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部 武大文科学报 2024-02-05



本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建专栏)

●深入学习和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视域与理论阐释 

任平


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周叶中 闫纪钢


论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宪法基础

秦前红 刘怡达


跨学科研究

●人工智能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方式变革图式

陈万球


技术置换权力: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权力结构变化

梅立润


●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


重塑数据流量入口:元宇宙的发展逻辑与规制路径

杨东 梁伟亮


论公共数据的类型化规制及其立法落实

沈斌 黎江虹


哲学研究

金钱权力异化与事物化:资本关系的史前变身——《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再研究

张一兵


重思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利维坦之死为视角

陈江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应秉持的道德理性

彭柏林


文学研究

帝王之学:《四库全书》及《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的清代官学建构

何宗美


十七年小说的非虚构性问题探析

王仁宝


经济学研究

中国是否“过早去工业化”:判断标准、基本事实与影响因素

钱学锋 高婉


政府隐性担保、信贷资源配置与“双支柱”调控——基于BGG-DSGE的模型分析

刘力臻 张鹏


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研究

张倩肖 刘德峰


社会学研究

●华中乡土派社会学


乡村治理中的公共性与基层治理有效

贺雪峰


以“三治融合”重塑基层治权

桂晓伟



论文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视域与理论阐释

作者:任平(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自主知识体系:其一,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展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表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之新,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其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唯物史观中国逻辑内在关联应当成为马哲史研究的重大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以新时代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深刻解答了关于现代化的“马克思之问”“列宁之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质之新和道路之新,不仅创造了与世界多元现代化类型和道路并在的一元,更是一种具有历史超越性和先进性的创新形态。其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新源于道路之新,我们不能脱离道路之新对本质之新单向度、固化地予以阐释,要动态地、辩证地加以把握,全面揭示本质之新和道路之新对以往被超越的现代化老路内在矛盾的扬弃和发展的构序,进而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作者:周叶中(武汉大学法学院)

          闫纪钢(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摘要: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执政治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从形成论、实践论和效能论三个角度对此进行探讨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形成论是对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形成的内在动因、过程特点和关键条件的分析;实践论是对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实践模式的总结,即坚持政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相统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相统一、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效能论是对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效能的规律性认识,即制度现代化的共性特征与中国特色有机统一、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有机统一、党的自我革命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机统一,是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发挥效能的基本前提、核心要求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党内法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依规治党;制度治党;党的二十大精神


论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宪法基础

作者:秦前红(武汉大学法学院)

          刘怡达(湖南大学法学院)

摘要:现行《宪法》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产物,同时为党在未来的自我革命预留了制度空间,其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勇气,其序言中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构成党的自我革命的方法路径,其关于监察委员会的规定则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载体。坚持自我革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革命,而社会革命的核心内容被规定在国家根本任务中,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既需要中国共产党修正认识偏差以便对国家根本任务作出科学设定,还应增强党的先进性以便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国家根本任务。作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自我革命与人民民主并非互斥而是相辅相成,人民民主为自我革命提供外生动力,自我革命使人民民主更加真实有效。为了长期有序推进自我革命,必须以宪法为基础构建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一方面,自我革命本质上属于党的建设活动,而这是党内法规的规范重点,因此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中的党内法规不得抵触宪法;另一方面,部分自我革命活动已转化为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这要求根据宪法制定相关法律,以便监察委员会等国家机关履职有完备的依据。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社会革命;现行《宪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人民民主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方式变革图式

作者:陈万球(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摘要:人工智能构成了当代人类劳动的技术背景和人机互动参照系,基于此,人工智能视域下劳动的当代域题愈益丰富。智能革命条件下人的劳动方式的历史性质将发生立体嬗变,人的存在方式亦会发生颠覆性变革。劳动工具的发展史是人体劳动器官工具化的生成史,劳动工具系统历经“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辩证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脑体器官劳动能力的过程。由于人工智能的反噬,劳动的具体性将会消融于智能机器的物质运动之中,异化泛在的大观园展示了劳动方式变革的反向图景。未来技术变革中人的解放仍然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人工智能;劳动方式;反噬;智能异化;异化泛在


技术置换权力: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权力结构变化

作者:梅立润(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数据与算法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新的权力生产要素,技术置换权力机制得以开启,权力流动更为灵活和频繁,国家治理权力结构将发生多面向变化。超级企业的出现使国家治理权力主体组成从国家单中心结构转变为多中心结构;枢纽部门的出现使国家治理权力部门格局从散点状结构转变为伞面状结构;领头国家的出现使人工智能弱国的国家治理权力空间配置从整块式结构转变为翘板式结构。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充满变数,权力流动背后的责任匹配与技术霸权问题有待思考,面向未来的国家治理预判值得期待。

关键词:人工智能;国家治理;权力生产;技术竞争;权力流动


重塑数据流量入口:元宇宙的发展逻辑与规制路径

作者:杨东(中国人民大学元宇宙研究中心,区块链研究院)

          梁伟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元宇宙的意义主要在于对移动互联网的迭代 升级,重构和再造数据流量入口,实现数据价值的全面发挥,并重塑生产协作方式、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元宇宙的发展和治理应充分吸取过往数字经济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在完善制度供给的基础上促使数据要素转化为资源优势,在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同时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相应制度供给应从去中心化的技术特征入手,围绕数据为核心资源要素,着力促进数据价值实现和数据利益的公平分配。在元宇宙治理中强调“以链治链”为主的理念,并围绕数据资源要素进行反垄断的制度设计,在元宇宙数据价值分配上,引入“共票”制度构建相应的规制体系。

关键词:元宇宙;流量入口;数据要素;数字经济;数字文明;数据价值分配;元平台;共票理论


论公共数据的类型化规制及其立法落实

作者:沈斌(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黎江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公共数据规范概念扩展造成立法对公共数据的规制规则无法一体化适用等困境,应通过在类型化的基础上分别设置各类公共数据规制内容的方式消解。通过解构公共数据的公共性要素,可以提炼出基于数源主体与数据内容公共性程度差异的分类标准,并据此将其分为政务数据、公共非营利主体数据、公共营利主体数据和非公共营利主体数据四类。各类公共数据的规制内容体现为根据其属性特征确定的强制性义务。具言之,政务数据应负担完整的数据共享、开放和管理义务,公共非营利主体数据应负担数据共享、开放义务和较高程度的数据管理义务,公共营利主体数据应负担数据共享义务和适度的数据管理义务,非公共营利主体数据只需负担数据共享义务。藉由分层嵌入规范对象的立法安排可以有效落实公共数据类型化规制的方案,规避公共数据集中立法存在的概念规范与规制规则彼此失调的体系性矛盾。

关键词:公共数据治理;政务数据;数据共享;数据开放;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据要素市场


金钱权力异化与事物化:资本关系的史前变身——《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再研究

作者: 张一兵(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摘要:货币从中介性的手段(计算劳动量)变成人们疯狂追逐的目的(财富),这是人们过去面对全部生活直接需要的生存爱多斯的彻底脱型,现在一切人与物的存在都只有一个爱多斯指向——发财致富。并且货币从效用性的交换工具成为支配性的权力,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反过来畸变为统治人的外部力量。现在人与人的劳动交换关系场境客观地颠倒为事物(商品)与事物(货币)之间的关系存在论编码伪境,人的能力假性式地转化为金钱的事物性万能,这就是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表现形式上特有的事物化。这种人与人的关系事物化为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异化的本质,恰恰是资产阶级社会中历史性发生的商品交换关系、货币关系和之后的资本关系,隐匿到经济物相化关系场境存在论中伪在场的事物性关系编码的背后,充当起不可见的无脸统治者。

关键词: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权力;异化;事物化


重思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利维坦之死为视角

作者:陈江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目前学界主要从世俗主义与公民宗教的进路来理解霍布斯政治哲学与基督宗教的关系,但这两种理解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为什么霍布斯称利维坦为“必死的上帝”。相反,我们必须在霍布斯基督教神学描绘的历史图景中理解利维坦之死。霍布斯本质上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神学家,在他的理论图景中,宗教神学并非隶属世俗政治,世俗政治却是其神学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霍布斯对世俗政治与神学关系的处理难以实现他的政治目的。

关键词:利维坦;政治哲学;基督宗教;世俗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应秉持的道德理性

作者:彭柏林(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应秉持的道德理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 益至上,即志愿者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时应将社会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以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维护为最高价值目标。从本质上看,公益至上追求的是社会发展成果能够最大化、最公平地为社会全体成员享用。其价值取向之确立,依据于共享发展理念,依赖于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渴望及基于此形成的公共责任意识。二是无私奉献。本质而言,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奉献,奉献与志愿服务具有内在同一性,或者说,奉献是志愿服务的内在规定性,没有奉献就无所谓志愿服务。这就内在地、逻辑地规定了奉献是志愿服务应秉持的最根本的道德理念和应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原则规范,它要求志愿者不仅具有济世利民的道德情怀,而且具有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三是仁爱为怀,即要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自尊心,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具有一种“到心”的道德责任感。四是诚信无妄,即志愿者应真心实意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不应以谎言骗人,不应说一些不能兑现或无用的大话,不应面诺背违、阳非阴是、口惠而实不至,时时事事均要体现求真求实精神,做到对志愿服务事业真心实干、全心全意、精益求精。五是知恩图报,即志愿服务对象在接受志愿服务走出困境后,应出于对社会的感激之情积极回报社会,甚至尽自己所能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这是基于人的社会公益责任和义务而产生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长远地看,提倡知恩图报是志愿服务的社会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出来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公益至上;无私奉献;仁爱为怀;诚信无妄;知恩图报


帝王之学:《四库全书》及《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的清代官学建构

作者:何宗美(西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清代是官学登峰造极的时代,清代官学的实质是帝王之学。作为清代重大国家文化工程的《四库全书》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修纂,是清王朝建构帝王之学的重要举措。清代帝王难以拥有绝对话语权,因为受到两种压迫:一种压迫来自身份相同的前代帝王;另一种压迫来自儒者群体,儒者群体已经抢先一步占据着思想和文化的优越地位。故尔,尊今贬古、尊清贬明以凌厉前代,尊王贬儒以压服儒者群体,这种“言而世为天下则”的帝王之学就成为统摄百家的最高轨范。清代帝王之学有两个根本点,将帝王的文化心态和牧民方法悉数纳入,一是“圣人之道大,兼收并蓄”,二是“群言淆乱而折诸圣”。帝王之学的建构是清王朝达到思想一统的政治手段,也是理解《四库全书》和《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以及清代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的总纲。

关键词:帝王之学;《四库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官学建构


十七年小说的非虚构性问题探析

作者:王仁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在作者创作、文本呈现、读者接受的动态话语体系之中重审十七年小说,其非虚构性特征的普遍性与本质性得以彰显。很多十七年小说的创作都经历过跨文体改写,包括建基于非虚构文本的文体属性改写和建基于虚构文本的文体篇幅改写,某种程度上都增强了小说的非虚构性。十七年小说文本呈现出诗史互渗的美学风格,但无论是偏重史传的史诗性小说还是具有浓厚抒情意味的诗骚型小说,其诗性审美追求都是以史实为底蕴的。近年来,关于十七年小说的研究出现了以版本研究和本事研究为主的实证化研究新形态,这对于解释十七年小说的非虚构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在注重实证的基础上加入心证一环,或可有效解决实证化研究中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既能重新激发十七年小说研究的活力,也能促进非虚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十七年小说;非虚构性;创作形态;文本形态;研究形态


中国是否“过早去工业化”:判断标准、基本事实与影响因素

作者:钱学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

          高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十四五”期间,在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中国制造业将进入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的新阶段。只有认清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才能在新阶段为其找准新定位,为今后行稳致远提供重要依据。将研究视角聚焦于近年来引起众多关注的中国加速去工业化趋势,基于标准化判断方法来研判,中国尚未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现象。从统计分析来看,中国于2012 年告别了工业化高峰期,开始出现制造业份额加速下降趋势,但使用实际增加值份额衡量的去工业化速度慢于名义增加值份额衡量的速度,使用就业份额衡量的去工业化速度慢于增加值份额衡量的速度。从理论角度和事实角度深入探究后发现,需求偏好升级、相对技术增速改变、国际贸易冲击和全球价值链是近年来中国加速去工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适应需求偏好升级,着力发展新型制造产品,紧抓科技革命契机,加快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立足贸易发展新格局,建设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理应成为“十四五”期间中国保持制造业占比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经济结构转型;过早去工业化;偏好升级;技术增速;贸易冲击;全球价值链


政府隐性担保、信贷资源配置与“双支柱”调控——基于BGG-DSGE的模型分析

作者:刘力臻(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张鹏(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保障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底线。政府隐性担保有利于降低信贷融资的摩擦成本,发挥应对危机的兜底作用,但亦会形成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信贷获取和偿还约束上的偏向性分布,造成信贷市场的分割和信贷资源的错配,并随着错配度的加深,给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新的波动。传统的货币政策与新型的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搭配,被称为“双支柱”调控框架,用以应对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实证分析表明,当经济面临各种风险冲击时,“双支柱”政策对国有企业的调控效应相比非国有企业更为明显,有利于抑制企业过度负债行为,起到控制非理性抬高杠杆率及抑制系统性风险积累的作用,更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多重目标,提升经济福利,促进信贷资源有效配置,进而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

关键词:政府隐性担保;异质性企业;“双支柱”调控框架;BGG-DSGE模型


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制研究

作者:张倩肖(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刘德峰(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摘要:在新冠疫情肆虐、地区动荡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正成为全球投资的避风港。“沪港通”机制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国内外资金流通的重要平台,这不仅促使资本市场与企业治理之间反复博弈,而且深刻影响企业微观行为。作为践行社会责任的经济主体,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易受外部政策环境、内部治理等因素的影响。“沪港通” 机制的落地落实,在加速资本市场开放的同时,可通过强化企业外部监督、优化企业内部治理方式,提升其社会责任绩效,这一点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如果营商环境好,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正外部性越大。资本市场开放的这种积极作用,为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也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的提升给出了理论解释。

关键词:资本市场开放;企业社会责任;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


乡村治理中的公共性与基层治理有效

作者:贺雪峰(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村级治理从根本上是服务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是为了让农民群众有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美好生活不能“等靠要”,而应当由农民群众自己创造。三农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群众工作,通过国家资源下乡等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如农民进城等各种困难,利用各种制度如土地集体所有制,借用各种机遇如解决村庄中的矛盾的过程,将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重建村庄公共性,积累村庄政治势能,也就是重建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与既不民主也不公正的传统自治不同,建立在农民群众主体性基础上的村级治理,是以民主、公正为前提的。重建村庄公共性,建设一个基于村庄的强社会,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治理;资源下乡;强国家与强社会;去公共性;公共空间;三农工作;村庄政治;土地确权;信访制度


以“三治融合”重塑基层治权

作者:桂晓伟(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此,国家视角的制度分析往往忽略了社会矛盾产生的复杂逻辑;底层视角的经验研究虽然揭示出了这种复杂逻辑,但没有将其与国家制度创新进行有效衔接。作为上承国家意志、下接民众诉求的关键结点,基层治权视角对深入理解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然而,当前的资源下乡和规范下乡对基层治权赖以运转的价值、组织和社会基础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推高基层治理成本的同时,也束缚了其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为此,重回中国特色的简约治理,并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重塑基层治权才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社会矛盾;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权;基层政府;简约治理;乡村社会;农民行动;群众工作


以下四种方式均可查阅电子书:

1.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

2.扫描(或识别)下方小程序码;

3.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4.复制网址到浏览器中打开:

https://www.yunzhan365.com/basic/96248061.html




阅读原文查看期刊目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部 武大文科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