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三)

请收藏 浙大马院 2023-12-16



10月9日上午9点,本学期第三次《资本论》读书会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均苑3幢521室如期举办。本次读书会以《资本论》“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和跋”、“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和“第四版序言”为研读对象,围绕“《资本论》中的辩证法”这一研究主题展开。由我院刘召峰教授领读,三百余名师生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同步参与此次读书活动。



一、《资本论》第二版的结构修改


针对马克思在“第二版跋”开篇所提到的修改工作,刘老师指出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首先,《资本论》第二版的篇目相比第一版更加丰富清晰,主要体现为将第一版的“章”改为“篇”,将“节”改为“章”,例如,第二版的“第一篇第一章”实际上是原来的“第一章第一节”。同时,在库格曼的建议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正文后增加了《价值形式》的附录,但这一附录在之后的版本中被取消,附录中的主要内容被马克思融入到第一章的第3、4节中。刘老师认为应当比对德文第一版与现有通行版之间的差别,思考正文是否能够包含附录全部观点的问题。例如,在关于价值形式的特征问题上,附录除了包括现有通行版所列出的三个方面,也将“拜物教性质”视为价值形式的特征之一。除此之外,刘老师还特别指出,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学者对《资本论》创作史的研究,仔细探讨《资本论》德文版、法文版等不同版本在结构上的差别问题。


二、经济基础、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经济学


根据马克思对德国缺少政治经济学生长土壤的相关分析,刘老师强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始终贯彻于他的论述当中,经济学是对经济发展现实的理论反映,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水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等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英法等国能够产生相应的伟大思想。但是由于德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不够成熟,其资本主义经济学缺乏生长的土壤。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别国的现实在理论上的表现”照搬到德国时,就变成了“教条集成”。接着,刘老师强调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并详细分析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马克思是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和阶级斗争的发展阶段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还处于萌芽状态,可以联合起来反对封建贵族的时候,资产阶级经济学还有可能是科学;当资产阶级统治受无产阶级斗争威胁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要为自身利益做辩护,这时候就到了庸俗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刘老师解释了考夫曼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经典表述的摘录与评论并强调,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历史的思维方式,是不把任何东西永恒化的思维方式。同时,刘老师指出,马克思所强调的辩证法的核心是规律的必然性、具体性和规律的必然灭亡性。规律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包含了唯物主义思想;规律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思维;规律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刘老师认为,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不是简单的“颠倒”,不是“现实”与“观念”的颠倒,而是运动“主体”的替换,对于这种替换的认识不能简单地从替换双方的“主体”的概念考量,而是要通过“主体”在运动中的具体表现把握。现实事物本身具有其发展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人的思维及其过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丁堡骏老师进行了相关补充,学习《资本论》的“序言”和“跋”要将其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结合起来。丁老师进一步指出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唯物史观就是辩证法,同时也是唯物主义认识论。除此之外,丁老师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对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区分,并鼓励同学们在文献阅读过程中展开批判性思考。



四、思想革命与术语革命的一致性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丁老师在此重点强调了思想革命与术语革命之间的一致性。刘老师结合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一般”概念这一具体问题向同学们进一步解释了这一观点。古典政治经济学认识到了利润、地租是工人向雇主支付的无酬劳动的部分,但其没有将利润、地租作为整体看待,即作为剩余价值来看待。因此,没有系统研究出利润、地租的起源和性质。而马克思是将剩余价值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将利润、地租、利息看作剩余价值的分割形式或转化形式。



最后,丁老师结合近期研读内容补充了关于“序言”和“跋”的研究题目,并鼓励同学们积极进行多样化的创作研究,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与研究热情。



图文:陈璐

编辑:新闻中心 许梦丹


//推荐阅读//

1.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一)

2.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