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台下到台上,一堂“我心中的思政课”——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拍摄纪实

请收藏 浙大马院 2023-03-30


九人团队,多轮商讨,四日拍摄,数易其稿,历时二月,终成正片。


多轮商讨群策群力 数易其稿精益求精


微电影拍摄的第一步是剧本创作,也是决定电影质量的首要环节。6月24日,全体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王晓梅老师、徐晓霞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409会议室召开第一次集体会议,共同讨论以怎样的方式诠释“我心中的思政课”。


“我印象最深的是刚开学的时候,老师们说要以学术为志业,矢志向学,哪怕是做人类文明史上小小的注脚。”成员张丹丹同学的话激发了集体灵感。团队找到了突破口:我们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听到了心目中的思政课。


第一次讨论为后续工作破了题,团队于27日开展头脑风暴,各抒己见分享研究生阶段的所学所得。从专业学习到理论宣讲,从学术探讨到实践锻炼……一幕幕回忆凝练成丝丝相扣的线索。策划小组紧接着召开剧本写作培训会,界定剧本要素结构,整理剧情总体脉络。


然而,此时初稿的情节仍处于拼凑状态,尚未形成一致的主题共鸣。如何呈现思政课的灵魂?带着这个困惑,策划小组采访了学院多位老师。


“思政课老师的核心在于育人。我想要影响更多的人,培育更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同时更长远深刻地影响人。”老师们将自己的从教初衷娓娓道来,深深感染了团队成员。与此同时,曾就读于广播电视学的俞薇翻出了本科笔记重温拍摄知识,为现场运镜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设计。



7月5日,制作团队带着多次修改成型的脚本,前往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开启第一镜的拍摄。由于缺乏拍摄经验,第一次拍摄任务发现了不少短板问题,原定1小时的拍摄时间拉长到5小时。团队成员回校后火速召开总结会议,夯实团队、优化脚本。策划小组自学脚本制作和分镜头设计,后续再次经历两轮修改,最终脚本得以定稿。


学无止境现场指点 本色出演一秒入镜


时间:2022年7月10日,早上8:30

地点:求是大草坪



此时室外温度42℃。参演教师刘召峰老师早早来到拍摄场地。在通读剧本、了解剧情后,刘老师与导演商讨台词设计的想法,现场进行打磨。第一天的校内拍摄,共有8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参与其中,是不同方面陪伴学生成长的缩影。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位老师都在拍摄过程中开展了“现场教学”。老师们结合人物形象亲自操刀修改台词、设计动作。得益于专业化指导,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更为饱满。



时间:2022年7月13日,下午16:00

地点:建德新世纪实验学校



外景拍摄时间短、任务多,是所有拍摄环节中最为艰辛的阶段。团队成员通力协作,从道具核对到信息确认,各个环节一丝不苟。为了不影响学校学生的正常学习,7月12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建德市新世纪实验学校,考察拍摄场地。摄影师根据教室布置确定拍摄机位。


13日下午,教室内景拍摄正式开机。令人欣喜的是,妙趣横生的情节设计与青春洋溢的校园环境高度契合。无论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还是同学间的调侃、逗趣,活力满满的众学生都能一秒入戏,自然演绎。而主演陶梅,在镜头面前也已泰然自若,俨然一名真正的“思政课教师”。作为参演人员最多、环境最狭小的场次,教室内景拍摄在1小时内顺利完成。



匠心独具各尽所长 凝心聚智终成正片


所有片段拍摄完成后,面对64.4GB的原始视频文件,团队摄影师兼剪辑师俞薇、杨凯歌花费大量时间整理视频素材,分别制作正片与花絮。从镜头切换到画面效果,从场景配乐到旁白音效,剪辑师均进行细致考量、精心设计。历时两月,微电影1.0版终于形成。


在新一轮的意见修改会上,团队成员已然大胆果决,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火眼金睛”,对影片进行“吹毛求疵”,从头至尾商讨可改进之处,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历经多轮打磨和优化,《育人,遇自己》微电影5.0版本已制作完成,并作为参赛作品选送参加“我心中的思政课”——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敬请期待!




图片:实践团全员

文字:许敏明|崔晨茜

编辑:新闻中心 许梦丹


//推荐阅读//

1.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基层一线,服务社会治理——马院学子暑期赴基层锻炼纪实(一)

2.暑期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启真明智讲经典,青春献礼二十大”专题理论宣讲暑假社会实践团实践纪实

3.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弘扬西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建德浙大西迁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

4.寒假社会实践|基层奋斗正青春 ——基于对浙江大学百名选调生工作适应性的研究

5.寒假社会实践|美育专项总结——中华文明深厚积淀、时代精神守正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