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粮棉连年丰收,香梨更加甘甜!这得益于一条渠……

中国水利报社 中国水事 2023-12-28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侧

有一座城市叫做库尔勒

棉花和香梨

是大家对这座城市的印象

在库尔勒的市中心有一座纪念碑

碑上的铜像是一位军垦战士

肩背“三八”式步枪,右手握坎土曼



这就是十八团渠纪念碑

碑的背后流淌的就是十八团渠

为什么要为一条渠修一座纪念碑?


01

戈壁深处划出的“红色生命线”



1949年9月25日

新疆和平解放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

兵团第二师的前身

西北野战军二军步兵六师十八团

沿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在1950年年初全部来到了

焉耆和库尔勒地区驻防

并开始大生产运动

当时只能利用100多年前

林则徐在新疆库尔勒

组织修建的上户渠进行灌溉

而上户渠只能满足

不到1万亩土地的灌溉用水量

并不够部队进行大规模生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戈壁上开荒的情景


1950年3月12日

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将军

来到库尔勒

踏勘库尔勒大墩子以西的吾瓦滩

考察调研后

王震将军在一张军用地图上

从霍拉山和库鲁克塔格山之间的

孔雀河流出的

峡谷口—艾乃孜至上户、大墩子

之间划出了一条很粗的红色线条

决定在这里挖一条大渠

灌溉即将开垦出来的万顷土地


1950年9月15日

从大墩子到龙口的3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

1300多名十八团指战员

肩负钢枪

用手中的坎土曼、铁锹、十字镐等

拉开了兴修水利的序幕



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施工

没有一样机械化工具

困难可想而知

没住处

官兵们就挖地窝子、搭帐篷

没水

就用大车和马到几十里外的大墩子驮

尽管如此

大渠上的劳动热情还是空前高涨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在这体现得淋漓尽致


地窝子


1951年5月15日

经过八个月的艰苦奋战

一条宽8米、深4米、长38公里的

引水渠建成通水

十八团战士们把新修的大渠

起名叫“建新渠”

寓意建设新疆的意思

王震将军来到典礼现场后

为表彰十八团官兵们的壮举

将该渠命名为“十八团大渠”


王震将军参加十八团渠放水仪式,并兴奋地跳进水渠中


开闸放水后

王震将军纵身跃入水中

干部战士和现场的老乡们

跟着纷纷跳入渠水中

欢呼雀跃


02

传承兵团精神的绿色动脉 




1991年

在十八团渠通水灌溉发电40周年之际

中共农二师委员会决定

在十八团渠渠首处修建一座纪念碑

纪念碑通高18米

寓意为十八团官兵而建


多年来

十八团渠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改扩建

现在已形成68.9公里的主干渠

年引水量2.2亿立方米

保障了兵团和地方55万亩土地的农业用水

使之成为享誉全疆的

粮棉基地和库尔勒香梨生产基地


十八团渠灌区农田棉花播种


2001年

十八团渠灌区开始

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通过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

干渠利用率达到95%

灌溉水利用系数显著提高

年节水量约1628万立方米

提高了灌区灌溉保证率和

水资源利用效率

有利于控制地下水水位、

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

2019年

灌区入选国家

第一批“灌区水效领跑者”

2022年

入选全国节水型灌区


十八团渠第一节制闸


70多年过去

十八团渠

依旧发挥着灌溉万亩良田的作用

同时作为兵团精神的象征

也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及红色旅游基地


中国水事综合新疆兵团水利、光明网、新疆日报、央视新闻、水利粮丰、人民日报等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案 | 孟京


审核 | 陈锐

监制 | 樊弋滋

责编 | 罗景月
校对 | 王子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