这是一个困点。哪里去获得解决的办法呢?我们可以从教育中得到,从教育中解决我们的纠结、解决我们的困惑。


所以各个领域都反映出,对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一种心里的不安。做学问要心安,受教育也是为了心安,所以我们的心不安带来了很多社会对教育的关注。


回过头来,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当下的教育会走向何处?尽管目前有许多不确定性、有许多的变化,但终归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只要掌握了不变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变。教育里有哪些东西是不变的呢?有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相信教育有“道”,这个“道”在于立德树人,德为先。


翻开我们的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有贡献的,我们的圣贤、科学家、思想家,人类的精英,首先是有“德”,是德决定他能走多远。但是我们当下的教育关心更多的是“术”、是知识、是分数。我们讲立德为先、立德树人,这不是口号。它可以折射到我们每一个个体。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德上花了多少功夫。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德上又花了多少功夫呢?或者说,取得了多少效果呢?这个德,可以是对家庭、社会有担当,对自己有担当。习主席最近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有德。政治家如果没有德那可能会毁掉一个世界,我们培养的人才掌握了很多科学技术,但如果没有德,可能会把人类推向灭亡的边缘。他创造了很多财富,但如果没有德,他可能就是一个家族的终结者。所以我们要相信道,这个道就是立德树人。


第二个是信任。


现在的社会因为功利性,因为私欲、竞争,很容易失去信任,这个不信任是不可能带来“未来教育”的。我们的家庭信不信任教师、教师信不信任学生,我们的家庭、学校、孩子、社会能不能形成一个教育的生命圈,都要看这之间是否有信任来链接。我们一些家长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就琢磨这个老师对我的孩子好不好?从这一瞬间,你起心动念开始,孩子的教育就失去了一个合理的场。大家对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我对一土说:今天他们做得最好的也许就是学生、家长、老师和教育创办者一起来研究教育,是一种协作的关系。这种信任是当下教育最需要的东西。


第三个是链接。


目前说起链接,我们说互联网是链接的。实际上,只靠互联网不够,更多的应该是心与心的链接!知识是冷冰冰的,而传播知识的有效性主要靠人心的链接。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教育能不能真正地去遵循认知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成长规律,这些做得够不够。这种链接是很重要的。


第四点,教育是科学。


教育不能光靠忽悠,当我们的科学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不断进步的时候,我们对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包括心理、性格、人格的成长,都可以靠科学数据来测量和评估。同样,我们对于知识传递的方式、对于学业的评价,都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评估,这是一门科学。


最后一点,是教育需要践行。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是始终在实践中改进,从教师的方面来说就是在实践中去完善,达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没有知行合一就不可能有教育。如果说我对一土寄予的最大希望,就是希望一诺的这份社会责任感能够继续引领这个团队,真正去找到当下的教育,走向未来。在当下的个体去面对未来的时候,保持住这些永恒不变的东西。在未来创造历史,让我们的社会受益、让我们的学生受益、让我们每个家庭受益。


谢谢大家!


***



来自芬兰的金穆兰女士对刘书记的讲话感同身受,对刘书记说的五点“不变”在芬兰教育中的表现做了补充。


刚刚刘书记讲的未来教育模式的五点,其实在芬兰教育中都已有所体现。


▨ 第一点是立德树人。在芬兰,我们对于孩子,首先是教他们做一个完整的人,对学校到底能教给孩子多少知识真的不那么看重。老师不看重,家长也是这样。孩子一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成长。


▨ 第二点是信任。在芬兰的留学生中有一句话,想扔东西都扔不出去。你丢掉什么总是能给你找回来。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在老师和家长之间、校长和老师之间、市政府教育官员和校长之间、国家政府官员和市政府教育官员之间,这个信任无处不在。我们去看介绍芬兰教育的文章,都知道,芬兰没有审核老师的机制,也没有监督老师的机制。刚才咱们说,拿科技来帮助老师减负,把老师从繁琐的与教学无关的事务中解放出来。那么芬兰的老师就真的是只在教学,他们不需要填那么多表,他们的工作就是教学。我们讲芬兰的工作强度,实际上是指“有效”的工作强度。老师每天工作七小时十五分钟,比起中国人的八小时要短,但是工作特别高效。


▨ 第三点是链接。书记说,我们要遵循认知、教育和成长的规律。芬兰就是这方面的践行者。两岁孩子就做两岁孩子该做的事。我们对一岁两个月的孩子的要求,就是能够自己吃饭,不用喂饭。所以幼儿园的老师很轻松。芬兰的产假是十个月,孩子九个月就去幼儿园了。芬兰的幼教是从九个月开始,到六岁。六岁到七岁是学前班,七岁上一年级,比很多欧洲国家晚一年,就是要遵循孩子客观的成长规律。


▨ 第四点是科学。教育是一门科学。在芬兰,所有老师都是硕士毕业。拿五年时间读完硕士,写完研究论文才能毕业。所以老师都是把教育当科学,而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践行教育的方式虽然润物细无声,但是其背后都是有科学的理论做依据的。


▨ 刘书记讲的最后一点是知行合一。芬兰教育做到知行合一,是全国上下统一的。从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到老师、家长,所有人一起制订和实施教学大纲。芬兰的教学大纲大家可能觉得很神秘,实际上非常简单。幼教教育只有62页,学前教育也就71页。很薄的教学大纲,是国家花了两年时间去论证的。论证过程包括老师、家长、校长、乃至于全社会的参与。有人甚至问我,如果家长不认同学校的教育该怎么办?我说怎么会不认同?家长参与了整个制订的过程。所以芬兰的教育就做到了举国上下,知行合一。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教育是成人世界的事,最复杂的事

我愿探寻教育的水下冰山

战战兢兢向未来

一诺在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上说了什么?

你敢让孩子接受“不完美”的教育吗?

了解一土学校的建校历程、教学理念、招生介绍,请点击菜单。


如果您想分享自己对教育的见解和心得,

请给邮箱 tougao@etuschool.org 投稿。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