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邮记忆 | 红色的“根”与“魂” :在抗日烽火中落地生根

齐鲁烽火,战邮发祥

金陵春潮,谱写华章

官微开设“南邮记忆”特别栏目

用照片和文字讲述

一代代南邮人

筚路蓝缕、白手起家的创业史

自强不息、信息报国的奋斗史



小邮将分三期连载《红色的“根”与“魂”》,沿着先辈南邮人的足迹,看那艰苦岁月中怒放的生命如何诠释初心、使命与担当。


山东省沂蒙革命老区有一座被誉为“齐鲁红都”的小县城——莒南县,在莒南县城东南方向约10千米远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东甘霖村,这里便是南京邮电大学的发源地。如果说沂蒙山区这块红土地孕育了南邮的红色基因,八路军115师保家卫国的抗日烽火播下了南邮的红色火种,革命老区的百姓如甘霖般滋养着南邮生根发芽,那么,最初赋予南邮红色使命之“根”与初心之“魂”的则是山东战邮。

01
危难中挺起脊梁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为了建立山东各战区之间的通信联系,从而更有效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战工会的领导下,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于1942年2月7日宣布成立。

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的主要任务是传递全省党政军机关文件,保证党内通信联系(包括山东省内抗日根据地与党中央之间、山东各抗日根据地之间、山东抗日根据地与省外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顺畅,负责党报党刊的发行,同时承担民间信件传递、包裹邮寄和汇款业务等。

邮务人员正在运送邮件

为保证邮件及邮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成立了武装交通队(以下简称武交队),由武交队在主要干线上武装护邮。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还承担着护送干部的任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派交通员或武交队队员护送了一批又一批党政军干部通过敌占区。

02
战场上的“学堂”

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立即开始对全省各区及党政军通信机构进行重新整合。为了迅速加强邮务干部队伍建设,1942年4月,刚刚成立两个月的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便决定开办干部训练班。经过几个月的筹备,该年7月20日,第一期干部训练班(以下简称干训班)开班,起初办学地点选在滨海区姚家胡庄,因发现那里有敌伪活动的踪迹,遂转移至交通闭塞又便于隐蔽的莒南县东甘霖村。

战邮干训班(南邮前身)旧址

第一期干训班学员共有34人,都是从根据地党政机关中选调的,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局长赵志刚同志兼任班主任。学员培训的内容分为政治和业务两部分,由赵志刚同志亲自做政治动员和理论教育,由李旦复等同志负责讲授邮务、交通、发行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干训班没有教材,学员只能采取课程记录、课后讨论等方式理解消化课堂讲授的内容。1942年9月15日,第一期干训班课程结束,学员分组到滨海区党政军民的通信枢纽——中心邮站实习,一个月后陆续分配至各区县战时邮局工作。

山东战邮干训班学员合影

1942年至1945年间,在抗日的战火硝烟中,战邮干训班连续办了5期,每期40人左右,每期培训时间3~5个月不等,共培训了200余名山东各区县战时邮局的骨干人才。仿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的方法,干训班实行军事化管理。

每天拂晓,队长的哨声一响,大家立即起床,集合到一块空地或打谷场上进行队列训练和跑步。干训班的课程安排得很紧,学员们除了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在油灯下自学或讨论;睡觉之前召开学员大会,唱八路军军歌,由队长或负责人对当天的学习、训练及活动情况进行点评。干训班的学习、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学员们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经常随时局的变化在沂蒙山区一带转移。有些学员这样描述当时条件之艰苦:“树荫下、滩坡上是课堂,糁子煎饼是主粮”“洗漱要找小河塘”。学员们以苦为乐,学习的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干部训练班学员课程笔记

03
党的重担挑肩上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和精简机构的需要,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省战工会多次做出决定,将各级党委的交通组织和各地党报的发行组织从上到下并入各级战时邮局,由战时邮局统一管理。到1943年年底,全省的交邮系统已形成了邮务、交通、发行“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实行这一管理体制,不仅加快了邮件、报刊的传递速度,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战时邮局负责发行和投送过的部分报纸刊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长期担任原邮电部副部长的赵志刚同志在深情回顾山东战邮这段处境艰难的发展史时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山东到处设立碉堡、岗楼、封锁沟、封锁墙。到1943年上半年,山东的敌据点有3000多个,在敌据点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平均每2至3千米就有一个敌据点,平原地区平均5个村庄就有两三个敌据点。在敌人如此严密的封锁下,山东战邮的同志们开辟了冲不散、打不断的千百条邮路,把被敌人分割的滨海、鲁中、鲁南、渤海、胶东各行政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山东战时邮政干线示意图

为了冲破敌人的封锁,在封锁线上,山东战邮的同志们组织了武交队,以护送邮件和书报等。在敌占区,他们还组织了武装发行队,同志们冒着枪林弹雨,往来穿行在敌人的封锁线和碉堡群之间,昼夜奔驰在约8000千米长的邮路上,把党报及时送到敌后的广大军民手中。他们不仅负责传送机要文件,传送党报,护送干部,而且经常活动在被敌人占领的铁路沿线,配合地方武装,打击敌人,保护群众。

山东战邮同志们护送时穿的服装

烽火战邮,国脉相承!

穿越历史的烟云,

感受抗日烽火中的壮志与豪情,

在感人至深的往事中,

红色的种子悄然扎根!

南邮的故事就此展开!

//

未完待续

文案 | 整理自《红绿蓝:南邮的色彩》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制图 | 路维宇

编辑 | 李一杰 牟   钰

校对 | 饶清强

责编 | 徐   磊

点亮“在看”,一起来学习南邮校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