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6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4期)

请收藏 浙大马院 2022-06-09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不应辜负了这个时代,必须以不辍之笔耕“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为此,特设立“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栏目,分享本学院教师和科研人员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以期鼓励理论界的交流和对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的实践理路与趋势展望》

作者:刘同舫

期刊:《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结合形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进程,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并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路。中国早期革命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同时,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革命的思想引领意义。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之源,开启了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征程。伴随这一征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与现实目标之间关系的认识愈加清晰。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国实践、放眼全球视野,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推动力量予以审视,在辩证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整体格局和实践效应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域及理论向度。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独特之处在于历史实践的内在性和总体性意义。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明确新时代的发展主题,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纵深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和世界文明新形态的构建贡献智慧。




《技术进步与正义困境》

作者:刘同舫

期刊:《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5期

摘要:正义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正义价值与其实现形式之间的困境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正义困境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表现为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矛盾纠缠,这一原初的矛盾纠缠构成审视正义问题的基本视域。随着技术进步自主性的凸显,正义困境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双重转化,即从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矛盾转化为劳动正义与资本正义的对立以及劳动正义与经济正义的冲突。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正义困境在技术性劳动方式的强制运行中得以自行化解,但技术性劳动致使表征人生存本质的劳动力量被淹没,现实生产中劳动正义的价值诉求被淡忘,始终作为基本正义问题的伦理正义和政治正义的矛盾被搁置。




《论红船精神的普遍价值和时代意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而作》

作者:王永昌、王政剑、韩晓阳

期刊:《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厚重精神文化的大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进史,也是一部不断传承民族精神、铸就红色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发展史。习近平同志提炼概括的“红船精神”,不但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精神发展史的完整链条,而且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精神家园的丰富内容及成长发展的内在特点,开创了研究党的精神文化发展史的新篇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科学理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党无精神不强。重视精神建党立党、兴党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传统和优势。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培育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为源头的一系列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独特政党精神,构筑起了气势磅礴的红色精神谱系。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新文科建设中强化价值引领》

作者:黄铭、何宛怿

期刊:《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7期

摘要:新文科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引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领航和指导作用。在原理上,马克思主义指明新文科建设的实践导向;在实践上,马克思主义启示新文科建设推进学科融合;在人才培养上,马克思主义要求新文科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型领导人才、传播人才和治理人才。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哲学智慧》

作者:刘同舫

期刊:《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并不断践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不断认识和改造现实中国、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立足于近代中国革命和现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凝练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统一、贯彻群众路线等实践智慧,解答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干部选用技术的历史探索》

作者:段治文、陈锋

期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内干部选用技术进行了重要探索,实现了从对传统“推举”技术的创新运用到规范化、程序化选用技术的发展以及会商选举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干部选育相结合的技术体系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干部选用技术探索成就的取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科学指导、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自身要求、中国革命实践内在推动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代玉启、陈宇轩

期刊:《治理研究》2021年第3期

摘要: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这一话题,学界在党的形象的基础理论、特定时期党的形象建设和互联网环境下党的形象建设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人民形象、实干形象和廉洁形象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面向未来,应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时代定位、对象定位和目标定位,从视觉形象、话语形象和气质形象等维度把握其构成要素,塑造认真实干、开放亲民的中国共产党整体形象,沉稳智慧、随和亲民的领袖形象,为民发声、为民服务的基层组织形象以及清正廉洁、富有个性的普通党员形象。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主线》

作者:成龙

期刊:《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

摘要:推进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思想主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主线。首先,从逻辑起点看,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最新判断,就是回答中国现代化“站在哪里,从哪里出发”的问题;其次,从逻辑骨架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战略目标、发展理念、发展布局、外部条件等基本问题的系统论述,就是回答中国现代化“到哪里去,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最后,从逻辑归宿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回答中国现代化“靠谁领导,靠谁保证”的问题。




《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的三重视域》

作者:赵坤

期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4期

摘要: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围绕着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这一核心线索展开,存在视域、历史视域和现实视域是把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不可或缺的三重视域。在存在视域下,马克思基于人作为实践主体的现实本质和存在方式揭示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互确证、辩证统一的共在共生关系,超越了自由主义和共同体主义将二者关系加以非此即彼理解的形而上学缺陷,引发了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理解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在历史视域下,马克思通过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历史张力的考察,揭示了抽象的“资本共同体”对个体命运的布控是现代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异化的根源,社会共同体的重建要求根本上破除资本现代性的统治。在现实视域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视域融合中引领现代共同体危机的破解,实现个体与共同体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共同体文明的进步。




《传统仪式在现代政治中的再现:1934年长沙祈雨背后的地方与国家》

作者:庞毅

期刊:《史学月刊》2021年第6期

摘要:传统仪式在现代地方政治中的再现,离不开地方社会的推动和权力机构的合作。而地方政府参与其中的程度,则可彰显出地方自主性的大小。1934年湖南大旱,在长沙四乡农民的呼吁与湖南省区救济院的组织下,“地方神明”陶真人和李真人进入长沙城祈雨。湖南省政府在舆论的批评声中和中央政府的禁令下,通过一系列祈雨合法性的建构,毅然选择了支持祈雨。湖南省政府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地方社会形成了密切的合作机制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倾向有关。地方社会力量的强大是1934年长沙祈雨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原因。




《国际经济格局新变化与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构建研究》

作者:卢江、郭采宜

期刊:《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年第3期

摘要:<正>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重大影响。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不仅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疫情防控成效,而且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成为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特别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重底蕴》

作者:付文军

期刊:《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立足点、以全国各族人民为主体和主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为聚焦之点、以“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和“政治原则”为行动准则。在“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之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继而开辟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境界。




《“改变世界”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付文军

期刊:《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摘要:“改变世界”是马克思的哲学宣言,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转入经济学研究之后,马克思借助政治经济学批判践履着他的哲学宣言。通过对现代性的切身体验,马克思确证了现代社会是一个深受资本逻辑宰制的社会。在“此在世界”中,人们的生存状况堪忧。显然,资本逻辑主导的社会是一个需要大力批判的“旧世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和“发现新世界”的要求,并确证了通达“新世界”的道路。可以说,“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致思理路的精准凝炼。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之维和实践之维才得到了充分显示。




《毛泽东的人民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包大为

期刊:《毛泽东研究》2021年第3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历史,既是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具体问题、具体条件相结合的探索史,更是历史唯物主义不断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新内涵、新阐释的发展史。其中,毛泽东的人民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动力和目标。从五四运动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工人运动实践中重新认识人民的历史地位,到革命时期对政治解放及其人民概念的超越,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激发人民的历史主体性,毛泽东的人民观深刻展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宏观的实践指导到具体的实践策略的现代中国理路。




材料收集整理:黄先露

编辑:新闻中心   黄先露


//推荐阅读//

1.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3期)

2.学术动态丨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2期)

3.学术动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学术成果推介(第1期)

4.@所有人,快来为我院傅夏仙老师打call!

5.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举办“2021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通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