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变成行动上的巨人?

码农翻身 2022-10-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奇迹年 Author 奇迹年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知识和技能都没有壁垒,任何人只要想学习,无论是《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还是《母猪的产后护理》,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详细到令人发指的学习资料。


而学习又是一件因果关系极为清晰的事情:努力就能有进步。它不像爱情,你爱的人不爱你,你一点办法也没有。


按道理来说,学习和健身这类因果关系清晰的事,不应该存在“空有上进心”的问题,但这道理脑子明白,身子不明白。


上进心有余,行动力不足,可以说是当代年轻人最大的精神内耗来源之一。


按照《福格行为模型》的说法,一个行为的发生,需要动机、能力和提示3大要素同时发挥作用。举例来说,你在女朋友生日的时候,送了她一支口红,这个行为拆解来看,大概是下面这样:


动机:你爱你的女朋友,送生日礼物表达爱意,或者你不爱她,但需要尽男朋友的义务;


能力:一支口红的价格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内;


提示:在手机日程上创建了女友生日提醒,或者其它事情让你意识到女友生日要到了;


以上三要素,不论是动机上,你不爱你女朋友,也不想尽义务。还是能力上,你负债累累,连一支口红也买不起。亦或是压根儿就没想起来女朋友过生日这件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女朋友生日当天,送给她一支口红”这个行为都不会发生。


在自我提升的行为方面,一个有上进心的人肯定不会缺乏动机和提示,那么按照福格的理论,行动力不足的罪魁祸首自然就是缺乏能力。


你的大脑适应不了学习时的深度思考,你的身体适应不了健身时的剧烈运动,所有这些行为都会让你感到厌烦和痛苦,而厌烦和痛苦的事情注定无法持久,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针对这种“缺乏能力”导致行为无法完成的问题,福格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微习惯”。


简单来说就是,跑不了5公里就跑1公里,看不了10页书就看一页书,做不了100个俯卧撑就做一个,日拱一卒,在舒适区的边缘增加练习量,逐渐使那些动机强烈,但能力不足的行为转化为每天的习惯。


这种方法本质上就是利用大脑和身体极强的可塑性,通过不痛苦的练习方式,逐渐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和运动水平,补上能力的短板,当动机、能力、提示3要素齐备时,行为就会自然发生。


这看起来似乎很科学,但现实远比“模型”复杂。上进心变成行动的过程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我会在下文详细剖析,并给出解决方案。


(一)无处不在的诱惑


现代科技是否让人类过得更幸福还有待商榷,但人类比过去分泌了更多的多巴胺这件事是确定的。无论是短视频还是游戏,现代人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分泌大量多巴胺,而这种程度的快感,人类本来需要努力劳动,才能在获得报酬的时候短暂的体验一下。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样也有不少“副作用”,比如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学习变成了一件触手可得的事,然而娱乐同样触手可得,我们的上进心无时无刻不被这种随意就能获得的快感所拉扯。


与枯燥的学习过程相比,以“爽”为第一设计原则的现代娱乐产品要有吸引力的多。


比如影视剧的剧情、台词、演员不再是为了讲好故事,而是努力献媚和取悦观众。


几百个高学历的码农、美工、策划花费数年心血做出来的3A大作,只为满足你挥着马刀冲锋的中二梦。


短视频推荐算法更是比你亲妈还了解你,无论你有任何情绪和兴趣的波动,都能被算法迅速捕捉,继而“喂”给你相关内容,精准按摩到你的“兴奋点”。


在各种“爽而短”的内容和娱乐方式的刺激下,你大概率会出现以下症状:


思考复杂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思维混乱,不得不一遍一遍从头开始理顺逻辑;


看大部头书籍的时候很容易走神,经常下意识的打开手机;


大脑在清醒状态就需要有信息输入,难以忍受片刻的无聊;


以上就是大脑废掉的典型特征。如果你了解过一点脑科学,就会知道大脑的可塑性非常强,在无脑内容的大量“喂养”之下,大脑会像缺乏锻炼的肥宅一样,变得“又虚又胖”,虚的表现形式是再也无法进行深度思考,胖的表现形式则是分泌多巴胺的阈值越来越高,需要玩更刺激的游戏,看更多穿黑丝的小姐姐跳舞才能满足大脑他老人家的需求。


短视频和游戏影响大脑这事儿相信很多人都被科普过,我也在知乎回答过这类问题,获得近两万赞,然而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由于在很长时间内看不到后果,我们会渐渐对这种警告变得迟钝和淡漠。


但是,当脑子废掉的症状显现出来,到无法被忽略的时候,情况已经很难被逆转。你的自我拯救计划和专注力有限的大脑之间的矛盾,会让你陷入更严重的内耗。


这并非危言耸听,现代人极其依赖智能设备,而所有智能设备都兼具生产力工具和娱乐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刚好满足了人类两种对立的情绪欲望:上进和即时享受。


所有人都被这两种对立的情绪欲望拉扯过,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倒向后者。原因在于所有与上进有关的规划都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当你把学习和娱乐放在天平上对比的时候,显然是前者更重要,但学习这件事是有商量空间的,那就是非要今天学习吗?明天可不可以?


于是战争就变成了在当下这个时刻,选择学习还是娱乐,这时候内心的天平就会开始向娱乐倾斜,并且你还会给后者不断增加砝码,比如:


未来一段时间要努力学习,现在就先放松一下;


今天心情不好,暂且先放松一下,明天多学两个小时;


一直在追的剧更新了,看两集才一个多小时,不会耽误学习;


......


如果愿意的话,你可以找到无数条理由。


人之所以普遍都是这样的揍性,是因为无论是人还是自然界,行动上总是会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这叫最小阻力路径原则。


在学习和即时享乐的拉扯之间,显然后者的阻力更小。这种情况下,你研究再多“不费力”的学习技巧都没用,因为学习永远都没有享乐容易。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跳出这种两方拉扯的局面,具体操作就是给享乐的对立面增加砝码。享乐的对立面不一定非是学习本身,也可以是学习的“盟友”们,比如“刻意无聊”、冥想、小憩等等,可以有效提升自控力和精力的行为。


这时候局面就从两方拉扯,变成了“多对一”拉扯,学习及其“盟友”们的胜算大大增加。


如果你对手机的依赖非常严重,脑子已经被短视频和游戏干废了,那么“刻意无聊”、冥想、小憩大概率可以拯救你的大脑。


以前我在知乎回答过如何解决手机成瘾的问题,获得超过两万赞,这里稍微修改一下,直接搬运过来。


1,把大脑对多巴胺的高需求降下来


当大脑的刺激点和兴奋点在一个很高的区间,你需要不断看小姐姐跳舞,在游戏中骑马砍杀和持枪冲锋,才能满足大脑他老人家的需求,这时候你根本就干不了别的。你制定的自律计划越多,你就越觉得自己是个废物。


那怎么才能把刺激点降下来呢?答案是刻意无聊。


我们现代人几乎失去了无聊的机会,忘了无聊是什么感觉。让我来帮你回忆一下,你入职了一个新公司,第一个星期领导就让你熟悉熟悉环境,没有给你安排具体的工作,你闲的难受,又不敢明目张胆的玩手机,总想找点事情干,这就是无聊。


大脑在清醒状态下,总要处理点什么信息,不然就会特别难受。主动去无聊能有效的激发你处理信息的欲望。所以当理性告诉我们“放下手机去学习”,但你又做不到,或者当你特别不想工作、学习的时候,除了玩手机还有一个中间状态,那就是什么都不干。


等你无聊够了,就工作一会儿,或者看几页书,看不下去就继续无聊,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大脑的刺激点很快就能降下来。


2,用正确的休息方法


真正的休息是非参与式的,小憩、发呆、冥想、放空才是真正的休息,而那些参与式的休息,比如刷短视频、打游戏都会持续不断的干扰大脑,使你产生混沌感和疲劳感。


3,坚持冥想


冥想的各种好处已经有很多研究,总结起来就是,冥想可以提高大脑前额叶皮层区域抑制低级区域情绪活动的能力。用大白话说就是,冥想可以抑制悲观、沮丧、懒惰、拖延、浮躁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增强抗压能力、延迟满足、专注力等等。


最常见的冥想方式是静坐,然后专注于呼吸。


你可以坐在椅子上,或者坐在垫子上,然后注意你的呼吸,呼气时默念“呼”,吸气时默念“吸”,当你发现自己走神的时候,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即可。几分钟之后,就可以不默念“呼”、“吸”了,把注意力专注在呼气、吸气上,认真感受气息在体内进出的感觉。


新手每天练习五分钟就可以,然后慢慢增加到10分钟、20分钟,如果觉得有负担,可以再减少。但是每天都要练习,按我的经验,中断一次很可能就前功尽弃。


多提一嘴,如果你已经废到每天5分钟的冥想都坚持不了,那就用冥想辅助软件,这类软件会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界面上有一个能变大变小的”圆“,圆圈变大的时候吸气,变小的时候呼气,跟着练习,可以很好的帮助你渡过新手的浮躁期。


(二)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完美主义追求”,一种是“完美主义担忧”。


前者是典型的细节怪,为了完美的结果,会不断压榨自己和别人,这种完美主义者如果再搭配较高的智力水平,在工作上通常都会有不错的成绩。缺点是对完美的极致追求,导致大部分精力浪费在细枝末节的事情上面。


后者更在意自己的“社会评价”,担心工作和生活出现瑕疵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时常陷入思维反刍的痛苦中,忧虑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得罪了某人,或者暴露了自己的缺点。


两种完美主义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很多人身上都是兼而有之这两种完美主义特质,只是程度高低罢了。


有的人高追求,低担忧。


有的人高担忧,低追求。


不论是哪种完美主义者,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忧虑微小的错误,会引发可怕的后果。


忍受不了未知和混乱,是完美主义者最大的问题,他们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即使是遇到一个机会,他们也希望遇到的是没有一点风险的完美机会,一丁点的瑕疵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导致计划停滞不前。永远不能多线程处理任务,A问题不解决,B问题就没有心思去处理,即使这两个问题毫无关联。


而一个人的任何进步,都来源于对此前自己未知领域的探索,如果不能忍受一定程度的未知或者风险,无形之中就会错失很多机会。


TED有一集关于运气的演讲,演讲者蒂娜·齐莉格说,捕捉幸运之风,需要远离舒适区,冒一点小小的风险,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说白了,就是你要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多尝试,为生活加入一些不确定性,才有遇到好运的可能。


所以我对完美主义者的建议是,学一点概率论与统计学的知识。


当你对某件事发生的概率有一个粗略的估计以后,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值得我为它担忧的睡不着觉,以至于有可能影响我的身体健康吗?


这件事发生了以后有补救方法吗?


这件事发生以后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承担得起这个结果吗?


我因为担忧这件事的发生而选择不行动划算吗?


当你对这些问题给出回答以后,如何行动也就有了答案。



(三)高敏感者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制定了一个阶段性的计划,准备大干一场,但总被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打断,比如邻居装修声音太大、同事间发生了不愉快、父母一通让你心烦的电话、身体莫名其妙的不舒服等等。


你明知道这些事没什么大不了,可你总是会因为这些小事而心烦意乱,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专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眼看日子一天天过去,事情却没什么进展,放弃的想法油然而生,最后不了了之。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甚至是被这些事情翻来覆去困扰的话,那么基本可以断定你是高敏感人群中的一员。


高敏感人群是指对周围环境有很强感知和洞察力的人群,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周遭的信息所影响和刺激,简单来说就是“钝感力”比较差。


这类人思绪永远纷杂,思考进程很容易被突然冒出来的念头扰乱。过于旺盛的共情能力,导致他们经常聚焦到别人和自身的痛苦之上,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


一旦遭遇情绪上的波动,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复,经常觉得自己过于敏感,容易“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被浪费在精神内耗与自我和解之上,以至于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


对于情感过于精致纤细的高敏感人士来说,上进心是一种灾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上进心越强,精神内耗就会越严重,这是一个“锁死的结构”。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境地,那么最重要的不是解决“空有上进心”的问题,而是要先解决精神内耗问题,否则你会在这“锁死的结构”中反复挣扎而不得脱身。


要解决高敏感导致的精神内耗问题,我们要先知道高敏感是如何形成的。


有研究表明,高敏感与血清素水平密切相关,高敏感人群的血清素水平通常都比较低。血清素这种神经递质最核心的作用是保持情绪和心情的稳定性,比如,别人对你发脾气,你心态很好,不容易生气,或者遇到挫折时抗压能力强,有点类似成功学说的“逆商”高或者“钝感力”比较强。


血清素还能抑制「厌烦」情绪的产生,有实验表明,当分泌血清素的神经元被激活,实验参与者会表现出更高的耐心和积极性,哪怕接连给他们制造困难,也不会失控和不耐烦。


天生血清素分泌水平比较低的人,往往都会成为高敏感人士。


而后天的高敏感者,往往是因为成长环境不尽如人意,父母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进行足够的确认和回应,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校园暴力或重大疾病,都会导致高敏感人格的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先天还是后天,高敏感者在生理层面都会显示出血清素水平偏低的现象。


高敏感者在了解“高敏感”的概念之前,往往都会尝试从书中寻找答案,以求解决精神内耗带来的痛苦,他们大量阅读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各种书籍,试图通过“想通了”或者“开悟了”来解决问题,但这是做不到的。


我在与“高敏感”搏斗多年以后,最终认识到:所有精神或心理层面的问题,都不可能通过提升“思想境界”来解决。因为不管你如何通透敞亮,看破世俗红尘,大脑它老人家不分泌血清素,情绪就永远都会受到影响。


我们都知道熵增定律: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会不断增大。而高敏感者就是在一个孤立的精神系统中挣扎,他们在思维层面越努力,思维的混乱度就会越大。因此,解决高敏感问题必须要“外力”介入。

亲测有效的办法是运动和正念。


人在运动时大脑的中枢神经会释放大量血清素,可以有效提升大脑血清素的分泌水平,运动的方式种类不限,重要的是能坚持下去。


不过,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尝试一下拳击,因为高敏感者的一大特征就是回避对抗,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十分抗拒,俗称“包子性格”,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高敏感者不但精神能量不足,身体素质通常也不行,物质决定意识,身体层面的弱势,必然会潜移默化的传导到精神层面。


而拳击是一个高对抗的运动,一方面可以训练一个人对“冲突”这件事脱敏,另一方面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


正念练习就是把思维专注在当下,对大脑产生的任何念头不评判、不抗拒,用超然的视角对自己的意识进行观察。


当你可以做到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意识的时候,你就可以在事情发生时“后退一步”,不让自己掉进曾经的思维定势里面,比如遇到冲突就焦虑,听到噪音就心烦。


正念听起来很玄,其实没那么神秘。每个中国人应该都听过“心静自然凉”这句话,当天气热的使人心烦意乱的时候,尝试放空一下自己,有那么几秒钟会觉得似乎没那么热了。正念在本质上就是通过一些练习方法,锻炼可持续的“心静自然凉”的能力。


当然,无论是运动还是正念都需要长期坚持(至少3个月)才有效果,这对一个高敏感者来说并不容易,这里你就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微习惯策略,从不会让你感到痛苦的练习量开始,日拱一卒,最终把运动和正念练习变成融入身心的习惯。

(完)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