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 | 当代互联网热梗究竟是“通话膨胀”还是“语义磨损”?

爱分享的 语言服务 2024-02-19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
图片来源:豆瓣@嘟嘟      
近日,B站视频号一条视频发出来,很快引发共鸣登上热搜。有网友调侃发问:

 “当朋友发给你一个搞笑段子,要打几个‘哈’字才能向他证明你真的笑了?”

答:“起码七个以上。”
同理,感叹号要四个以上连用才能表示“吃惊”……
      
在《当我们讨论热搜时,不要吵架》网络综艺中,借用语言学家李安宅《论语言的通货膨胀》一文,将以上现象解释为一种
“语言的通货膨胀现象”即词语被随意滥用,其所表达的情感也随之弱化或变化,导致信息理解错位。
不单是表达情绪,网生代的夸张表达涉及方方面面:
“很好吃”“太便宜”可能只是“还行”的程度,“好吃哭”“爆炸优惠”才是真的“好吃”“便宜”。

原本以公开透明为底色的互联网,为何加速了词语的“通货膨胀”?而这背后,是否存在表达“信用透支”的隐忧?

网生代的语言体系中,“哈”字为什么不够用了?


网生代以“哈”的数量来表达笑的程度,其实在语言学上有迹可循。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告诉记者,这其实是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原理”中的一种——“重叠象似性”。即语言形式的重叠和语义内容的数量变化有关。
其实在我们的语言应用中,这种例子并不鲜见。比如“干干净净”程度高于“干净”,“一首首歌”表示许多首歌。
      
而到了眼下,不只是文字产生叠加,表达震惊的叹号、表示疑惑的问号也“成群出现”。

自媒体的标题里,少于两个叹号,都无法显示出新闻的突发性。而在网友的日常交流中,非要打出“!!!!!”才能展现出震惊

“?”更是要一连串出现才能与一般的疑惑区隔开,展现出对于一些迷惑操作的费解和反讽。
      
徐默凡解释,为表大笑,“哈”字越叠越多的第二个原因在于:网络表达尽管是口语的,但缺少日常人际交往中可以辅助表达的语音、语调、手势、表情,只能用文字传递情绪。像“哈哈”这样的拟声词,放在现实生活中,一连串的大笑足矣。而在虚拟世界,别人无法看到自己的真实表情和体态,增加汉字、标点的数量,反而成为一种更为形象、方便的表达方式。

至于“哈哈”逐渐演出敷衍的“潜台词”,“好的好的”比“好的”更加诚恳,则只是“重叠象似性”带来的心理效果——好像语言形式越复杂,就越重视语言的接受者。

词义“贬值”背后,透支的是语言的信用还是表达者的信用?      
而正是这种通过字词符号数量表达重视、拉高情绪阈值的“滥用”,引发网友对“语言通货膨胀”的担忧。
如果今天七个“哈”是大笑,明天是不是要十个、二十个才行?如果今天“神仙颜值”已经是极限,那么日后是不是用“千年一遇”才能“更上一层楼”?
      
对于这种担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则用语言学中的另一个现象——
“语义磨损”,给出了另一个角度的解释。
“语义磨损”指的是词语使用时的意义与词典义相比程度的弱化。语言学家吕叔湘就曾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就提到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比如“很、怪、太”等,“一切表高度的词语,用久了就都失去锋芒”
如今,这种“磨损”已不只是存在于副词与形容词之中。比如,互联网时代之前,“美女”已经不是“容貌姣好的女性”,而是对陌生女性一种客气、礼貌的称呼。
      
可以看出,不管是以“象似性原理”“语义磨损”,还是“通货膨胀”来解释,这都不是互联网时代语言的新生现象,相反在过去的语言使用中一直存在。过去之所以不容易被大众所察觉,这是因为口语与书面语有着严格的场景使用区隔,大多数人都会自动“转码”。然而互联网的出现,给了所有人在公共平台发声机会、人际交往虚拟途径的同时,也将口语表达的随意自由带到了文字表达之中。

模糊语言场景的同时,也就加速了表达方式的迭代和语词语义的迁移、变化。学者认为不必过分渲染这种焦虑,文学著作、主流媒体所使用的书面语仍有其规范,“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吃哭了”并不会出现在这些权威内容之中。

不过,当夸张极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为网生代的日常习惯,这种语言的“磨损”“通胀”,或多或少透露出“注意力经济”下的一种表达焦虑:在“饭圈”,对偶像是极尽赞美之能事,动辄“演技炸裂”“神仙颜值”,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心仪的“爱豆”从面目相似的流量明星中脱颖而出。
在好物推荐平台,背负着卖货指标的博主对产品也是清一色的“太太太太好看了”“绝了绝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在瀑布信息流中,吸引用户多停留两秒钟……这种风气之下透支的,到底是语言的信用,还是表达者的信用呢?
 

迭代加速,互联网流行词让语言更丰富了吗?
“这是什么神仙爱情!”刚登上热搜没几天,社交网站已是清一色的“绝绝子”。等你刚明白“绝绝子”不是断子绝孙的咒骂,而是“绝了”的“变体”之时,YYDS(永远的神)已经“霸榜”成为最“IN(时尚流行)”的赞美方式。也难怪网友自我调侃:“当除夕夜的小品刚把当年的流行语搬上舞台时,网络上的流行词早已经换了好几茬了。”
      
网络流行词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迭代越来越快,正成为可察可感的事实。
那么,互联网时代,语言因为层出不穷的流行词,是变得更丰富、更有活力了,还是变得更加单一、匮乏了?这个问题取决于衡量的标准。      
从诞生数量和迭代速度上来说,新词的层出不穷,为语言发展带来了新的内容。可这种“丰富”的代价是,
一些表达更精确、更生动的“高级”词语,被更“万能”、更“潮流”的网络流行语所取代后,失去了“露出”的机会,也就逐渐冷僻、被遗忘。
越来越多的网友抱怨和自省:“网上冲浪久了,看到美好的人事物,一时竟想不到与之相匹配的美好形容。”因而,过度聚焦于流行语让网生代或多或少地患上了“词语匮乏症”
      不过,若把看问题的时间线拉得更长,也不用过分担忧。徐默凡认为,语言犹如生态环境,拥有“新陈代谢”的能力。一旦网友的新鲜劲过去,那些风头无两的流行语最终也会销声匿迹,成为网友口中“时代的眼泪”。而在创造新词同时,网友也会从传统词语的排列组合中寻求更生动、形象的表达。
比如:学生时代老师反复“敲黑板”强调重要性的这个动作,就被年轻人用来代指“强调重点”;“接地气”是新时代“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表达;“大开脑洞”用来形容想象力的表达,同样生动而有趣味性。
最后,你是否觉得流行语让我们患上了“词语匮乏症”?


本文来源:文汇报


老规矩

觉得长知识的

点赞为敬



科普


科普 | 拼音“o”读“欧”还是“窝”?教育部语信司这样回复

科普 | “吕”(Lǚ)姓的大写究竟是 LYU、LV,还是 LU?

科普 | 嗯?这么多年“嗯”的拼音我一直弄错了?

科普 | “的地得警察”出警!现代汉语有必要区分“的”“地”“得”吗?

科普 | 反差萌!“虎”作姓氏时不念“hǔ”,而念“Māo”?

科普 | “牛轧糖”的“轧”到底读“gᔓzhá”还是“yà”?

科普 | 身份证上的“Ⅹ”到底怎么读?

科普 | “粳”字应该怎么读?186名农业专家和语言学家较真了5年

科普 | 可以说“感谢聆听”“谢谢欣赏”吗?

科普 | “网开三面”还是“网开一面”?

科普 | 想要表达真正开心地笑,得用几个“哈”?

科普 | 穿越到古代,能听懂古人说话吗?

科普 | 为什么大人和儿童交流总是喜欢叠词词?

科普 | 为什么世界大多数语言“妈妈”的发音都差不多?

科普 | 为什么可以说“我爸爸”“我妈妈”,却不能说“我狗”?

科普 | 为什么可以说“吃食堂”,但不能说“吃厨房”?

科普 | 为什么可以说“开会”,但不说“开会议”?

科普 |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聊天句尾加“哈”? 

科普 | 为什么在聊天时加上符号“~”会有一种欢快的感觉?

科普 | 为什么有人语速快,有人语速慢?

科普 | 为什么汉字序顺不影响读阅?

科普 | 为什么废话越多的人越快乐?

科普 | 为什么大笑起来都是“哈哈哈”?

科普 | 为什么我们要说“上”厕所和“下”厨房?

科普 | 为什么睡觉用“zzz”表示?

科普 | 为什么冬奥顶流“冰墩墩”的英文名是Bing Dwen Dwen?

科普 | 为什么“人民大学”译为Renmin University,而不是People’s University?

科普 | 为什么奥运会裁判报分时把1∶0称为one love?

科普 | 为什么说“元宇宙”的“元”是个糟糕的翻译?

科普 | 为什么有的大学叫university,有的叫college?

科普 | 为什么不会有一种全世界通用的第一语言?

科普 | 为什么北京地铁叫subway,广州地铁叫metro?

科普 | “千”是thousand,为什么工资8000却用“8k”表示?

科普 | “中午12点”到底是“12 a.m.”还是“12 p.m.”?

科普 | 我们分析了3447个地铁站,发现了中国城市地名的秘密

科普 | 圣诞节为什么拼写成Xmas?圣诞快乐可以说成Happy Christmas吗?

科普 | 大脑为什么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竟和语言有关! 

科普 | 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

科普 | 7-ELEVEn,n 为什么是小写?

科普 | “薅羊毛”的英文,竟然这么有趣!

科普 | 必胜客的英文为什么是“Pizza Hut”?“hut”是啥意思?

科普 | 都表示“电影”,movie和film有什么区别?

科普 | 都表示学习,study和learn有什么区别?

科普 | 老板发邮件说TBD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就完蛋了!

科普 |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李宇明教授领衔的儿童语言研究团队为你解答

科普 | 婴幼儿的语法概念是什么时候萌发的?

科普 | 婴儿是天才的语言学习者

科普 | 把婴儿聚一起,不教说话,会产生新的语言吗?

科普 | 男导师的妻子叫“师母”,那么女导师的丈夫怎么称呼?

科普 | 高亭宇说的“格路”是什么意思?没有东北话十级真翻译不出来!

科普 | 语言学领域有哪些有趣又有料的笑话?

科普 | 你的语言正在出卖着你的性格

科普 | 语言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科普 | 哪种语言的效率最高?

科普 | 这些汉字用了几十年,但其实根本不存在?!

科普 | 北京野生动物园的声明为啥火了?我们用语言学知识分析一下

科普 | 王力宏深夜发文回应,我硬生生揪出了三十多处错误

科普 | 思聪真的是舔狗吗?让我们用语言学分析一下

科普 | 普通话冷知识:古人说的“普通话”是怎样的?

科普 | “我真的栓Q”是什么梗?用英语怎么说?

科普 | 听不懂“梗”怎么办?谷歌这个语言模型为你解释笑点

科普 | 《梦华录》片头和海报上的“录”字,写错了吗?

科普 | 科学家用人工智能翻译猪叫,能听出猪在想啥!这??!

科普 | 台湾地名的大陆情结:每一条路都是渴望回家的路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资源共享

获取进群方式


语言服务

17万+语言学人已关注

ID: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语服君

微信号:yuyanfuwu2020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科普好文



大家都在看,就差你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普 | 当代互联网热梗究竟是“通话膨胀”还是“语义磨损”?

爱分享的 语言服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