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操作!湖北返京人员集中观察费用自付VS南京为“老外”提供暖心服务:一户配一个工作组

文心一言 中青快评 2023-03-03


当嘹亮的歌声和铿锵有力的加油声还余音绕梁的时候,当一线战士们筋疲力竭、享受着超高礼仪回到家里,当武汉在被封禁六十二天终于抗疫成功、即将“解放”之际……我们不应该开心,歌唱,欢呼雀跃吗?


可是,当两个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放在一起,令人唏嘘,仿佛是一场滑稽的闹剧。


第一则报道,是源于诸多主流媒体的:湖北返京人员集中观察、费用自付:


🔺《中国新闻网》相关报道截图


返京的前提是,湖北省基本全部解封,在政府统一指导和安排下,乘坐“点对点、一站式”交通工具或者有接受地接受证明和绿码的人员。


另一则报道,充满着喜庆与傲娇,来自南京日报:


🔺《中国新闻网南京日报》相关报道截图


南京仙林街道为684个“老外”提供暖心服务:一户配一个工作组——


“有的‘老外’一次只买4片面包,确保每天吃新鲜的,我们就每天送上门。”“‘老外’要喝桶装纯净水,一次性购买了4大桶,我们就帮他一桶一桶从小区门口扛到楼上。”说起服务“老外”的经历,工作组成员们个个都有很多故事。


——这是原文报道。


一边是在政策允许下,被封了两个多月的“灾民”,返京复工的首都建设者,应该说完全不用再接受隔离的湖北人(他们在湖北已经完成不止14天的事实隔离)返京后要求集中隔离,隔离费用自理。


一边是国外疫情迅速爆发期外来入华人士,他们或是企业高管,或是公司白领,享受着悉心呵护和特殊照顾也不为过。


可是当两者放在一起,而且还被高调的拿出来炫耀政绩的时候,是多令人不适的?



我们不反对“集中隔离、费用自理”的政策。湖北人已经被集中隔离了两个多月,物资极度匮乏,经济尤为拮据,局面极度恐慌的时期已经过去,又何惧再多十四天隔离?再多一些费用?


令人不解的是,区别对待竟然如此光明正大。卑微屈膝只为换来老外的一句夸赞?一个满意?


“德国妈妈带着3岁和7岁的女儿去集中隔离点,路上我和医生、翻译开车跟随。为了不让小女孩担心,我隔着车窗不停向她们比爱心,家里的大金毛狗,我也帮忙找了宠物旅馆安顿好了。”3月22日晚,仙林街道外籍人士服务组成员汤昭照,一路陪同把家住朗诗麓苑的母女三人送往爱心酒店。当视频连线中小女孩快乐地招手示意时,汤昭照这才放了心。


这是南京日报原文摘录。


当我们想起封城期,湖北十堰一位六岁的小孩陪在厕所旁早已死去的爷爷身旁而因为惧怕病毒不敢出去的事件、当我们看到武汉独居老人疫情期间死在家中……我们的良心不痛吗?


🔺《新民晚报》相关报道截图(截止发文,相关报道受舆论热议被删除)


新民晚报之前曾经为上海“英国女婿”隔离事件唱赞歌,原本是一件疫情期间表达中外美好友谊、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事,被写成了疫情防控工作突出、工作成效巨大的伟大付出事件。


不仅仅是拉仇恨,卑微之态令人作呕。


其实,不仅仅是湖北人遭遇到一些不友善的待遇,留学生的遭遇也令人心痛。

近期,国外疫情爆发,反倒是国内安全了很多。于是很多出国留学生纷纷想起了祖国,开始返回。


哪里安全去哪里,人性使然,人之常情,何况他们原本就是华夏子民,危急时刻,回到祖国怀抱无可厚非(个别隐瞒行迹和病情的被聚众讨伐是自找,另当别论)。


可是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竟然大肆宣扬,刻意污名化。令留学生陷入两难境地——国外排华发生时,留学生成了发泄的对象,国内输入性病例增加时,留学生也成了泄愤的对象……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当我们高喊“武汉加油”、“湖北加油”的时候,其实他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热情的口号,只期待一份真挚的信任和接纳。


因为,我们是同胞。血肉相连、荣辱与共。




资料来源:《腾讯新闻》、《中国新闻网》、《南京日报》等

扫码(长按)关注






热门推荐
感染人数超两万、死亡病例不足百,德国如何造就全球最低病死率?
全网热议的《发哨子的人》讲了些什么?(建议收藏)
一位武汉记者的暗访:《我最难忘的一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