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OOK黄金十年之后,《老照片》何去何从 | 观察

2015-05-21 郭开敏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从1996年创刊,一夜风靡全国,《老照片》已经在风雨之中走过了18年,正式迎来第100辑。18年间,《老照片》创造了怎样的经济效益?培养出多少作者和出版人才?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5月,《老照片》平静迎来第100辑,没有特别的纪念,正像它一贯秉承的那样:不喧嚣,不刻意。书末感言中,主编冯克力写了这样一句话:“想想百辑以后的《老照片》,不妨就遵从陈(丹青)先生的建议,让它还是‘洁净而有自尊’的样子,‘一如其旧’吧。”

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前世:一夜声名鹊起,廿载风雨苍黄

时间回溯到1995年,成立刚满两年的山东画报出版社内,总编辑汪家明遇到一个难题:出版社倾力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过程中征集到5000多幅照片,实际只用到2000多幅。一些摄影语言丰富、富有意味的照片,或因远离历史主线,或因牵扯敏感话题,未能选用。这些照片该怎么办?怎样将其利用起来?

汪家明想到了不久前去日本考察时看到的情形:日本的书店、书摊上,摆满了形形色色既像书又像杂志的刊物……

这一年年度选题讨论会上,汪家明正式提出《老照片》的设想,并找到了冯克力。在他看来,这位《山东画报》走出来的编辑,“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又对现代史有特别的爱好和独特理解”,正是《老照片》最合适的人选。接手选题的冯克力很快草拟了出版构想,经过反复修改和紧张有序的选稿、组稿,1996年12月,《老照片》正式问世。

这本“刊发有意思老照片和相关文章,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小书一夜走红,短短三个月加印三次,累计发行四万册。18年后回顾当时的情景,冯克力说:“一个品牌,在推出之前就应该是策划好的,前期应该干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对这套丛书的几乎每一个环节,包括如何经营,当时都进行了充分而又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此后的活动都是按照当时的方案来执行的。”

《老照片》面世后,在三联书店一度创下日销200-300本的记录。而像著名的万圣书园,当时每辑就要进货1-2万册。国内各大媒体对《老照片》的关注也是铺天盖地,像CCTV品牌节目“读书时间”就对冯克力进行了专访报道。前互联网时代,电视媒体对《老照片》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读库》

《老照片》开启了中国的读图时代,也带动了中国出版MOOK时代的到来。《老照片》之后,《温故》《读库》《最小说》《鲤》《知日》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回想十七、八年前的畅销书,说得出口的 45 33236 45 14941 0 0 976 0 0:00:34 0:00:15 0:00:19 2852 45 33236 45 14941 0 0 932 0 0:00:35 0:00:16 0:00:19 3014寥可数,《老照片》却坚守了18年,在冯克力看来,这离不开两个原因:其一是《老照片》的成功,为山东画报出版社创建了自己的品牌,进而打通了出版发行体系,一直为出版社所重视;另一方面,“《老照片》将领袖、平民放在同一维度,许多文章和选题不可避免要涉及一些敏感话题,为出版带来极大困难。如果严格按照期刊管理办法,绝对办不下去。山东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阅读给予了足够尊重,甚至容忍一些大尺度的历史呈现,让《老照片》能够按原有风貌办下去,真的很不容易。”

其实,MOOK大受欢迎之后,曾有人建议给这类刊物一个刊号,但在冯克力看来,“这未必是好事,以书代刊有更大的自由度,调整更为灵活,有了刊号,采用刊物管理办法,反而束缚了手脚,影响内容和质量。”


《老照片》的火热并没持续多久便遇到了瓶颈,山东画报出版社便适时推出了更具典藏性和文献性的精装合订本,这对《老照片》也是二次增值。此外《老照片》也推出了许多附属产品,像各种版本的《老照片》专辑,其中《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首印50000套,后来陆续加印到80000套。18年间,《老照片》及其附属产品为山东画报出版社创造了1亿码洋,每年纯利润大概在80万-100万。《老照片》虽无生存之忧,但并不属于热销产品,带给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最大影响也不在经济效益,而在品牌的建立,借助《老照片》的影响,山东画报出版社让外界认识和了解到了它的品位,可信度不断增强,带来许多无形资产。

《老照片》走出的出版人、读者、作者

一个品牌的产生,离不开读者、作者、出版人的共同努力。18年间,《老照片》故事无数。

印象最深的作者,冯克力特别提到来自中国台湾的秦风。这位前《中国时报》记者为《老照片》提供了大量优质稿件,“呈现了大部分中国人所不了解的历史,尤其是提供了大量反映1949年以前民国社会、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和1949年以后台湾社会民众生活状态的照片。”

《老照片》的读者,“印象最深的往往是那些无意间碰到的人”,冯克力提到在山西出差时遇到的一个读者,特意邀请他到家中一坐,然后从床头、书柜找到40多辑《老照片》。“从第一辑到最新的,都全了。那一刻我非常感动,读者将《老照片》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就是为了随时阅读。这样一批读者,正是《老照片》能够一直办下去的生命所在。”

18年风雨,从《老照片》走出不少出版人才。不知道是冯克力成就了《老照片》,还是《老照片》成就了冯克力。对这样一个品牌,读者往往以为背后是一个很大的团队。事实上,《老照片》策划前期,稿源不足,汪家明、冯克力还化名解读,自己动手写过一些文章,而真正意义上的编辑前后有过3个人。像因给《老照片》挑错而被冯克力诚聘到编辑部的张杰,作为特邀编辑一直干了15年,直到2014年底因年龄及身体原因退休。冯克力现在带着一个年轻编辑,编辑《老照片》需要对历史有相当的敏感,要有较为广泛的涉猎,而这种把握和理解,又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需要年轻编辑仔细咂摸。冯克力其实早在4-5年前就退休了,因为一直没合适人选,才接受返聘,“总有精力、体力、观念都跟不上的时候,退休是早晚的事。《老照片》已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如何将优势保持下去,在发展中传承延续,将是未来的重点。”

汪家明从山东画报出版社离开后,先后就职于三联书店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现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社长、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2008年,他在给《老照片》典藏版的序里也深情回顾了当时的策划《老照片》的种种细节。

刘瑞琳则在冯克力创办《老照片》后开始主导该社图片编辑室,后出任该社副总编兼《老照片》主编。这期间,刘瑞琳和她的丈夫、民俗学者叶涛也为《老照片》的组稿付出了辛勤劳动,夫妇两人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了许多人类学和历史学方面的学者参与老照片解读,极大地拓展了《老照片》的视野。2003年,坚守了10年的刘瑞琳出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并创办著名图书品牌“理想国”。

后来刘瑞琳也曾尝试创办《温故》,并已出版了三十辑。据冯克力透露,《温故》也在寻找新的切入点,尝试改版。

未来:MOOK真的不需要数字化?

采访中,当记者问起《老照片》是否还会改版时,冯克力讲了一个故事,《老照片》出到60多辑时,新来的社长嫌开本太小,想通过改版适当提价,冯克力也因试图求变而有些动心。就在他徘徊犹豫时,接到了西安一书店老板打来的电话。原来,几十个常来书店购买《老照片》的读者听闻《老照片》即将改版、加大开本,一致希望他能向出版社传达反对意见,他们说自己经过十几年的阅读,已经对这个版本产生了情感。冯克力意识到,贸然改版是对读者的不尊重,遂说服新来的领导放弃了改版的想法。事实上,之后《老照片》也只是对纸张、价格微调,版本仍保持原貌。冯克力认为,从《老照片》长远发展来看,保持版本的连续性乃是正确的选择,别的不说,假如当初改变了开本,一直在推广并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老照片》豪华典藏本便会无以为继,对《老照片》而言,损失可就大了。

《老照片》刊登20年前的照片,按时间推算20年前早已有了彩色照片,但《老照片》一直做黑白处理,同时像封二、封三以及插页都是四色印刷,不仅提高了照片清晰度,更有古朴的味道。另一方面,时间愈近,各种PS照片真假难辨,对此冯克力认为类似PS的修复技术其实一直存在,处理后的照片作为新闻照片虽然失去了价值,但当其变成历史照片的时候,却获得了另外的价值,即使造假,不也是某种价值诉求的折射吗?


18年后的今天,当记者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一家书店探寻《老照片》的踪迹,发现满目尽是《读库》《单读》,或《知日》《知中》,竟未见《老照片》的影子。而当年一度热销《老照片》的万圣书园,也只能在咨询老板后,于某几本书的夹缝中找到《老照片》的踪迹。

“互联网+”呼啸而来,MOOK应该何去何从?以《读库》为例,自2011年仓库被淹,之后的几次周年访谈会上,我们隐约能够看到老六的动摇。事实上早年的采访中老六还一再坚称不出电子书。2014年下半年,老六尝试了和佳能合作按需出版的玩法,以及在自媒体平台罗辑思维开辟第六区。这几年,《读库》在保持品质的同时,不时蹦出让人惊叹的花样,从《日课》到Notebook、汉声,每次都引发一片惊呼,老六和他的团队也因此过得有声有色。

《老照片》20辑的时候,冯克力做过一个调查,数据显示,《老照片》的读者,40-50岁以上的占了七成。冯克力说,《老照片》的读者都是有点历史情怀的人,没改版,是考虑到不想失去他们。

冯克力并没有做错。然而当我们试想5年之后,10年之后,《老照片》是否还能做到200辑。当冯克力老了,当这些读者老去,《老照片》是否还有办下去的可能?

出版圈最近流行一句话:细分市场后精耕细作。《老照片》这样一种具有传承意义和典藏性的产品,是否也应该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想象另一种可能,另一种保存形式,诸如数字出版,诸如如何争取那些徘徊在爱与不爱之间的读者?这或许不是冯克力的任务,但我想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后继者们,是时候考虑这个问题了。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