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川大学报 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2-06

 点击上方“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可订阅!


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

肖   滨

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三级台阶

——以斯蒂芬·哈尔西、王柯和孔飞力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胡   键

“东方问题”远东化、克里米亚战争与大清帝国的安全



马克思主义研究

付文忠,李丙清

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与反抗不平等运动的辩证法

——南希·弗雷泽对当代西方左翼解放规划的理论建构


孔明安,谭   勇

论意识形态的形式性构成及其辩证转换

——齐泽克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结构分析



外国哲学

顾   肃

评左翼自由至上主义的分配正义观


姜宇辉

“生命”何以成为一个哲学概念?



老庄新解

汪韶军

雌柔之道抑或阴谋权术?

——《老子》第三十六章经义抉原


蔡林波

以道解物:庄子“庖丁解牛”思想辨正



中国近代史研究

孙   江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社会统合与哥老会


鲍成志

学校与城市:校园变迁对近代成都城市空间的影响


陈   默

阴谋、误判、解读:1940年成都抢米风潮中的反共摩擦



宋代文学研究

钱志熙

周行己、许景衡、刘安上三家诗论

——以温州地域文化与两宋之际学术及文学流变为背景


许浩然

从应制之作到“不朽”之文

——政治语境与文化语境中的苏轼《上清储祥宫碑》


王子今

宋诗的“止酒”主题


经济与管理学研究

刘用明,李   钊,屈万程

美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司法人工智能研究

彭中礼

司法人工智能中的价值判断


贺译葶

司法执行人工智能化之反思与前瞻


刑法教义学研究

曾军翰

人的不法理论与一阶层过失模式之证成



本期论文速读

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三级台阶——以斯蒂芬·哈尔西、王柯和孔飞力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肖  滨

摘要:

      在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中,现代国家的诸多要素逐步配置到位,其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级台阶”。依照“三级台阶”的分析框架,斯蒂芬·哈尔西、王柯、孔飞力的相关论述为我们分析晚清时期中国探索如何构筑现代国家的三级台阶提供了精彩的范例,但全面把握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三级台阶需要在理论上更深入地揭示现代国家结构上的整体性、成长过程的顺序性、发展进程的紧张性和内外格局的约束性。

关键词:

中国现代国家;三级台阶;斯蒂芬·哈尔西;王柯;孔飞力

“东方问题”远东化、克里米亚战争

与大清帝国的安全

胡  键

摘要: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引发一系列的民族、宗教和地缘博弈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东方问题”,而克里米亚战争是“东方问题”一个具体时间段上的缩影。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了“欧洲协调”的终结,也意味着维也纳秩序的解体,从而引发了“东方问题”的欧洲化。但是,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随着俄国的失败,“东方问题”使得俄国更加聚焦于亚洲,从而对大清帝国的边疆安全产生直接的冲击,结果大清帝国在俄国的欺诈和恐吓之下割让了大片领土及其他战略利益。由此可见,克里米亚战争也促使了“东方问题”的“亚洲化”或“远东化”。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在于其落后性,而俄国的失败则源于其腐朽性,但克里米亚战争却推进了俄罗斯的工业化进程,从而为俄国的军事扩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大清帝国最初并非是因经济的落后而失败,而是源于其保守与锁国政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夜郎自大和闭目塞听。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恰恰不是内部因素所致,而是外部力量所催生的社会演变的过程,但中国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关键词:

东方问题;克里米亚战争;帝国博弈;大清帝国

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与反抗不平等运动的辩证法——南希·弗雷泽对当代西方左翼解放规划的理论建构


付文忠,李丙清

摘要: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南茜·弗雷泽基于对战后西方社会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的系统研究,对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社会不平等的深入批判,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压迫性特征的研究,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正义理论。进入21世纪,弗雷泽在全面剖析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深刻危机的过程中,又探索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理论。弗雷泽的正义理论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重视,但她的解放理论被严重忽视,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被低估。将正义理论与解放理论结合起来是弗雷泽后期思想最重要的发展;她的解放理论不仅对当代西方政治反抗运动提供了理论启示,对马克思主义解放理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解放新规划;资本主义危机;南希·弗雷泽

论意识形态的形式性构成及其辩证转换——齐泽克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结构分析


孔明安,谭  勇

摘要:

       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需要重点关注。齐泽克在精神分析视域下对意识形态的形式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一方面,意识形态的重要特质就是其形式性,它包含三重结构:意识形态文本、意识形态内容以及意识形态幻象结构社会现实时所遮掩了的实在界的内核。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现实性也涉及三个维度:其一是意识形态通过意识形态幻象引导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而展现的现实性;其二是意识形态的实体化;其三是作为症候的意识形态。从面向变革社会现实这个维度看,意识形态的现实性更具基础性地位,同时,意识形态形式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齐泽克关于意识形态的形式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探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关键词:

意识形态;形式性;现实性;意识形态幻象;齐泽克

评左翼自由至上主义的分配正义观


顾  肃

摘要:

       在分配正义问题上,左翼自由至上主义者主张完全的自我所有权和自然资源的共同平等拥有。他们广义地解释关于自然资源使用的洛克条件(即“给他人留下足够的、同样好的东西”),主张这是要求给他人留下足够的获取福利的机会,至少在使用或占有自然资源时所获得的福利的机会一样。这就要求那些没有留下如此好条件的人向被剥夺了公平份额的人付出其超出部分的完全有竞争力的价值。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左翼自由至上主义不同意两者冲突的理论,而认为两者是相容的,即在福利的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允许个人使用自然资源,同时又不丧失个人的自我所有权。这就与左派激进理论和右翼自由至上主义区别了开来,显出其独特的理论诉求。

关键词:

左翼自由至上主义;自我所有权;分配正义;自由;平等

“生命”何以成为一个哲学概念?


姜宇辉

摘要:

       生命在当下的时代,已经越来越变成固步自封、束缚创造的惯性模式和价值预设。这尤其在德勒兹式的生命主义那里达到极致。对德勒兹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既要基于技术与生命彼此纠葛的悖谬现实,又要回归其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从“内在生命”到“欲望-机器”,观念论和生命论之间看似牢不可破的内在联结却日渐解体,生命亦最终脱离了哲学的掌控,陷入“一切生命皆技术-生命”的困境。梅亚苏的思辨实在论和埃斯波西托的免疫逻辑或许启示出另一种生命论的路向,重新探索对生命说“是”的可能性。

关键词:

生命论;强相关主义;内在性;欲望-机器;免疫

雌柔之道抑或阴谋权术?——《老子》第三十六章经义抉原


汪韶军

摘要:

       古今对《老子》第三十六章多做权谋化的解读,误甚!章首四句“将欲……必固……”的逻辑主语其实是天道,四句只是点出天道人事之物极必反,从而提醒世人于张知翕,柔弱以自处,这正是“反者,道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柔弱胜刚强”通常被理解成弱小战胜强大或以柔克刚,有悖常理。此命题实则是说示弱的姿态胜过、优于逞强的态度。“刚强”不是实力强大的他者,而恰恰是争强好胜的自己,故“柔弱胜刚强”不是鼓动我们战胜他者,而是提醒节制自我。章末将这一命题施用于治国理政。“利器”指可能伤人的一切物事,“不可以示人”不是把权谋或什么法宝藏为己用而不为人知,而是反对夸示利器、滥用利器。谆谆告诫世人持守雌柔之道以护惜群己之生命的思想,却总是被歪曲成阴谋权术,堪叹!

关键词:

《老子》第三十六章;微明;利器;雌柔之道;阴谋权术;柔弱胜刚强

以道解物:庄子“庖丁解牛”思想辨正


蔡林波

摘要:

       关于“庖丁解牛”的思想内蕴、逻辑理路及文体修辞,学界至今存在误读。该寓言主题意在“以道解物”:祛除“物”及“形名”遮蔽,使“道”及其精神得以显现和运作,以实现养生天下万物百姓之目标。究其意象,“庖丁解牛”实质是对“心斋坐忘”精神活动的喻像表达,其中寓含着《洛书》象数的天道运行图式;“解牛”的方法论机制,亦非“技”的“分割”或“分解”,而是基于“合解”(游刃)的思想方式,来消弭形名“有间”及其造成的生命本真性丧失。在书写笔法上,文本则运用“三言”构筑整体脉络,使文体修辞与思想内容达至高度嵌合。

关键词:

庄子;庖丁解牛;以道解物;《洛书》;“三言”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社会统合与哥老会


孙  江

摘要:

       哥老会在四川被称作“袍哥”。哥老会一语,既指性质别异的兄弟结拜组织,更指人群结合与交往的方式。1935年,国民政府的力量进入四川后,即着手从社会统合的角度取缔和限制哥老会,从而引发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紧张。《四川哥老会改善之商榷》和《哥老会组织大纲》是反映政府和哥老会不同立场的两个文本。国民政府发现非但取缔和限制哥老会的政策无法推行,哥老会的结合与交往方式还渗透到公务员中,不得不颁布禁止公务员参加哥老会的法令,该法令的实施标志着国民政府的社会统合彻底归于失败。

关键词:

哥老会;社会统合;查禁哥老会

学校与城市:校园变迁对近代成都城市空间的影响


鲍成志

摘要:

       学校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变迁往往会对城市空间产生深刻影响。在近代成都,新式学校出现之前城内以贡院为导向的旧式学校塑造出传统的城市空间。而清末民国时期,以国立四川大学及其前身为代表的新式学校逐渐成为成都城市空间构建的重要参与者,其开办和之后的校园变迁对当时成都城市空间演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成都早期现代化的显著表达。

关键词:

近代;城市空间;学校;成都

阴谋、误判、解读:1940年成都抢米风潮中的反共摩擦


陈  默

摘要:

       1940年3月14日成都出现饥民抢米事件,之后旋即发生了一次反共摩擦。在国共双方的叙述中,抢米风潮均系对方蓄意发动的敌对行动。事件真相是四川省会警察局长唐毅等人阴谋伪造证据,炮制了中共川康特委组织饥民抢米暴动的谎言。国民党四川当局负责人贺国光面临阴晴不定的国共关系,身处波谲云诡的川康政局,在特殊的心态之下产生误判,针对中共川康特委发动了抓捕。持续半月的反共摩擦一度愈演愈烈,后因戴笠觉察真相并报告蒋介石后戛然而止。突如其来的打击和由此引发的恐慌情绪,使四川地下党越发相信抢米风潮是国民党特务化装抢米嫁祸中共的“国会纵火案”。基于此种认识中共也逐渐形成了关于抢米风潮的解读。这次反共摩擦虽没有对当时国共关系的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但却为理解战时国共摩擦发生和结束的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细节。

关键词:

抢米事件;反共摩擦;唐毅;贺国光;成都行辕;川康特委

周行己、许景衡、刘安上三家诗论——以温州地域文化与两宋之际学术及文学流变为背景


钱志熙

摘要:

       两宋之际是温州地域学者预流主流学术与文学的时期,以被后人称为“元丰太学九先生”为中坚。他们属于元祐学人,不仅传承关洛理学,同时也接受苏、黄一派的文学,是两宋之际的重要学者。周行己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有较多接触,其诗学理论与创作都受黄庭坚的影响。许景衡长于五言,风格清雄奔放,受到苏轼的影响。刘安上也致力于诗,其诗风平淡深隽,五七言律绝与王安石的风格接近。他们的诗学的另一资源是从谢灵运山水诗以来的地域诗歌传统。在绍圣至绍兴域内诗歌低潮的整体背景下,东南沿海的温台一带诗风却呈兴盛之势,这与上述诸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宋诗;元祐学术;周行己;许景衡;刘安上

从应制之作到“不朽”之文——政治语境与文化语境中的苏轼《上清储祥宫碑》


许浩然

摘要:

       元祐时苏轼于翰林学士承旨任上奉敕撰成《上清储祥宫碑》。在政治的语境中,该文宣扬了元祐之政的导向,但于随后的绍述时代即遭禁毁,显露出词臣应制之作工具功用的短暂性。在文化的语境中,该文撰成于苏轼文宗位望形成、确立之时,在北宋士人的文事活动中,成为被称赏追慕的对象,体现出文宗之于政治的超然性。及至后代,该文在文化上的影响依然延续,彰显了苏轼文宗位望超越朝代更迭的“不朽”意义。《上清储祥宫碑》于苏轼词臣衔职与文宗位望的交错分合之际,揭示出其文学形象复杂的一面。

关键词:

苏轼;《上清储祥宫碑》;词臣;文宗

宋诗的“止酒”主题


王子今

摘要:

       宋代的酿酒技术水准有显著的提升,饮酒风习在新的条件下更为普及,“止酒”也成为宋代社会习用语。宋代文献涉及“止酒”的语言遗存多与陶渊明《止酒》诗有关。宋人以“止酒”为主题的诗作展现了对酒和文化人生之关系的认识。有关“止酒”的多种文化态度的表达,反映了诗人们的隐逸思想趣向,也涉及疾病史、医学史知识的积累以及注重养生的健康追求。宋代诗人通过“止酒”透露的文化个性与人生态度,值得文学史家瞩目。宋诗“和陶”风习与“止酒”咏唱,以及与“止酒”相关的社会现象,或许可以看作中国古代酒史以及酒文化史别有文化风味的一页。

关键词:

宋代;止酒;诗歌;隐逸生活;养生

美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刘用明,李钊,屈万程

摘要:

       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因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也就具有了外部性。适度的影子银行信用规模对宏观经济具有积极作用,过度的信用扩张则会带来消极影响。以金融稳定性指标和信用创造功能视角实证分析美国影子银行规模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发现,金融稳定性和影子银行规模之间无论短期或长期均存在非线性关系,影子银行规模扩张会带来金融稳定性的降低;影子银行规模增长对金融稳定性的短期冲击较大且需要更长时间消化冲击带来的影响。从功能视角看,我国影子银行与美国影子银行所表现出的信用创造功能具有一致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因此,规范、引导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对促进影子银行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美国影子银行;金融市场;金融稳定性

司法人工智能中的价值判断


彭中礼

摘要:

       司法裁判不是“自动售货机”的根本缘由是,法官能够在司法案件中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本质上是人类基于特定价值偏好做出的决策,带有主观性。基于模拟大脑运作的机制、深度学习理论以及计算机对人类心理状态的阅读,人工智能能够处理价值问题,并通过属性特征、属性值以及最终形成特征向量的过程使得价值数据化,形成价值数据集。针对个案的不断测试,以及基于已有案件的不断数据整合,人工智能可以将法律价值设定成算法程式,不断通过决策树实现价值的选择。人工智能对价值判断的分析过程,本身就是智能技术的进步过程,也是司法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和前进的阶梯所在。

关键词:

价值判断;人工智能;司法裁判;价值数据集;价值算法

司法执行人工智能化之反思与前瞻


贺译葶

摘要:

       人工智能与信息化技术在司法执行领域的应用,为缓解司法执行难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但人工智能对数据与算法有着双重依赖;机器智能技术与人类理解技艺间存在实然鸿沟;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案件执行过程亦潜藏个案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弥合难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算法缺陷的隐匿可能引发执行客观性失却风险;技术依赖深重可能弱化法官主体地位;人为设置或认知阻隔的算法黑箱亦可能加大执行责任的切割与追究难度。应当以法治思维为依归,从认知层面、观念层面、技术层面及制度层面对司法执行人工智能化的实践问题做出全方位的应对。

关键词:

人工智能;司法执行;人工智能算法

人的不法理论与一阶层过失模式之证成


曾军翰

摘要:

       与故意犯相比,当下通行的两阶层过失模式在不法层面的判断脱离行为人,其在责任阶层判断主观预见可能性的做法,与新古典暨目的论综合体系将主观心理要素归入构成要件阶层的做法并不一致,有违体系判断的原则。为了克服两阶层模式的弊端,新进观点主张过失只存在于构成要件阶层的一阶层模式,但这一模式有混淆不法与罪责之嫌。在韦尔策尔教授的人的不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将个人能力引入不法阶层的彻底的人的不法理论可以为一阶层过失模式找到理论支撑,同时保持不法与罪责的划分。这种植根于德国学界的彻底的人的不法理论也有本土化的可能。

关键词:

一阶层过失模式;两阶层过失模式;人的不法理论;犯罪论体系


 

欢 迎 关 注 本 微 信 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官方微信平台 SCDXXB-ZSB


    长 按 识 别 二 维 码 


         关  注  我  们



编辑:一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